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劇本中使用旁白和畫外音,應該向哪些好電影學習?
▲《好傢夥》
本文將以旁白和畫外音為主題進行講解。
美國著名寫作導師羅伯特·麥基認為編劇可以使用畫外音,當然是在劇本不依賴它的情況下。他又將旁白歸納為兩種具體類型——講述式旁白和對位式旁白。
▲羅伯特·麥基
講述式旁白是一種替代戲劇化的敘事形式。與創造場景戲劇化的故事、人物塑造和闡述不同,它是通過一個角色的畫外音來朗誦故事,畫面用來說明或裝飾語言。
對位式旁白是麥基最喜歡的敘述形式,這樣的畫外音豐富了電影,故事和它的敘述在屏幕上被完全戲劇化。
如果刪除了電影的旁白,可能會錯過很多故事和角色的細節。
▲左《赴湯蹈火》右《獵兇風河谷》
接下來文中提供了15部電影(沒有具體的順序),對於編劇來講,你可以通過研究這些電影來學習劇本中的旁白和畫外音:
01
《記憶碎片》2000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喬納森·諾蘭
豆瓣: 8.6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記憶碎片》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獨特原創電影,它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故事,並通過畫外音將觀眾帶入一個記憶短期喪失者的腦海中。
如果沒有畫外音,觀眾就會迷失方向。因為故事的整個概念就是要理解無法保留短期記憶的困惑,而你卻要解開一個謀殺之謎。因此,畫外音在故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人說它用畫外音來分享主人公的內心想法。這也是整部電影的重點,試圖和主人公一起在這種精神障礙中找出謎團。
02
《改編劇本》2002
導演: 斯派克·瓊斯
編劇: 查理·考夫曼 / 蘇珊·奧爾琳……
豆瓣: 7.6
現實生活中,查理·考夫曼負責將小說《蘭花賊》改編成電影。在這過程中,他未能破解如何改編小說而不落入好萊塢電影陷阱的密碼,接受了所有曾譴責的好萊塢陷阱和套路——包括畫外音的使用。
這在影片中創造了一種絕妙的反諷力量。考夫曼違背了劇本創作和電影敘事的規則,只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旁白和畫外音的意義在於當反諷的視覺效果展現在觀眾眼前時,要理解他的創作思路。
03
《計程車司機》1976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編劇: 保羅·施拉德
豆瓣: 8.5
這部電影中,畫外音是用來進入一個精神失常的人——特拉維斯·比克爾的頭腦。
當觀眾在特拉維斯的生活中行走和開車時,開始體驗到他的內心想法,其中大多數是黑暗的,悲觀的和險惡的,然而觀眾可以將他觀察到的很多東西聯繫起來。
這就造就了一個不只是某個變態個體在做暴力事件的人物,最終他成了一個反面英雄。
04
《好傢夥》1990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編劇: 馬丁·斯科塞斯 / 尼古拉斯·派勒吉
豆瓣: 8.4
在這部電影中,畫外音是講述一個故事。
在《記憶碎片》、《計程車司機》和《改編劇本》中,畫外音被用來引導觀眾進入角色的思維。在《好傢夥》中,大家聽到了一個故事。
觀眾在畫外音中也得到了一些內心的想法,旁白的存在是為了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故事。
觀眾被提供了更多的細節和背景信息,甚至對這些《好傢夥》的世界有了一些定義和見解。
斯科塞斯將亨利的敘述簡短地轉移到他的妻子凱倫身上,她是在從她的角度給觀眾講故事,這是斯科塞斯的風格選擇。
最後畫外音解說突然變成亨利直接對著鏡頭說話。這讓觀眾明白——旁白是一種懺悔,是證人的陳述,也是一個正在講述的故事。
05
《搏擊俱樂部》1999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恰克·帕拉尼克 / 吉姆·烏爾斯
豆瓣: 9.0
在改編恰克·帕拉尼克的小說時,畫外音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沒有它,觀眾就無法感受到這本書的第一人稱敘述,也無法體會到作者對消費主義的厭惡描述。
旁白帶著觀眾踏上了從消費者到哀嘆消費主義的旅程。觀眾有可能感到會陷入瘋狂,後來才會意識到,觀眾只不過是在見證他的一面。
讓觀眾感到震驚的是從常規的畫外音解說變成了角色直接對觀眾說話。它是很原始的聲音,並且讓觀眾也有參與感。
06
《非常嫌疑犯》 1995
導演: 布萊恩·辛格
編劇: 克里斯多福·麥奎裡
豆瓣: 8.6
這部電影的畫外音中有一個獨特的元素,那就是觀眾是否應該相信敘述者。
在《搏擊俱樂部》的結尾,大家明白已經被欺騙了。在《非常嫌疑犯》的結尾,卻是被完全欺騙和誤導了。這也是重點,Verbal的供詞和證人的陳述都是一個詭計,目的是拖延時間,讓偵探失去真正的線索。
