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兩種最可怕的地雷:一個能起跳,一個探不到!

2021-01-11 科羅廖夫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已有90周年,由於在革命戰爭年代長武器裝備簡陋,這支軍隊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有通過地雷奪取戰爭勝利的傳統,在抗戰時期,八路軍花樣百出的地雷戰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以至於建國後拍攝的電影《地雷戰》,因為真實,幾乎成了軍教片。那時候八路軍使用的地雷都很原始,多為土造地雷,裝藥為黑火藥,雷殼為石頭或粗糙的鑄鐵,重量巨大,但威力很小。引信也多為拉發黑火藥傳火管,可靠性很差。

上圖是軍事博物館的土地雷展品,左一的地雷殼體是陶土燒制的,上面寫著」去死「兩個字,能看出來八路軍對日本鬼子多有愛。右一的地雷也是陶製,但外表有預製刻槽,像是採用了先進的預製破片技術。

新中國成立以後,地雷成為解放軍陸軍的制式武器。在幾十年裡,中國軍隊裝備了數以千萬計的各種地雷。隨著探雷排雷技術的提高,老式的淺埋式的地雷越來越不適應戰爭要求。於是在反步兵地雷領域,中國地雷突出發展了兩種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地雷,一是小如雞蛋,無法探測的塑料地雷。二是能夠起跳,在半空中爆炸殺傷敵人的跳雷。

我軍早期的反步兵地雷以仿蘇聯型號為主,普遍的特徵是裝藥量大,威力強,雷體笨重。例如國產58式反步兵地雷,屬於壓發爆破式地雷,非金屬電木外殼,全重高達0.6公斤,裝填200克梯TNT炸藥,殺傷半徑5米。由於裝藥量巨大,我軍步兵經常把它當做反車輛地雷,爆炸後能直接炸飛汽車輪胎。同時期裝備的59式鐵殼預製破片反步兵地雷,全重也高達2公斤,只裝填了75克TNT炸藥,殺傷範圍只有7.5米範圍。

70年代以後,我軍要求新一代反步兵地雷要重量輕,非金屬化,可大面積拋灑。不再要求具有致死的大威力,連破片都沒有要求,甚至不要求致死,只強調讓敵人失去戰鬥力。

這時,就誕生了微型地雷。

微型地雷使用非金屬材料,只有很少的炸藥,不需要殺死敵人,只需炸傷敵人即可。當敵軍觸雷受傷後,一個傷員通常要有2名敵軍抬著護送,再有1名軍醫或衛生員搶救照料,所以一枚微型地雷就可以造成3~4名敵軍減員。當敵人的傷員達到一定數量時,其運輸後勤和醫療機構將不堪重負。

被微型地雷炸傷的敵軍,因傷痛折磨,還能對其他敵軍造成嚴重心理壓力,能達到瓦解敵軍的作用。而大威力地雷,通常觸雷後立即致死,這樣一來,敵軍減員的數量就沒有那麼多,我軍算了一下帳,還是微型地雷最合適,腹黑吧。

總的來說就一句話:本來不想殺死你。

中國首先研製了72式塑料殼反步兵地雷,這種地雷非常經典而先進,全部採用塑料材質,只有引信擊針和彈簧是金屬的,反排雷性能極強。72式地雷像一個鵝蛋那麼大,可以握在手掌心裡,重量與一部手機相仿,僅為125克。

中國隨後又研製了72A和72B兩種改進型,增加電子引信和自毀功能,成為一種世界先進水平的反步兵雷。

72式地雷在80年代老山前線得到廣泛應用,布雷無需埋入地下,只需將引信旋入雷體底部,拉出保險栓,將幾十個製備好的72式地雷裝在彈藥箱裡,直接像潑水一樣往陣地前沿撒出去,就完成了地雷的布設。

這種小巧的地雷曾經令越軍聞風喪膽,很是頭疼。

中國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研發了一種微型子彈地雷,大量支援給越南,讓侵越美軍吃盡了苦頭。這種子彈雷實際上是一顆一顆56式7.62毫米步槍彈,全重只有200克,使用壓發引信,當敵人踏上地雷時,雷底的擊針會擊發子彈,彈頭射出後打穿敵人的腳板或大腿,如果是輕型車輛觸雷,還能夠破壞輪胎。

