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偕二子祭拜李光耀
李嘉誠與李光耀長媳何晶互相致意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去世當天(3月23日),香港大亨李嘉誠即率兩個兒子趕赴新加坡,弔唁老友,並致函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長子李顯龍。短短百餘字的悼詞,引發網友感嘆「漢字的美與憂傷」,更有人評論道:「其文大雅、其辭細琢、其意雋永、其情戚戚」。
悼詞全文如下:
黯悉李資政辭世,不勝惋悼,哀傷難捨。
資政是世罕其匹、東西一合的歷史巨人,篤志結領民心民智,實現有序、自由、公平和仁惠的社會。資政一生果敢磊烈、持守相本、風度莊嚴、平易近人。身雖同乎萬物生死,精神不滅不朽,長存人心。
李氏有緣與資政多次面晤,其思之深,見之遠,仁之厚,一切一切仿如昨天,怎不感念疇昔。謹偕小兒澤鉅、澤楷敬致深切慰唁,盼總理閣下與家人節哀順應。
李嘉誠向李光耀遺體告別
學者:網友對李嘉誠的悼詞評價過高
對於這篇悼詞,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講師張金耀認為,這是一篇格式工整的悼詞,開篇點題陳述事實並表達悲傷的心情,中間部分是對逝者的評價,最後一段表示懷念並慰問家屬。張金耀認為,雖然從華人社會整體文字水平情況觀察,有其可取之處,但網友的評價,顯然過高。
「整體而言,文白相雜。而個別詞彙,比如『東西一合』、『結領』、『磊烈』,無論是古今,都很少見,甚至僅見。」張金耀說。
小編用各大搜尋引擎以及二十四史、四庫全書等古籍檢索系統,搜索了張金耀提到的三個詞,除了李嘉誠悼詞,的確並未看到其他出處。
當記者將這篇悼詞和現在一般白話悼詞作為對比時,張金耀認為,「這篇悼詞之所以顯得比較文雅,主要是因為它是唁函的形式,是供家屬閱讀的,而非如一般在追悼會上需要朗讀的悼文。如果是要讀出來的,還是以全白話為宜,不然容易造成理解障礙。我們現在很多唁函、長輓聯,其實更加典雅和情深辭切。」
張金耀表示,今日的悼詞在中國古代沒有十分明確對應的文體,是從誄(音壘)文、哀辭、祭文等哀祭文逐步演化、合流而來。但中國有著深厚的哀祭文化,從誄文、哀辭到祭文,甚至碑、形狀、墓誌,都可以用來哀祭逝者。
「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古人會選用不同的文體,有著明確的區分。粗略概括,大都包涵記事和抒情兩部分。」張金耀說。
從誄文到悼詞
以散文形式出現的悼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誄文和誄辭。誄文只是用來記事,誄辭用以表達情感。現存最早的誄辭是《左傳·哀公十六年》所載的魯哀公哀悼孔子的《孔子誄》:
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全文只有數語,但詞哀情切。因誄辭必經宣讀,其中「嗚呼哀哉」的呼號語,就被以後哀祭文所廣泛套用。
兩漢之間,誄辭盛行,著名的有揚雄的《元後誄》、張衡的《司空陳公誄》、蔡邕的《濟北相崔君夫人誄》。其體例大致為:「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暖乎若可覿;道其哀也,悽焉如可傷。」(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也就是前列小傳,記敘死者生平,表示頌揚之意;後寫四言誄辭,稱譽死者榮耀,寄託哀悼之思。前者為散體,後者為韻體,從而開兩千多年來哀祭文韻散結合之先例。
在差不多同時代,由辭賦派生出來了哀辭、弔文,都是前有序言,後有韻文,與誄辭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辭「率以施於童弱夭折、不以壽終者」(晉摯虞《文章流別論》),多是寫給夭折的兒童的,比如曹植兩個女兒早夭,先後寫了《金瓠哀辭》、《行女哀辭》,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寫東邪黃藥師誤信女兒黃蓉遇難時,就念了裡面的幾句。
而弔文則內容廣泛,比如賈誼的《吊屈原文》、曹操的《祭橋公文》,後者是正式以「祭文」命名的開始。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思想解放,文學觀念加強,哀祭文除為王公貴族歌功頌德之外,也出現了一些悼念骨肉、悲痛身世的至情文字,大大增強了這一文體的抒情氣息。
這一時期的名篇,誄辭有曹植的《王仲宣誄》、阮籍的《孔子誄》,哀辭有陸機的《吳大司馬陸公少女哀辭》,弔文有禰衡的《吊張衡文》、王粲的《吊夷齊文》,祭文有王珣的《祭徐聘士文》、陶潛的《自祭文》。還有用辭賦體寫的哀悼文,如曹植的《慰子賦》、潘嶽的《悼亡賦》、江淹的《傷愛子賦》。在文體上,整體趨向駢儷化,同時祭文的格式趨於完備,開篇就要點明時間、職務、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從此成為祭典開場白的定式。
唐宋古文運動興起,駢體形式式微,散體文字流行。並且,哀辭取代了誄辭的地位,所祭對象的範圍擴大,不限於夭折孩童。這一時期名篇紛陳,其中以散體稱譽於世的,有陳子昂的《祭韋府君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白居易的《祭浮梁大兄文》、李商隱的《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蘇軾的《祭歐陽文忠公文》等,而又首推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的《祭十二郎文》。
元明清三代,哀祭文寫作成績斐著。其中以散體著稱的,有歸有光的《祭外姑文》、鍾惺的《告亡兒肆夏文》、劉大櫆的《祭舅氏文》、袁枚的《祭妹文》、吳汝綸的《祭李文忠公文》以及鴉片戰爭時期《浙江府廳縣生祭黃冕文》等。
【名篇薦讀】
古代的:
曹植《行女哀辭》
序:行女生於季秋,而終於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頻喪。
伊上帝之降命,何短修之難裁;或華發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
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悵情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
賈誼《吊屈原文》(節選)
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翺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蹠廉;莫邪為頓兮,鉛刀為銛。於嗟嚜嚜兮,生之無故!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驂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章甫薦屨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
陸機《吊魏武帝文》(節選)
悲夫!愛有大而必失,惡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惡,威力不能全其愛,故前識所不用心,而聖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於外物,留曲念於閨房,亦賢俊之所宜廢乎!
韓愈《祭十二郎文》(節選)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易其有極!
袁枚《祭妹文》(節選)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近現代的:
連戰《祭總理文》
維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總理孫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紀念,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代表全體黨員,謹以鮮花致祭於總理之靈曰:
清季末世,內政失修,外患迭乘,屢訂條約,喪權辱國,生民塗炭,其誰能救?惟我總理,獨抱遠識,洞燭潮流,倡導革命,發明主義,昭蘇民智,呼號奔走,拯民救國。四方賢豪,共矢丹誠,同心同德,一致奮鬥。辛亥雙十,義起武昌,專制覆亡,民國肇建,五色旗揚,開啟共和。偉哉總理,彪炳勳績,謙讓大位,發展實業,建設國家。民國以後,綱常不備,禍亂相尋。帝制復闢,軍閥亂政,列強為倀,內戰不休,民無寧日。總理明鑑,繼續革命,扞衛民國,維護法統,保存正義。北伐統一,和平建設,未竟志業,積勞盡瘁,遽逝北京。緬我總理,大功至德,千古一人,一人千古。凡我黨員,恪遵遺命,共勉振興,再造中華。
陳寅恪為王國維紀念碑所撰碑文
海寧王先生自沈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鹹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後世。其詞曰: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本文參考了章壽明《古代哀祭文發展簡說》)
轉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