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民國成都腕級茶館

2021-02-28 讀城


1986年,成都市東城區曲藝團應邀到法國巴黎訪問演出,將老茶館的方桌子、竹椅子和蓋碗茶的 「三件頭」(茶碗、茶蓋、茶船子)一起帶了去,在艾菲爾鐵塔廣場搭起了古色古香的「成都茶館」,請得法國文化部長和眾多腕兒坐在竹椅子上,一面品嘗四川香茶,一面欣賞四川的曲藝,還觀賞了茶博士的摻茶絕技。成都作為茶館之都,由來已久,據1935年的成都《新新新聞》報統計,當時的成都有516條街巷,有茶館599家。喝茶向來是成都人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動的逸事,那麼,民國時期成都著名的茶館有哪些呢?

             

20世紀初年,成都名氣最大、最熱鬧的茶園是悅來園。此園既是茶園,也是戲園,是川劇藝人和戲迷們的聚集之所,建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戲聖」康芷林和楊素蘭、唐廣體等人將「太洪班」「蘇玉班」「翠紅班」「長樂班」「昇平堂」「採和班」等戲班子聯合起來組成「三慶會」,會址便設在悅來園,使這裡成為成都乃至全川的川劇藝術中心。郭沫若在其《反正前後》一文中寫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茶園,名悅來茶園,是採取官商合辦的有限公司制度,那兒唱的川劇是所謂『改良』川戲,自行召集了一批孩子來教練,很有些像日本的帝國劇場。」

悅來園既然是唱戲的地方,為啥又不叫戲園而稱茶園呢?原來在這兒看戲是備有茶水的,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看戲。茶園坐北向南,正前方是舞臺,左右兩邊和後面都有樓座,稱為「樓廂」,專為女賓而設,座位前面還掛有竹簾,稱為「垂簾看戲」。樓下是堂廂,安放著方桌和長板凳,每張桌子坐六個人,向著戲臺的一方不坐人,以免影響後面的觀眾看戲。每個觀眾的桌面上都有一碗蓋碗茶,廂房中有穿來穿去的小商販,胸前掛個木匣子,裡面裝著瓜子、花生、香菸、糖果,向觀眾兜售。劇場的屋梁上又安了八排蒲扇,每排四把扇子,吊在空中,通過滑輪用人力拉動,一個人可以拉兩排,全場四個人拉,使得滿場涼風習習,堂倌(又叫茶博士)又時常提著茶壺給大家摻茶,有時又將熱氣騰騰的洗臉帕拋向空中飛旋著送到茶客身前擦臉,人們在這裡邊飲邊看邊吃邊乘涼邊擦臉,還可以吞雲吐霧抽紙菸(也可以抽水煙和葉子煙),真是玩不盡的格,享不完的福!怪才劉師亮曾有《竹枝詞》專述其事:

民國時期的錦江,悠悠流水,養育了一代代雅逸的成都人
後來,廂房內的方桌長板凳改為長排木椅,觀眾對號入座,仍然要供應茶水,放茶碗的地方在木椅的背面,椅邊有塊固定的木板,掛個小鐵絲網,將茶碗換成茶盅,放進鐵絲網中,照樣可以邊飲邊看。在民國時期像悅來茶園這種將飲茶和看戲融於一體的休閒場所,還有忠烈祠北街的「可園」、少城公園內的「萬春茶園」、總府街的「群仙茶園」等,如果加上表演揚琴、清音、大鼓、相書、相聲的「安瀾茶園」「芙蓉亭茶園」「泗春茶園」「協記茶社」「益智茶樓」「包館驛茶園」等,林林總總,共有好幾十家,但最紅火、最熱鬧、規模最大、名氣最大的還是要數悅來茶園。


抗戰時期,華華茶廳是全成都乃至全四川最大的茶館,設在離春熙路不遠的城守東大街,闢有三廳四院,一千多個茶座,單是職工就有六十多人,可見其規模之大。

圖一:1941年,成都郊區的茶館。卡爾·邁當斯/攝茶廳老闆名叫廖文長,是成都商會茶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他看到抗日戰爭使很多「下江人」擁入大後方,內中有很多商人,便開了這麼一座「新式」茶館。所謂「新式」,是用電燈代替了煤氣燈,電風扇代替了用人拉的蒲扇,茶廳內安有留聲機,咿咿呀呀地播放著百代唱片公司錄製的戲劇和歌曲。跑堂的堂倌也不穿圍腰,不戴瓜皮小帽了,而是一律的白帽子和白衣白褲,穿得筆挺,滿身「洋」氣,很有點上海灘和江浙一帶的「文明」色彩。由於廖文長是成都商會的頭面人物,所以到這裡飲茶的大多是工商界人士,他們在這裡互通信息,洽談業務,了解行情,捕捉商機,好些大生意都是在這裡做成的,所以一天到晚人流如潮,一千多個茶座座無虛席。廖文長另外還開了家名為「華華茶號」的茶葉店,專門經營邛崍縣和大邑縣的茶葉。他的茶廳也是用的這種茶,每年春茶下樹他就大量購進,用自家的祖傳秘法自烘自窨,茶味特別香醇,這也是華華茶廳生意特好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圖一:1941年,成都郊區,手端蓋碗茶的茶館老闆。卡爾·邁當斯/攝圖二:1941年,成都郊區茶館裡的兩個茶客。卡爾·邁當斯/攝

