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成就可謂蔚然大觀,在我們一次次地吟誦著漢賦唐詩,宋詞百文的時候,有一種文學體裁,為我們平日最為熟知的,可卻來自古希臘,是一個叫伊索的人創作的。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寓言專著,但我們還是可以在類似於《莊子》、《孟子》、《韓非子》及《戰國策》等文獻中發現許多有文學價值、有哲理品思的寓言故事,而且很多也為我們所熟知,例如《扁鵲見齊桓公》、《鄭人買履》、《狐假虎威》等等。
散落的文學佳作即使未單列成集,但並不妨礙它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更無法阻擋它在中國古代文學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到了唐代,有一位文學家,繼承了中國古人的喻小警世之智慧,真可謂寓言文學之大家,他就是柳宗元。大家所熟知的成語「黔驢技窮」就出自於他的寓言故事《黔之驢》當中。今天,筆者想給大家介紹柳宗元的另外一篇同樣具有警世價值和意義的寓言——《蝜蝂傳》。
柳宗元畫像
蝜蝂傳
【唐】柳宗元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僕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整篇文章文筆十分精煉,不到二百字的內容,作者柳宗元卻展示了一隻十分生動的「孜孜不倦」卻貪得無厭的小蟲的形象。第一部分中,這隻叫蝜蝂的小蟲在一路往上爬的過程中,「行遇物,輒持取」。當背上的東西,無論好壞,愈加沉重之時,「卒躓僕不能起」。那些可憐它的人幫他清除了背後的障礙,讓它又能行動後,它卻貪念不止,繼續一路遇物輒取,最終當它爬上了很高的位置,卻因行之力疲,負重不能,猝落而死。第二部分,緊接著作者開始針砭時弊,語譴今之人「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用這隻小蟲比喻一些人在為官仕途中貪得無厭、毫無畏戒之心。從而來深刻地以物喻人,激切的諷刺中又警世世人,勿忘初心。
在聽康震老師介紹柳宗元的生平時,拋去柳唐宋八大家的地位和燦爛的文學成就,只覺得柳宗元是一個年少得志卻中年失意的落魄文人。他的許多作品都創作於他被貶柳州、永州的任上,也就是在失意和不得志的邊涯為官的人生經歷中,讓他學會了不斷地看清現實,同時反思自我。他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才華與美名令人妒羨,以為天下高位唾手可得;後不幸被貶,哀嘆連連,四處請託,希望早日回到朝廷;一回到朝廷又春風得意、以為捲土重來而勢不可擋;結果不到一個月,又被貶出京城,發往柳州,最後埋骨於異域他鄉。在他的身上,真的沒有蝜蝂的影子麼?
在筆者看來,這篇文章並不止是寫給官場的警示之文,更是寫給每一個有著「蝜蝂精神」的普通人的。我們如今生活的時代,比起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物質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條件都要豐富多彩許多,但紛繁的物質卻也會不斷滋生人的貪念、貪心。負重登高,本是人生理所應當的追求。為官也好,從事其他的行業也罷,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顆不斷進取的心,更需要考量法律、制度和道德底線。也不要單單只是被物質拖累,要做到力所能及、量力而行。
萬事皆辛苦,丟掉一些包袱。說不定,還等爬得更高。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
關注天上琳琅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