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茶話·上海也有海神?
前陣子好萊塢電影《海王》可以說在上海掀起了一波追捧超級英雄的熱潮。高鼻子老外講起故事來,上天入地,下五洋捉鱉,當真是斑馬腦袋頭頭是道。雖然中國人也講故事,但比一比人家吧,總好像缺了點什麼。就單說這海神吧,西方傳奇從老掉牙的古希臘神話到今天最時髦動漫影視比比皆是。而中國故事呢,總感覺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大海跟咱們華夏文明沒什麼關係,就連上海這座把「海納百川」當成座右銘的口岸城市,竟也講不出什麼海洋故事。不過,真相果然如此嗎?今天的魔都茶話,咱們就來敘一敘——上海的海神傳奇
諾大一個上海港,怎麼可能沒有海神?不僅有,而且跟西方的形形色色的海神形象(海神波塞冬、海王亞瑟)恰恰相反,阿拉上海的海神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娘娘。講到這裡,可能有同學要問了,這不是兩廣福建南洋一帶的媽祖信仰吧?猜得還真沒錯,上海的這位海神,真的就是媽祖!這個故事要是溯源的話,那可就得從中國明朝的大航海時代開始講起了。
好萊塢電影《海王》,典型的西方海神扮相
東方海神:慈眉善目的媽祖女神
每一年的初夏與初冬,階段性的季風便會掠過歐亞大陸東端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從日本海到黃海,從東海到南中國海,連成了一整片深度較淺、海床平緩的地緣海,綿延伸展的大陸架受到地殼運動的作用,不斷地從海平面上隆起,形成了一連串的島鏈——從庫頁島到日本列島,從臺灣到菲律賓,從加裡曼丹島到蘇門答臘島,數以萬計的零散陸地沿著海岸線將西伯利亞、朝鮮半島、中國大陸、中南半島和印度次大陸串聯在了一起。只要避開了具有災難性破壞力的颱風,哪怕是吃水較淺的平底船也能藉助穩定的季風輕鬆地在這片浩瀚的海域中遨遊遠航。
歐亞大陸東端,平緩的一片地緣海
到了16世紀初,來自歐亞大陸西端的歐羅巴探險家第一次駛入這片水域的時候,發現這裡早已經成為連接東亞與南亞航運交通的一條繁忙要道——操著漢語、印地語、阿拉伯語和南島諸語言的水手們在這些如同珍珠一般散布的島嶼中嫻熟地操縱著船帆,滿載著絲綢、茶葉和瓷器的阿拉伯式三桅帆船與中國式雙桅帆船川流不息——這三種產品是這片地區最重要的大宗貿易貨物。不久,它們還將被帶入西歐宮廷,探險家們用精美的器物與華麗的修辭編織成一個又一個關於富饒東方的神秘傳說,激發起西方世界無窮無盡的想像力與好奇心。
傳統中式雙桅帆船
事實上,早在南宋時代,隨著中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江南,得益於長江出海口優渥的地理優勢,來自浙、閩、粵的海商便已開始陸陸續續在這聚集,自然而然地,來自南方海岸線的媽祖信仰也被傳到了松嘉湖平原。至有明一代,從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到隆慶開關,可謂古代中國海洋貿易的一次巔峰。原來中華先民在明代就有過探索海洋的雄心
大明寶鈔:古代中國的紙幣
建於黃浦江邊供奉媽祖的順濟廟,它是最初始建於南宋的上海媽祖廟也正是在明代得到了重新修葺,並被重新命名為「聖妃宮」。不僅如此,在松江府城南、金山衛、南匯觜等地都陸續建起了聖妃宮。到了清代的康熙年間,「聖妃」二字更是升級為「天后」,並沿襲了前朝「遣官致祭」朝廷委派官員公開祭祀的傳統,納入國家祀典。除了官方祭祀活動以外,來滬客居的閩粵海商胡建人和廣東人紛紛放下筷子駕著海船前來祭拜更是崇拜有加,船家將天后當成了航運的保護神,紛紛祈求風平浪靜、舟順人安。建於上海的全部媽祖廟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位於黃浦江邊的這一座,其歷史最為悠久,傳奇色彩也是最濃——
