影評 - Twin Peaks: The Return - 《<雙峰>世界中的變與不變——主題闡述、情節設計及其實現的分析》

2020-10-13 羅林桑德

經過觀眾25年的漫長等待,大衛·林奇和馬克·弗羅斯特終於再次攜手帶來了《雙峰》的回歸季,並稱之為一部長達17個小時、劃分為18個部分的長篇電影。而這次,兩位核心主創似乎也抱著那種完成使命和夙願的心態,開始從整體和本源上思考《雙峰》世界的意義,並最終用極為成熟的影像表達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一部結構完整且涵義豐富的後現代傑作。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回歸季中嚴格貫徹了光明與黑暗的決鬥這一核心主題,並明確表現為正、邪庫伯兩大主角作為貫穿全片主軸的線索,與片中大小角色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周旋,同時以此連結了前兩季以及《與火同行》中絕大部分重要線索。更進一步地,本片將《雙峰》世界的故事上升到了編年史和大決戰的層次,一方面深入地回溯到本源,完整構建和展示了守日門、守夜門及現實世界間頗為複雜的連結方式,並使其中正邪兩大陣營中的重要角色的進行了充分的亮相,尤其是對鮑勃和蘿拉的誕生的闡明,及對薩拉的真正身份的暗示,可謂終於掃除了長久籠罩在觀眾心頭的謎團。而片中將第一次核爆與《雙峰》世界時間線相扭結的構思,更極為明確地寄託了主創對於人類技術發展利弊的思考和立場。可見,從第一、二季中以戴爾·庫伯的外來者視角拉開了展現這同時孕育了光明與黑暗的謎一樣世界的帷幕,到《與火同行》(也可包括《遺失的片段》)以蘿拉·帕默的當事人視角體嘗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面對黑暗時的掙扎和救贖,最後到回歸季中,第一幕中曾經的外來者庫伯已經晉升為新的當事人,開始直面這個世界中的黑暗,並與之較量(且非常明確地劃分為了與內部的黑暗和外部的黑暗依次對抗),從而最終取得了實質性的階段性勝利——至此,《雙峰》世界宏大的三幕劇終於宣告收尾,這三個段落以不同的變調進行演繹,並糾纏構成一種復調,強調著光明與黑暗的決鬥這個唯一的主題,譜成了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曲。

而正如筆者在評論第二季時所預測的,在《雙峰》系列中所表現的這種在人類精神史中本質上永遠不會停止的正邪較量,在本季採取的是一種更為圓滑和巧妙的方式進行收尾。正如已由眾多觀眾分析得出的那樣,在影片末尾,庫伯穿越時空並通過自我犧牲,在重置的時間線中找回了被囚禁的蘿拉·帕默,將其帶回了雙峰鎮,因此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光明結局。但請務必保持清醒,這並不意味著在《雙峰》的世界中光明已經一勞永逸地戰勝了黑暗,實際上黑暗只是被暫時地壓制了風頭,但永遠在伺機等待反撲的機會。且讓我們回想起在RR餐館外槍擊事故中,那位困於車中狂躁的母親和嘔吐的男孩,最終被絕望吞噬的貝基男友和他的姘頭,本·霍恩秘書失敗的家庭狀況,本·霍恩夫婦的不和、弱智的強尼霍恩以及誤入歧途的理察,更不用說處境不明但絕對不容樂觀的奧黛麗·霍恩,他們在本片中都處在一種負面的狀態,且都在敘述地點到為止,並沒有展現後續的發展,這些未了結的片段都可以看成林奇有意留給我們的警示。

