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有宋一代,實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2021-02-21 活字文化

4月7日開播的電視劇《清平樂》,改編自暢銷小說《孤城閉》,既講述了北宋皇帝趙禎從少年登基逐漸把控朝政到殫精竭慮愛民治國的故事,也表現了在風起雲湧的朝堂背後,仁宗的情感抉擇和喜怒哀樂。仁宗少年登基,掌控天下生殺大權,卻因心中對百姓的慈悲仁愛,這至高的地位和權利帶給他的反而是壓力。他仰懼天變,俯畏人言 ,治國如執秤,如履薄冰地保持著朝堂與天下的種種平衡。仁宗朝河清海晏,名臣才子輩出,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經濟文化盛世,而這與仁宗一直以來遵循的「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並且廣開言路也不無關係。

熱播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在其所著《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中對宋代的講述:「有宋一代,實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兩漢的堅實基礎,隋唐的宏大規模,轉變為中國文化的穩定結構。從此以後,中國兩度面對外族的完全徵服,還能重新站起來。可是,在面對活力充沛的西方近代文明時,這一穩定的中國文化系統,不再能有接納與消化適應的能力。」

本文摘自許倬雲所著

《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

遼(金)和西夏,與宋代中國時戰時和。我們必須了解,這兩個國家與宋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同於過去匈奴、突厥與中國。他們並不志在侵入中國、取得土地,他們主要的要求是中國贈納絲帛和銀錢。這些絲帛,大概也成為商品,被轉運到西方謀取利潤。因此,宋代對北方敵國,並不常常以戰、守為選項,而是以繳納歲幣來購買和平。宋、遼之間還有南海香料的轉運,將南海諸島出產的各種香料,經過遼國運往西方——遼國獲得的是中轉利潤。日本和高麗那時沒有在東西貿易的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他們和中國之間也有商品的來往。例如,宋國自己產銅不足,常常要向日本購買銅斤。高麗也常常承擔日本和宋之間的中轉貿易。至於宋和回鶻、吐蕃等之間的關係,河西和隴右具有重要的轉運作用。宋國已經沒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必須經過西方這條道路,以購買草原上的馬匹。對宋而言,戰馬不夠,和平的貿易卻是雙方都可獲利。從這些角度來看,我的討論角度就和單純的漢族民族主義、正統主義的傳統看法,有相當的差異。 


宋自居是中國正統,可是,眼看著四周的鄰邦都比自己強大,甚至人口僅有數百萬的西夏,由於兵強馬壯,也不是宋能夠抵禦的。開國之時,宋太祖擔憂大將擁兵自重,就像他自己一樣可以隨時取代皇位,於是杯酒釋兵權,宋室解除武人篡位的危機。宋國因此重文輕武,武備不振。如前文已說,宋的周邊,能夠養馬的地方都已經屬於契丹或西夏,那個時代,沒有馬匹就不可能有強大的軍力。雖然自居為正統,宋終於無法不向四鄰低頭,每年以歲幣交換和平。真要論經濟價值,一年花上一些財帛換來和平,省下了養兵和作戰的費用,其實也相當值得。不過,中國損失了尊嚴,也沒有自衛的主動能力,這是宋國開國以來就必須面對的兩難之局。兩宋三百年,始終無法脫開這魔咒。 

若論文化的高下,遼國和西夏都相當程度地接受了中國的文化。在生活方式上雖有南、北之分——例如,北方多用乳和酪,南方只是飲茶;在其他方面,尤其日常的工藝,從考古的資料看,這兩個北方的胡人國家持有的水平並不低於中國,無論是瓷器、冶金、編織、建築等,都達到了與當時宋國同樣的精密程度。西夏的鋼劍鋒利無比,東方稱最。兩個北方國家的醫術和算術,由於接受唐代已經綜合的東、西傳統,而且頗已普及民間,其水平也不下於宋人。遼國和西夏的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中國傳統的典籍。從他們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遼與西夏各自創造了自己的書寫文字,借用漢字部首來書寫拼音文字。遼文(契丹文)還有大字、小字兩種文字,各有特定用途。 

南北相比,只是宋國的都市化比北方國家高出一籌。畢竟,北方兩個國家還是一半以牧養為生,一半才是農耕和城居;而宋國完全是精耕農業,配合市場經濟和區間貿易,構成一個綿密的商品經濟的交換網絡。 

