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許倬雲:以歷史見眾生

2021-03-01 新教育者

1930年9月3日,許倬雲和雙胞胎弟弟一起出生在廈門鼓浪嶼一家教會醫院裡。

這是一對只有7個月大的早產兒。弟弟四肢健全,「強者全取」,他卻幾乎只有手掌大,約1362克。由於先天肌肉萎縮,許倬雲將帶上一生的殘疾。

一直到6歲,他都無法獨立活動,7歲,才能坐在椅子上。8歲時,他發明了一個方法,手拖著圓凳子,一步步撲著向前移動,然後慢慢站起來。13歲,終於能拄拐杖行走。

「本來我應該活不了,但最後還是活下來,算是不幸中的幸事。」許倬雲在回憶錄中談道。

幼年的許倬雲當然不會想到,等待他的是怎樣一個世界。

兒時的許倬雲

用他後來的歷史方法說,他正活在這樣一個「時間線的切面」上。

這個切面是一個四面四角的立體型:文化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政治系統相互作用,每個系統又衍生出若干小系統。歷史永遠在變,「上一個切面分分合合的圖像,和下個切面分分合合的圖像對比,你就知道變化在哪裡」。

1930年代的切面是:「世界工廠」美國股市崩潰,引發連鎖反應,通貨膨脹,生產衰退,失業增加,進而傳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摧毀了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工業化。隨後,美國和蘇聯轉入國家主義經濟,法西斯德國和日本崛起。世界開始長達十多年的戰爭。整個二戰,總計死亡人數超過6500萬。

倒退30年,上一個切面是:美國打敗西班牙,終於打通控制美洲和亞洲的最後一道關卡。日本打敗俄國,不久引爆俄國革命。中國維新變法方興未艾,又遭列強瓜分,最終引發辛亥革命。德國工業化崛起,最終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總計死亡千萬人。

再上一個切面:普法戰爭結束,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最終取代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美國內戰結束,並消滅了工業化最後一道障礙:奴隸制。日本明治維新,結束了封建幕藩制度,走向現代化。而此時的中國,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卻逐步走向分裂……一直要到1930年,中原大戰後,中國才完成形式上的重新統一。

在這些巨大的歷史切面下,個人是渺小而脆弱的,仿佛隨時準備著死亡。

許倬雲說,就在7歲那年,他突然長成了一個大人。

那是1938年初,臺兒莊戰役前夕,有一批川軍路過他們避難的湖北沙市,準備上前線。他像往常一樣,坐在門前抱鼓石上。他只知道,他們要去打「國仗」了。

臺兒莊戰役中的士兵,1938。羅伯特·卡帕攝

整條街道都擠滿了年輕的士兵,望不見邊。清一色的灰布軍裝,每人背一把大刀、一把步槍、一個背包。母親帶了女工整天忙著燒開水給士兵喝。他聽人說,「這些人一個都回不來的。」他隱隱覺得一種「悲苦」,但還說不出來。他只見那一個個小兵就從眼前走過去,直到看不見了。

那時,他當然還不知道什麼歷史切面。他只是一個根本無法獨立的「旁觀者」。很多年後,他知道,這些人果然在臺兒莊全體陣亡,從士兵到師長,一個不留。他說,長大從來不是年紀,而是心境。

接著,就是父親不停調職,在前線和後方之間供應軍糧民食。母親則帶著一家老小不停逃難。從沙市逃到四川萬縣,從萬縣逃到更偏僻的天生城……

他不是被大人背在背上,背著走,就是被擺在一個土墩上、石礅上,或搬個小板凳,一坐就是幾小時。

而令小孩子感到荒誕的是,正因為他不能走,他反而比不停「走」的人,仿佛獲得了一個獨立世界。

他「看見人家流離失所,看見死亡,看見戰火,知道什麼叫飢餓,什麼叫恐懼」。他也看見了大部分人都來不及看見的那個獨立世界。

那個世界首先由動物們構成。小時候,看螞蟻搬家也要看半天,漸漸看出組織和秩序。逃難在後方,吃配給糧,米裡摻著蟲子、稗子、糠秕、小石頭等,大家叫「八寶飯」,他的「工作」就是「挑米」;一碗米能剩八成算運氣。屋外野鴿子飛來飛去,他就拿挑出來的東西去餵它們,一來二去成了「朋友」。他還拿炭簍子給鴿子做窩,生蛋孵小鴿子,一年居然有了一百多隻。

但令他最傷感的還是那些馬。在父親工作的輜重營裡,有不少騾馬。他特別喜歡其中一匹通體淡金的馬駒,它脾氣猛且劣。他和小夥伴經常去找它玩,餵它吃東西,除了他們,沒人敢親近。直到有一天,工兵捉住它,給它閹割和釘蹄鐵,它掙扎著跑了。它終日帶傷奔馳,失血過多,終於倒下死了。

