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屋大人少切莫住,就算皇帝不特殊」,古人對住房經驗之談

2020-12-23 文學漫談

百家號百家齊放,文學漫談雅俗共賞

中華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形式豐富多彩,特別是流傳在民間百姓中的俗語,更是一朵燦爛的文化奇葩,讓大家從中受益匪淺。老祖宗在生活中總結的經驗教訓,用通俗易懂的俗語告誡人們要借鑑,在風趣的話語中,裡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生活中的「住」,也就是與房子有關的俗語。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離不開「衣食住行」,其中最重要的,人們希望有個小「窩」安身立足。所以從古至今,房子都是人們考慮的首要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房子對居住的環境,面積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易經》中有關陰陽八卦的風水學問,人們很重視。古人對居住面積的大小也有講究,人人都想住寬敞的房子,但大房子要有人氣,古人說「屋大人少切莫住,就算皇帝不特殊」,這不是迷信,其實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1)俗語上句:屋大人少切莫住

在古代人們對房屋的要求也不同,有錢的官員和富商都是大戶人家,都有自己獨立的大院落,高牆紅瓦,裡面樓宇閣亭,鳥語花香。裡面人口很多,家丁興旺。你看院落很大,房屋很多,但每一處都有人住,很少有閒置的房屋。別看房屋大,但是人多有人氣,老少四世同堂,孩子滿屋跑,老人享天倫之樂,夫妻和睦,好運連連。這樣的有人氣的房子能聚財,福氣多,越過越興旺。

如果人口少,住在大的房屋中,就顯得很不協調。古代人講空曠的大房子,容易有不好的東西,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了。最主要的是人口少,缺乏人氣,整天沒有生機,時間長了人容易情緒低落,對身體健康不利。

住房不僅是安身立命的住處,也是一家的財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房屋的環境和面積,都有了高標準的要求。有錢了買大別墅,面積越大越好,三口之家也要住得舒心安逸。但面積多大才算正好,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如果是三口人,住在二百平以上的房子裡,就顯得有點空曠了,住房子也不要大得離譜。

古人講的俗語「屋大人少切莫住」是有一定道理的,選房時也要根據自家人口多少,選擇適合自己的大房子,不要太空曠就好,住在大房子裡,適當搞一些家庭聚會,增加人氣,讓家裡熱鬧一些。另外家庭一定要有小孩,孩子多人氣才越來越旺,興旺發達。總之人們對住房面積各有所需,房屋不大不小,住著舒心幸福就好。

(2)俗語下句:就算皇帝不特殊

歷史上的歷代皇帝,皇宮大院都歸皇帝,可是到了晚上,皇帝回到後宮就寢,臥室的面積卻很小。皇帝受封建迷信的影響,很重視風水。自己的住處不要求很大,認為屋子太大人聚不住氣,福氣散得快,還有心裡不安的感覺,時間長了對身體不好。我們在參觀故宮時,親眼看見皇帝的寢室,所以在居住上,連皇帝也不搞特殊。

古代大富豪石崇富可敵國,為了炫富花重金修了一座超級大別墅,裡面豪華程度堪比皇宮,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就連廁所都是金碧輝煌的。住在這麼大的別墅裡,又這樣奢侈鬥富,最後福氣都散盡了,最後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人有財富是好事,住大房子無可厚非,但是千萬不要炫富拉仇恨。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對房子都很重視,它是住處,也是財富,更是幸福的港灣。無房的人望著萬家燈火,悲涼地唱著「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等買了小房子的後,坐在沙發上盤算著,什麼時候能換一個大一點的房子,人在住房上無止境,一生都在為房子操碎了心。

不同層次的人對住房的要求不同,畢竟買房是家庭的大手筆開銷,也是人的實力和財富的比拼。有人一生的積蓄全用來置業,沒有房就沒有家,而大房子一直是人們奮鬥的目標。不論房屋大小,人們講究的還是房屋的實用性。