而本片在整體的情節設計上,則體現了兩個層次的影迷向回饋。其一是對於《雙峰》忠實觀眾的回饋:在回歸季中,主創不僅對迄今為止的故事進行了誠實的回應,並紮實地收拾起了第二季中留下的爛攤子,使得本片中對以往幾乎所有配角的現狀都有所交代——雖然並不沒有給出所有人物的結局(如哈裡·杜魯門和奧黛麗·霍恩)。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兩季中,敘事舞臺都限制在非常封閉的雙峰鎮中,而其中的大小人物狀態也都相對保守而封閉。而在回歸季中,從第一集開始就打破了這種狀態,不僅將敘事舞臺一下子擴展到了紐約、鹿角鎮、拉斯維加斯、敖德薩鎮等地(其實《雙峰》敘事舞臺的擴展在《與火同行》中就初見端倪,可見林奇對於《雙峰》世界觀的架構補完工作也始於此,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前兩季劇集,《與火同行》對於回歸季更為重要,並在片中反覆引用了後者中的線索,因此大致可以認為回歸季的故事在25年前就已經開始構思),甚至雙峰鎮中的主要人物都也開始與時俱進,享受起新時代技術帶來的便利和紅利,最為顯著的則是弗蘭克·杜魯門的行動電話和頗為精巧的伸縮式電腦桌,雙峰鎮警局中高科技的中央接線臺,傑柯比醫生做起了陰謀論廣播節目,露西和安迪夫婦二人每年也會出鎮旅遊,甚至連年過九旬的老醫生也早已習慣於通過Skype進行診療。與此同時,傳統與現代化的矛盾及和解的內容,在回歸季中也更加明確地被擺上了臺面:如露西隨故事的發展逐漸接受了行動電話;警局在利用先進通訊和定位技術進行調查時,也仍保留著神秘主義的調查傳統;傑瑞·霍恩因始終無法適應新工具,而使他最終落到了愚昧野人一般的境遇;娜丁終於從傑柯比的反資本化廣播節目中獲得救贖,而諾瑪則在餐廳商業化大潮中堅守住了初心,她們與艾德三人間延續了25年之久的三角難題終於因此得到完滿解決。

其二,是本片主創作為作者,在本片的創作與製作中與其他作品間產生的互文,這再次為《雙峰》引入了更為廣闊而全新的討論空間。如通過林奇導演自上一次創作《雙峰》之後,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積累的經驗和感悟,最終給回歸季引入了大量全新的藝術表達元素。我們從未見過這樣充滿了固定機位和長鏡頭而因此情緒異常飽滿的《雙峰》;我們也未曾見過路屋(Roadhouse)中呈現了如此豐富多樣的轉場演出(這使其最終在實質上成為了《雙峰》迷亂世界中一個溫馨的避風港);我們更未見過《雙峰》的故事中出現過如此複雜多層的夢敘事結構;而片中那些對於超現實和失控景象的描繪所採用的兒童式後現代拼貼技法和粗糙DV質感的畫面,也幾乎脫胎於林奇以往的作品;甚至片中還出現了第17和18部分這種利用對位剪輯的呼應甚至元敘事的幹預來對世界觀進行擴展的驚人手法(2019年7月3日更新:林奇在一次與英國衛報的採訪中否定了這一說法)。此外,片中又不乏對其他導演作品致敬或調侃的片段,其中最讓人回味的,要數致敬庫布裡克的漫長核爆全景推鏡,以及發生在蘭斯洛特法院街區上極端反昆汀式的黑色幽默橋段。

對於回歸季,需要進一步著重提及的,是片中對關鍵情節的精彩設計,和實施這些情節過程中對鏡頭出色的掌控,其顯著的特點在於對於節奏和時間感的充分敏感,最終呈現出了一種「優雅的緩慢」,這一方面非常沉穩地推進著敘事,塑造著人物,展現著人物關係,以及鋪陳著必要的情緒;另一方面則出色地展現了某些特殊時刻的影像張力,以下分類進行舉例:

其一,本片對於《雙峰》世界中異空間的影像表達水準已遠遠超出了《雙峰》前兩季,並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與火同行》中的表達風格(回想那組著名而驚人的蘿拉畫中夢遊鏡頭),因此更加老練而具有張力。如紐約玻璃箱房的兩日沉默監視和女友的兩次到訪情節,作為楔子在本片最開始的部分出現,其編排順序甚至在鹿角鎮之前,因此宣示了本片的舞臺範圍將超越以往(包括《與火同行》),不僅讓熟悉《雙峰》的觀眾再一次出乎意料,如墮霧中,且快速地為本片定下了之後一以貫之的多角度調度風格;而庫伯從守夜門落入透明玻璃箱的鏡頭,不僅與前述的情節產生直接的邏輯關係,其中更是創造性地運用了極其簡單的手法,就到位地展現出了影像的詭異感和戲劇張力;隨後庫伯落入鋼鐵堡壘初見Naido(即被囚禁的戴安)的情節,則又採用了一種《雙峰》觀眾們從未見過的影像處理手法——這一看似撥弄畫面幀(某種程度上暗示了時間幀)的簡單手法在隨後第8部分和第15部分中涉及便利店(即邪惡勢力巢穴)的橋段中得到了復現,而若稍加觀察,這種手法與前述庫伯掉落玻璃箱時的處理方法殊途同歸,極其簡潔而風格化地展現出了一種時間停滯和空間割裂的詭異感。

