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生命科學的重大進展,器官移植成為治療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醫療手段,在中國獲得長足發展。而器官捐獻,則成為陽光下的生命接力,得到全社會廣泛認可。
2015年1月1日,中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來源的唯一合法途徑。5年來,中國共完成多少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捐獻與移植是否有法可依?移植技術水平和質量究竟如何?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面臨哪些挑戰?……2020年12月18日至20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期間,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對話國家衛健部門官員和國內外權威專家,探尋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的改革發展歷程。
□記者 張超文 周寧 祁蓉 黃可欣 廣州報導
譜寫生命交響:超270萬志願者登記捐獻 9萬多患者重獲新生
「器官移植是目前唯一由國務院頒布法規進行管理的醫療技術。」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是大愛的交響。」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19日發布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顯示,2015年到2019年,中國內地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已累計完成24112例。2019年中國每百萬人口器官捐獻率為4.16,是2015年的2倍多,這表明中國公民器官捐獻意願不斷提升。
「2019年,中國共完成5818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實施器官移植手術近2萬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國,正向第一大國邁進。」
援藏醫務工作者趙炬倒在工作崗位後捐獻了全部可用器官;
熱愛籃球的16歲少年葉沙,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離世後捐獻心、肺、肝、兩個腎、一對眼角膜,救助7人;
在重慶任教的澳大利亞小夥菲利普,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後捐出全部可用器官,生命在5個中國人的身上得到延續;
……
點滴之水,匯聚成海。「5年來,感人事跡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公民用實際行動傳遞這份大愛。」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說,截至目前,有超過270萬人登記器官捐獻意願,完成捐獻器官9.4萬餘個,9萬多患者重獲新生。
5年來,中國移植醫療機構數量也在穩步提升。「截至目前,除港澳臺外,中國共有170家醫療機構具備器官移植資質。」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趙洪濤認為,「我國器官移植由高速度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中國器官移植可及性和醫療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國家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停滯,但中國仍砥礪前行。5月,39歲的新疆患者谷明(化名)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病房出院。從他赴漢等待腎移植,到不幸患上重症新冠肺炎,再到痊癒後接受腎移植重獲新生,谷明成為世界首位重症新冠肺炎痊癒後接受腎移植的病例。郭燕紅說:「中國對新冠肺炎患者的器官移植手術沒有他國經驗可循,醫務工作者身著三級防護服開展手術,表達了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的決心和信心。」
在完成每一次「生命接力」的背後,還有一群默默無聞、奔走在生死之間的「擺渡人」——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截至目前,我們建立了2200餘人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除港澳臺外,中國共有133個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志願服務者已達4000餘人,服務和管理更加規範。」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於福龍說。
弘揚法治下的大愛:35個規範性文件相繼出臺 「中國經驗」世界共享
器官捐獻與移植不僅飽含愛心與溫情,更是檢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程度的標尺:中國第一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早在2007年就正式頒布實施;同年,中國明確「禁止器官移植旅遊」;201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增設「器官買賣罪」……特別是近5年來,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全面向法治化軌道邁進,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制度保障逐步完善。
醫學共識原則,將供體器官與受體自動匹配。」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介紹,「該系統最大限度排除人為幹預,確保捐受雙方隱私,讓最需要的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匹配器官。」
5年間,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進程快馬加鞭,逐步形成科學公正、遵循倫理、符合國情和文化的器官捐獻移植「中國經驗」,與世界各國分享成果。
2016年,時任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高度讚揚中國在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進展,認為中國的改革方向正確,值得他國學習借鑑。
在2019年「一帶一路」器官捐獻國際合作發展論壇上,何塞·努涅斯等世衛組織高級別官員稱讚,「中國經驗」可作為整個亞洲地區乃至全球的示範,最大特點是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持。
國際器官捐獻與獲取協會主席費沙爾·沙辛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表示,中國的器官捐獻和移植正在以非常符合倫理的方式快速發展。「我堅信,中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者們有著和我們一樣的目標和願景,那就是實現符合倫理的器官移植、公平分配器官、提高器官捐獻數量,從而讓每一位等待移植的患者獲得新生。」