跳雷是一種很恐怖的地雷,這種地雷在戰鬥時,先將雷體彈射到一米多高,再爆炸,將鋼珠霰彈以致命的速度向水平方向射出,在攻擊開闊地的無掩護步兵時,殺傷力特別大。

我們大家都知道,戰鬥部在空中爆炸的殺傷效果最好,在地面爆炸時,轟爆波和破片有一半都射到了泥土中,沒有殺傷效果,另一半則呈現漏鬥狀向空中飛散。所以戰鬥部殺傷半徑的大小,一般取決於空爆還是地爆,例如榴彈炮配用空炸榴彈,殺傷威力和殺傷半就可以成倍地增加。

歷史上最有名的跳雷是納粹德國的S型地雷,綽號「貝蒂小姐跳蛋」,總產量有200萬枚以上,戰後也被各國所仿製和改進。

近日,臺媒體公開演習畫面,臺軍布雷部隊在鬧市區進行部署地雷訓練,從圖上看有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跳。這是一個標準的混合雷場。反坦克地雷使用履帶碾壓引爆引信,布雷間距一米多,為了防止人工掃雷,間或布置了防步兵跳雷,並且以電線相連,形成混合地雷陣。

中國軍隊從60年代開始先後發展了69式、72式地雷和84式等多種跳雷,並創造性發明了反排爆引信和定時自毀引信。

72式反步兵跳雷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塑料跳雷,其技術先進,結構新穎,特別是其獨有的塑料雷殼包裹殺傷鋼珠,以及可溶解保險機構,均為世界首創。塑料雷殼包裹殺傷鋼珠的設計減小了雷體的死重量,並降低金屬特性,增加了探雷難度。

72式跳雷裝填650枚預製鋼珠,殺傷半徑14米,幾乎沒有殺傷死角,能對敵軍的腰腹部產生致命打擊,就算是臥倒也難逃一劫。

中國在80年代還研製過可拋灑型的跳雷。中國在80年代從西德引進了AT-2筒式地雷的專利技術,並加以國產化。該地雷採用緊湊集束式的筒式結構,主要配備給大面積拋撒式布雷車。

筒式雷體外側安裝6個鋼絲支架緊貼雷體,落地後在彈簧的驅動下釋放支架,這樣無論雷體落地時處於什麼姿態,都可以自動站立,扶正,同時彈出4跟數米長的鋼絲拌線,成戰鬥狀態。

一旦觸發,雷體會彈跳到2米的高空爆炸,釋放出5000塊預製破片,殺傷破片覆蓋範圍高達40米,面積超過兩個籃球場,可以將一個呈戰鬥隊形進攻的步兵班一掃而空,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武器!

