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兩邊的差距有多大?

2020-12-22 騰訊網

二戰後的幾十年裡,東德、西德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二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蘇聯以及美、英、法分別從東西兩線對德國實行佔領。根據雅爾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本來分裂成四個佔領區,如下圖所示。後來,美、英、法三國的德國佔領區合併。這樣德國就一分為二,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就是西德;東部的蘇聯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這便是東德。

東德與西德從此成為歷史概念,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幾乎與德國分治一致的是,柏林也被盟軍劃分為四塊,後來由於英、法、美管轄區的合併,而變成了兩大塊,這便是後來的西柏林和東柏林。

東西柏林乃至兩德之間,人口一直進行著流動。這種流動大致有個方向,那就是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有數據表明,在1945年-1961年,也就是柏林圍牆建成之前,東德向西德移民的數量在300萬人以上。從時間上來看,這300萬人中,不少是1949年東德成立之前就逃走的,但也有不少是後來陸陸續續逃離的。從構成來看,除掉東歐驅逐德意志人外,還有部分是知識分子,如教授、工程師、醫生、教師自動逃離的。

大家知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定是西德有什麼比東德好的地方。事實上,僅收入這一塊西德的教師就比東德高的多。

在暢銷書《永恆的邊緣:冷戰的權力遊戲》中,作家是肯·福萊特對此就曾有過描述:主人公之一麗貝卡所在的東德學校就有很多老師,包括教導主任安塞姆·韋伯都到西德去了。畢竟,在西德的繁榮和自由面前,老師們根本抵擋不住誘惑。

這雖然是小說,但大抵反映了人才流亡西德的實情。東德與西德之間發展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有很多數字可以佐證。如1989年,人均GDP、每百人轎車擁有量,西德幾乎是東德的兩倍。由於雙方自主統計數字,這裡面部分數字是失實,大家感受到差距即可。

東德與西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距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德國東西部的差距一直就存在。我們知道,德國南北有差距,其實東西也有。德國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炭、鐵礦基本上就在西部,而東部稍顯貧瘠。圍繞著礦產資源,德國在二戰之前有魯爾、薩爾、西裡西亞等三大工業區,其中魯爾、薩爾分布在德國西部,西裡西亞位於東部,但後來被割讓給波蘭。工業區也就是工業集聚區,工業區的分布反映了發展的實際。

其次,在戰中東德受到的傷害最大。當然,西德也有,但東德更為嚴重,幾乎淪為廢墟。據統計,戰爭將東德地區130多萬套住宅夷為平地,80多萬套住宅變為廢墟,戰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房屋都是極為緊俏的稀缺物。不僅如此,東德開姆尼茨、德勒斯登等幾個主要工業城市,要麼在戰爭中被摧毀,要麼被蘇聯人拆走了設備。總而言之,東德是在廢墟中建立起來的。民主德國的國歌《從廢墟中崛起》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再次,受蘇聯影響,東德走上了一條高能耗、高汙染以重工業為主的粗放式經濟發展道路。這種方式一開始很給力,可以大量刷GDP。不過,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一則重工業意味著高汙染、高排放,二則東德出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在資本主義國家市場佔有率也比較低。

而對於西德而言,除了自身稟賦之外,戰後西德還得到了馬歇爾計劃。這個計劃說白了,就是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這裡面有贈予,也有貸款。在計劃落實的四年時間內,西德得到了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當1951年計劃臨近結束時,西德同西歐國家一樣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裡,西德步入了高速發展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將東德進一步甩在身後。

值得一說的是,東德與西德雖然有差距,但差距並不大。相反,東德與其他社會主義拉開了差距,而且差距還比較大。當時,整個東德的發展水平,比蘇聯、匈牙利要高得多,在東歐社會裡是最高的。難怪當時蘇聯新聞工作者就說,到東德做記者就是一種福利。