「2017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將參與、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明確寫入紅十字會的法定職責。今年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遺體和人體器官、人體組織捐獻作出明確規定。」郭燕紅介紹,截至目前,國家衛健委印發涉及器官移植規範性文件35件,此外,紅十字會等組織也出臺了相應文件。13個省(區、市)和5個副省級城市出臺了遺體和器官捐獻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
黃潔夫說,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基礎上,中國初步形成「器官捐獻」「獲取與分配」「移植臨床服務」「移植科學註冊」「監管」五大體系並不斷完善。
「比如,為確保器官分配公平、高效、透明,中國各大醫療機構嚴格使用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根據所在區域、病情危重、組織配型、兒童匹配、血型等國際
呼喚高質量發展:開通器官轉運綠色通道 多項移植新技術世界領跑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5年來,中國不僅器官捐獻數量快速增長,器官移植技術和質量也逐步提升。
2017年6月8日,上海浦東機場。為確保一個供體捐獻的心臟搭上當晚最後一趟飛往武漢的航班,147名乘客一致同意「為生命讓道」,推遲起飛90分鐘。
「這得益於2016年中國衛生、公安、交通運輸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旨在縮短器官轉運時間、確保器官質量的《關於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的通知》。」郭燕紅介紹,該「綠色通道」建立以來,器官轉運時間平均縮短1至1.5小時,2019年中國肝腎器官全國共享率升至20.2%(不包含港澳臺地區)。
器官轉運,也催促加快器官保存及灌注產品的研發進度。上海健耕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吳雲林介紹:「我司研發的腎臟灌注運轉箱是目前唯一在中國、美國、歐洲三大市場均有銷售的機械灌注設備。肝、腎、心、肺等器官保存液遠銷全球39個國家和地區。」
靈丹妙藥難尋就,須得妙手方回春。器官移植因其複雜程度、風險之大,被譽為臨床醫學技術「王冠上的明珠」。黃潔夫介紹,5年來,中國器官移植術後生存率居國際前列。其中,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肝移植受者術後生存率1年達83.3%,術後3年達74.4%;2018年心臟移植術後1年生存率達90.8%,高於國際心肺移植學會公布的85.4%;逝世後器官捐獻腎移植受者術後3年生存率為96.9%;2019年中國共完成9例兒童肺移植,創國內年齡最小的兒童肺移植記錄(不包括港澳臺地區)。
手術機器人等高新科技也應運而生、逐步普及。2019年,來自雲南普洱的患者夏嘉男藉助「達文西機器人」成功接受腎移植手術。「這有助於實現精準血管吻合和輸尿管再植,切口小、感染率低、恢復快。」夏嘉男的主治醫生、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腎移植中心主任孫洵介紹。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顯示,近年來,中國專家學者在供者特異性抗體、抗體介導排斥反應、移植相關病毒感染等研究熱點方面,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其間,器官移植創新技術不斷湧現:腹部多器官聯合移植技術世界領先;自體肝移植、無缺血肝移植等技術實現國際領跑;單中心兒童肝移植、心臟移植臨床服務能力居世界前列。
打鐵還需自身硬:拓寬器官捐獻來源滿足移植需求 建立高層級機制深化改革
器官捐獻與移植,事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社會文明和公平正義。受訪者普遍認為,雖然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移植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差距。「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從三大方面堅守生與死的公平,推動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進一步拓寬器官捐獻來源滿足移植需求。「中國器官捐獻數量和捐獻率雖逐年增長,但與國內患者的巨大需求相比相距甚遠。」王海波說,截至2020年10月,全國仍有60439人次等待腎移植、5879人次等待肝移植、503人次等待心移植、144人次等待肺移植。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腎移植專家周江橋、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徐驍教授等呼籲:一是公民申領駕照時可以登記器官捐獻意願;二是鼓勵黨員幹部、醫護人員等特定人群逝世後捐獻器官和遺體;三是在各大高校開設「器官捐獻」通識課,讓廣大青年學子了解、加入器官捐獻事業。
——建立多部門共同發揮作用的高層級機制堅持深化改革。黃潔夫建議,加快修訂完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2007)》,對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賦予完整的法律論述。同時,儘快建立由政法、衛生、外交、宣傳、司法、紅十字會等部門共同發揮作用的高層級工作機制,確保中國器官捐獻、獲取、分配、移植、監管、執法、宣傳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各項工作形成合力。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陳忠華等建議,加快建立器官成本核算機制以及符合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第三方器官捐獻者家庭人道救助機制。
——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器官買賣。受訪者建議,衛生、司法、公安、紀檢監察等部門積極採取行動,對違法違規開展捐獻、獲取、分配、移植甚至參與器官買賣的,增加其違法違規成本,發揮震懾作用。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移』路同行,未來可期。」黃潔夫說,「我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將持續深化改革,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典範。這是對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的最大貢獻。」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