小東門外位於今天上海黃浦區中華路復興東路一帶江海關北其實是「江蘇海關」上海歷史上屬於江蘇,故址位於今天白渡路一帶,向有天妃廟,臨黃浦江,與陸家嘴相對,驚濤駭浪,日夜相衝擊,而危樓傑閣峙立浦灘,巍然無所損。當真不是豆腐渣工程浪催不壞!俗傳廟基之下為數百年老獺之窟,水獺成精了海客往來,必以牲酒祀神乃無患。老獺蛻退之毛結而為氈,細思略噁心水獺掉落的毛結成了一堆氈求此刻水獺髮際線的位置得此寶者入水不溺。古人編故事都是這套路:祖傳寶貝^_^ˉ心誠則靈洪楊之役,指的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與楊秀清造反西人以助戰之功,請益租界,於是其地遂租於法就是法國租界🇫🇷,法人毀廟求獺氈,掘地十尺,終無所得。法國人辯詞:「Excusez-moi(旁友幫幫忙)?」按神怪之說多屬附會,西人毀廟絕地事或有之,但未必為求寶計耳。
法租界修建有軌電車的規劃圖:小東門一帶已成租界
所以看來,這座最悠久的「天妃廟」早在法租界成立伊始便被法國人拆了。上海人念念不忘地還附會了一個「洋人尋寶」的故事,其實真正的惆悵是源於淪喪的主權殊不知隨著現代救生設備的引入,沒過多久,連國人自己都把這「老獺毛氈」的神力無邊給忘得一乾二淨了。誠然,怪力亂神的故事且聽罷了,隨著天妃廟的拆除,中國歷史上曾經輝煌的海洋冒險也都逐漸被人們淡忘,不可不謂令人唏噓。
19世紀歐洲人已經發明了救生衣:當真「入水不溺」
如今,在上海的松江方塔園內,在中心廣場的東北一隅,重修起了一座天妃宮,這裡是當代上海境內唯一一座媽祖廟。這座佔地330平米,高17米的磚木結構建築,復原了晚清建築的特色,雕刻精緻華麗,飛簷翼角,梁柱粗碩,更有一面黃幡飄揚,上書「天上聖母,浦江媽祖」八個大字,依稀可見上海本地海神娘娘昔日旺盛的香火。
今天位於上海松江方塔園內的天妃宮
魔都茶話聊媽祖,緣其印證著古代中國走出大陸,邁向世界的一次大膽嘗試。明朝的大航海時代,讓世界見到了中國的瓷器、披上了中國的絲綢、喝到了中國的茶飲。單是茶葉這宗商品,恐怕是影響力最為深遠的一例,它已經與咖啡、可可齊名,並稱「人類三大飲料」之一。只不過隨著近年來中國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隨之帶來的土地汙染、水源汙染以及化肥與農藥的濫用,導致了中國包括茶葉在內的各類農作物都出現嚴重的汙染現象。茶葉作為直接衝泡的植物媒介,其本身附著的汙染物越多,對人體的傷害也就越大。小編在此提醒各位讀者:選茶要謹慎,不要因喝茶反丟了健康啊!因此,中國茶葉到了今天,反而屢屢在國門被拒,在世界茶葉市場當中佔據的份額早已今非昔比。
中國茶葉因為汙染問題在國際市場頗為狼狽
萬殊堂「海上花」鮮釀茶,立足於上海這片引江望洋的古港口,利用現代科技發酵雲南古樹茶葉,真正實現了「零農殘」、「零黃麴黴素」的科學標準。讓中國人重新喝到放心茶、安全茶,實現這個目標並不簡單,但還只是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一盞香茗所寄託的更是萬殊堂茶人在翻開歷史長卷時,那一瞬間震顫心靈的悸動:終有一日,從歐亞大陸東端平緩的地緣海再出發,越過那一串珍珠般的島鏈,重現千帆競渡的盛景,將現代中國的優質茶葉再一次帶給全世界的愛茶人。正如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所言:「此時的我們同彼時的我們之間,貫穿了一代又一代,必然存在著某種秘密約定。因此,我們是肩負著期待才來到人世間的。」
萬殊一體 味覺自然
萬殊堂鮮釀普洱茶,敬請期待小程序上架▼
禮盒裝:
內含2盒鮮釀普洱茶,1盒全發酵,1盒半發酵。
全發酵:茶葉發酵完全成熟,發酵時間大約為一個月,口感更圓潤沁心,香氣更濃。
半發酵:它的發酵程度大約為70%,發酵時間比全發酵短3~5天,保留了更多的茶氣,滋味更鮮活。
包裝都是獨立的真空小包裝,每一包就是一泡的量,乾淨衛生,也便於攜帶。1盒8包,共16包。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