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通史:亨利四世甚為重視恢復和強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

2021-01-18 紫妍講歷史

由於國家的統一與王權的威望在宗教戰爭期間嚴重受損,亨利四世甚為重視恢復和強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並採取一切措施來現固他的權威。如他停止召開全國性的三級會議,要求巴黎高等法院對國王的敕令必須先行登記,然後才能諫諍;清除最高權力機構王室議政會中的反對派大貴族,提拔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中小貴族進入決策機關。亨利四世還要求各省的三級會議亦對他絕對服從。

當聞悉波爾多即將發生叛亂時,亨利四世用極為強硬的語氣正告波爾多人:「我是你們的合法國王,你們的首腦。我的王國是身軀,你們的榮譽就是充當四肢,服從身軀,並且添上血肉、骨頭以及一切有關的東西。」為了使因戰爭滿目瘡痍的法國儘快得到復興,亨利四世對恢復與發展經濟頗為重視。在這一過程中,他得到了自己昔日的同伴、精明能幹的蘇利公爵的鼎力相助。蘇利在出任財政總監後,在整頓財政,改革稅制方面採取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國庫很快真正富足了起來。

亨利四世與蘇利公爵都深知國以農為本的道理,故對復興農業十分關注。為此,當局一方面減輕農民的稅收負擔,一方面招撫流散農民,讓他們有地可種有農活可幹。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政府在組織人力排乾沼澤,疏通河渠,興建堤壩,開闢荒田的同時,大力引進新的作物和耕種技術。當時,享利四世曾宣稱:「如果上帝假我以天年,我將使王國裡沒有一個農夫鍋裡弄不到一隻雞。」②享利四世的這句話使其在農村大得人心。此外,亨利四世也非常重視扶掖工商,保護關稅以及海外殖民活動。

凡此種種,使法國很快恢復了元氣,重新成為歐洲第一流的經濟強國。隨著國力的增強,法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也明顯提高。雖然亨利四世得到了國人的普遍擁戴,但對其恨之入骨者也依然有之。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赴佛蘭德爾徵戰前タ,在馬車中被位狂熱的天主教徒弗朗素瓦拉伐亞克用匕首當場刺死。人去政亡,這是封建專制君主制下屢見不鮮的現象,而當一個英明的統治者由一個庸弱無能的後繼者接替時,間題就會更為嚴重。亨利四世死後,由其子路易十三繼位。是年,路易十三年僅9歲,故由母后美第奇家族的瑪麗攝政。

攝政母后是一位目光短淺、缺少政治識見的婦人。面對在亨利四世死後又變得不安分起來的王公顯貴,她最大的能耐似乎就是用金錢收買貴族,籠絡一幫親信寵臣。當時,最受她信任的是一位名叫孔奇尼的義大利人。在母后的寵幸下,孔奇尼不僅成了巨富,而且還權傾朝野。1614年,「王公們」決定與攝政母后決裂,力圖恢復往昔的封建特權。為此,他們在回到各自控制的省份後,起兵作亂,要求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利用三級會議來達到削弱王權的目的。同年10月27日,三級會議在巴黎奧古斯丁修道院開幕。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由於第三等級在三級會議上起而與特權等級作對,反使特權等級將王室當成了靠山,竟表示擁戴攝政母后,增強王權。

這一結果顯然有違「王公們」的本意,使其對召開三級會議懊悔不迭。正是在這次三級會議上,一位後來被人稱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最謀略、也最無情的政治家」出場了。這位政治家名叫黎塞留。作為教士等級的代表,時任呂松主教的黎塞留出席了這次會議。由於他在會上積極支持宮廷,且語出驚人,引起了孔奇尼的注意,遂把他引薦給了攝政母后,並委以國防和外交國務秘書的要職。由此,黎塞留開始了他的宦途生涯。1617年4月,在準備親自執政的路易十三的唆使下,孔奇尼被殺。路易十三親政之初,得到了其朋友、心腹和寵臣阿爾貝德呂伊納的鼎力相助。

被提升為公爵、法國世卿( Pair de France)並身兼大將軍與皮卡爾迪省長等要職的德呂伊納在路易十三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地把原先不可一世的義大利人趕出宮廷。孔奇尼的妻子、攝政母后的同乳姐妹埃勒奧諾拉加莉蓋被當作女巫受審,孔奇尼任命的大臣則被逐一革職。攝政母后怕遭毒手,倉皇逃往布盧瓦。在這種情況下,原先深得攝政母后與孔奇尼重用的黎塞留也被迫避難於教皇領地阿維尼翁。黎塞留在阿維尼翁期間寫成了《保衛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一書。為此,教皇格利哥裡十五不久擢升他為紅衣主教。1619年,黎塞留因在促成國王和母后之間的和解過程中出力甚多表現出色,初得路易十三的賞識。

