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翰福音 1:11 和合本)
約翰福音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約翰把自己對耶穌的敘述放在上帝創世的視角之上,他是從上帝的高度來看待耶穌的整個人生,而不是站在世人的世俗角度,把耶穌當做一個普通的人來敘述。約翰把耶穌的到來放到上帝整個拯救計劃之內,因此,在約翰筆下的耶穌就不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上帝計劃的參與者與擔綱者。
約翰福音開頭就寫到:道成肉身,這道就是上帝創世的道。接著說道耶穌到世界上來,是到自己的地方的去。為什麼這裡要強調「自己的地方」呢?這個「自己的地方」在約翰福音乃至整個新約中,都至關重要,這關係到耶穌與世界的關係,關係到世界是一神的還是二元的,關係到惡是不是一個實體等重大問題。
在耶穌那個時代,耶穌生活的中東地區,因為羅馬帝國對宗教比較寬容的政策,可以說是宗教林立,各種宗教都爭先恐後地擴大自己的地盤。羅馬帝國交通發達,因為帝國的統一,打破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界限,人們可以自由穿梭在羅馬境內的道路上,因此,各種宗教也能得到廣泛的傳播,也產生了激烈的競爭。在現在拍攝的關於耶穌時代的電影中,可以看到在羅馬帝國內各種廟宇與各種衣著的宗教人員。
這其中影響最大的算是諾斯替主義的二元論宗教。這個宗教為苦難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方便的歷史解釋框架。
我們都知道二元論宗教的基本教義。存在兩個神,一個是光明之神,一個是邪惡之神。人本來是生活在光明之神的國度中,後來因為邪惡之神與光明之神為了爭奪地盤而大戰,作為戰士的人就成為邪惡王國的俘虜。邪惡王國為了控制屬於光明國度的人,就用物質轄制了人,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狀態,物質就是肉體以及肉體的欲望,而靈魂就是邪惡王國的俘虜。但是,邪惡王國卻不能消滅這些被他們俘虜的靈魂。後來光明之神派遣他的兒子來到世界上,企圖拯救人脫離邪惡王國,但是最終失敗,被邪惡王國處死。
這種二元論的模式很方便地解釋了現世的苦難。我們為什麼會有苦難,為什麼羅馬帝國會殖民我們,因為他們是邪惡的勢力,因為這個世界是邪惡的國度,因此我們遭遇這麼多苦難,邪惡王國企圖用苦難來打垮我們。因此,人要脫離這些苦難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回到光明世界之中,因此在這種拯救模式下,出現了兩種生活態度,一種是與世界分別,因為邪惡之神用物質來轄制我們,因此我們要通過禁慾的方式來制止肉體的欲望,那就要遠離世界,與世界保持距離;還有一種消極混世的態度,既然我們的靈魂不屬於這個世界,肉體只能捆綁靈魂,不能讓靈魂消滅,那麼我們就隨波逐流,混吃等死,享受這個世界的物質,滿足我們的欲望,因為這些物質欲望也不能汙染我們屬於光明世界的靈魂。
約翰福音顯然是出於回應這種說法。因此耶穌的到來不是諾斯替二元意義上的上帝之子,而是道成肉身,並且到自己的地方來,說明世界不是另一個神創造的。約翰福音顯然是要強調一元論。因為上帝創造的世界,就是我們當下的世界,因此,耶穌道成肉身到世界來,就是到自己的地方來。
「自己的地方」再次強調了上帝創造世界的一元性,以及世界與伊甸園的延續性。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上帝當初創造的世界。
那麼耶穌到自己的地方來,結果怎樣呢?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不僅世界是自己的地方,世界上的人也是自己的人。「自己」這個詞再一次強調了上帝創世到耶穌道成肉身的延續性,再次強調了上帝掌管一切的主權和大能。
同時,這句話也說出了世界惡的起源。世界的惡不是因為存在一個惡的神,而是因為不認識上帝,不知道自己怎麼來的,將來到哪裡去,當下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不認識耶穌,不認識那創造我們的創造主,才會發生自以為王,自以為神的事情,也才會最終把道成肉身的耶穌頂上十字架。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耶穌教導的內容,或者耶穌來到世界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大家認識上帝,讓大家重新回到上帝那裡,他不遺餘力地告訴大家上帝是什麼樣的神,上帝溫柔的性格、寬容的心懷、慈祥的態度、公義的心靈。當認識了上帝的這些特性,我們也就隨之改變。因此世界惡的消失,就是隨著我們的轉向,由面向世界轉向面對上帝,面對上帝創世的道和真理。
所以這個世界並不是魔鬼控制的世界,今天有些傳統教會認為世界是魔鬼的世界,因此要與世界分別為聖,這是落入了諾斯替二元論宗教中去了,與耶穌的理念相差甚遠。
是不是我們認識了耶穌,世界就變得好了呢?顯然這裡的認識,不是平常我們說的認識某一個人,知道她的長相和住址,這種認識只是外表識別,並不是真的認識,真的認識就是按照真理行事,用心靈和誠實追隨上帝的道,並把它們作為生命的主宰。
只有上帝的道被世人認識,並且按照道來行事,那麼世界就會回到上帝創世之初的樣子,這就是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