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再次火起來,但是我卻從中看到了「中年職場人的危機」。
在《演員請就位1》中,明道直言自己說已經好幾年沒有太成功的事情,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朋友也和他說,估計不能再演男一號了。要知道當年他演了多少男一號,紅遍大江南北。
在《演員請就位2》中的胡杏兒今年41歲,也曾經是大紅大紫的女演員,但是節目中她坦誠少有戲約,幾乎到了無戲可演的地步。
包括黃奕,也步入了中年行列,除了當年的《上錯花轎嫁對郎》,鮮有作品被人們記住,似乎面臨更多危機,連她的女兒說都沒看到她演戲。
海清更是直接說出了中國女演員的「中年危機」," 我們沒有傳說中那麼不好合作,我們一定會比胡歌便宜,也一樣好用,希望大家給我更多機會!"
知名演員尚且如此,普通人的中年危機更是不可避免。
職場35歲定律就像是一根高壓線,壓在職場人的頭頂。
中年油膩、用保溫杯喝水、夫妻關係的平淡、升遷遭遇瓶頸的尷尬、身體每況愈下的身體,突如其來的發福,越來越高的髮際線,熬夜帶來的黑眼圈,操勞所致的法令紋,以及越來越暗沉粗糙的皮膚……讓所有人感到猝不及防。
仿佛發福、油膩、健忘、抑鬱,就是中年的特有名詞。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在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症候群」。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然而,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大衛•班布裡基(David Bainbridge)在《中年的意義》中列出了18項特質清單,講述不一樣的中年故事,重新定義理想的中年,提倡我們要用全新眼光看待這個長久以來被誤解的黃金年代。
他認為,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是數百萬年演化出的完美禮物,無論是從身體、心理還是情感上來說,都比我們想像中更加樂觀。
人們現在比以前胖,肥胖造成各種疾病,人類的平均壽命甚至可能因此在幾個世紀以來第一次縮短。
歸本到底,是高熱量的美食越來越多,讓人無法拒絕,另一方面,智能化滲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必像過去一樣到處走動,吸收的卡路裡和消耗的卡路裡嚴重不均衡,因此導致肥胖是必然的結果。
在發達國家,男性的體重在大約55歲時到達巔峰,而女性則是65歲。
書中提到:目前雖然肥胖泛濫,但瘦的人並沒有變得比較胖,而是和以往一樣瘦,只是胖的人超乎比例地更胖了,因此平均的肥胖程度向上偏移。
在人的一生中,獲得脂肪主要有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胚胎期的晚期,我們要為適應外面的生活做準備。
第二個儲存脂肪的階段是嬰兒早期,我們儲存脂肪以供應快速的生長、劇烈的活動,並且建構龐大的腦部,所以新生兒都是肥嘟嘟的,格外惹人喜愛。
第三個階段是女性的青春期,此時雌激素促使儲存脂肪,讓女性發育出獨特的曲線。
第四個階段發生在懷孕和哺乳時期,這時脂肪的儲存量增加了2—5千克,以滿足胎兒和新生兒成長的龐大需要。
第五個階段則發生在中年時期。人類獲得脂肪時,脂肪會往全身分散去。
男女身上有很大的差異,不同的女性之間也有差異,主要是在大腿、胸部、臀部等處,這從生殖學的角度來說,是為了生育的需求。
男性脂肪儲存的地方在腹部裡、腹部的皮膚下,這是遠古時期適合打獵、採集等跑來跑去的工作需要。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從前,時間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到了中年,忽然發現時不我待,日子過得越來越快。
為什麼我們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呢?
1.加速的是這個世界,不是你
我問身邊的朋友,平時看視頻或者直播會不會倍速播放,習慣用多少倍速播放?
