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被生活嚇怕了的人

2021-02-08 讀史

文|高寒(讀史專欄作者)


在《紅樓夢》中有個不是很亮眼的人物,香菱,她既沒有美人堆兒裡更加出挑的美貌,也沒有驚豔的才情,甚至沒有晴雯鴛鴦那樣鮮明的性格。

和別的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比起來,她好像總是少了點什麼。雖然就因為她樣貌不俗,薛蟠不惜為了搶她大打出手;寶玉想到她總是嘆:可惜她這麼個人。可見她的天資是好的。

只是香菱表面上和別人一樣,也一樣的有喜有悲,有哭有笑,實際上卻更像是個中空的人。

呆,這個字,在形容香菱的時候,出現了多次。

有一章的題目就叫作《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借著寶釵的口,更是一再的表現香菱的呆氣。

見香菱跟黛玉學詩,茶飯不思,坐臥不定,寶釵道:「何苦自尋煩惱?都是顰兒引的你,我和他算帳去!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

比起大觀園裡其他的人,香菱確是少了點機靈。

林黛玉初進賈府,就知道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說一句話,惟恐被人恥笑了去。


與其說是過於多心,不如說對於人心叵測,是有忌諱的。

而香菱在和豆官等小丫頭鬥草玩兒的時候,卻十分天真的告訴別人自己手中的草叫夫妻蕙。


她完全想不到自己的侍妾身份,想不到薛蟠為她鬧事一節,讓她在別人眼中,於一個男女情上可能會是敏感的,是會叫豆官拿著「夫妻」二字取笑她的。

但是香菱真正的呆,還不是表現在這裡。在香菱身上,有一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味道。

心靈上的昏厥狀態,是一種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基本人類反應。


「無論男女,當人們被劫持扣為人質時,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人質們通常會聽命於這些劫持者,為其做事,而且即使當機會來臨,他們也並不試圖逃走。」

香菱的呆,其實也可以說是心靈陷入了昏厥狀態。書中說,她從小是被拐子打怕了的。


也就是說,她心靈上陷入昏厥的部分,就是心理上沒有得到發育成長的部分。


失去了為自己謀劃的能力

和處處留心為自己的人生發展打算的小紅相比,這一點尤其明顯。


在香菱的生活中,只能看到一個逆來順受,被生活撥弄和駕馭的人,生活要她怎樣她就怎樣,甚至毫無思考和打算的能力。

被薛蟠搶了來,就盡心盡力伺候薛蟠;薛蟠要正式娶夏家大小姐進門,她可就比薛蟠還心急十倍。沒有妒忌,擔憂,只有封建社會期望一個女人具備的賢良。

大觀園中諸人,不管是主子還是奴才,對於世態人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多少都是有自己的觀察和看法的。


也就是說對於客觀可能存在的機會和危險,是有認知的。

這在某種程度上能保護自己趨利避害。


而香菱卻沒有,她被打怕了,嚇怕了,已經沒有自己的任何觀察和思考,她有的只是完全的順從,順從封建思想要求她具備的看法。

一聽到薛蟠要娶妻,大凡一般人都會替她捏把汗,她卻渾然不覺。她想的簡單,只道是從此又添了一個作詩的人,所以她巴不得這位奶奶早點過門。

書中寫道:香菱日日忙亂著薛蟠娶過親,因為得了護身符,自己身上分去責任,到底比這樣安靜些;二則又知是個有才有貌的佳人,自然是典雅平和的,因此,心裡盼過門的日子比薛蟠還急十倍呢。


好容易盼得一日娶過來,他便十分殷勤小心服侍。

而這種罔顧現實的做法,還有一個致命之處,就是在生活中,分不清好人壞人,分不清誰是可以求助的,而誰又是你付出多少都是沒有用的。


失去判斷能力,不知道好歹


一個被嚇怕了,而沒有發展出自我的人,往往可能存在一種特點,那就是對善意的回應不敏感,對傷害也不記仇。


對幫助自己的人,很難有深刻的感恩之心,對傷害自己的人,也幾乎失去了氣憤的能力。

在書中,最能體恤香菱,為香菱惋惜感懷的,可能就是寶玉了。


香菱被豆官推到水窪裡,弄髒了新石榴裙,是寶玉立刻就想到香菱可能會因此被婆婆嘮叨,於是提議讓她換上襲人的石榴裙。

香菱可並沒因此對寶玉有什麼看法上的改觀。


她對寶玉的認識,就是一般人對寶玉的認識,別人是怎麼評論寶玉的,她就怎麼評論寶玉。


看到寶玉把並蒂菱和夫妻蕙挖了個坑埋在一起,香菱拉他的手笑道:「這又叫做什麼?怪道人人說你慣會鬼鬼祟祟使人肉麻呢,你瞧瞧,你這手弄得泥汙苔滑的,還不快洗去。」


這一點恰和用著一雙冷眼看人情的尤三姐對比鮮明。

雖然奴才興兒說起寶玉沒好話,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寶玉就是個外表聰明,內心糊塗,沒上進心的怪人。