相關焦點

  • 從中越邊境掃雷回顧兩山輪戰:最可怕的是地雷
    由於前線大量指戰員都患上了皮膚病,大大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中央軍委要求「想盡一切辦法,調動一切力量」,儘快生產出一種綜合治療皮膚病的特效藥,80年代初,國家匯集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皮膚病專家,研製出許多野戰防治皮膚病的製劑送到前線。但戰士們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脫掉褲頭,即使是最害羞的士兵,也堅持不了幾日,就會坦然脫去褲頭。因此,兩山輪戰也就成為了在人類戰爭史上唯一一個裸體大戰的特例。
  • 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踩到地雷怎麼辦?
    也可與其他類型地雷構成抗排系統,比如先埋設一顆松發地雷,再在其上放置一顆壓發或拉發地雷,上方地雷的重量在擺放時即解除了壓發雷的保險狀態,此時如試圖取走上方地雷則引爆下方松發雷。現代快速布灑的小型反步兵雷,都採用壓發或壓發加延時引信,這種小型炸腳雷就不用考慮有松發的可能了。能採用松發方式的地雷,都是人工布設的較大型地雷。
  • 地雷是中國人發明的,快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地雷啥模樣?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八一電影製片廠就以膠東抗日根據地發生的真實故事為原型,拍攝了一部名為《地雷戰》的電影,一直影響了幾代人。地雷,是民兵最喜歡的武器之一,人們親切地把它叫做「鐵西瓜」。「鐵西瓜」不斷地給人們帶來勝利和信心。「鬼子少了咱就幹,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一個人影也看不見。」「步槍加地雷」在當時是很成功的戰鬥經驗。
  • 《地雷區》:心中的「地雷」什麼時候能被除掉?
    《地雷區》講述的是一個排雷小隊的故事。德軍在二戰期間曾經佔領丹麥五年,而戰爭結束後,丹麥軍人想看著這些敗寇自食其果,毀滅於自己埋下的地雷。雖然二戰已經結束了70年,但現在再提起這件事,這種情感也會特別容易被理解。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個投票,讓你選擇是否讓日本的戰俘排除中國海岸線附近的留置地雷,你會怎麼選?
  • 被譽為最惡毒武器的地雷,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
    在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我軍曾經大量使用地雷,配合遊擊戰,給予日本侵略者大量的殺傷。而在北方的蘇德戰場上,地雷更是被大規模的部署和使用。在二戰時期,地雷的形制區分的並不是太清晰,所以不管是坦克還是步兵,都一視同仁。在引爆方法上,有壓發的和松發的兩種。
  • 最真實的地雷戰和地道戰:用老鼠夾子破日軍掃雷器
    隨即讓呂正操派幾個偵察員,去搞清日本鬼子的 「照妖鏡」,搞不回來「照妖鏡」,也要照模照樣畫一個拿過來看看。程子華說:「我來辦這件事。」很快「照妖鏡」畫回來,父親一看是探雷器。探雷器是由探框、振蕩器、耳機、操杆和電源組成。當探框接近埋有地雷的地面時,振蕩器的頻率發生變化,耳機就會發出聲音,工兵就知道有地雷了。父親指著偵察員們畫回來的圖,向冀中軍區的領導一一做了解釋。
  • 地雷偽裝最高境界曉得嗎?我軍土豪,埋坑裡太費事,順著山成箱倒
    一般在防禦陣地與人數較少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布放地雷,以彌補人力不足與火力不足的問題,加之地雷成本較低,即便是小作坊也能大批量生產。 至於布設地雷的問題,首先要挖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切記這個坑的大小不能太過隨意。坑太大放入地雷後很可能會踩不響,坑太小放入地雷很可能偽裝不成功,被敵人發現。
  • 漫畫教你埋(排)地雷:工兵有幾種辦法排雷?地雷又有哪些分類?
    一個排雷班需要同時配備探測兵和地雷標識員,如果是在敵佔區,還需要有士兵進行警戒,行進標識員需要劃出安全區域,以免後續部隊不慎闖入還沒有經過探測的危險地帶。最前排的地雷探測兵還是主要依靠探雷器,有人會問,現在的地雷有很多都是塑料外殼,而金屬的材質用得很少,這樣還能探測出地雷嗎?金屬探測器的確是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比如可以通過電磁感應探測,衝擊脈衝雷達探測,諧波雷達探測,紅外成像探測等。
  • 步兵在戰場上踩到地雷有沒有活下來的概率?真的能像電視上那樣脫鞋...
    步兵在戰場上踩雷活下來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因為很多地雷控制了威力,踩中後故意致殘不致死,讓傷兵拖累整個部隊的後勤系統,戰爭就是這樣殘酷。至於電視、電影裡那種踩上地雷後,只要不松腿也不會炸,實在要松腿的話就在邊上挖一個坑快速跳進去,夠快的話甚至連皮毛都傷不了,比如《戰狼1》中吳京踩上地雷,邊上就有一個天然的坑幫助他逃過一劫。
  • 槓鈴還有新玩法—地雷杆訓練,這6個動作能讓你的肌肉無比興奮