《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

本書以反映古代中國城市經濟城市經濟高度繁華時期的社會風貌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為研究對象,深入淺出,介紹了北宋中央城市的商業、民俗、公共娛樂設施、民眾生活狀況諸因素,剖析了古代中國的城市布局,城市文化特點、源流,對圖中的細節之處也做出了細緻的講解,間距學術性與普及性。且涉及城市史、藝術史、城市歷史地理、宋史等多個學科,呈現多領域交叉的特點,能夠吸引眾多不同愛好的讀者。

政治制度方面,遼國的政府結構是二元的——契丹人的貴族和其他歸附契丹的遊牧族群,佔有偏北的牧地;本來屬於中國的偏南地區,漢人卻是居住在都市和村落裡,以農業和商業謀生。因此,遼國的統治體制分為南北兩部:北院管理胡人,南院管理漢人。而且,有些漢人居住的城鎮被劃為某些貴族的領地——例如,皇后、王子、皇親都可能得到一些採邑,供養他們的日常生活。國家是一個戰鬥體,胡人是服兵役的主體,漢人不過是附屬的差役——在軍中,胡、漢地位完全不同。如此安排的兩級制,當然引起北方地區漢人極度的不安與不滿。偏近南北邊界的一些漢人組織為地方性的武力,據地自保。他們有些是民間自衛組織的制度化,也有些是前朝邊防部隊的延續。這些地方武力,在金、元佔領北方時,還有若干地方軍閥以「漢軍元帥」的身份存在,保持半獨立的地位。 

西夏相比於遼國,國小人少,正因為如此,居於統治地位的胡人,和他們國內的漢人居民,其社會地位存在更大的差距。西夏內部族群的不平等,較之遼國情形更為嚴重。如此族群分歧,終於孕育了北方漢人的族群意識。 

北方的漢人發展了族群意識,宋人立國的尷尬地位,也使宋人重新思考胡漢之間的差別。大唐開闊的胸襟,本來是遠悅近來、來者不拒。在天可汗加大皇帝的格局下,胡漢之間並沒有嚴重的階級差別。唐代接納各種外來的思想和信仰,祆教、摩尼教、佛教等和中國原有的道教、儒家並存,中國並不需要特別標榜本土的文化特色。也因此,這些外來的信仰和思想,在唐代可以相當自由地混合、重組,構成新的體系。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唐代佛教華化,東土佛教實際上已經不同於印度的原始佛教,也不同於南傳和中亞的佛教。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長期混亂,各種胡人以中原為戰場,奪取中國的子女、金帛。喪亂屈辱之餘,漢人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價值,韓愈、李翱遂在中唐以後提出對中國文化的反省。從唐初到盛唐,儒家思想的研究和推廣並沒有出現出色的成績。韓愈提出的「原道」,乃是重新肯定本土的文化傳承,將儒家的終極關懷之處,歸結為一個「道」字,其內容則是儒家的仁、義、禮、智。站在儒家的立場,韓愈高舉排除外來傳統的旗幟,將佛教等外來宗教當做夷狄的文化,主張重新確認華夷之辨、內外之分。 

唐代晚期種下的這一股本土化潮流,在宋國開花結果,引發了對於儒家理論新的闡釋。宋學一脈,代替了漢代以下的儒學傳統。宋學的起始,在初期也是從宇宙論和知識論下手,其中採用了不少道家的成分。但在北宋理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卻是逐漸走向「內聖」修己的方向,不太注意「外王」濟世的部分,也不太注意宇宙論和知識論。北宋理學派別眾多,互相批判,形同水火;他們之間,兼容、綜合的工作反而不多。經過靖康之變,國亡家破,只剩半壁江山。宋代學者痛定思痛,開始注意到人間的秩序。朱子之學,特別注意人間的倫理,將一切人事都放在倫常的規範之內。朱子在世時,朱學並沒有成為顯學,可是跟著時代的需要,朱學很快就成為儒家的正統。 

兩宋學者組織的儒學,可以說是漢代以來規模宏大、海納百川的文化傳承,此時結晶而成的一套嚴整的思想體系。結晶化——正如碳結晶為鑽石,堅實無比,可是從此失去彈性。儒家經過兩宋的錘鍊,使中國文化思想成分,有一個明顯而可以遵循的模式;可是,也從此拘束中國文化,失去了吸收外來成分的能力。儒家思想的宋學化,既有其時代的需要,也有其長久的影響。是功是過,將是我們不斷辯論的課題。 