不久,黎塞留開始被國王視為得力助手。1621年,德呂伊納去世後,黎塞留得以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1624年,黎塞留進入樞密院,同年8月又排除對手拉維厄維爾而成為首相。從1624年至1642年,黎塞留擔任首相凡18年。黎塞留本人體弱多病,但性情剛烈,並具有鐵的手腕。在這18年期間,他操縱著性格軟弱的路易十三,成為一個大權獨攬的統治者。儘管如此,這位紅衣主教出身的首相對路易十三卻稱得上始終是忠心耿耿。黎塞留出任首相後,把鞏固與發展法國的專制君主製作為自己的頭等大事對此,他後來在總結其一生政治活動的回憶錄《政治遺囑》中明確宣稱「我的第一個目的是使國王崇高」,「我的第二個目的是使王國榮耀」。縱觀黎塞留執政期間的文治武功,應當說,他確實很好地完成了其自定的任務。正是他的內政外交,使法國的專制君主製得到了明顯的現固與發展。為了「使國王崇高」,黎塞留不得不與那些驕橫跋扈、肆意叛亂的王公顯貴們進行長期不懈的鬥爭。不肯服膺王權的既有胡格諾派貴族,又有群集在太后周圍的天主教貴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黎塞留執政期間幾乎一直處在封建貴族的陰謀和叛亂之中。

