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幻電影的源頭,如果不了解點兒歷史,也許會有很多人會說出美國好萊塢。的確,好萊塢科幻電影如今興盛於全球電影市場,但要說科幻電影的發源地在哪,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在美國。那麼科幻電影的源頭在哪呢?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章《<月球旅行記>:從電影對未知探索》以及《<徵服北極>:科幻電影史中的那座「神廟」》中分析了這兩部科幻默片。可以說,法國魔術師喬治·梅裡愛是科幻電影的先驅者和奠定者。
科幻電影的歷史確切的說應該追溯到電影誕生的時期。如果非得需要給科幻電影分期的話,那麼科幻電影的源頭分期,應該在1895-1910年代左右。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的第一部影片放映,標誌著電影正式誕生。初期的電影如《工廠大門》、《嬰兒的午餐》、《水澆園丁》、《海水浴》等等在題材上可以說大部分屬於新聞片、宣傳片,這些影片屬於寫實主義風格的影片。在電影初創的早期,人們對這一新生事物感到新奇,因而寫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一度受到人們追捧。可是時日一長,人們逐漸厭倦了這些生活片段式的短片,早期電影也因此經歷過一段時期的衰落期。
幸好,梅裡愛拯救了早期電影。因為是他將早期電影引向了戲劇化的道路。尤其是在他注意到特技攝影以後,他將「停機再拍」、疊印、曝光等手段應用到舞臺戲劇上來。1896年10月的《貴婦失蹤》,就是用停機再拍技術攝製的第一部影片。而將南瓜變成馬車的《灰姑娘》,則運用了「調換的特技攝影」。後來他陸續拍攝《聖女貞德》《聖誕節之夢》、《小紅帽》、《藍鬍子》、《魯濱遜漂流記》、《格利佛遊記》等影片。在影片《格利佛遊記》裡還利用了特寫鏡頭,但它只是一種用以表現高大的身材的特技攝影。但這些影片在嚴格意義上來說與科幻電影沒有直接關係,畢竟它們取材大多是神話故事片。
而真正將科學和幻想結合在一起的就是後來的影片《月球旅行記》。後來他拍攝的《仙女國》《太空旅行記》《徵服北極》等影片,直接奠定了以後科幻電影的基調———有合理的科學解釋再加上大膽的想像。
受限於當時時代,梅裡愛最終也未能走出傳統舞臺戲劇的套路。但是他直接開創了科幻電影這一電影類型,尤其是他將當時日漸衰微的電影引向了戲劇化、故事化的道路,讓人們重拾對電影這一新生事物的興趣。因此來說,他便是科幻電影源頭的奠基人,而追求浪漫主義的法國則應該成為科幻電影的源頭。並受此影響,其他歐洲地區,比如德國電影公司在1916年拍攝了長達400分鐘的科幻片《侏儒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