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茶館、袍哥、麻將……學者王笛為你講述「顯微鏡下的成都」

2020-12-25 瀟湘晨報

近年來,新一線城市成都在媒體的聚光燈下,獲得廣泛關注。作為底蘊深厚的古城,成都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然而,以往與城市史相關的書籍,多聚焦於沿海或華中等地區,對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則相對缺乏研究。

2020年7月,世紀文景推出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寫史,將成都作為主要的描述和觀察對象,考察了這座城市百年來的變與不變,還原了成都地區的日常生活記憶,細緻入微地繪製了一幅中國腹地大眾公共生活的生動畫卷,通過這種有情的敘事史,人們得以深入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另一個中國」。

探索成都的一切秘密

《顯微鏡下的成都》作者王笛是中國微觀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王笛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文化家庭,1990年代初,為了在學術上尋求突破,已是副教授的王笛放棄了在四川大學的教職,赴美跟隨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羅威廉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完成艱難的學術轉型。王笛至今清楚記得當年赴美時離別故土的心酸。時隔將近30年,王笛自述「成都仍然是我夢魂縈繞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好像從未離開過這座城市……我生活之大部分,仍然與她密切相關,因為我每天都在研究她,探索她的一切秘密」。

通過近30年的深耕,王笛將故土之思升華為有情感、血肉和文學性的史學研究,既有冷靜的考察分析和宏觀問題的關照,又有動人的筆調和纖毫畢現的細節呈現。憑藉這些研究,王笛兩度獲得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並且早在2000年初,就被譽為中國新文化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2018年,王笛出版《袍哥》一書,重申堅持了近30年的微觀史學術追求「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被媒體評價為「打開了中國的微觀史學」。

為大眾寫史

《顯微鏡下的成都》是王笛30年作品精粹,也是中國微觀史的入門讀物。全書結構縝密、層層遞進,清晰勾勒微觀史學的發展路徑:正文各部分體現了作者趨於微觀、偏向敘事的史學研究路徑,而附錄部分則收錄了作者較為宏觀、具有計量史學色彩的早期研究。這不僅呈現了作者的個人學術轉向過程,也是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過去30年發展路徑的縮影。

本著精選精編的原則,《顯微鏡下的成都》經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才最終編選成書。編選初衷與世紀文景致力於發掘出版物的公共性、倡導大眾學術的出版理念有關,希望以普通大眾角度書寫的歷史,能夠被更多普通大眾看到。

成都退休大媽在茶館裡打麻將 資料來源:王笛2003 年5 月攝於成都一家茶館。

小鎮上的老人在簡陋的社區活動中心打麻將 資料來源:王笛2019年7月攝於成都平原上的三臺縣嘀江鎮。

老人們在彭鎮觀音閣老茶館外面打牌 資料來源:王笛2019年7月攝於成都郊區彭鎮觀音閣老茶館外。

全書以四川地區四個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作為具體個案,構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微觀研究體系。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刻畫了小人物元氣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將無名之輩的鮮活生命寫入歷史舞臺,再現長期為人忽略的下層民眾生活。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一個成體系、有規模的集中成果展示,《顯微鏡下的成都》鉤沉檔案、小說、竹枝詞、地方志、口述史,綜合中日美三國文獻。史料豐富紮實,視野廣闊。在編選時也融入了作者王笛的最新研究。比如本書收錄了王笛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唐小兵教授的全新未刊訪談,形成了兩代學者之間的代際對話。

袍哥《開山令》資料來源:《江湖源流》,民國手抄本

盤《海底》詩文 資料來源:民國《海底》手抄殘本

書稿還選入了數十幅珍貴圖片資料,大部分均首次作為史料披露及使用。圖像證史,栩栩如生。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使一個西南內陸地區的文化風貌躍然紙上。同時,本書第四部分關於麻將的研究也是首次結集出版。

從成都觀察「另一個中國」

《顯微鏡下的成都》將成都作為內陸城市的樣本,考察其特殊的社會轉型過程和傳統文化的延續性,觀察不同於北京、上海、漢口或廣州等沿海、華北及華中城市的「另一個中國」。全書聚焦街頭、茶館、袍哥、麻將這些具體而微的物質空間和文化現象,呈現它們在成都百年來所經歷的衰落與復興,通過闡釋在成都公共生活的常與變中,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延續性,把握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地方與國家之間的張力和互動。