許倬雲現在還記得那個場景:一具淡金色的巨大胴體,依然保持著想再站起來的半跪姿勢。許倬雲說,大約從這次以後,他不再把生死問題局限於人類。

或許,這馬駒就像他自己,也像那些他看過的殘軀斷肢一樣。

反而是人類,「活得像野獸一樣卑微或卑鄙」。有些人只是為了生存,有些人則大發國難財。就是捐軀的戰士們,也是「獸群合作抵抗的心態」。

這種長期「觀看」的忍耐,不僅讓他發現了這個動物和「野獸」構成的世界,同時,也讓他透過時間之紗,看到了一個更巨大而堅韌的世界:這個文明內部最底層的運作。

每天,他看著農民們種田,地怎麼耕,糧食怎麼種,包括農具怎麼做、怎麼用、怎麼修理,每個細節都可以慢慢地看。然後還有從來都短缺的食物,各種充飢的雜糧、野菜和蟲子。

許多年後,這些經歷都成了他寫學術專著《漢代農業》的寶藏。他驚訝地發現,直到1949年前,中國的農村和漢代相比,也沒有根本變化。

這種以「均田」為基礎的小農經濟形成市場,進一步形成農舍製造業,形成家族社會,最終形成了人世間的倫理,中國文化的根基。許倬雲認為,這種社會結構內部的強大調試能力,正是中國文明長存的根本原因。甚至,對他而言,這根本不需學理上的證明。

「中國不會亡」,早已刻進他最痛苦也最柔軟的記憶裡。

在今年3月,在《十三邀》的訪談上,他還忍不住淚流滿面:

(抗戰)打了八年,我們是靠農村撐起來的。前線撤退到農村,農村人一句閒話不說,接納難民,有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沒有糧食就一起挨餓。滿路的人奔走,沒有人欺負人,上車上船都是讓老弱婦女先上,自己留在後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給孩子說,你們走,走!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

