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一個潛在的專制君主

2020-12-25 一般家常事

那一年,年輕的國王路易十四從攝政王手中接過了法國的全部權力,這將被證明是一個轉折點。直到18世紀80年代法國才結束了無法控制的狀態。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法國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軍事和外交力量,成為了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其國王也成為君主的樣板,承載著絕對君主制的新願景,並且主宰了一個法國文化傳承的黃金時代。在同一年,1660年,查理二世結束了流亡生涯,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首先,君主制從一場甚至比投石黨運動更重大的政治危機中存活下來,但是其結果卻和法國迥然不同。一方面,儘管面臨更嚴重的憲法危機,而且1688年另一個斯圖亞特國王也被廢黜了,這個國家卻再也沒有經歷內戰。

在復闢時期出現了皇家常備軍,最後一次英格蘭人的叛亂(1685年一些心懷不滿的王位覬覦者帶領幾千名被蒙蔽了的「鄉巴佬」走向了災難)也沒有嚴重地威脅到政權。這些有產階級們害怕重啟內戰和軍事統治。法國和英格蘭,這兩個將在下一個世紀成為主要大國的國家,通過極為不同的方式解決了國內的危機,其居民付出的代價也有天壤之別。法國的稅收帶來了比在英格蘭沉重得多的負擔。由於胡格諾派在投石黨運動期間支持君主制,路易十四雖然被宗教異議者嚴重地困擾著但還是對他們保持了容忍,而隨著時間流逝,這些人在英格蘭越來越受寵了。

當個人君主制的力量在法國顯著增強時它在英吉利海峽的彼岸卻萎縮了。查理二世在心照不宣的條件下回到了他的王國;40年後他的王位被同樣依照法律卻成為契約君主的人取代了。在一個激烈的宗教衝突仍然存在的時代,如此的差異給兩個君主制國家的關係帶來了嚴重的裂痕,由此導致的爭端使雙方進一步意識到了它們之間的差異。然而,這些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討論,都掩蓋了一個共同的趨勢。

在重要的問題上,兩國都提高了政府的有效力量,儘管完全建立在不同的憲法基礎上。從某些方面來說英格蘭曾經是最有可能建立君主集權制的歐洲國家。自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以來,皇家的法統就遍布了整個王國(至少在理論上如此)。從法國分離而遺失了金雀花王朝的遺產,這在漫長的歷史中給英格蘭王室帶來了好處:降低了在歐洲大陸耗資不菲的軍事介入的可能。從15世紀貴族之間的爭奪中出現了一個王朝,它在聚集和引導英格蘭的自我認知方面比同時期的任何一個王朝都明顯成功。

接下來的英格蘭宗教改革將修道院和教會的財產交到了國王手中,國王從此成為了英格蘭國教會的首領,這能為皇家權力的集中提供巨大的財政支持。然而,這種情況指向了另一個方向。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是通過議會的法令進行的。亨利八世,一個潛在的專制君主,允許議會有權為重要的事情立法,這就使以後的國王在主要事務上如果得不到議會支持獨自行動會很困難。

更重要的還在於,這給一些思想以新的力量,即:除非有文化和傳統確立的、在心理上已經內化的主觀限制,或者由環境造成的實際原因,否則不能限制立法機構。這種影響在一段時間內被教義問題阻礙了,但是在瑪麗嘗試恢復舊秩序之後,她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莉莎白一世使議會立法規定她保留其父親王位的本質;英吉利海峽,或者說英格蘭的海峽,就像它從此被稱呼的那樣,在教義上是天主教的但卻處在一個被議會認可的皇權統治下。英格蘭很快就捲入了與天主教王國西班牙的戰爭,因為後者決定在其土地上根除異端。這更加強化了新教徒的民族認同感。

