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0年第一部上映的科幻電影《神奇女俠1984》成功吸引了目光,畢竟科幻題材的電影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很多時候,一提起美國的科幻電影,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中國的科幻電影為何處境還是這樣的尷尬。
近些年來,美國在科幻電影的題材上獲得了很多的成功,不管是復仇者聯盟系列、又或者正義聯盟系列、再加上老牌星球大戰系列,各種題材讓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感嘆於美國在科幻電影上的成熟,但常常也會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感到可惜,中國人不是不喜歡科幻電影,只是我們的身邊很難有優秀的科幻電影的出現,雖然說《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但是卻仍需要很長的路去走,因為還不斷有《上海堡壘》同類型的低質科幻片的出現。
美國的科幻電影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著一個發展的過程,或許他們的大膽想像,給了他們一個強大的創造空間。
美國科幻電影之歷史
《彩圖科幻百科》一書中介紹1897-1994年間17個國家共計443部科幻電影,其中美國獨佔229部,也就是說2/3的此類電影出自美國。也證明了美國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十分成熟的技術去發展科幻電影,這也為他們今天製造大場面的電影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礎,讓他們能夠撐起自己的科幻市場。
劉慈欣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2001:太空漫遊》這部上世紀60年代的科幻片對自己的重大影響,他謙虛的認為:「我所有的作品只不過是對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原著作者)的拙劣模仿。「這部偉大電影探討的關於人與技術、人類命運等問題啟發了未來眾多導演對科幻片這種類型片的嘗試,使用的元素也成為其他科幻電影的主題,進而影響了許多科幻愛好者的精神世界。
1902年法國人梅裡愛推出的《月球旅行記》則標誌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該片首次動用了大量演員及特效,21分鐘的時長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太空故事,打開了人們的新視角,也讓太空貫穿到電影之中。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誕生,美國的科幻電影奮起直追,誕生了留名影史的《科學怪人》(1910)、《化身博士》(1931)、《海底兩萬裡》(1916)等優秀科幻電影。而美國的科幻電影開始獨立於歐洲的科幻電影市場,有著更多奇思妙想。
而19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則屬於科幻電影的成熟期。這一時期,美國科幻電影似乎改變了題材傾向,偏愛於拍攝瘋狂的科學家之類的恐怖科幻。比如《科學怪人的新娘》、《科學怪人的兒子》等等,可能與當時的世界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二戰的影響下,使得科學研究成為了熱門,也刺激了美國科幻電影的構想。而這一時期還有一部經典科幻電影的誕生——《金剛》讓人們耳目一新。
19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則是科幻電影的短暫衰落期。當時盛行外星人理論,以致好萊塢導演都鍾情於外星人題材,這一點上,美國科幻電影的思想倒是落後於歐洲。《不明之物》《火星人入侵》是此時期的代表作品,但這並不能拯救科幻電影的低迷,當時的科幻電影成為了票房毒藥,幾乎每逢上映,都沒有什麼好的結果,算是科幻電影的一個衰落時期。
1968年《人猿星球》和《2001太空漫遊》的橫空出世,科幻電影迎來了它的復興階段,甚至遠超以前的盛況。《2001太空漫遊》堪稱史上最經典的科幻電影,場面宏大,但細緻入微,拍攝技巧也是令人驚嘆不已。而這也讓此前的衰落一掃而光,人們再次對科幻電影充滿了期待,尤其是美國的科幻電影有了更多的深刻含義,開始了新的進程。
1970年之後,美國科幻電影就進入了大繁榮的階段,我們今天熟知的一些著名導演都是這個時期起步成名。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史蒂文·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以及伍迪·艾倫的《傻瓜大腦科學城》。80年代好萊塢特效技術的進步讓觀眾們有了更佳的觀影體驗,喬治·盧卡斯甚至連續推出《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和《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此時期的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系列和羅伯特·澤米斯基的《回到未來》,此一時期,科幻電影優秀的作品層出不窮,甚至於一片欣欣向榮,堪稱電影市場的繁盛期。
而90年代之後,美國的科幻電影因為有了更多的技術的支持,更是將科幻一詞貫徹到底,讓人們眼花繚亂,畢竟科幻註定是描寫未來的事情,人們對它充滿了期待。經典的《黑衣人》也是誕生於這一時期。而進入新世紀之後,科幻電影更是對得起科幻一詞,《變形金剛》、《2012》等等,而2008年的《鋼鐵俠》更是讓漫威宇宙的構想深入人心,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各種子系列電影的發展。2009年的時候,卡梅隆的《阿凡達》電影讓人們對於3D電影有所具體認識,更是促進了科幻電影的發展,也讓《阿凡達》在科幻電影的歷史上留下了極為突出的印象。
而今,美國的科幻電影已經在這條道路上輕車熟路,提起科幻電影,自然跳不過好萊塢,也讓人們對它有了更為全面客觀的認識。
中國的科幻電影為何舉步維艱?
2019年,《流浪地球》的出現讓人們耳目一新,尤其是讓中國科幻電影有了新的評價,其票房也證明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潛力。雖然說這部電影之中的不少設定以及情節,讓許多人依然詬病,但對於沉迷許久的電影市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證明中國人是能夠拍好科幻電影的。但是正當人們對科幻電影充滿希望的時候,《上海堡壘》的出現一度讓人們大跌眼鏡,畢竟珠玉在前,倘若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很容易讓人嘲笑。
而今,中國的科幻電影仍然還有不少在籌備之中,很多人常說年輕演員拍不好電影,但是要知道美國的《蜘蛛俠》系列的選角幾乎都是年輕演員,不是說演員拍不好作品,只是有些人忽略了一些本質的東西。就好像此前郭敬明的《爵跡》雖然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在人物的細節構造上,但是人物建模卻存在很大的問題,觀賞度並不是很高,因此電影從來都不是靠誇大宣傳,而是用心。
至於為何中國的科幻電影舉步維艱,其實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便是起步較晚,技術不成熟的原因。對於中國人來說,科幻畢竟電影確實是一個新的事物,這與特定的國情有關。但起步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還需要很長的路去走,技術可以學習,爭取在不斷地發展中讓自己在科幻電影之中有一席之地。
其次是關於想像力的一個問題。美國向來重視好奇心、尊重想像力,這種尊重從保護孩童時期的異想天開就可看出,大多科學幻想的萌芽啟發自少年時期不切實際的幻想。其次是探索精神,想像力的飛馳也就助長了探索精神的養成。科幻無可置疑的便是對於未來的想像,但對於今天的我們教育來看,很多學生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試卷、作業等等,讓他們想像這些虛無的東西,看似確實不切實際。而且現在的飯圈文化盛行,更多的人傾向於選秀和追星,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只會向現實靠攏,哪裡又有想像的空間。
最後便是沒有好的電影劇本。雖然說劉慈欣給中國的科幻小說打開了很大的一個空間,但這些年,我們能夠耳熟能詳的科幻作品卻少之又少,科幻電影不是胡亂想像,它也有著一定的科學依據。好的電影作品必然需要好的文學作品,而且還需要一個好的環境,如果處處為資本所限,電影便失去了它應用的價值。
結語
中國科幻電影是未來可期的。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與其一味想要通過模仿超越領先者,倒不如轉換目標,去培養新青年一代的科學意識、尊重想像力和探索精神,鼓勵未來一代創作出有具有中國獨特思考的科幻作品。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了,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國外地文化價值。
願電影不死,科幻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