其二,本片中還設計了很多精彩的用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的情節,這些情節大多採用一種典型的林奇式的超現實或荒誕手法進行表達,與觀眾間產生奇異的間離效果。如C先生(黑庫伯)在聯邦監獄的那一通電話,用一種完全出乎意料的創意,簡潔而精準地展現了C先生所擁有的巨大精神壓迫力量;類似的,C先生和黑老大掰手腕時漫不經心說教的荒誕情節,則在展現C先生驚人的物理力量的同時,也暗示了其對於人間俗世的蔑視;在第12部分中,阿爾伯特在向戈登科爾做出關於(偽)戴安的簡短報告前,慍怒地承受了後者與不知名法國女郎間矯揉造作的漫長分別,這一情節幾乎不著一字就將二人截然對立的價值觀再次清晰地展現了出來,並由此製造了一種非常高級的幽默感(而有觀眾分析推測這段情節同時也是二人間另一次極為隱晦的啞謎);奧黛麗和查理那場漫長的正反打室內獨幕戲被分剪至第12、13和14三個部分中,可以說是本片中另一個極端的後現代荒誕情節,其中飽含著的壓抑、絕望和歇斯底裡的情緒,甚至可以與《等待戈多》中的文本對標;除此之外,類似的情節還有很多,如薩拉·帕默深夜的獨自消磨和電視上循環的拳擊比賽片段,本·霍恩和秘書察覺並探究實際上來自連接守夜門的「通道」傳來的鳴響,以及庫伯和蘿拉最後在708號門前令人大感迷惑的質詢。

然後,驚人的第8部分中展現《雙峰》世界發源的另外兩組鏡頭值得進行單獨說明。第一組是展現1945年核爆現場的極具壓迫感的長焦全景式推鏡,一下子將《雙峰》故事從現在時拉向了原點。該鏡頭看似跳躍而缺乏邏輯,但一旦連上朱迪(Judy)吐出鮑勃的鏡頭,就使其完美地與C先生復甦前的情節產生了邏輯連結,闡明了鮑勃作為惡的象徵的誕生源頭;而隨後影片則繼續具有邏輯性地運用了一系列鏡頭展現與之對抗的善——蘿拉帕默——是如何在守日門中誕生的。第二組鏡頭是展現「蛤蟆蟲」的誕生到其最終入侵薩拉·帕默的情節,這一情節主要由三次固定長鏡頭完成敘事:第一個固定鏡頭直接與1945年的核爆情節構成呼應,卻是由一系列硬切推鏡,最終定格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央一個孤零零的蛋上,而從蛋中破殼而出並蹣跚爬出的,則是讓人大跌眼鏡、形狀可怖的「蛤蟆蟲」,這不由地使觀眾通過直接畫面和情節間的聯想產生一種詭異和不安的情緒;第二個固定鏡頭展現了「蛤蟆蟲」仍在沙漠中跋涉的情景,並作為了「樵夫」(Woodsman)施展廣播詛咒時的蒙太奇,我們至此還不知道蟲子將爬向何方,而隨後剪入兩個薩拉·帕默家中鏡頭後,我們終於知道了蟲子身處何處;緊接的第三個固定鏡頭停留在了被催眠放倒的少女薩拉的側臉特寫前,因此我們則在「樵夫」持續的詠唱和不安的寂靜中,見證了那極為震撼的一幕;第四個固定鏡頭(片即尾職員表時的背景鏡頭)其實是第三個固定鏡頭的延續,被入侵的薩拉在深沉的催眠中不時微微皺眉,背景則迴蕩著持續的風聲和電流聲,無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無疑知曉可能發生的絕不會是什麼好事,因此,已經在觀眾心中產生的詭異和不安的情緒,通過這一延長的固定鏡頭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至此,奠定《雙峰》原初世界觀的兩個關鍵情節,分別由一組升格推鏡和一組固定長鏡,以一動一靜的方式,極簡而到位地詮釋了出來。

可見,這些抓人的情節中所蘊含的含義,由這些經過精心設計和實現的鏡頭準確表達出來,共同為回歸季營造出了全新而獨特的氣氛,而這種氣氛毫無疑問也是紮根於《雙峰》世界而符合其一貫調性的,但不管是出於對不變還是全新的東西的喜愛之情,這些精彩的片段最終都將成為觀眾回念本片所最先想到的閃光點。