結果出乎意料,大部分人選擇2倍速播放,而我自己最多會點1.5倍速。
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每天要處理的信息應接不暇,我們主觀的體驗也呈現出加速的情形,不只是中年人才有這種感覺。
所以說,加速的是世界,我們都是被加速者。
2.這完全關係到我們感知到有多少時間過去了
有觀點認為,對個人來說,我們感知到時間流逝的速度,和我們開始長期記憶的時間相關——也就是大約三歲開始。換句話說,累積的記憶愈多,時間飛逝得愈快。
可以說,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和個人兒時的記憶密切相關,童年記憶越長,對時間的感知度越長,反之,越短。
3.我們扭曲時間,以免擔心個不停
當我們來到中年階段,比如說40歲,忽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大概過了一半,有種猝不及防的緊迫感,這種感覺無形中加劇了焦慮、不安。
很多人忽然意識到,死亡的距離已經不遠了,甚至過度擔心把死亡的時間拉得更近了。
對於死亡的恐懼,會導致時間的加速。
4.新鮮事比較少
不得不承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好奇心會逐漸減弱。
小時候,一朵花、一隻螞蟻,都能讓人駐足留戀。
對於看遍人間繁華的中年人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新鮮事能夠引發他們的興趣了。
早年的生命因為新挑戰而延長擴展,中年的生命卻因缺乏新經驗而在眼前壓縮。
尤其是功成名就的職場人,繁瑣的事務和忙碌的工作漸漸變少,有更多的時間安靜地喝咖啡或思考人生,驀然回首,發現多少寶貴的時間都匆匆溜走了。
5.我們擁有不少時鐘,但正確運作的不多
據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有最準確的內部計時器,但是它派上用場的機會卻有限。
遠古時期,沒有精準的計時器,人類大多是靠著太陽起落知道什麼時候該起床,什麼時候該睡覺的。
現代社會呢,雖然有了各種計時器和鐘錶,但是人們更多的習慣了晚睡晚起,熬夜通宵。
另一方面,隨著中年人的感官變遲鈍,新陳代謝效率會降低——所以大腦活動變慢,進入大腦的信息減少,如此一來,時間似乎更快了。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人生呼嘯而過,內心惶惶不安,這是對中年人的一種提醒和警示。
提醒他們人生有限,警示他們要珍惜眼前,思考未來的生命。
作者還指出,中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大腦變得更加重要了。
換言之,大腦是中年人最有價值的資源,保持心智活躍,完全可以避免所謂的「中年危機」。
人到中年,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功成名就,準備思考如何安享晚年了。
另一種情況是碌碌無為,忽然感覺一生望得到頭,一時間難以接受這個現實。
雖然某些現實因素我們無法控制,但是有些因素哪怕是到了中年,依然有助於活躍心智:
1.處在社會階層的上層
社會地位高的中年人對年齡似乎沒那麼敏感,他們日常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生理養護。
因為有事可做,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他們的身體通常會更健康,很少有抑鬱、消極的表現。
2.受教育的時間長
和社會經濟地位類似,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
受教育時間比較長的人,他們的認知能力更強,情緒更加積極樂觀,他們對於個人發展和年齡的增長有著理性的思考,不會盲目陷入中年危機的危言聳聽中。
3.別丟掉工作
證據證明,收入較高的白領工作通常會促使認知維持彈性。
也就是說,耗費心力的工作不會讓中年人陷入僵化,所以說隨著人類生存時間的延長,推遲退休年齡未必不是好事。
當然了,並不是提倡996,加班加點,工作應該適度,工作之餘也要有業餘生活。
4.身邊的人能肯定你
如果中年人的職業生涯過早結束,又沒有找到興趣愛好,那麼,身邊人的聯繫就顯得非常重要。
特別是正面的、積極的語言,會讓中年人內心更加平和。
5.保持健康
如果目前無法改變社會經濟地位、就業狀態和受教育程度,那麼,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則是自己可控的。
研究表明: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會對心智功能有負面影響。
無自律,不自由,對健康的管理也是為了擁有更多的自由。
如果保持鍛鍊的習慣、健康的飲食等,有助於保持身體和心智的健康。
6.適量飲酒
適量飲酒是可以的,但是不宜貪杯。
有證據表明,酒精能略微降低某些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每星期至少喝一杯含酒精的飲料,能改善中年人在各種認知測試中的表現,並增強認知靈活性,甚至增強認知速度(當然不是喝酒之後立即有效果)。
但是過度飲酒,對健康是有害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到了不惑之年,大腦除了以上因素要注意之外,更多的需要將注意力轉向內在。
有必要審視自我的人生,進行自我分析,去思考人生難題,去總結過往經驗。
縱觀人類歷史,年輕人一直擅長求新、創新和文化變革,中年人則擅長分析、計劃、組織和文化延續,哪怕是在四十歲之後,依然是大有可為的黃金時代。
誰的中年不油膩,誰的中年不普通,誰的中年不發福?
哪怕現在是青蔥少年,早晚有一天會步入中年,與其嘲笑中年,不如早日調整心態,從容應對中年階段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