這些外在環境(也有其他因素,包括個性)與那些更古老的歷史遺產一起,成為塑造17世紀憲政爭端樣式的力量,因此對於這些暴力和混亂而言,它們最後的絕跡對合法主權國家的影響程度小於對那些傳承下去的應該執掌主權和分享權力的人。在18世紀只有很少的英國人準備好宣稱,國王在議會裡制定的法律的潛在範圍除了可行性以外還有限制。這個結論當1688年英格蘭的政治集團拒絕斯圖亞特王朝的男性直系繼承王位並廢黜了詹姆斯二世時就已經不言自明了。

人們相信他試圖倒退150年的歷史,使英格蘭重新成為一個羅馬天主教國家;而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毫無疑問是一個新教徒的荷蘭奧蘭治親王威廉,就不會帶來這種危險;他們被加以條件限制登上了王位。英格蘭現在終於明白無誤地以一個憲政國家的身份開始運作了。這個國家的方向從此被共同確定;它主要的組成部分是議會下院,該院基本掌握在土地所有者手中,這個階級大部分成員是坐在議會上院的。君主仍然保有自己的一些重要權力,但是他的顧問們控制了議會下院,這一點隨後越來越清晰了。立法主權是議會頭頂的桂冠,能夠通過法令做任何事。

儘管一個所謂的《權利法案》在1689年通過了,但它也只是個法令,像其他法令一樣有可能被廢止。在歐洲大陸那些仍然保護特權的國家沒有這種議會豁免權存在,也沒有人權和自然權利如此對議會敞開著的。英格蘭人對於權力過於集中的危險的回答是確保議會只能按照社會上力量最強者的願望來行事,並保留了在必要時進行革命的威脅。