總而言之,《雙峰》回歸季可以看成林奇迄今為止生涯中創作風格和表達技巧的集大成作品,同時也是林奇對其哲學觀表達最為成熟的作品,但究其根本,它無疑也是對《雙峰》世界內核闡釋最為深入和完整的封筆之作。在這部長達17個小時、分成18個部分的史詩級電影,使得在前兩季《雙峰》中尚未成型、在《與火同行》中猶抱琵琶的野心和想像終於得到了充分的釋放,這些影像展示出了獨一無二的力量和奇異感,使觀眾在25年後再次感到久違的震撼;而它的存在,也必將在電影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雙峰 第三季》You can never dream that dream again
    比起流行的You can never go home again的解讀,《雙峰:回歸》更像是一篇立足於當下世界試圖觀察夢中世界的評論筆記。Twin Peaks在誕生之初就是dream-like的,始終帶著虛構作品的自我意識,用高度理念化的善與惡、肥皂劇式的情節懸念和扁平人物,來提醒觀眾,從來就沒有什麼家可以讓你回歸。
  • 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原標題: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原標題: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就筆者近日所見的幾篇影評來說,大多是從影片的情節、人物、主題這幾個層面切入,談論人物的時候或許兼及演員的表演。電影是敘事的藝術,用故事傳達感情、塑造人物、體現思想主題,因而對情節、人物、主題的分析十分必要。但如果一篇影評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那麼它仍極有可能是片面甚至業餘的。試想,同一故事類型的作品,其情節、人物、主題是否有較大相似之處?
  • 【美劇】【1-3季】雙峰 Twin Peaks
    林奇的電影作品有很大不同之處,人物眾多但個性分明,故事線索分支不多但劇情峰迴路轉,許多人被Lora的死亡之迷所吸引,也為偵探怪異的偵破方式著迷,雖然到最後也在電視版本中也沒交代謎底(雖然林奇宣稱他在第二集告訴了觀眾兇手是誰了),但對人類欲望中產階級的生活的剖解的相當深刻。而林奇的忠實影迷也不會失望,整部劇集所呈現的特異風格,糾結了怪誕唯美與迷離的氣氛,都是大衛?林奇的經典本色。
  • 《雙峰 第三季》Twin Peaks的回歸日期
    Showtime電視網宣布了懸疑劇集的開山鼻祖《雙峰(Twin Peaks)》的回歸日期,大衛·林奇親自執掌的《雙峰》重啟迷你劇將在5月21日回歸,回歸當晚將播出兩小時特別集,第三、第四集也將會在隨後立刻放出給Showtime的訂閱用戶。該劇總共將有18集,下圖為有份在《雙峰》演出的演員名單。
  • 《雙峰》的創作手法分析
    音效在他音樂作品中的地位什麼樣,就在他電影作品中的地位什麼樣。在此我強烈推薦他的《The Big Dream》《So Glad》這兩首歌,在樂壇上也是有獨特個性的一流作品。尤其請注意其中對「音效」的運用。對《雙峰》(Twin Peaks)中具體的「音效的運用」分析舉例,我放在文章末尾了。二、部分與整體。
  • 雙峰入門指南
    今年第三季回歸,存在感非常足,絕對是今年影壇頭號大事頭號驚喜,但事實上真的去看第三季的並不多,並且很多都是從未接觸雙峰就直接看第三季,結果一頭霧水什麼都看不出來(當然看了前兩季的看第三季也會這樣……)。這裡就講講怎麼開始去看雙峰。雙峰系列的主體內容,始終都是《雙峰》三季劇集和電影《雙峰:與火同行》。而8集的《雙峰》第一季(我把試播集也算作一集了)就是核心。
  • 《雙峰 第三季》與惡共存 ---- Twin Peaks S3 線索筆記
    這是因為在多次循環(關於循環 會在稍後闡述)後 Laura依舊出現在Lodge中 這意味著 就算那一晚Laura沒有跟Leo他們去小木屋 但Laura依然「受難」並且最終結局仍然未變。結合S3E17和S3E18的同步播放 以及Laura消失時的音效來看 這一切與Sarah(Judy)的阻撓不無關係 所以Coop決定在某一次循環中 進入「黑430」 從「黑430」出發 對抗Judy 嘗試改變歷史。
  • 《底特律:變人》幕後短片:闡述互動選項設計過程
    《底特律:變人》幕後短片:闡述互動選項設計過程》開發商Quantic Dream今天通過官方油管頻道發布了一段幕後短片,向玩家們介紹本款遊戲互動選項方面的設計構思,一起來欣賞一下。
  • 差示掃描量熱儀(DSC):在相變材料測試中的規範性應用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重點介紹了國際上採用不同廠家DSC測試儀器對相變參考材料所進行的對比測試過程及其測試結果,以期讓國內相關從業者真實了解DSC測試技術的局限性和實際測試操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利於改善和提高測試技術水平,並對PCMs熱性能測試方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 《雙峰 第三季》關於貓頭鷹戒指的作用