這句俗語告訴人們,人口少的家庭,選適合自己的房子,人氣不夠不住太大的房子,不大不小的房屋睡覺踏實,更有安全感。

對這句俗語您有什麼看法,請留言討論,多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古人說:「屋大人少切莫住,就算皇帝不特殊」是什麼意思?
    今天要講的一句俗語和房子有關係,自古以來,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很重視房子,上層人士講究房子的地段、構造、布置、朝向,下層人士講究房子的實用性。「屋大人少切莫住,就算皇帝不特殊」作為一句老話,究竟有什麼道理?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是什麼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目前老祖宗的智慧一部分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比如馮夢龍的著作《智囊全集》,還有一部分是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成為了我國的獨特文化之一,這些俗語中,總結出來了祖宗們從生活體驗中得到的經驗,很有學習的價值。
  • 民間俗語「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我們每天都要進行的事情,住尤為重要,因為沒有地方住的話就要流落街頭,所以房屋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遮風擋雨的住所,關於房屋的擺放和方向,以前的人都有自己的一番說法,就比如說房子如果蓋成"川"字樣式,也就是三個房屋擺在一起的話,家裡的女性就會遭遇不測。輕則倒黴,重則有生命危險。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怎麼理解?
    中國有很多俗語,俗語是古人通過長期對人們的生活觀察得出來的經驗之談,往往這些經驗之談,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都是藏有大智慧的。就好比「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這樣的俗語。首先先說何為老不洩殘精?大概的意思就是人老了,一定要注意養精蓄銳!這裡的精大致就是精神頭的意思,要保持充足的精力,要注意休息,做好身體的調理。這個時候房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人一旦老了,只有看起來有精神,走起來有力氣,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夠做到長命百歲。
  • 俗語:「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出」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其實,大家現在都聽到過的農村俗語自有它的出處和內涵,俗語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充分體現出了實踐出真智的道理。今天,就「人住扛轎屋, 災禍連連出」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咱們一起說道說道。其實俗語這種東西就是另一個角度上的人生哲理,它都是我們的先輩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而總結出來,並且流傳到如今的。
  • 生活智慧「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啥意思?先人的金玉良言
    在眾多俗語當中,有兩句俗語讓我印象深刻,一句是「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另一句則是「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成雙」。這兩句俗語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可惜的卻是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筆者就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兩句俗語所蘊含人生哲理。
  • 蓋房俗語「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出」,民間傳承千年,受用至今
    俗語,是流傳在民間的通俗語句,大多都是古勞動人民根據一些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很多俗語都是歷經千年傳承而來,凝結了古人的無限智慧。因為俗語來源於生活,所以俗語能夠貼近生活,反映了許多生活現象。
  • 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長見識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俗語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在我國古代,古人通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歸納出很多道理,而這些話他們通過簡單的話語表達出來,俗語也就應運而生了。俗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語言簡單,甚至有些粗糙,但是背後的道理卻是引人深思的。俗語文化包羅萬象,其中有養生、生活經驗、為人處世的道理,裡面分門別類,知識體系也是巨大的。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想必大家聽說過,就是「富不添丁,窮不添女」。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棺為試鞋不能穿原來是這意思……
    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叫做俗語,源自於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有著非凡的指導教育意義。俗語中有這麼一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簡單明了,卻內涵深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一下。
  • 俗語:「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古人說的是否有道理?
    而田間地頭的勞動人民,同樣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編出短小精悍的俗語,在這片古老的沃土上世代傳頌,讓我們後世之人,在心靈上給予啟迪。我們下面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關於古代蓋房搭屋,以及喬遷之喜的習俗講究,它就是「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那這句話說的是否有道理?