在一個動物和「野獸」的世界背後,總還有一種如此頑強的生命力。那個名字是大眾。

接受《十三邀》採訪的許倬雲

相關焦點

  • 許倬雲: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許知遠對話許倬雲01他是寶藏,也是密碼許知遠評價許倬雲先生是:「觸摸到舊文明系統的夕陽,同時又是中國文人少見的受到西方式知識訓練」的人。他學貫中西的學術造詣和他的人生經歷不無關係。 1930 年,許倬雲出生於江南世族大家,先天殘疾。
  • 許倬雲:王力宏舅公、王小波恩師、李敖敵手,該如何評價他一生?
    許倬雲,這位明星王力宏的親舅公,王小波的授業恩師,李敖的臺大師長,論其社會關係易,評價其思想真是難以下筆。現存華人史家,時論一般以潮州饒選堂、潛山餘英時、無錫許倬云為領袖特異。香港、美國、南京,守望中西,鼎足而三。許氏聲望不及首二人遠甚,惟我不愜公論,不私鄉曲,不避譏諷,對許氏尤為激賞。
  • 許倬雲:現代人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丨十三邀預告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南世族大家,先天殘障,少時遭遇戰亂,顛沛避難。後隨家人遷臺,求學臺灣大學歷史系,雜讀群書,又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接受西方知識訓練。學成返臺,著書立說,身經砥礪,後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師。許倬雲一生治學,泛舟歷史江河,追問古今,上下求索。
  •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
    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有這樣一段臺詞,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人一生的修行也是如此。2017年9月,超視覺世界公眾平臺正式上線,用於記錄分享bobo的修行感悟及能量操控經驗,距今已經三年時間。
  •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
    如果把生命的過程當作是一種修行的話,在見自己和見天地之後,再去見眾生就是一種慈悲的覺悟。
  • 許倬雲:二十年了,我不時懷念王小波
    許倬云:二十年了,我不時懷念王小波 2020-04-11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見眾生 見天地 見自己
    見眾生 見天地 見自己;水墨丹青少林:詩與遠方、水墨丹青處—樂山樂水;且「陋室銘」也!人生不過是隨遇而安,樂山樂水,去詩與遠方的涅槃!何必不禪修呢?
  • 許倬雲:有宋一代,實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4月7日開播的電視劇《清平樂》,改編自暢銷小說《孤城閉》,既講述了北宋皇帝趙禎從少年登基逐漸把控朝政到殫精竭慮愛民治國的故事,也表現了在風起雲湧的朝堂背後
  • 學會養生主靈性按摩,讓我「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就像電影《一代宗師》裡宮二最後一次見葉問所說的那樣,習武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在習武的過程中曾見過自己,天地想必也見過,但沒能見眾生。如果說遇見自己、成為自己已經非常不易,而見眾生,具有老子所說的「慈」,對眾生有平等且無條件的愛,就更是難上加難。「養生主靈性按摩」所要求的品質就是要帶著極大的愛,不管你面前的人是誰,這愛是一樣的。
  • 許倬雲談中美關係:頭馬最苦最累,願意做頭馬是責任
    人要習慣於變,而不是習慣於既定的、固定的政策,或者權威,或者歷史的命運。每一刻歷史都在轉變,每一刻歷史的轉變都影響著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呼應。 人一直在扮演,一方面是我,一方面是眾心之心,上帝也在我心裡,我的信仰也在他心裡,一定要體會到我跟眾人、我跟全大眾的關係。
  • 何以見自己見眾生? ——評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
    何以見自己見眾生?
  • 《一代宗師》影片解析: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
    受限於上映長度限制,剪掉了一些交代人物脈絡的劇情,所以有的故事線並不完整,需要看一些資料表明才能明白,據說原片是4個小時。王家衛說他童年時期住的地方,混跡於底層的街坊各有傳奇,萌發了他拍這部片子的想法。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群像戲,講的是武術家們輾轉於時局動蕩下,被捲入時代的漩渦中各自的命運和選擇的人生道路,講是武林的末路以及新生。
  • 王家衛:在影像中見「天地和眾生」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代宗師》3D版於1月8日全國公映,這是王家衛的首部3D電影。他期望以西方最精湛的3D技術完美展示獨特的中國故事和美學。  為拍《一代宗師》,王家衛走遍大江南北,訪問上百位武術界前輩。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他把關注點從一個人(葉問)和一個門派(詠春),逐漸拓展到了整個武林和整個時代。
  • 宮二:這一生,我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見天地、見眾生。文/求心內佛《一代宗師》中,宮二最後對葉問說,父親常給她說,練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有點不無遺憾的說,我這一生,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了道、報仇,讓宮二徹底見了自己。功夫裡面,可以回頭,在現實世界,她已經不能回頭。在時代之中,她也算是見到了天地,並且在火車上海順便救下了「一線天」。另一邊廂,葉問也在當時的時局之中見自己。電影中,他自己的獨白是,40歲之前,我的人生是春天,40歲之後,瞬間進入了冬天。他的前半生一帆風順,在抗戰中,他兩個女兒相繼餓死。
  • 宮二:這一生,我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文/求心內佛《一代宗師》中,宮二最後對葉問說,父親常給她說,練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有點不無遺憾地說,我這一生,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 許倬雲:在今天,我們只有專家,沒有知識分子
    十三邀許倬雲那期,給很多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中,許倬雲談及,「現在知識分子,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這是針對今日知識分子整體現狀與困境的痛徹之語。當我們說「知識分子」時,首先會問何謂知識分子,如果換個說法,以「讀書人」相稱,比較親切。
  •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有人說,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有人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許《東邪西毒》那句臺詞可以解釋:「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嫉妒。」見不得別人好,只會讓自己在泥潭裡越陷越深。有的人見不得其他人過得幸福,一定要踩上一腳,以平衡他們的內心。《一代宗師》裡說道:人這一生,要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以己度人,所見只是井中一隅;以人度己,所覽卻有萬裡長空。
  • 原創散文|孫儷的《那年花開月正圓》: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我想,不僅是孫儷從當年的《玉觀音》一舉奪冠以後,而且繼《小姨多鶴》、《辣媽正傳》、《甄嬛傳》、《羋月傳》,都是劇劇爆表,一路刷下了電視劇收視率歷史新高。她有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就是作品求質不求量,一年一部。觀眾更為她的天賦、她的拼勁、她的努力、她的氣場、她的格局所懾服。正因為她的藝術才華橫溢,與她合作的從導演到編劇、男主,甚至配角也都是一流的。
  • 許倬雲:中國不是自古以來就這麼大一塊,是慢慢長大的
    ——柏拉圖「要有人說話,每句話都講來龍去脈,恨不得從盤古開天地講起,那個人可能是他;要有人在飯館吃道菜,回家後考證菜的做法源於何朝何代,那個人也可能是他;要有人寫中國歷史,不寫政治、戰爭、制度、帝王將相,專寫老百姓,那個人一定是他。」這個人就是今天文章的作者——蜚聲國際的史學大家許倬雲。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紅盒)平裝禮盒封面和內頁欣賞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本書價廉物美,採用函裝平裝本,選取了李廣、張騫、文成公主、戚繼光、李時珍、林則徐等20位中國古代有影響力又廣為稱頌的歷史人物,欣賞本套專輯,一方面能欣賞老畫家們細膩精湛的畫風,同時又能了解中國人不可不知的著名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