總體來看,東德西德的差距比較溫和。比較有意思的是,這種差距並沒有隨著德國的統一而消失。甚至在德國統一30年後,兩者的差距依然存在。一個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德國統一後,東部即原東德地區人口流失了200萬,西部則增加了500萬,人口由東向西流動的歷史繼續上演著。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戰敗分裂後,一片廢墟的西德哪來的食物?
    那對於西德來說,這事兒卻是更難。尤其火上澆油的是,隨著二戰的結束,來自歐洲各地的難民,每天都蜂擁進入西德。1946年至1950年,短短四年就有900萬難民湧入西德。糧食問題,堪稱壓力山大。德國經典電影《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裡,就生動還原了當時德國老百姓的「缺糧」慘狀。
  • 二戰後以色列建國,德國賠了多少錢?
    剛建國時,以色列有78萬猶太人,可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截止1951年末,以色列共有149萬猶太人。 地少人多,更重要的是財政緊張。截止1952年3月,以色列在一年半以前所存的2310萬英鎊全部花光。以色列要養活這麼多人口,似乎只有一個辦法——找德國要賠款。 統一的德國不復存在,分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
  • 二戰德國被分割兩半長達41年,至今傷口仍痛
    這可不得了,曾經百戰百勝的德國一下子成為了當時世界焦點,更是美國和蘇聯虎視眈眈的盤中餐,來自不同陣營的國家都想在德國這塊土地上分一杯羹。由美國和蘇聯主持,他們拿起"畫筆"將地圖上完整的德國劃分成了兩大塊,分別是東德和西德,西德由美國統治,東德歸蘇聯管控。為了防止雙方的入侵,他們協定要在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處修建起一座高高的牆壁,牆的兩邊互不幹擾。
  •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有多大,如果單挑誰能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雙方的實力。從總體上來講,德國的實力更雄厚。我們僅以工業和經濟為例,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4%,德國在吞併大半個歐洲以後,其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到30%左右。而日本的工業產值在二戰中巔峰時期的佔比也不超過4%,可以想像日本和德國的差距。二戰期間,德國(不含佔領區)生產鋼鐵18770萬噸、電力4140億千瓦時、石油4620萬噸、煤炭345500萬噸。
  • 德國統一背後:無數個意外構成的政治奇蹟
    此後半個多世紀內,該帝國兩次挑起世界大戰,也因此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被肢解,並在四年後演變為民主德國(下稱東德)和聯邦德國(下稱西德)兩個獨立國家。 西德1949年5月23日頒布的《基本法》前言中強調:「全體德國人民仍然要求,在自由的自決中完成德國的統一」。
  • 東德裸體狂熱:裸奔是我們唯一的自由
    更令人驚訝的是,歷史學家Hans Bergemann發現,前東德人對裸體的熱愛竟然大大超過了前西德人。「提起東德,人們的第一印象不外乎是史塔西和柏林圍牆。但事實上,東德人才是最忠實的裸體主義者。」2008年,他們甚至把這份愛帶到了3萬英尺的高空。
  • 中國西德秘密談判建交事宜 因稱呼問題談判數月
    陳謙平(南京大學中國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到了後來,那德國是得不償失,它的資源枯竭了,德國後來鎢砂沒有了又到中國來,它甚至後來提出用黃金來買,那中國也不給它。 解說:1945年4月31日,德國納粹領袖希特勒自殺身亡。二戰後的德國,根據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公告,分別由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也劃分成為四個佔領區。
  • 豆瓣8.3,又一部偉大的德國電影!
    ,就不得聯想到二戰、柏林圍牆,而這兩個母題不知道為德國電影人提供了多少創作靈感。作為二戰戰敗國,德國被劃分為東德和西德,雖然只是隔著一堵牆,但是東西德卻淪為一個天堂一個地獄。西德自由民主,東德卻在成千上萬的秘密警察的監視下,人人自危。在這裡沒有信任可言,前一天晚上的枕邊人,第二天就可能是告密者,讓你消失的無影無蹤。就像我們之前介紹過的《竊聽風暴》。