    動作一、地雷杆硬拉這個動作模仿的是傳統硬拉,但兩種訓練方式帶給我們的感覺是不同的,做傳統硬拉的時候我們需要募集起全身的肌肉,還要控制好動作的細節,不然就會導致腰椎受損。但是換成地雷杆則不同,在這時槓鈴的重量有很多來自於身體的前方,而我們也需要把身體向前傾斜壓住槓鈴杆,雖然也是在傾斜身體的狀態下進行深蹲,但感覺則不同,畢竟我們的腰椎感受不到壓力了,所以也就大大減小了腰椎受傷的風險。
  • 地雷是現代戰爭中才出現的武器?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中國就有了
    地雷是現代戰爭中才出現的武器?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中國就有了眾所周知,地雷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者是布設於地面的爆炸性火器,由於造價低廉,防不勝防,殺傷力比較大,曾經一度在戰爭中被廣泛使用,其實說起來,地雷並非是現代戰爭中才出現的武器,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中國就有了。
  • 為什麼地雷不是一踩就爆?要鬆開腿才會爆炸的是什麼地雷?
    一般我們在電視或者一些電影中都能經常看到地雷的身影,地雷可以說在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軍事上的應用也是非常的廣泛的,但是稍微對地雷有點了解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地雷不是一踩就爆,而是還要鬆開腿之後才會爆炸呢?那麼要鬆開腿才會爆炸的是什麼地雷?
  • 地雷戰的記憶,爆破英雄——于化虎
    提起咱海陽的「地雷戰」無論是耄耋之年的老翁還是剛帶上紅領巾的小學生都能說出幾種當時民兵們自製的地雷比如: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髮絲雷等等在硝煙瀰漫的地雷戰歲月中,文山後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英勇不屈,共御外侮。1943年,文山後村民兵以土地雷多次封鎖了行村據點。戰鬥中,培育出一個聞名膠東的爆炸大王———于化虎。文山後村也被山東軍區授予「特等模範爆炸村」稱號。
  • 我的世界:玩家製作的實用陷阱,末地陷阱上榜,地雷陷阱最致命!
    我的世界:玩家製作的奇葩陷阱,末地陷阱上榜,地雷陷阱最致命!文/電競阿傑哥我的世界是一款經典的沙盒遊戲,雖然是一款單機遊戲,可是遊戲內容卻比較豐富,甚至比一些網路遊戲體驗感還要好!在遊戲之後,玩家們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危險,有熊孩子搗亂,苦力怕欺負!
  • 這種「此面向敵」的地雷有多可怕?700顆鋼珠將敵人轟成渣!
    一提起「此面向敵」這四個字,很多網友就會想起恐怖的定向地雷。闊劍地雷是美國的一種定向地雷,型號為M18A1式地雷,曾經廣泛的應用於越南戰場。與普通的地埋式地雷不同,定向地雷是首次能夠給敵人大量殺傷的廉價高效武器,這種地雷的單價僅為38美元,美國在六七十年代生產了780萬枚闊劍定向地雷。
  • 白大鈞《地雷戰》演趙虎,揪頭髮玉蘭頭髮做地雷,去世時間成謎?
    《地雷戰》上映於1962年,是一部黑白影片,他講述的是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巧妙與敵人周旋,並取得反掃蕩勝利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民兵的武器裝備落後,無法與敵人正面抗衡,而地雷便成為了他們最好的武器,"鬼子少了咱就幹,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一個人影也看不見。
  • 中國的「地雷區」VS丹麥的《地雷區》
    《地雷區》中,使用戰俘排雷首先是得到正面的肯定的,這就是戰爭的必然進程。德軍是侵略者,侵略者一定會對被侵略者造成傷害,哪怕是丹麥這樣的與德國同屬北歐「優秀人種」又能「及時投降」的國家,侵略和佔領對丹麥人民來說也絕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此,戰後的遺患,在這裡是海灘上的200萬顆地雷,由德國戰俘來清理是天經地義的。
  • 反步兵地雷殺傷力不強,坦克能隨意碾壓?實戰中沒人敢這樣!
    除此之外還有智能化地雷,可根據爆炸半徑設定感應爆炸能力、以及反步兵跳雷等等。步兵地雷殺傷方式比較統一,主要有衝擊波型和破片型兩種。那它能夠對裝甲目標造成殺傷嗎?很難。反步兵地雷主要是針對殺傷地面人員而設計的,這是反步兵地雷的主要特徵,這一點也決定了反步兵地雷不能夠打擊坦克和裝甲車輛的一個指標。
  • 仍有95個雷場47萬餘枚地雷
    相關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邊境雲南段埋設了約130萬餘枚地雷、48萬餘枚(發)各類爆炸物,形成大小不等、斷續分布的161個混亂雷場,面積約289平方公裡。  1994年至2008年,中國政府先後組織2次中越邊境排雷和1次勘界排雷,將口岸、通道和生產生活區、耕作地的雷場進行排除。但在遺留雷場和勘界新劃入地區雷場中還存在地雷和爆炸物。
  • 在真實的戰爭中,一不小心踩到地雷該怎麼辦?
    如今,很多影視作品都向我們介紹過了地雷的種類,常見的地雷有壓髮式、跳髮式和絆髮式三種地雷。這三種地雷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說,壓髮式地雷是最常見也是殺傷力最大的一種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