  • 俗語「好男不養貓,好女不養狗」,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俗語「好男不養貓,好女不養狗」,古人為何這麼說?有何道理在古時候,經常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好男不養貓,好女不養狗」,這究竟是為何呢?難道男生就不能養貓咪了嗎,為啥女人不能養狗狗呢?古人之所以有男人不養貓的說法,是為了男人的性格不要受到貓的影響。其實,如今這種說法已經淡化,貓作為寵物,對人們的影響沒有那麼大,不論男女老幼都可以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治安條件和生活質量越來越好,貓狗的傳統作用已逐漸被取代,從古時候看家護院捉鼠守糧變成了與人們更為親密的關係。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在理
    古人們憑藉著辛勤的耕耘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並流傳下極其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俗語」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俗語,通常言簡意賅,看似粗俗的一句話卻蘊含著人生的大道理,是祖輩先人智慧的結晶。俗語的隨意性和通俗性更受人們喜愛,於是在民眾之間流傳廣泛,雖然隨意粗俗,卻是至真至理,正應了那句話「話糙理不糙」。那麼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真是老祖宗的金玉良言,經驗之談。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啥意思?令古人如此忌諱
    中國的很多俗語老話都是和封建迷信有關的,很多人覺得一句俗語多少有些封建迷信,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科學不發達,因而很多俗語只能用封建迷信來說理,但是道理和現在並沒有不同。今天這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初讀時也是覺得這句話就是封建迷信,直到最近再次品讀,方才發覺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 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是何含義?古人的經驗分享
    有些祖先的經驗和智慧凝聚在書中,有些凝聚在口頭傳播的俗語中。從一些俗語中可以理解人生的百態,理解人生的真諦,有時也可以理解俗語中生活的小道理。俗語門前不種樹,屋後不開窗是什麼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門前不種樹。為什麼祖先說門前不種樹,屋後不開窗?從地理上說,農村對城市沒有那麼擁擠。
  • 俗語:門朝南,子不寒;門朝北,活受罪,啥意思?門朝北為何不好
    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樣的說法,它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其中又蘊含著什麼樣的知識和講究呢?大家肯定都知道,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地區,蓋房子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房子的堅固程度,畢竟房子是用來住人的,這個就不用說了吧。其次看重的是房子的實用程度,然後還有房子的美觀程度,畢竟我們我們中華民族的審美程度可是很高的,長的不好看那可不行。
  • 農村俗語:「門樓切莫高過屋,門口過大必定哭」是啥意思?
    誰知李大哥剛剛完工,分家另住的父親趕到了李大哥家,父親先是指著李大哥的鼻子將李大哥臭罵了一頓,然後「命令」李大哥趕緊將砌好的門樓和大門拆掉。李大哥問父親為啥非要讓拆掉剛砌好的門樓和大門不可,但父親也不做過多的解釋,只是一個勁地說:你聽我的話,你就拆,你不聽我的話,你就不拆。不過,你要是不拆,你早晚都會後悔的。
  • 「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滴淚屋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俗語文化可謂是獨樹一幟,不僅別具特色,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這些農村俗語作為祖先留下的經驗之談,一直深受農民的喜愛與推崇。那麼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這句俗語吧,正好也能體現老一輩人對蓋房子的講究,不是迷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人家裡條件好的建房子都有主房和次房,主人住的就是主屋,家僕住的就是次屋,這也能體現當時的地位差距明顯。如果主屋的高度要比次屋的低,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會順著次屋的房頂滑落到主屋的房頂上,這樣滴淚屋就形成了。
  • 「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中國的古籍包羅萬象,記載著華夏民族文明的發展與歷程,每部古籍都濃縮著古人的智慧,傳承給後人的都是無可替代的人類歷史的見證,而口口相傳所流傳下來的俗語更是言簡意賅地道出一個個的人生哲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讓人受用無窮。
  • 揭秘俗語「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到底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這句話實際上是更適用於在古代的時期。這也是古代人經過長時間觀察得出來的一個至理名言。我們都知道,現在富有的人,住的屋子很大,往往都是別墅。一般住別墅的人,也都是有保姆的。所以,現在住大屋我們是不難理解的。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古人的肺腑之言
    因此衍生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體現了古人對家庭和睦的重視,也從側面映射出家庭和睦的根本應當是夫妻恩愛。雖然俗語沒有那些朗朗上口的詩詞華麗,但其中飽含的淳樸感情卻溢於言表,正是因為這些俗語都是古往今來的經驗之談,肺腑之言,逐字逐句中的情真意切讓人感同身受,所以能夠千年流傳,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