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主要參戰國。作為軸心國集團的兩大巨頭,兩國實力雄厚,一個在歐洲戰場勢不可當,一個在亞洲戰場所向披靡。在人們眼裡,日本和德國的實力相差不大。由於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一度打得美國人毫無還手之力,很多人甚至認為日本的實力超過德國。那麼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大,如果單挑誰能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雙方的實力。從總體上來講,德國的實力更雄厚。我們僅以工業和經濟為例,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4%,德國在吞併大半個歐洲以後,其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到30%左右。而日本的工業產值在二戰中巔峰時期的佔比也不超過4%,可以想像日本和德國的差距。二戰期間,德國(不含佔領區)生產鋼鐵18770萬噸、電力4140億千瓦時、石油4620萬噸、煤炭345500萬噸。而日本共生產鋼鐵4800萬噸、電力2420億千瓦時、石油2040萬噸、煤炭41100萬噸。德國工業規模約為日本3-4倍。如果加上佔領區,德國的工業規模和產量至少是日本的六倍。因此,日本的實力遠遠不如德國,甚至可以說不是一個檔次。
當時來講,國家實力主要由工業實力衡量,而國民經濟也主要是由工業創造,所以兩國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距。1938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30億美元,而日本僅為60億美元,德國是日本的五倍以上。由於財力不濟,日本的軍事支出遠遠少於德國。1941-1945年德國共投入軍費2020億美元,而日本僅為695億美元,這還是建立在日本窮兵黷武和瘋狂掠奪的基礎之上。二戰後期,日本人連本土和佔領區的井蓋和公園的鐵柵欄都拿去煉鋼了。但即使如此,兩國的軍事投入差距仍然是非常巨大的,日本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德國。
二戰中,德國生產了14萬架飛機,而日本僅僅生產了6萬架,而且雙方的飛機質量差距很大。二戰初期日本憑藉精雕細作式的工業體系以及提前開動戰爭機器,使得日本飛機在性能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但開戰後這種情況很快改變。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資源以及科技儲備,日本的飛機更新很慢,到二戰後期英德等國噴氣式飛機都開始投產了,而日本還在老掉牙的零式基礎上改來改去。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不管是武器產量還是質量,都被其他列強越甩越遠。日本軍隊既沒有足夠的軍艦、飛機和坦克以及燃料,也沒有足夠的兵員和勞動力,到後期日本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這是日本被美國碾壓的主要原因。而德國的實力明顯要比日本強了一大截。
德國的工業產能在戰爭爆發後越打越強,武器質量和產量直線提升,直到二戰結束前德國仍然不缺工業產能,德國缺的只是資源和穩定的生產環境。如果德國資源跟得上,盟軍想要擊敗德國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為了對付德國,美蘇英三國集結了數千萬軍隊,投入了不計其數的資金和資源。據統計,二戰中美國戰時生產作戰艦艇總價值約為60億美元,而美國給英國、法國、蘇聯三國的軍援就有440億美元,這些援助主要用於對付德國。可以想像,日本和德國的差距。實際上,當時美蘇英三國隨便拉出來一個,都能把日本揍得滿地找牙。而德國竟然硬抗美蘇英三大工業強國,可以想像德國有多強大。
德國人打得是怪物房,而日本人打得是新手房,雙方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如果把日本放到歐洲,日本在陸地上未必能幹得過波蘭。日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海軍,但如果德國把幾千億軍費全都砸到海軍上,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把日本海軍按在地上摩擦。實際上,僅僅是德國的空軍,就可以把日本幾個小島炸平了。所以日本和德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如果不是德國人拖住美蘇英三國,面對美蘇英三大強國的圍攻,日本人很可能連一年都撐不了。美蘇英三國聯手可以輕鬆幹掉日本海軍,三國不用登陸,就是玩戰略轟炸也能把日本人炸平。有人開玩笑:人家幾隻兔子在那賽跑,你一隻烏龜,沒事找事,非要去拌人一腳。雖說只是開玩笑,但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想想元首真是可憐,整了半天拼出一個「軸心國」,結果由於找不到像樣的盟友,只能拉上日本和義大利兩個二流工業國充門面。如果德國找兩個像美國、英國或者蘇聯這樣強有力的盟友,估計德國人未必會輸掉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