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北京西二旗回龍觀「一個書店」復工開業,並正式改為24小時營業。北京又迎來一家24小時書店,同時也是昌平區的首家24小時書店。
▲4月5日晚,會員讀者在「一個書店」靜享閱讀時光。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 李婧璇 攝
4月5日晚8點,《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來到位於昌平區龍域中心西區118號的「一個書店」。書店充盈著溫暖的燈光,玻璃門上七彩的閱讀口號「招貼」引人注目,如「對知識的渴望要立刻滿足——30分鐘內,好書配送到家,可買可借」「結婚前要戀愛 買書前要閱讀——把書借回家,喜歡再買它,三萬本書新上架」……戴著口罩的年輕美術教師吳金振被深深吸引,請店員為他和小夥伴拍照留念。
不管加班到何時 「碼農」可隨時進店閱讀
「一個書店」成立於2018年8月17日,是一個由「前網際網路人」運營的會員制社區書店。作為一家有著網際網路基因的書店,「用戶需求與導向」成為一大特色。
「無論多晚,會員朋友只要在門口刷一下臉,就能進入書店。」書店營運長王文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伴隨著書店自主研發的刷臉門禁系統的上線,不管加班到何時,「碼農」都可以進來歇歇腳,讀讀想看的書。
「自4月1日開始24小時運營以來,每天都有2—3個人整夜待在店裡看書,一直到早上五六點才離開。」王文海向記者介紹自己輪值夜班守店的情況。
「今天是到店人數最多的一天,截至目前23個。」店長張偉華告訴記者,僅下午就有十幾個人坐在店內看書學習,「因為疫情期間的防控需求,相隔至少一米的書桌,每桌僅坐一人。」採訪中,小會員任思寧來找張偉華辦理圖書借閱業務。「媽媽去年給我辦的書店年卡,有時在店裡讀,如果特別喜歡,就會借回家讀。疫情期間,我讀了不少書。」上四年級的任思寧對記者說道。
「我們期待全方位地滿足用戶城市生活的精神需求。我們提供的不只是線下聚會的空間,更有線上的閱讀服務。」王文海告訴記者,在「一個書店」一年半的成長中,雖然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了線下,但「提高不到店滿意度」一直是他們的一個目標。
疫情沒有打亂陣腳
始終將目光投注在用戶身上
面對疫情,「一個書店」在產品與服務上進行了升級,如設置了100個主題書單,讓好書與興趣匹配;線上線下均可借閱,在線配送;每周3—5場活動,有主題分享課等,可線下分享,又有線上視頻。「疫情沒有讓我們亂了陣腳,始終將目光投注在用戶身上,思考『用戶在這種大環境下需要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經營下去』。」王文海向記者介紹。
記者漫步店內,發現書架上圖書分類不僅細緻,且選品精當,僅文學分類就多達六七類之多。「很多會員都是大學老師,會對進店圖書品類提出個人建議。」王文海堅持內容永遠是書店的重要部分。
據王文海介紹,為了這次升級開店,他們根據以往的借閱數據,綜合選書委員會的推薦,整理出數十個主題書單,包含文學、商業、社科等領域。「當用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想要不斷探索的時候,我們將把與之相關的好內容匹配給他們。」王文海表示,期待通過書單互動活動,用戶提供問題、書單、肺腑薦語,把快樂分享給有同樣興趣的朋友。
與此同時,「一個書店」還推出了先看後買服務。對此嘗試,王文海說:「我們希望用戶能先跟這本書『戀愛』,然後再跟它『結婚』。畢竟購買的是內容和智慧,如果讀者不喜歡,大可不必在讀之前就買,我們提倡『把書借回家,喜歡再買它』。」
疫情之下,「一個書店」還將此前的線下活動轉移到了線上,如「線上閱讀馬拉松」活動,「每周日下午3個小時的沉浸式閱讀,大家反饋效果非常不錯」。
沒有消費者 只有共建者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關注社群運營,以書店為載體,建立人和書之間的密切聯繫,可謂是這家獲評北京特色書店的一大特色之一。
4月5日,記者進店採訪當晚,書店晚上8點的「晚清十五講」直播也在線上開啟,「觀看的基本都是書店會員」。此外,張偉華告訴記者,書店這周問讀小組開啟的主題閱讀為「女性主義」,提供的閱讀書單有《第二性》《小婦人》等,「一周的時間裡,參與的成員有對話、有講解、有終極討論,最後大家共同完成一篇文章,在書店微信公眾號推出。我們就是通過這樣的活動,聚焦有共同閱讀興趣的人,通過閱讀相關書籍、相互切磋琢磨,來發現平常生活背後的樂趣」。
「沒有消費者,只有共建者。」在王文海看來,用戶走進「一個書店」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地借閱或購買一本書、參加一次活動、交一個朋友,「他們真正渴望的是開啟一項事業,一項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各項技能不斷解鎖的事業」。
王文海認為,好書店能夠長久地與顧客產生聯繫,而這意味著顧客在那裡的每一周都有所收穫,「每一周都比上周獲得更多新知,比上周找到更多感興趣的東西,想要一探究竟,以至回過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脫離了無聊和瑣碎,變得愉悅而滿足」。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我就知道你點了「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