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泳是公認的減肥運動項目,但是有很多人卻發覺自己每天都遊泳身體卻並不見瘦!這是為什麼?
其實遊泳是一項既可以增肌、增脂又可以減肥(減脂)的運動。如同一把刀在手,有的人能用它自創一門武功創立一個門派,但也有的人卻只能用它來切菜,關鍵是要看這把刀在你手中如何使用。
運動減肥的基本原理
運動減肥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其實就是「消耗與能量攝入之間的關係」:
吃得多、運動少=人體增加能量儲備(增肥)
吃得少、運動多=人體減少能量儲備(減肥)
有一點需要單獨強調:其實遊泳減肥有一個特殊點,其實常年遊泳的人實際上會比他正常的BMI(體重指數)值所在的合理範圍平均多出4KG左右。
比如一個身高175的男性他的標準BMI體重中間值是68KG,但是常年遊泳後他的體重應該會在72KG左右。多出來的這4KG其實就是人體常年在低於體溫的水中活動時身體為了禦寒產生的一種適用性(皮下脂肪會悄悄增厚那麼一層),所以你會發現遊泳運動員很少有純瘦體質。當然,在運動員選材時太瘦的體質對於浮力會有一定影響從而最終會對運動成績產生一定的影響。
為什麼遊泳的人看起來身材比較勻稱?
遊泳是項全身性的運動,身體俯臥在水中完全依靠自身搭建起的運動平臺做功,遊泳的技術結構又有許多伸展性的動作,所以遊泳能鍛鍊到人體幾乎所有肌肉,這就是為什麼常年遊泳的人儘管體重會重那麼一點點,但是在照鏡子時視覺上卻產生了變瘦感覺的原因。真正的減脂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因為體型變得更加勻稱了。
要想靠遊泳減肥具體應該怎麼做?
一、遊泳到底是有氧運動還是無氧運動
大多數人認為遊泳是一項非常好的有氧運動,也有一部分人了解一些運動知識,知道遊泳其實既可以有氧也可以無氧。但是很多人籠統的認為長距離慢遊就是有氧,短距離快遊就是無氧,其實並不如此。
實際上更加準確判斷是否屬於有氧運動範疇的依據是以在進行某項運動時強度是否大於個人的無氧閾值為主:低於無氧閾值的運動行為屬於有氧運動範疇,高於無氧閾值的運動行為就屬於無氧運動範疇。目前判斷無氧閾值時使用心率計算較為普遍,個人的無氧閾值心率基本公式為:
(220-你的年齡)×70%=無氧閾值心率/每分鐘
雖然這個公式僅僅是一個平均數並不十分精確,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計算方法。只要在遊泳時保持自己每分鐘的心率在這個數值之下就統稱為有氧運動即使你僅僅遊50米,理論上維持自身心率在這個數值之上遊上5000米對於你來說也是無氧運動。
注意:遊泳的心率計算我們可以稍微多算那麼一點點,因為遊泳時人體是俯臥或者仰臥在水中,腿部血液回流到心臟時的速度實際上要比陸地上快。
二、有氧代謝是如何消耗脂肪的
如果想讓自己越遊越瘦那麼我們肯定要進行有氧運動,原因很簡單,有氧代謝下的運動主要是以消耗脂肪為主,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是低於無氧閾值心率的運動我們消耗的就都是脂肪。
實際上人體開始運動時幾種代謝是同時進行的,只是說在低於無氧閾值時脂肪供能的佔比更高,無氧閾值只是一個臨界點,從下往上數越接近這個點它的脂肪代謝率越高,但是超過這個點我們則以無氧代謝為主。
有一點需要了解:人體在運動開始後的前期脂肪的代謝率並不高,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脂肪作為一種能量儲備,只有在人體的肌糖原消耗一定程度時才會開始動用脂肪供能,人體優先使用的是儲存的糖原。所以要想用遊泳減肥,就需要我們使用較低強度的慢速遊遊較長的時間。
三、我們這樣去遊泳為什麼還不瘦
關鍵的地方來了,儘管我們能遊較長的時間並且消耗大量的能量或者脂肪,但是或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運動後我們的身體會產生非常強烈的飢餓感,這導致你在遊泳後會吃進比平時更多的食物。真的是我們餓了嗎?
其實這種運動後的飢餓感是大腦的一種防禦機制,大腦認為你損失了大量能量,身體的各個器官出現了「危險」!為了防止你再次受到傷害,就會讓你感到飢餓並且還會促進你的吸收,讓你在運動後攝取的能量更容易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運動量很高,但是反而越遊越胖的一個原因。
遊泳減肥的正確方法
其實要想以遊泳減肥,正確的做法很簡單:每天進行較低強度的長時間遊,並且不要嘗試增加你的進餐量攝入比平時更多的能量。當然,也許你應該請一位營養師來給你規劃一下如何合理搭配出一份營養餐,既不過量也可以保證營養均衡。
一個小問題:可能你認為在遊泳時還要計數自己的心率並不容易。兩個小方法:一個是偶爾停下測算十秒的心率狀況接著再遊,這大概可以估算出你此時的運動強度,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參考運動強度伯格指數:
上面的伯格指數表就是你的用力程度與運動強度之間的關係,你可以嘗將你的用力感覺維持在綠色區域與黃色區域之間的那條線上下,也就是「有點吃力」與「吃力」之間。雖然說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差異都有區別,但是保持心率在130以下遊很長的時間對於大多數人減脂來說是適用的。
本文由中遊體育原創,每天分享一個遊泳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