  • 二戰後,德國迅速崛起,主要靠兩樣東西:一樣是敵人,一樣是女人
    我們知道,人類歷史上,戰爭是殘酷的,只要打仗,就會有無數的男子去世,而且還都是青壯年。如果戰爭延伸到一個國家之內,那麼傷亡的就不僅僅是青壯年了,還有大量無辜的平民死傷。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人口的減少,沒有了壯年的勞動力,想要恢復本國的國民經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 一二戰逞威傲視歐陸,臥薪嘗膽重振雄風,德國空軍發展簡史
    1939 年二戰爆發後,德國空軍再浴戰火,雄風更勝往昔,在戰爭最初十個月裡協同陸軍部隊橫掃歐陸,所向披靡,其強有力的掩護和支援成為戰爭初期閃電戰取得輝煌勝利的重要因素,在空降作戰、防空作戰、夜間空戰等方面也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1942 年之前德國空軍主宰著整個歐洲的天空。
  • 德國,統一尚未完成
    統一德國的社會偏癱曾經的東德,是赫魯雪夫口中的「社會主義櫥窗」,是東歐各國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的國家。然而與櫥窗外的西德相比,東德人均GDP只有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
  • 同樣是大國崛起,美國為啥不去圍堵日本德國和印度?
    同樣是大國崛起,美國為啥不打壓日本和德國? 對此日本和德國肯定是欲哭無淚,遙想當年的二戰,德日就被美國胖揍了一頓,直接給這倆兄弟撂地上了。 德日之所以戰敗,美國的參戰是重要因素之一。
  • 行走德國「柏林圍牆」下.「原創」
    2019/06/02德國首都柏林我們的航班在北京起飛,飛行13個小時到達德國柏林上空。向下俯瞰,水網交織,森林覆蓋。柏林原來是這麼美麗的一座城市啊,真沒想到。柏林,這座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攻擊整個歐洲的德國核心城市,戰敗後又被四個國家分割,現在是什麼樣子了?
  • 東德、西德的記憶之戰——柏林城市宮重建史
    城市宮的悠久歷史與博物價值使它不僅僅是個宮殿,看到它的那一刻,德國人立馬能回想起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以及德意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因此,對德國人來說,有關城市宮的話題不僅僅是建築學話題,也是政治與文化話題。二戰之中,柏林城市宮被空襲所摧毀。戰後,東德與聯邦德國都曾對城市宮進行過重建。
  • 【當年班長】德國電影《再見列寧》
    德國電影《再見列寧》2003年2月9日上映,講述1989年生活在東德的母親在丈夫「叛逃」西德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心血和信仰全部付出給孩子和祖國,祖國成為她的信仰。1989年德國東德柏林街頭年輕人騷亂,軍警出面阻攔鎮壓,這時候影片主角母親突發心臟病昏迷。
  • 《沉默的教室》:德國導演對自己國家的剖析簡直是一絕
    德國在這一百年的歷史中是一個擁有相當非議的國家,從二戰的發起國到最後的戰敗國,可謂是話題十足。歷史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淡薄,但是德國導演偏偏就喜歡一次為題材。前不久我就曾寫過一篇關於二戰納粹戰敗後的電影,《冒牌上尉》。
  • 東德叛逃者的圖像全記錄
    影片中的史塔西特工魏斯曼還將這種審訊方式做成課件給學生傳授(當然還包括讓疑犯喪失睡眠):史塔西這個惡名昭著的秘密警察組織,據不完全統計,1950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共有60萬人為其工作然而要論強權與鎮壓,它們都不如東德的史塔西。這所機構最為臭名昭著的是其無處不在的監視,監視著這個國家的人民,將他們從摯密的親友,離間成相互仇視的告密者。記錄在檔案和影像中的,除了間諜活動,還有所有試圖從東德逃往西德的事件,這些事件經常有被逮捕過的逃亡者參與。
  • 《德國89年》:東德不復,西德永存
    ,算是親身體會到了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巨大差距。馬丁在西德可謂豔福不淺,如此不但有了擴展人脈的機會,也多了搜集情報的渠道。儘管事實證明,東德方面的反應還是過於緊張了,但準備合適的應急方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