相關焦點

  • 亨利八世,一個潛在的專制君主
    其國王也成為君主的樣板,承載著絕對君主制的新願景,並且主宰了一個法國文化傳承的黃金時代。在同一年,1660年,查理二世結束了流亡生涯,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首先,君主制從一場甚至比投石黨運動更重大的政治危機中存活下來,但是其結果卻和法國迥然不同。一方面,儘管面臨更嚴重的憲法危機,而且1688年另一個斯圖亞特國王也被廢黜了,這個國家卻再也沒有經歷內戰。
  • 博物館日|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2010年底,一則來自考古學界的消息轟動法國:法國法醫學家菲利普·查理爾領導一個研究團隊經過長達九個月的比對和研究,最終確定一顆破損的頭骨屬於法國最偉大君主之——17世紀的國王亨利四世。圖左為專家復原的亨利四世頭像圖右為復原像與鑑定確認的頭顱疊合影像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巴黎費羅內雷大街遇刺身亡。1793年,法國革命分子洗劫亨利四世下葬的聖丹尼大教堂,亨利四世的頭顱便不翼而飛。
  • 蘭開斯特三部曲:《亨利四世》上部
    而亨利四世之所以有名,不僅僅因為他是英國歷史上一代明君,更因為在莎翁筆下的《亨利四世》這部作品中哈爾王子浪子回頭、終成一代明君的感人故事。本期文章,以莎翁作品《亨利四世》和BBC《空王冠》為線索,基於史實,講述玫瑰戰爭的前夜:蘭開斯特三部曲《亨利四世》中的故事。
  • 法國史:絮利生病,亨利四世在看望他的途中遇刺,路易十三即位
    在農業文明的社會裡,以發展農業為首要目的,無疑是正確的。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法國的一位國務活動家絮利可以成為上述題目的探討對象。絮利未能大膽地預見一個全新的世界,無疑獨立思考不等於絕對正確,它可以引出目光短淺甚至完全錯誤。絮利不重視工業與殖民擴張,自以為有所依據,他擔心前者導致奢侈,後者距離過於遙遠。
  • 在中央集權時代潮流下,查理四世為何要走上「逆流」分權之路?
    他建立了布拉格大學,這是中歐第一所大學,並以重金聘請著名學者到布拉格大學任教,到查理四世去世時,這座新興的大學已有11萬學生。他蓋章的黃金詔書說是改變了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或整個歐洲的歷史也不為過,黃金詔書徹底解決了自薩利安王朝的羅馬皇帝亨利四世以來世俗王權與教權長達近3個世紀的紛爭,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教皇幹涉德意志政治的局面。
  • 中國皇帝制度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3)特徵:a.皇帝獨尊: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b.皇位世襲:「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c.皇權至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 法國朝代的滅亡巧合:所有朝代最後三位國王,都是同父同母三兄弟
    卡佩王朝最後三位國王:路易十世、腓力五世、查理四世; 瓦盧瓦王朝最後三位國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 波旁王朝最後三位國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查理十世。 事實上,沒有什麼冥冥中早已註定的歷史,法國朝代出現這種情況,純粹就是巧合。
  • ...提綱】2021屆高考重點知識提煉講——秦至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君主專制:主要是圍繞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 不斷加強。根據材料「秦時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監」「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體現的是秦漢監察機構的設置受到最高執政集團的重視,正確,正確,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監都是監察地方的機構,錯誤,B、D選項排除。秦漢監察體制都是為加強中央集權服務的,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錯誤,C選項排除。
  • 淺析法國南特敕令立廢始末
    而當時的法國君主法蘭西斯一世對宗教改革持排斥態度,尤其是在三十年代新教徒在到處張貼揭發天主教弊端的"告示事件"之後,更是對新教徒大肆屠殺,正當法國宗教改革的勢頭即將被強權鎮壓時,一個可以與馬丁·路德相比肩的新教領袖——加爾文出現了。
  • 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大家讀歷史就會發現歐洲君主的頭銜特別多,比如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正式頭銜:託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及法蘭克福大公國保護人、赫爾維蒂聯邦協調人。當一個歐洲君主統治一個新的區域時需要使用該區域君主的頭銜證明自己的合法性。例如英格蘭王國的君主使用英格蘭國王的頭銜,法國諾曼第公國使用諾曼第公爵的頭銜,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徵服英格蘭後,為顯示自己統治英格蘭的合法性,加上了英格蘭國王的頭銜。
  • 皇莎版《亨利四世》:被囫圇吞棗的莎士比亞
    「草莓在蕁麻底下成長,名種跟較差的果樹為鄰,就結下更多更甜的果實」——如果用《亨利五世》中的這句臺詞來評價這次「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在中國的巡演,效果會是諷刺性的
  • 世界上有兩種富翁:《亨利四世》福斯塔夫
    以至於當時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看了《亨利四世》後,希望莎士比亞以這個非常有喜感的小丑為主角再寫一部劇,據說莎翁只用了兩周就寫成了《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某些批評家認為這是英國文學史上塑造得最成功的戲劇角色。有人認為,這個角色的地位不亞於哈姆雷特和羅密歐。二、福斯塔夫是誰?
  • 壯志未酬身先死,打下了半個法蘭西的亨利五世
    所以,在權利的鬥爭中,他敗於亨利四世之手,最終被殺害。所以,在亨利四世的一生中,他始終被屁股下面的座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和殺死了一個「君權神授」的君王這一罪行所困擾。然後,亨利四世登基以來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就拒不承認亨利四世的合法地位,之後又重新提出對阿基坦公爵領地的要求,而且支持應該國內的叛亂。說起查理六世,又是另一個有趣的故事了,他也是幼年登基,大權掌握在幾個叔父手裡。在他正式掌權後,他罷黜了幾位叔父的職權,開始選用賢能之人治理國家。並且制定了很多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法國經濟開始欣欣向榮。
  • 同為歐洲大國的德國與法國,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同道歧途?
    法國,古羅馬人稱其為「高盧」,法國先民發源於現代法國西南部的拉斯科,並於公元五世紀後期在國王克洛維的帶領下擊敗羅馬人、阿拉曼人和西哥特人,初步建立法蘭西王國。5至10世紀,法國陷入分裂時期,封建割據嚴重,後經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對外戰爭初步奠定現代法國版圖雛形並初步建立中央集權。
  • 《亨利四世下》共讀群討論片段——另類莎士比亞研究,意趣盎然
    Linninini_:亨利四世中,王子可以同下層民眾廝混,福斯塔夫可以偷雞摸狗、逍遙法外,hotspur一派更是直接謀反,藐視皇權。社會為什麼失序?因為紀律和法度失去了公信力。但同時,它們又是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的中間部分,如果脫離了之前發生的事情,及《理查二世》,和之後發生的事情,及《亨利五世》,很難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原委。這也是《空王冠》系列一定要把四部劇一鼓作氣拍出來的原因。
  • 「玫瑰戰爭」:英國君主權威的崩裂與重鑄
    戰爭主要在以紅玫瑰為族徽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族徽的約克家族之間進行,故名「玫瑰戰爭」(Wars of Roses)。伴隨著這場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內戰的,則是在議會「憲政」光環的破滅下,英國君主權威的崩裂與重鑄。
  • 鐵打的丈夫流水的妻,亨利八世娶6任王后,包藏怎樣的帝王野心?
    經典美劇《都鐸王朝》讓人們在提起亨利八世時,就聯想他與6任妻子的韻事。實際上,亨利八世在成為這些女人的丈夫前,首先是有著勃勃野心的政治家,即便是看起來為了安妮博林擴大《叛國法》的懲戒範圍,根本上也還是為了加強君主的中央集權。《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一書中,都鐸王朝歷史學家約翰·馬圖夏克就將從亨利都鐸的王子時代開始,儘可能完整地還原一個更逼真的亨利八世。
  • 法國結束百年戰爭後,為何又出兵義大利?集權要求下的對外擴張
    與此同時,由於英法百年戰爭帶來的巨大傷害,下層人民的生活變得極度困難,他們對於剝削現狀的反抗使得封建貴族們和躋身貴族行列的富有資產階級大為不滿。他們都希望強化王權來鎮壓法國下層的動亂,這和渴望再一次確立君主專制地位的法國國王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