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Auberge du Père Bise臉書)
坐落在上薩瓦省塔羅亞爾-蒙曼鎮(Talloires-Montmin)的Auberge du Père Bise餐廳,緊挨著名的安納西湖(Lac d'Annecy)畔。往年5月,這裡便成為熱門的度假聖地,來往遊客絡繹不絕。但今年,疫情下的安納西湖(Lac d'Annecy)畔顯得尤為冷清。同樣,Auberge du Père Bise餐廳也是門可羅雀。店裡的主廚蘇爾畢斯(Jean Sulpice)是米其林二星大廚,對於餐廳未來的發展,他表現得很悲觀:「重新開業後會受到很多防疫限制,很長一段時間內餐廳經營會不同往常。」 為此,他將繼續提供「封城」期間的外賣服務,其實以前他是不做外賣的。
(圖源:Auberge du Père Bise臉書)
蘇爾畢斯說,「封城後我必須要推出新的菜式,讓那些本來可能從來不會來我們飯店的人也能買得起我們的飯菜。這一個多月裡,我提供頭道加主菜、甜點的36歐元套餐,這跟飯店之前的價格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對於主廚來說,調低菜品價格是不得已的行為。因為「「夏季對餐飲業來說至關重要,如果錯過了,那將災難性的毀滅。」
(圖源:Auberge du Père Bise臉書)
實際上,法國餐飲業的「外賣浪潮」早有苗頭。近幾年,法國外賣點激增,外賣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
據法國飲食門戶網站Snacking報導,外賣平臺JustEat旗下調研機構DATAlicisous與法國調研機構公共輿論研究所(IFOP)在近日合作發表了《關於2019年法國人外賣趨勢及晚餐習慣變化》的調研報告。報告對法國逾2000座城市的1.1萬家合作商戶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法國人對待正餐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報告發現,法國人的晚餐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與20年前相比,習慣在家吃晚飯的法國人由95%增加到97%;在沙發上吃晚飯的法國人由24%增加到38%,坐在飯桌前、使用正式餐具吃飯的人越來越少;獨自吃晚餐的法國人由29%增加到43%,這一現象多見於女性(48%)和千禧一代(53%)。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傾向於在家獨自吃晚飯。
另外,法國人的進食速度也越來越快。5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在30分鐘之內結束一頓飯,而1999年時這一比例只有38%。報導稱,這是因為60%的法國人推崇「不操心吃喝」的生活方式。因此,快速做飯、少食多餐、在線點餐、打包外賣等方式變得更為普遍。
今年,外賣行業更是趁著「疫情危機」順勢而上。不僅在法國,其它國家的米其林餐廳也不得不提前進入「外賣時代」。
為了降低成本,愛爾蘭都柏林的米其林餐廳Liath主廚Damien Grey不得已將餐廳員工暫時停職,由他一個人打理全店。疫情期間,他推出的一份售價19歐的「平價外賣套餐」頗受歡迎,預定難度直逼平日。但是,心中仍有「米其林情懷」的主廚看到此景並不開心,更是無奈吐槽說「這都是為了活下去!」
美國漢普頓莊園酒店(Hampton Manor)旗下的米其林餐廳Peel's,也在疫情期間迅速調整了經營戰略。更是打著慈善口號,提出了「賣一贈一」的外賣新花樣。Peel’s餐廳聲明,每賣出一份「定製款」外賣套餐,就會向隔離中的老人及弱勢群體免費捐贈另一份套餐。這種營銷方式,不僅能確保餐廳正常運作,同時也能向顧客傳遞一種正向信息:在店內消費,買一份套餐,就算做一份慈善。
來自瑞士的明星廚師兼餐廳老闆Daniel Humm更是將其精品餐廳轉型為社區廚房,把目標受眾從全球食客轉為一線抗議人員。不僅如此,Daniel Humm更是憑藉強大的社會資源,攜手食品供應商、牧場農民共克時艱。這不僅可以維護餐廳運營,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連鎖發展。
看到這些昔日高朋滿座的高級餐廳,如今卻為了維持生計,開始對外提供各種外賣服務。小編真心感慨:疫情之下,情懷也不能當飯吃。
正如倫敦Koya烏龍麵館的店主John Devitt所說:「高級餐廳習慣了高姿態,但整個行業都將需要改變,越來越多人在家工作,不想坐在擁擠的餐廳裡。我們將需要擁抱每一個機會,外賣、網銷、配送的機會。一切都在往商業方向進化,我們沒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