但尤三姐立刻說,這是胡說。


寶玉對於她和尤二姐的情,不過是曾擋在她們前面怕人多氣味薰了她們;又見婆子要用自己用過的碗給二姐茶喝,忙吩咐先洗了再用,怕是自己用過的腌臢。


但只這兩件小事,尤三姐,就評估出寶玉的好,並明了旁人都只不過是因為寶玉的所作所為不合規範,才不理解他的好罷了。

而香菱卻拘泥於對寶玉的刻板評價。


寶玉聽說薛蟠要娶親,很為香菱擔心,怕往後薛蟠不肯對香菱好了,香菱日子就不好過了。


但香菱對寶玉的憂慮和關心反應是這樣的:


她正色道:「這是怎麼說?素日咱們都是廝抬廝敬,今日忽然提起這些事來,怪不得人人都說你是個親近不得的人。」


而且自此之後,她認為寶玉是故意唐突,心中想從此倒要遠避著寶玉才好。

面對一心一意要害她刁難她的夏家大小姐,她反而一心一意的想要服侍跟隨。這夏金桂說要給她把名字改了,問她服不服。


香菱的回答是,別說改名字,連一身一體都是奶奶的;明明寶釵待她是不錯的,此刻更是沒有一點留戀和感恩,而是立時表明決心道,名字雖是寶釵起的,但現在有了奶奶,就越發和寶釵不相干了。

失去了自我的人,更容易依賴刻板行為


其實香菱不管是學詩也好,一門心思盼著薛蟠娶親也好,不看人好壞一味想對新過門的奶奶奉上自己也好,在其中與其說看到了真正的喜悅和熱愛,不如說看到了依賴,對一種便於掌握的行為的依賴。