與儒學發展相併行的,則是宋代儒生的社會地位。如前所述,宋開國以來,壓低過去武人的社會地位,重文輕武,政府中的職位全由文人擔任。開國以後不久,這些文職人員,大多科舉出身。唐代的科舉制度鬆懈,關說、援引乃是常事,其實並不認真考核舉子的學問和能力。宋代的科舉制度則是非常嚴密的規劃,不僅確定了如何考核舉子對經典的理解,也有許多防止作弊的措施。今天我們習慣於臺灣的大學聯考和大陸的高考,都會理解在這種考試制度下,記誦而不是發揮,才容易取得高分。一代又一代,經過考試的磨鍊,學生們往往失去了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宋代科舉出身,在政府中有相當的保障,一登龍門,名利雙收,對於儒生當然有極大的吸引力。這種方式,經過幾代的發展,就會孕育出一個讀書人的社群,在社會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既然考試的知識範圍需要根據當時官方認定的理論來確定,參加考試的舉子們當然也就受這一套理論的薰染,難以有自己的意見。北宋王安石變法,對於儒家經學有一定的解釋,只要「新政」存在,這一套官訂的學問就約束了一代的思想。王安石「新學」的權威並沒有維持很久。但是,儒學本身的權威,卻從此成為中國思想不可撼動的力量。自漢代董仲舒以後,曾經有想將儒學定於一尊的願望,但這一個願望,直到宋代才算完成。對於中國文化的整體而言,這一個結晶化造成的僵化,毋寧是災害大於貢獻。

儒生社會地位的穩固,其齊家治國的理想相當程度地促成了「家族」的形成。宋以後的家族不同於漢代的豪族,也不同於唐代的大族,那些都是由一個核心家庭領導很多附屬的人口所構成的社群共同體,宋代家族基本上是血緣的組織,也許不過三五代的直接親屬,這些數十口到將近一百人的親緣族群,構成互助共存的生活共同體。宋代開始,親緣團體擁有族產,作為照顧親人的具體福利,例如義學、養老,等等。讀書人成為一個社會群體,又能以親緣脈絡延續其地位,遂形成士據「四民」之首的優越地位。在每個縣級地方上,儒生家族常常號稱耕讀傳家,若干家族即可結合成為地方上的主要穩定力量,他們也就是地方上最常見的利益集團。這種變化,確定了中古以後中國社會的基本模式,以至於要到近代才有根本的改變。 

中國史研究上,所謂唐宋轉換,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這一重大的轉變是多方面、各種條件的互動,是經過五代以後長期的演變才完成的,才形成了前近代中國的格局。回顧過去,「漢人」的確定性,在天下國家體系內並不顯著。在宋代,四周同時存在幾個政權體制,雖然和典型的列國體制並不完全相同,終究還是有了爾疆我界。有了「他者」,中國本部之內的人才肯定「我者」自己是所謂「漢人」。「中國」也在列國之中,被界定為一個以漢人、儒家為主的,配合佛、道來作為其本身文化的地區。若與東亞以外其他地區發展對比,歐洲的天主教會在這個時代凌駕於列國體制之上,伊斯蘭文化地區雖然有不同教派,各自在其領域之內以教領政,也是有一個普世性的政治系統。中國的發展,與這兩個地方的發展有其類似處,即儒家的普世價值性可以超越「中國」,可是「中國」終於失去了「天下國家」海納百川、包容一切的特色。 

相對而言,歐洲在近世經過宗教革命和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普世教會從此解體,只剩下梵蒂岡教會的形式。伊斯蘭世界經過歐洲帝國主義的衝擊,其各個教派只能管到自己的教眾,在實質上也失去了普世特性。倒是中國的儒家,並沒有教會,也沒有明顯的組織。儒生是寄托在政權的體制內,朝代可以改變,可儒家權威及其造成的社會制度,卻是長久存在、難以改變。這是中國歷史的弔詭性:穩定——甚至超高度的穩定,卻難以適應外力引起的新環境。 

有宋一代,實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兩漢的堅實基礎,隋唐的宏大規模,轉變為中國文化的穩定結構。從此以後,中國兩度面對外族的完全徵服,還能重新站起來。可是,在面對活力充沛的西方近代文明時,這一穩定的中國文化系統,不再能有接納與消化適應的能力。

作者從比較文化的宏觀角度分析中國文化的形成、演化和轉變,指出中國文化在發展之初有兩個特色:一是通過天命觀念去理解天人合一的奧秘;二是借親緣觀念來建立社會組織。在討論近代文化的轉變時,他指出中國知識分子所面對的種種困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保守」抗拒 進步,「傳統」抗拒「現代」。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許倬雲所著《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