畫外音和旁白的巧妙運用,讓人已經確定Verbal正在被質疑。故事的倒敘就是他講的故事,觀眾像偵探一樣聽。
當觀眾看到行動展開的時候,就是為了闡述那個講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在旁白和畫外音中是不明顯的。所以最後,揭露的真相讓人震驚。
07
《荒原》 2015
導演: 大衛·道金
編劇: 艾爾弗雷德·高福 / 邁爾斯·米勒/ Michael Jones-Morales
豆瓣: 6.8
泰倫斯·馬力克是一位導演,他使用的畫外音幾乎像做夢一樣。
在《荒原》中,Holly的敘述讓觀眾看到了她角色的純真,儘管觀眾看到了她所目睹的暴力。聽到她為自己和情人的行為辯護讓人不安。
08
《天才一族》2001
導演: 韋斯·安德森
編劇: 韋斯·安德森 / 歐文·威爾遜
豆瓣: 8.1
韋斯·安德森使用的畫外音更加可靠和權威。
觀眾信任由亞歷克-鮑德溫配音的旁白,因為他不是在銀幕上看到的角色,他是特倫鮑姆家族的權威,給觀眾透露細節,並為接下來的每個場景設定適當的基調。
這使得配音與大多數利用這種工具的電影相比,顯得與眾不同。它提升了旁白的內容,並為影片營造了一個原創的氛圍和基調。
09
《小賊、美女和妙探》 2005
導演: 沙恩·布萊克
編劇: 沙恩·布萊克 / Brett Halliday
豆瓣: 7.2
這部電影由沙恩·布萊克(曾擔任過《致命武器》、《終極尖兵 》、《特工狂花 》)編劇,使用了諷刺的畫外音。
偵探懸疑片和黑色電影是兩種特定的充滿隱喻的電影故事風格,包括畫外音的使用。布萊克決定讓小羅伯特·唐尼扮演的角色承認自己在為電影講述故事。
這種風格的選擇增強了傳統的神秘謀殺故事,讓觀眾在常規的謀殺懸疑和黑色電影類型片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10
《百萬金臂》 2014
導演: 克雷格·吉勒斯佩
編劇: 湯姆·麥卡錫
豆瓣: 7.2
這部電影的畫外音是由兩位主角共同完成的。觀眾從安妮講述棒球的故事和她在棒球運動中的獨特地位開始。她是整部電影的主要畫外音。
但隨後我們轉移到克拉斯上場擊球的時刻。旁白是他的,此刻展示的是一個棒球手在嘗試擊球時的內心想法。
因為這部電影是寫給愛棒球的人的情書,也是寫給愛本身的情書,所以當觀眾開始體會一位棒球運動員的想法時,請原諒畫外音的轉換。
11
《奇幻人生》 2006
導演: 馬克·福斯特
編劇: 扎克·海爾姆
豆瓣: 7.8
畫外音最原始的用法之一是以主人公的形式出現的,當他開始在腦海中聽到作者對自己生活的敘述時,他的生活就變得錯亂了。
艾瑪·湯普森的畫外音指出了這個角色的各種錯誤和失誤,這反過來又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雖然在另一個劇本中模仿這種類型的畫外音是很困難的,但是當涉及到旁白和畫外音時,它確實為大家打開了一些打破常規思維的大門。
12
《緋聞計劃》2010
導演: 威爾·古勒
編劇: 伯特·V·羅耶爾
豆瓣: 6.6
這個故事是由奧利芙通過鏡頭講述的。觀眾看到她對著鏡頭講話,也通過畫外音聽到了她的聲音。
旁白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與影片的情節相呼應。
故事的結尾,她說服人們觀看她的網絡直播,這原來也是觀眾剛剛目睹的電影中的故事。
13
《校園風雲》1999
導演: 亞歷山大·佩恩
編劇: 亞歷山大·佩恩 / 吉姆·泰勒 / 湯姆·佩羅塔
豆瓣: 7.6
整部電影的旁白由幾個主角和配角共同擔任,讓觀眾看到學校選舉故事的各種背景。
對翠茜·弗利克來說,當選是她與生俱來的權利。對吉姆·麥考利斯特先生來說,這是一種煩人的東西,它會不斷惡化並毀掉他的生活。
對保羅和他的妹妹苔米來說,這只是他們度過少年時代的考驗和磨難的一步。
多個角色之間的配音轉換,為我們提供了原本角色沒有的洞察力和視角。
14
《伴我同行》1986
導演: 羅伯·萊納
編劇: 雷納爾多·吉迪恩 / 布魯斯·A·埃文斯 / 史蒂芬·金
豆瓣: 8.9
這部由《屍體》改編的故事片很好地保留了它的基調、氛圍,原汁原味地講述了戈迪與他最好的朋友們的青春冒險故事。
電影以旁白開場,揭示了一個人物在讀了一篇關於最近被殺的律師的文章後,回想自己的青春:"我第一次看到死人是在十二歲快要十三歲的時候。"
旁白的開場就是故事的概念。聲音繼續講述著故事,展示著戲劇化場景的對話,影片的最後人們才發現,原來這段配音是敘述者正在寫的故事文本。
15
《肖申克的救贖》1994
導演: 弗蘭克·德拉邦特
編劇: 弗蘭克·德拉邦特 / 史蒂芬·金
豆瓣: 9.7
另一部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被巧妙地改編成了電影,並保留了原來的基調、氛圍和敘事結構。書中的許多對話都被逐字逐句地引用到了電影劇本中。
摩根·弗裡曼的聲音無疑增強了畫外音的效果,因為他的聲音與他所讀到的幾乎所有東西都有聯繫。
但事實上,瑞德的角色是在敘述這種對希望的把握,來說明利用視角來提升主題和人物形象的優勢。
如果這個故事由安迪來敘述,就會失去他那異想天開的性格特徵。但由瑞德作為敘述者,安迪就是一個希望、堅韌、堅持不懈的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