相關焦點

  • 傳奇愛侶③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20餘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 亨利八世的兩個硬核「私生女」 : 血腥瑪麗和童貞女王
    亨利八世的兩個「私生女」——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瑪麗一世(血腥瑪麗Bloody Mary)和伊莉莎白一世(童貞女王),遺傳了暴君亨利八世的基因,也是挺剛的:一個遺臭萬年,Bloody Marry也成為「女巫」的同義詞;另一個深受英國人民愛戴,被稱為「榮光女王」,以她名字「伊莉莎白」命名的時代被視為
  • 亨利八世的離婚與英國的資本主義
    一個安妮和一個凱薩琳(堂姐妹)被砍了頭,一個安妮和一個凱薩琳被離了婚,一個不叫安妮也不叫凱薩琳的簡.西摩病死,只有最後一個也是第三個凱薩琳善終。亨利八世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他娶的第一位王后是大自己六歲的嫂子。因為他爸爸亨利七世有兩個兒子,大哥亞瑟是太子,爸爸為他好不容易謀劃到了西班牙公主,可是亞瑟早夭,16歲便因肺癆去世。
  • 《都鐸王朝 第四季》亨利八世——中國的漢武帝!
    而他的一系列所作所為與中國的一個皇帝很類似——漢武帝。亨利八世是亨利七世的第二子,但由於老大的英年早逝,亨利八世成了英國王儲。而且,他也當得起這個評價,《漢武大帝》片頭有一句話,「他給了一個民族屹立世界的自信」。漢族的名稱因他而得。在英國,提到國王,亨利八世一定也榜上有名。由他一手開始的「宗教改革」,不僅改變了英國的命運,甚至整個歐洲的歷史也因此改寫。
  • 鐵打的丈夫流水的妻,亨利八世娶6任王后,包藏怎樣的帝王野心?
    經典美劇《都鐸王朝》讓人們在提起亨利八世時,就聯想他與6任妻子的韻事。實際上,亨利八世在成為這些女人的丈夫前,首先是有著勃勃野心的政治家,即便是看起來為了安妮博林擴大《叛國法》的懲戒範圍,根本上也還是為了加強君主的中央集權。《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一書中,都鐸王朝歷史學家約翰·馬圖夏克就將從亨利都鐸的王子時代開始,儘可能完整地還原一個更逼真的亨利八世。
  • 英國史丨亨利八世:以一場婚姻挑起宗教改革運動
    對於馬丁路德的著作,亨利八世兩次在倫敦市中心通過焚燒的方式毀盡,在1521年,亨利八世還親自撰寫了《捍衛七聖事》的小書,在書中,他對天主教教義大加宣傳,明確反對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派對天主教的改造,在這本小說中,亨利八世甚至將馬丁路德比喻為毒蛇,毒蛇形象恐怖而且有毒,可見那時的亨利八世對宗教改革的反抗。既然亨利八世對天主教的信仰如此虔誠,他為什麼還要推動英國脫離羅馬天主教皇的控制呢?
  • 觀紀錄片《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后》
    明朝的弘治正德年間,亨利八世在位38年,他是玫瑰戰爭結束之後建立起來的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這時候的英格蘭還未統一英格蘭島嶼,更沒有擁有大量的殖民地成為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它是指歐洲一個小小的國家,北邊的蘇格蘭虎視眈眈,東邊隔海相望的法蘭西蠢蠢欲動,而這一時期的過往亨利八世擁有六個皇后,這部THE SIX QUEENS OF HENRY VIII就是對這段歷史的講述。
  • 小陳淺談: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
    其中就有今天的主角,這部讓我印象深刻的電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波琳的一生。電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劇照,左邊是安妮·波琳。中間是亨利八世,右邊是安妮的妹妹瑪麗1.初遇亨利電影由亨利八世決定到訪波琳家而開始。此時,亨利的第一任妻子凱薩琳王后剛小產下一名男嬰,而這時候的凱薩琳已經瀕臨絕經。
  • 穿過愛情八卦與宮廷鬥爭的迷霧,讀懂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多面人生
    亨利八世,作為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最廣為人知的,自然是他與6位王后之間的婚姻糾葛。在英國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哈爾國王,耿直豪爽;勁頭滿滿,六後在旁。三個凱特名列教堂結婚預告之上,叫珍的有一個,叫安妮的有一雙。
  • 法國通史:亨利四世甚為重視恢復和強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
    由於國家的統一與王權的威望在宗教戰爭期間嚴重受損,亨利四世甚為重視恢復和強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並採取一切措施來現固他的權威。亨利四世與蘇利公爵都深知國以農為本的道理,故對復興農業十分關注。為此,當局一方面減輕農民的稅收負擔,一方面招撫流散農民,讓他們有地可種有農活可幹。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政府在組織人力排乾沼澤,疏通河渠,興建堤壩,開闢荒田的同時,大力引進新的作物和耕種技術。當時,享利四世曾宣稱:「如果上帝假我以天年,我將使王國裡沒有一個農夫鍋裡弄不到一隻雞。」②享利四世的這句話使其在農村大得人心。