羅林· T.錢柏林(Rollin T. Chamberlin, 1881—1948)攝。成都的街道。資料來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

羅林· T.錢柏林(Rollin T. Chamberlin, 1881—1948)1909年攝於成都。俯瞰成都。資料來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

在問題和方法論上,作者沒有止步於講好故事,從全書來看,作者發現大量的歷史細節是為進一步探索一些更為宏觀的問題,比如地方與國家的關係問題,西南地區與沿海及華中等城市相比的文化獨特性等。全書涉及社會史、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城市史、民俗等諸多方面,並不是傳統的中國史學研究。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又長期為歷史研究界所忽略,相關成果屈指可數。從史料的發掘程度、敘事的完整性和理論的自覺性來說,作者的研究無疑具有開創意義,可以說,通過這本書,作者開創了一種見微知著的敘事史學。

據悉,《顯微鏡下的成都》之後,文景還計劃出版王笛的《坐茶館》《布后街2號》《開放的史學》等多部新著。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在歷史書寫中回到精神原鄉——王笛學術史中的方法轉向與價值關懷
    [17] 然而找尋下層民眾的「微弱聲音」絕非易事,在傳統歷史資料匱乏殘缺的背景下,更是要求論者對現有史料的挖掘、掌握、運用能力。在《街頭文化》、《茶館》的研究中,能夠清晰看到王笛將文學作品作為歷史資料加以利用的方法論創新。通過審慎運用竹枝詞這一類傳統敘事文學資料,能夠為理解把握城市公共生活、精英與民眾關係等提供多一種可能。
  • 王笛 寫江湖的隱秘史
    他是備受矚目的歷史學者,寫出《袍哥》《茶館》等在學術界和文學圈都受追捧的「爆款」作品本刊記者  王晶晶王笛1956年生於成都,1978年進入四川大學歷史系,1999年獲得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澳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 專訪王笛:沒有「人」的歷史是枯燥的歷史
    著有《顯微鏡下的成都》《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遊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走進中國城市內部:從社會的最底層看歷史》《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等。
  • 成都故事—袍哥(下)
    其他的集會,如正月辦「春臺酒」,臘月要辦「團年會」,還有不定期的「迎賓會」。在會期中,除了互相拜望,大吃大喝,大賭大抽(鴉片)之外,還要藉此機會解決仇怨糾紛,由頭面人物站出來「撈梁子」。袍哥中最初又分「清水袍哥」和「渾水袍哥」兩種。所謂「清水袍哥」一般指雖然參加了袍哥組織,但不幹違法亂紀的勾當;「渾水袍哥」則純是一些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土匪。
  • 王笛經典作品推薦,《街頭文化》最受讀者歡迎
    王笛,出生於四川省成都,歷史學者,現為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1978年,王笛進入四川大學歷史系,師從隗瀛濤先生。1985年,王笛碩士畢業後留四川大學歷史系任教,1989年,王笛完成了第一部專著《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遊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
  • 王笛:歷史的碎片讓人溫馨又迷茫
    《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 著)近幾年,我比較留意川籍學人的著作,王笛的漢語著作我幾乎是齊全的,不但他「微觀史學」的治學風格引人入勝,就是他在川大就讀期間,與何雅倫合著的《石達開覆沒大渡河考察記》也在眾多同類著述裡顯得獨樹一幟。 今年7月,王笛匆匆回蓉,竟錯過了見面機會。
  • 袍哥,一個在四川散布最廣的秘密社會組織
    這種集慈善家和黑社會頭目為一身的情況,真真實實地反映了袍哥複雜的背景和複雜的身份,而且他們經常和地方政治權力結合在一起。 當然,袍哥裡也有高大上的人物,例如中國民主同盟的主席張瀾,他是大袍哥,民國時期曾任四川省的省長、成都大學的校長。他同情共產黨,參加民主運動,在1949年以後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歷史往事】成都的袍哥組織