相關焦點

  • 封面故事 | 許倬雲:以歷史見眾生
    許倬雲在回憶錄中談道。幼年的許倬雲當然不會想到,等待他的是怎樣一個世界。兒時的許倬雲用他後來的歷史方法說,他正活在這樣一個「時間線的切面」上。這個切面是一個四面四角的立體型:文化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政治系統相互作用,每個系統又衍生出若干小系統。
  • 許倬雲: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這位引發全民熱搜的「寶藏」學者,就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許倬雲。這期節目我也看了。個人總體感受,有理性的力量,也有感人的部分;有宏大問題的追尋,也有精彩細節的訴說。也許問答的脈絡感不是特別完美,有跳躍和偏題的瑕疵,但這不影響訪談的總體效果。
  • 許倬雲:中國不是自古以來就這麼大一塊,是慢慢長大的
    這個人就是今天文章的作者——蜚聲國際的史學大家許倬雲。上面這一段是媒體的「戲言」,但或許也抓住了許倬雲先生的特點。理想國曾出版許倬雲先生系列作品,2015年,已經85歲高齡的他出版新著《說中國 : 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廣受好評;最近,我們再版了他另一部代表性中國通史力作《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 香港: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也就是說,從來就沒有什麼所謂的香港問題,而只有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間的問題,和中國主導的世界體系,與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兩個世界體系之間的問題。中國和西方,兩個世界體系的關係,現階段,又主要表現為中美關係。根據中國和西方,兩者之間的強弱對比的變化,最近幾百年的歷史,出現了五個分水嶺。恰好,在這五個歷史轉折期,香港都剛好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上。
  • 許倬雲:二十年了,我不時懷念王小波
    二十三年來,「王小波」的名字從來不曾離開華語文壇,直到今天,這個名字依然是中國現代語文寫作的一個特立獨行的符號與象徵。這正是王小波的獨特魅力與價值。今天與諸位分享的短文,是王小波早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伴讀妻子李銀河時的老師許倬雲先生的對學生的回憶。
  • 許倬雲:王力宏舅公、王小波恩師、李敖敵手,該如何評價他一生?
    許倬云:20年了,我常想念王小波入民國來,中國史學依附於現代學術體制的建立一統朝野,學術興而史學亡,方法仰人鼻息,文心流於俗賞,史學的精義湮沒不彰,其幽心深微漫漶不明。許氏著史,是宗法中國班馬舊史的著史精神和西方希羅多德、吉本的傳統路徑,取用自如,破去九界,略去無關宏旨,直面生活世界,直造一學思渾融、今古匯流、東西無別、國身通一之境;而其苦心孤詣和思想落腳點,終究還是以中國的歷史、文化、願景為中心。他意圖在伊洛榛曠、崤函荒蕪的書寫中,比較衡量,探尋人類共同體的命運出處,特別是現代中國人將往何處去的大關節要。
  • 許倬雲:現代人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丨十三邀預告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南世族大家,先天殘障,少時遭遇戰亂,顛沛避難。後隨家人遷臺,求學臺灣大學歷史系,雜讀群書,又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接受西方知識訓練。學成返臺,著書立說,身經砥礪,後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師。許倬雲一生治學,泛舟歷史江河,追問古今,上下求索。
  • 許倬雲談中美關係:頭馬最苦最累,願意做頭馬是責任
    中國這一套東西為什麼對中國有意義,而對西方沒法有同樣的意義呢?因為西方有基督教,歐洲不管東正教也罷、天主教也罷、新教也罷,甚至是猶太教,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切網絡的頭頭。上帝你不能碰他,你只能單方面接受他的安慰或他的懲罰。 中國呢?
  • 許倬雲:在今天,我們只有專家,沒有知識分子
    今日微信選自許倬雲的《九堂中國文化課》。劃重點1.學歷史的人其實很悲苦,永遠說些人家不愛聽的話,幾千年下來一直到今天亦復如此。2.幾千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基本上是在四個維度裡努力著。3.有很多讀書人為官,成了「勞臣」,一輩子辛辛苦苦,只為完成任務。
  • 許倬雲:世界性的問題是人找不著目的,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在一期許知遠的《十三邀》中,許知遠對話了大師許倬雲,許知遠問:這個西方的世界對您來說,確實在非常不可逆轉的衰落嗎?它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呢?88歲的大師許倬雲憂心忡忡地說:現在我大概看得出來,會打架的人,會組織的人,有錢人,頭臉人物的聚集,吸收新的血液,正在加強。在我看來是不好的,這個就變成了少數寡頭政治,繼續延續端到檯面上來。
  • 張學良,站在歷史轉折點上