  • 亨利八世:他是自信的年輕國王?還是父親不安的兒子?
    亨利八世在其統治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把自己塑造成一名運動健將、善於社交的人,來對抗小氣多疑的亨利七世。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自信的年輕君主走自己的路的證據?還是一個難以擺脫父親長期陰影而不安的兒子?外國的歷史學家將亨利七世描述為「一個極其可疑的黑暗王子」,在他去世時,他被廣泛視為一個貪婪吝嗇的隱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17歲的兒子兼繼承人身材魁梧,被譽為「阿多尼斯」和「我所見過的最英俊瀟灑的君主」。亨利八世身高6英尺2英寸(約1.88米),在賽場上練就了健壯的體格,是他令人敬畏的約克郡祖父愛德華四世的活化身,他的血管裡似乎沒有流淌著他父親的蘭開斯特血統。
  • 「渣男暴君」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任妻子
    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亨利八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富盛名的君主。他的「盛名」主要來自他的六段婚姻。英國民謠中有一句形容了亨利八世和他六位妻子的最終結局:「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
  • 亨利八世一生娶了6個老婆,只有一位王后有善終,原因很特別
    亨利八世一生娶了6個老婆,只有一位王后有善終,原因很特別 前言:都鐸王朝是特別有神秘色彩的一個王朝,每一代君主都有很多的軼事,今天來說說都鐸第二任帝王亨利八世的感情生活,可以說他也推行了很多的改革制度同時也有開疆拓土,不過,他在宗教制度的改革上完全可以看出是出於自己想要更自由的婚姻制度
  • 【劇評】亨利八世的六朵花——美劇《都鐸王朝》
    ,亨利最廣為人知的造型就是他是一個拖著傷腿的超級胖子。曾經熱愛運動、精力旺盛的亨利八世中年以後源於一場摔傷使得性情大變,脾氣壞地令人吃驚。而從此以後亨利八世飛速發福,他的飲食量嚴重過度。亨利最後胖到他最肥大的盔甲裡可以塞得下同時期皇宮中最強壯的三名侍衛。而此時都鐸王朝的御膳房仍舊熱衷於源源不斷的提供食品,絲毫沒有為國王的健康著想。
  • 六妻狂魔亨利八世和他的奇葩生子史
    文:野馬青豆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是一個娶妻狂魔,他一生一共娶妻多達六次,然而活的最好的反而是亨利八世最不喜歡的一位
  • 即使穿越時空也不能遇到的老公──英王亨利八世
    對英格蘭來說,難得嫁來一個西班牙大國等級的高貴公主,這麼重要的外交價值與政治福利,不能輕易浪費。因此,凱薩琳改嫁給先夫的弟弟,也就是後來即位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7歲登基,23歲的凱薩琳一躍成為英格蘭王后。亨利八世早年時,在多份國王宣言裡,自述有多麼深愛著王后凱薩琳。可見這對姐弟戀曾經有過單純的美好,以及甜蜜的浪漫。
  • 六娶六離的亨利八世,走上王位必須配合老爹「演戲」
    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君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六次婚姻。  亨利八世的第一位王后是阿拉貢的凱薩琳,凱薩琳是他哥哥威爾斯親王、切斯特伯爵和康沃爾公爵亞瑟·都鐸的遺孀,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嫂嫂,因父親亨利七世想要同西班牙的聯姻,才再次撮合二人成婚。
  • 為什麼歐洲古代一些貴族和君主,有私生子存在卻還要宣布絕嗣呢?
    中國曆次改朝換代是後一個王朝推翻前一個王朝,兩個王朝之間並沒什麼親緣關係(隋唐兩朝是表親是例外),而歐洲從來沒有一個王朝以暴力手段推翻另一個王朝的事例,所有改朝換代無一例外是由於前一個王朝絕嗣,父系血脈斷絕後由母系表親繼位,所以歐洲的皇室和貴族如果從母系血緣追溯全是一個祖宗。
  • 不起眼的簡·西摩成為亨利八世摯愛,不僅僅是因為母憑子貴?
    後世許多書籍和影視作品都把簡·西摩描繪成亨利八世的摯愛。這居然有一定的真實性。在簡·西摩死後,亨利八世的悲傷肉眼可見。亨利八世穿了好幾個月的黑色喪服,並且在簡·西摩死後三年才娶了新王后。這裡用「才」這個詞,看到這裡的女性讀者可能會有些氣憤。
  • 英國王室的最大醜聞:亨利八世為生兒子結六次婚,兩妻子慘死手下
    影視劇中的亨利八世 提到君王的婚姻,我們往往會誤解東方君主的「三妻四妾」在西方也是正常的。其實,基督教國家的君主同老百姓一樣,只允許擁有一個老婆。但是,中世紀的英國偏偏就出了這麼一位能折騰的國王,他一生進行了六次婚禮,還因為「鬧離婚」而推行了宗教改革,此人就是亨利八世。 一、初婚的陰影 1419年,亨利八世出生於英國格林尼治,是國王亨利最寵愛的小兒子。他的弟兄姐妹多人夭折,小亨利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