    利用袍哥組織為先導。成都附近縣份中,搞得最出色的有廣漢的侯橘園、侯國治,新津的侯寶齋,溫江的吳慶照——「吳二大王」,崇州的孫澤沛,灌縣——今都江堰市的張捷先等人,都是以袍哥「舵把子」的身份,作同志軍首領,帶兵圍攻成都,號稱十萬餘眾。
  • 袍哥:一個在四川散布最廣的秘密社會組織
    這種集慈善家和黑社會頭目為一身的情況,真真實實地反映了袍哥複雜的背景和複雜的身份,而且他們經常和地方政治權力結合在一起。 當然,袍哥裡也有高大上的人物,例如中國民主同盟的主席張瀾,他是大袍哥,民國時期曾任四川省的省長、成都大學的校長。他同情共產黨,參加民主運動,在1949年以後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水煮重慶」創始人司馬青衫在大學客為我們深度解讀何為袍哥/重慶袍哥文化緣何而來?
    但是唐廉江回國的第一件事,是親自到成都,想盡各種方法希望能把這位廖兄給撈出來,結果沒有成功,而後又輾轉遂寧看望廖兄,不料被當地警察局抓了起來,一關就是三個月。        三個月後唐廉江離開遂寧,離開當天,遂寧全城袍哥歡迎唐廉江,他們覺得這位重慶袍哥很講義氣,所以遂寧人一直都很崇拜重慶的袍哥。
  • 【讀城】民國成都腕級茶館
    成都作為茶館之都,由來已久,據1935年的成都《新新新聞》報統計,當時的成都有516條街巷,有茶館599家。喝茶向來是成都人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動的逸事,那麼,民國時期成都著名的茶館有哪些呢?
  • 做父親還是做舵把子:80年前的「袍哥殺女事件」
    二、女大學生拜訪袍哥大爺 「望鎮」是一個怡人的好地方,一個典型的川西平原小鎮,雖然靠近城市,但完全是一派鄉村田園的景色。它離省城不遠,到城裡辦事,當天就可以打來回。節日期間去成都看街頭演戲、參加廟會等,也並不需要花許多的時間和財力。如果要去城裡做小買賣、找工作,也非常方便。這裡「綠樹成蔭,小溪天成,風景絕佳」。
  • 書展翻了100多本書,我給你挑出了這15本,看完購物車就滿了!文末大...
    (送起書來不含糊~)社科歷史類1、《顯微鏡下的成都》這本書站內很多讀書達人也都推薦過,囤書娘在書展上見到了真書,裝幀不錯,厚度良心,不會讓人還沒看就心生膽怯。作者王笛出生於成都,作為一名歷史學家,他曾多次以四川、成都作為主題進行過創作,除了這本《顯微鏡下的成都》我還給你推薦《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這本書也很不錯。王笛的作品的特點就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 袍哥-中國版教父!
    悶墩兒空了吹:如果70後,80後的成都娃兒問下你們的爺爺奶奶,袍哥是神馬?
  • 昔日的「錦城一絕」,「甲天下」的成都茶館,看看你去過幾個
    常言道「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自然,成都茶館作為巴蜀文化長期影響下的一個地域特點十分鮮明的產物,時至今日,依舊是老成都人最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茶香瀰漫的茶館,到處充滿了成都悠閒愜意的市井風韻,不管是當地人還是外地遊客,在成都茶館都能真真切切體會成都「慢」生活的含義。接著推薦幾個韻味十足的成都茶館,看看你有沒有去過。
  • 昔日的「錦城一絕」,「甲天下」的成都茶館,現在依然很常見
    我們知道,在茶風盛行的中國,茶館文化可謂是由來已久,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茶館林立的天府之國,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茶館就起源於四川。常言道「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自然,成都茶館作為巴蜀文化長期影響下的一個地域特點十分鮮明的產物,時至今日,依舊是老成都人最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
  • 袍哥:沒誰誰,讓地球一樣轉!
    城頭變換大王旗,管你上面怎麼變,袍哥不支持不反對,該交稅就交稅、該納糧就納糧,不參與你們的神仙打仗,由袍哥來維持社會基礎穩定。這一點,其實很能說明,袍哥社區民眾自治組織和地方秩序維持系統的角色。 袍哥處理社會糾紛的方式,也非常高效接地氣。 袍哥處理事務,不在什麼樓堂會館,絕大多數是在茶館裡,有些茶館,就是碼頭開設的。
  • 民國時期重慶「女袍哥」的江湖
    至今,渝中區文史資料中,還留有一場重慶女袍哥瓢把子葬禮的盛況。1949年,女袍哥頭目王履冰逝世後,在渝中區和平路四維茶館設靈堂,時任市長楊森以及當時的軍界、警界要人竟然全部都送了輓聯,數千女袍哥哭喪,隊伍長達數裡,茶館裡的花圈都擺不下……  不過,這也是重慶女袍哥組織最後一次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