    第三季中Dougie在死前一天內說感覺不到自己的胳膊了,FWWM中Irene告訴FBI,Teresa在死前幾天胳膊就已經死了,並且他們左手都帶了貓頭鷹戒指。Black Lodge侏儒在FWWM中說了一句,With the ring, I thee wed(戴著戒指,你我相連),而且侏儒說過I am the arm,獨臂人MIKE說過他在從善的時候砍下了自己的左手,所以侏儒是MIKE的左手。
  • 《雙峰 第三季》雙峰第三季————大衛林奇的完美釋放
    幸福在於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在林奇編織的夢境裡想像,不幸的恐怕永遠也猜不透林奇本來的想法。本來我是想跟《穆赫蘭道》《妖夜荒蹤》一樣,帶著5分邏輯5分感性去理解這部作品的,但看完之後發現《雙峰第三季》的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如果說兩個小時的電影可以得過且過的話,長達十八個小時的電視劇要是沒有點不求甚解的態度那基本就等於看天書了,起碼得拿出7分邏輯去試著分析。
  • 闡述如何使眼睛變大
    那麼,怎麼擁有大眼睛,下面,為大家闡述如何使眼睛變大。闡述如何使眼睛變大鍛鍊。往往自覺抬頭,盯著,久而久之,習慣了自然,眼睛就顯得大大的..早上,你醒來,閉上眼睛。把你的眼睛轉30圈。防止變小的方法是從眉毛上推起來,把兩端稍微刮下來。
  • 影評分析《美國往事》
    《美國往事》在延續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敘事構架的基礎上,以更具開放性、創新性的敘事情節、人物設 計、鏡頭語言讓整部電影更加立體而特殊,同時電影在影片中借用了大量的象徵性元素,賦予電影更多的思考和內涵,從而實現了對美國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的超越。
  • 《如何寫影評》:怎樣從專業角度寫出通俗易懂的影評
    倘若依據書中提及的影片去「溫故知新」, 同時通過分析結合自身地領悟,對理解作者意圖及寫出上乘影評有很大幫助的。01. 明確寫影評的目的:「享受思考、闡述和書寫觀影經驗的樂趣。」我們平時看到一部好電影會不由自主地和周圍人分享,但內容大都是情感、明星,或者是感官的體驗等等,本書則更側重對評寫電影的介紹,告訴讀者評寫並非簡單影片介紹和感官刺激地描述,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更為專業的角度,例如,電影背景的介紹、情境的設定,主題、人物、畫面的分析等,客觀地闡述感受,可以更好的理解自身對所處的世界和文化的態度,概括的說就是如譯者陸紹陽所講的想、
  • 【高達趣談】現在高達迷是不是已經不分吉恩黨和聯邦黨了?
    來源:知乎  作者:蘇沉船日本人分的很厲害,經常動不動就說吉恩的人死一邊去,聯邦的人滾蛋,類似於魔獸世界中部落與聯盟一樣苦大仇深。不過據說可以用美食或妹子的誘惑令對方改變立場,有些漫畫家就專門給吉恩設計女性角色,聽說高達戰記一度讓吉恩佔據上風。再比如那個古谷徹就是吉恩黨,有一次在遊戲裡被聯邦的NPC阿姆羅羞辱才轉到聯邦陣營。
  • 《如何寫影評》:3步教你學寫影評
    但看完後,總覺得有些東西不吐不快。其實,跟看電影一樣,寫影評也是件有趣的事兒。畢竟,對電影思考的越深入,你的觀影愉悅感,才會更加精微和美妙。但是,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來說,很多時候,一旦把寫作當成任務,這種美妙,瞬間就變的令人頭疼,遲遲不肯下手。
  • 《如何寫影評》:寫影評的幾個誤區,你都踩坑了嗎?
    影評怎麼寫?為什麼就把它寫成劇透文呢?在剛剛結束的春節假期中,鑑定「中產」的標準已經變成了能否實現車釐子自由和電影票自由。但是你不能根據個人的愛好,對於不符合原著的情節或者人物命運做出簡單的批判和表現個人的不滿。而是在你評寫電影的時候,積極的反思你的這些情感、反應的由來,它如何與影片中的客觀因素相聯繫的,然後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 《男與女》<男與女>影評
    這是第一部我看了、寫了影評才能回神的電影看了影評,自己從這部電影裡只懂得1. 男女天生處理感情的方式就不同,後天大多數人接收的思想也有不同。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男人先迷失而女人不願放棄,在電影中,卻是女人放棄了而男人沒有迷失。在我看來,因為我是女人也是一個家庭的孩子,我不黑這個結局。2. 男女都有衝動與理性。最終選擇理性還是衝動,取決於在男女心中哪個相對更重要些,你的底線是什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