香菱身世堪憐,一個被打怕了,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別人手裡的人。


先是要賣給馮公子的,後又被薛蟠搶去;在夏金桂和婆婆薛姨媽拌嘴的時候,薛姨媽一氣之下也吆喝著要把香菱賣掉。

可見香菱在這個世上,幾乎是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


她保全自己的法子,她能掌握的那點安全感,在她被嚇壞了的心中,也許就是死心塌地的表現出無我,和接受。

香菱的呆氣,是一種心靈上的鈍傷。

也許只有刻板的行為,只有固執於刻板的行為,而不需要自我的思考感受,才能保護她,逃開不安全、不可靠、無法掌握的外部世界,帶給她的痛苦。

相關焦點

  • 蒼煙空:愛欲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這叫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狀,當然,他們倆只是為了讓朋友們開心。我不打算用虐戀即人們常說的SM典型案例中施虐和受虐的快感來分析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應該屬於生理和心理雙重特殊偏好,更多體現在雙方自願基礎之上。而非暴力脅迫下產生的依戀甚至愛慕並產生興奮。關於暴力脅迫下產生感情並產生興奮感的非典型性案例時常也能見諸媒體。
  • 一些人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那是最難掙脫的
    這叫做假期綜合症。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的太監製度很不感冒,在見滿清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光緒)時,提出批評:「你們的太監製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載湉只是個傀儡皇帝,一聽此話,想到自己這個皇帝當得窩囊,正不知說什麼好,他的貼身太監姚勳立即為主子解圍道:「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對我大清內事說三道四!?」這已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了。
  • 人的依附心理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享受生活,讓心靈自由。大家好,歡迎關注心靈的自由!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而且不少人還會把其用作是嘲諷人的話語,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種症狀,其實,這種症狀是普遍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斯德哥爾摩症狀又稱為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人在長期遭受迫害的情況下,對於犯罪分子偶爾施與的小恩小惠表示出感激,甚至在最後時反過來抵制救援者,幫助犯罪者的病態依戀情結。這一症狀受到廣泛關注便是在1973年斯德哥爾摩發生的銀行被搶事件,最後受害者反而轉為幫助罪犯,不出庭指證,甚至為他們籌集法律辯護的資金。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真的存在嗎|大象公會
    文|akid 兔透射你應該聽說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它指的是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在中文網際網路,這是一個常用詞,諸多場景可以用它來解釋:高考工廠出身的學生認同學校的理念,也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甚至霸道總裁言情劇、網絡爽文,也可以見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來解釋當事人的心理。
  • 探討備胎情結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間的關係
    而我們旁人可能會覺得這個人好賤,好沒出息啊,當個備胎還把他給美的。早晚被拋棄,輪為路人,或者哪天突然成為個接盤俠,讓人笑話。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備胎情結這一現象呢,其實我們可以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概念加以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者感情的一種症狀。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
  • 番劇中,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什麼關係?看熾天使就明白了
    導讀:愉悅犯是犯罪類型中的一種,犯罪分子一般只以觀察被害者的情感變化為目的開展一系列犯罪活動,這類人一般不會去過度在意犯罪所帶來的利益,因此,也可以將這種人看成是人格分裂的人。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問這麼個問題,「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總是一起出現的嗎?
  • 「女魔頭」勞榮枝當庭翻供,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可能令她免於一死?
    (點擊回看:「女魔頭」勞榮枝稱願眾籌賠償,背後是其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一次「表演」)今天,看到媒體的進一步報導,有律師認為勞榮枝當庭所述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情況,再加上案件證據存在瑕疵,法庭對她最後的量刑會有一定影響。不知道這個律師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時是語帶譏諷,還是真的認為勞榮枝的情況屬於這個綜合症。如果是後者,那這個律師真是大錯特錯了!
  • 《秘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傾向,要不無法理解男主從一開始的虐女主到愛上女主。單從演員上來講演員的演技是沒有問題的,男主的神經質,女主的受虐傾向,都完美的演繹,黃正音是從頭哭到尾。電視劇的很大目的都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最後女主為了自己的兒子的幸福著想,最後沒有強行把兒子要回,這點個人覺得有點難以接受啊。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虐待的受害者為何會愛上罪犯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至今為止,無數心理學家難以理解的奇怪精神疾病。甚至很多心理學家都無法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一般情況下,當你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或許會付出自己的情感,在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時,都會充滿恨意。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愛上人渣的那一刻,你就死定了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劇情故事的發生地,斯德哥爾摩。有一種病最早在這裡被發現,被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通常會經歷以下四個過程:恐懼、害怕、同情、幫助。兩個青少年的人生逐漸劃入深淵……其實,不止這一部有關此類病症的影片,很多影視作品都提到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可怕。有的劇情直接來源於真實事件。
  • 從些許歷史中淺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觀看一下以上作品,言歸正傳,我今天要闡述的並不是池江憲這樣的悲情人物產生的原因或者對他報以同情來揭示什麼,我要說的是被池江憲劫持的人質表現出對綁架者的好感及同情這一現象,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戀愛婚姻當中的賤骨頭是怎麼回事戴浩然 2020年12月14日我用咱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解析一下所謂的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用五個字講就是「跟自己較勁」,總覺得自己有成本投入,不能輸,對方給自己痛苦越多,自己越來勁。
  • 英劇《失落十三年》:女奴成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艾薇.莫克森逃離被囚禁了13年的地窖,她在那天回了家,回到她闊別已久的生活中。但那天只是一切的開始,真正讓她無法適應的,應該是家人、朋友、愛人們都有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而她無法參與更無從融入,結果是,所有人按部就班的生活也因此被攪亂了。艾薇逃出牢籠
  • 素媛案罪犯妻子為其辯護,網友: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晚期了
    今日挖絕機之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韓素媛案罪犯趙鬥順刑滿釋放出獄一直是網友熱議的話題,沒有在最終被裁定死刑而是十二年的牢獄生涯已是被人人喊打,從即將出獄到現今已經出獄,只要有提到這個人,隨著他的標籤就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惜的惡魔
  •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在被虐之中,人的羞恥感、熟悉感、疼痛感、被認可的渴望、被恨被愛、憤怒和求全之中有強烈的情感,「自我」在其中遊移不定消失不見。是什麼使受害者無法離開?1973年8月23日,斯德哥爾摩的兩個持械搶匪進入一個銀行,綁架了4名人質。他們劫持了人質5天。等人質獲救之後,在媒體採訪中,這些人質居然都對劫匪表達支持,甚至覺得劫匪是在保護他們免受警察的傷害。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典型案例|河南洛陽性奴案
    看店的人一抬眼看見是那黑臉男人,嘴角露出一絲曖昧的笑容,頭向櫃檯側面的一個房間處撇了撇,示意黑臉男人帶人直接進去。這黑臉男人自然不是來買彩票的,而是帶著兩個女孩來賣淫的。這家福利彩票店就是他們的其中一個聯繫點。黑臉男人將一個女孩留在了彩票店的房間內,另一個跟在身邊,和他一起走出彩票店,走去對面馬路的賓館。
  • 淺析虐文背後的心理邏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主要原因
    女主角「死」了,男主角就開始悔恨了,發現自己的真心了,原來自己愛的人一直都是女主角啊!可能會做出一系列非常非常腦殘的行為,來證明自己愛女主角。而這時候,男主角的眼線隔著萬水千山發現女主角了,於是男主角就趕過來把女主角剛談的溫柔男配踢開,再去追求女主角。而女主角這時候才想起來他對自己的傷害了,各種逃避。
  • 香菱:紅樓第一薄命女
    局外人好心,會勸家長好好過日子,但是經歷這種痛苦的人如果是他們,他們又能否節哀順變呢?那個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甄士隱也沒辦法大江南北去找女兒。香菱非常無辜,她的苦難完全和她自己的選擇無關。她作為一個小女孩,不會選擇一個人跟著一個下人去看花燈,更想不到自己會被拐。需要解釋的一點是,從小被拐的香菱為什麼會認字呢?我曾經認為是甄士隱教的。
  • 《大贏家》:巧用斯德哥爾摩情節豐富故事的獨特「警匪片」
    而人質的這種心理用一個專有名詞來描述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人質情節、人質綜合症,也有人稱為人質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犯罪心理學名詞, 指的是人質對於綁匪產生某種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4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之後,這場犯罪因劫匪的放棄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