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是解放軍第一猛帥,打硬仗,打狠仗,打得美國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書上簽了字。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也是解放軍「十大元帥」之一。彭德懷1989年出生於貧苦家庭,後投身參加革命。一生功勳卓著,領導過大大小小無數戰役,為中國革命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元帥」勳章。
1932年,在擔任第三軍團第一師師長時,不滿27歲的彭紹輝投入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他率部在北線助攻,連續攻克了宜黃、樂安兩縣,並配合主力圍困南豐之敵。此後,又轉戰東線,參加了黃獅渡、邵武、滸灣和豐山鋪戰鬥,出色地完成了反「圍剿」前期作戰任務。他最為人稱道、讓人佩服的是身經百戰、威武坦蕩、謹慎果斷、叱吒風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顯赫戰功。
嚴於律己、一身正氣的彭德懷元帥從廬山蒙難的那一天起,就始終堅信歷史終究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15年的批判,8年的囚禁,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和信念的不懈追求,保持著威武不屈的崇高氣節。
1962年6月16日,彭總給黨中央遞交了一封8萬字的長信(後稱「八萬言書」)。在這封長信中,他向黨陳述了自己從出生以來到廬山會議的歷史,遺憾的是這封信又被當成他的「翻案書」而遭到批判。
彭德懷平反以後,為彭德懷寫悼詞的起草者,便是當時有「軍內一支筆」之稱的《解放軍報》副社長姚遠方。姚遠方說,彭德懷的悼詞很難寫,因為一開始就有人提出,應該把彭德懷的「缺點」寫進悼詞。後來說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才寫上彭老總是紅三軍團的創立者。之後把稿子送到鄧小平同志那裡,鄧小平說,思想還要解放。他說我來改,作了「國內和國際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這樣公正的評價。
1978年12月24日,黨中央為彭德懷同志舉行追悼大會,鄧小平致悼詞。鄧小平在悼詞中稱「彭德懷同志是國內和國際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廣大黨員和群眾的懷念和愛戴」,鄧小平說:「彭德懷同志在近半個世紀的革命鬥爭中,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南徵北戰,歷盡艱險,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為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一生。」
鄧小平的短短幾句悼詞撥開時代的迷霧,讓家人當場落淚,讓眾人服氣,人們從實踐中、從歷史的慘痛教訓中重新認識和發現了彭德懷同志。讓沉重的歷史不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