    在20世紀九十年代張學良的口述歷史中介紹,他曾三次向蔣介石提出請戰書,要求參加抗日,但都被拒絕了。  1938年6月,在張學良移住湖南沅陵期間,湖南省主席張治中來探望,張學良對他說:「對我來說,這是國難家仇,我怎能忘得了皇姑屯事件?怎能忘得了『九一八』!」  張作霖被炸時,張學良正在北京處理東北軍撤出關外之事。
  • 許倬雲 暴力統治:另類的朱明皇朝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文丨許倬雲選自《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7月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轉載請至後臺留言申請授權,否則將按《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的公示》>處理朱元璋參加推翻蒙元統治的戰爭,建立了長期被外族徵服以後的中國皇朝。
  • 王力宏89歲舅爺許倬雲與夫人:相濡以沫50年背後的秘密
    舅公:許倬雲 (力宏奶奶的兄弟)臺大歷史系 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 是著名的史學家,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著述等身,譽滿海內外。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當今最著名的華人文科學者之一。同時也自1989年起擔任CCF基金會(Chiang Ching Kuo Foundation)的美國分部主任。
  • 好的愛情,只在兩個獨立的人格之間存在 | 十三邀之許倬雲
    / 姐姐嫂嫂曾對許倬雲說:「老七,你去鄉下隨便找一個女人回來,可以給你生孩子管家就行」,他很生氣:「為什麼我就只能找一個人來生孩子管家?」 自述「傷殘卻不自卑」,許倬雲不肯在學術上做任何妥協,婚姻上自然也不。
  • 想當年|《紅高粱》:中國電影的轉折點
    無論是在創作主題還是在表現方式上,電影《紅高粱》都帶有鮮明的中國第五代導演電影的特徵。對於中國電影而言,它是裡程碑也是轉折點,影響了此後一批國產電影的主題定位。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無法調和的內在矛盾讓第五代導演電影普遍具有莎士比亞悲劇特徵,敘事中有著難言的悲壯與痛苦,堅持反叛性表述的同時又不得不屈從於主流話語。直到《紅高粱》的出現,中國電影第五代的「莎士比亞悲劇」命運才宣布告一段落,也是從這個裡程碑開始,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風格開始走向了多元與分化。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的不同在近些年的中國商業電影製造大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 中國歷史上造反最難的朝代,從立國到滅亡,沒人成功過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皇室才有繼承皇位的可能,其他外姓人想要成為皇帝,只有造反的道路,歷代開國皇帝除了秦始皇和篡位者之外,都是通過造反來成為皇帝。如果說哪一個朝代造反最困難,那整個宋朝就是最困難的朝代。
  • 王力宏89歲舅爺許倬雲對老伴說:我不是怕死,我是捨不得你
    舅公:許倬雲 (力宏奶奶的兄弟)臺大歷史系 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 是著名的史學家,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著述等身,譽滿海內外。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當今最著名的華人文科學者之一。
  • 日本歷史的轉折點:從建造安土城到織田信長身亡,短暫而輝煌
    日本的歷史是東亞史乃至亞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最為我們國人所熟知的一段日本歷史應該是戰國時期,也就是日本史上的室町時代晚期到江戶時代初期這段,因為日本國內陷入到了空前的軍閥混戰中,也走出了很多對後世影響很深的歷史人物,比如從一個不起眼的小領主成長為幾乎統一全日本的霸主織田信長。
  • 香港歷史的轉折點「六七暴動」
    ,香港的轉變是驚人的,究其原因還是當年的六七暴動。1967年5月位於九龍新蒲崗大有街的新蒲崗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慢慢地工潮開始惡化,部分員工阻止工廠出貨,場面緊張,防爆警察到場戒備,但在廠外工人不但沒有散去,還與在場警察發生衝突,二十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
  • 許宏:考古是尋找中國歷史的真實面目
    近年有多部以中國命名的書籍問世,比如說許倬雲教授的《說中國》,葛兆光教授的《宅茲中國》和《何為中國》,還有我自己的這兩本書《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為什麼要研究歷史?從民國開始以顧頡剛先生為首的疑古學派,從科學理性的角度,整體顛覆了2000年以來我們深信不疑的三皇五帝的中國歷史學話語系統。再往後,像胡適先生當時就說「東周以上無史」,整個中國歷史陷於虛無,這對於一個有著悠久傳統的族群來說是一個劇痛。在這種情況下,考古學應運而生。 中國歷史的真實一面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