 

這是一個清宮太監開的茶館。店主姓袁,名德清,早年在宮中服雜役,宣統皇帝被驅趕出宮之後,他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流落到了成都,在一位滿城旗人的幫助下開了個小茶館,但最初的時候生意清淡,一天最多只能賣十來碗茶。什麼原因呢?原來成都的茶館雖多,卻是無形中分了類別的,大致說來有三種:第一種是袍哥類,舊社會的大量成都人都是參加了袍哥組織的,各種「碼頭「「公口」「會社」多如牛毛,而這些機構的活動場所大多設在茶館裡,並且很多茶館就是袍哥中的頭面人物開的。袁德清是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參加袍哥沒有資格,哪個兄弟夥會去光顧他呢?第二種是商會類,為生意人的活動場所,如安樂寺茶社,就是糧油業同行的聚會之所;春熙路的飲濤茶園,是「金銀幫」的聚會之所;紗布業則在東大街的閒居茶社;米販子則到南門的火巷子茶館;販賣鴉片槍枝的則在商業場內的品香茶館……袁德清不是生意人,又初來乍到,門頭都摸不到,自然就門可羅雀了。第三種是休閒類,舊時的成都是個消費城市,生活節奏緩慢,很多閒人百無聊賴,便以飲茶消磨時光。但是就在家中飲茶不好嗎?何必要到茶館去呢?這是因為只有到了茶館裡才有那種消閒解悶的氛圍,可以同熟人聊天、下棋、打牌、聽評書、揚琴、金錢板,最「資格」的還可以到悅來茶園看戲,而德清茶社冷冷清清,一樣都沒有,連熟人都沒有幾個,還不如就在家中喝悶茶。

1941 年,成都郊外,鄉民以茶待客。卡爾·邁當斯/攝怎樣才能打開局面呢?袁德清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忽然靈機一動,決定在烹茶的茶水上大做文章。俗話說「茶好不如水好」,好茶必須有好水才算上品,如果「蒙山頂上茶」沒有「揚子江中水」,將會遜色不少。什麼樣的水沏茶最好呢?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泉水為上,河水次之,井水為下。成都是平原,沒有山泉水,井水倒是豐富,又為茶之所忌,各個茶館便請人用膠輪板車載著大木桶到城南的錦江江心取水,並在門口吊個小燈籠,上寫「河水香茶」來顯示自己的茶館茶好水也好。河水烹茶固然比井水好喝,但袁德清總覺得有股煙火味,沒有宮廷中的水質爽口,差別在哪裡呢?猛然之間他想到了乾隆皇帝的「洗水」之法:相傳乾隆帝制了一個銀鬥,用來衡量普天之下各江河泉湖的水質,哪裡的水最輕,哪裡的水就最好,分之為上中下三等。權衡後的結果,以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為第一,揚子江的江心水第二,惠泉第三,虎跑泉第四。於是便將玉泉之水取為宮中用水,以大甕貯之備用。但是放久了水質要變,他便令人將其它的泉水或湖水倒入甕中,使勁地攪拌,然後讓其澄清,其它的水質量更重,便沉到下面去了,玉泉水更輕,便會浮在上面,更加的清澈,這就叫「以水洗水」,一直沿襲到清代末季,清宮中的所用之水都是由此而來,所以分外醇正。袁德清由此受到啟發,便將成都的江水與井水取來分別稱量,河水果然更輕,再將二水混合攪動沉澱,用浮在上面的水來烹茶,果然品質大變,並且兩水相合還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微妙反應,飲之非常清純爽口,茶客們無不稱絕叫好,生意馬上便興旺起來了。可惜沒有興旺幾年,袁德清因病身亡,他的德清茶社也隨之消失了。後來有人試著用他的方法「洗水」,但由於成都已經普及了自來水,錦江的水又逐漸受到了汙染,所以不管怎麼「洗」,都達不到德清茶社的效果了。

圖一:現存的鶴鳴茶館,民國時期即是成都的知名茶館。白郎/攝

圖二:如今,往昔鴛牆黛瓦下散發著泥土香和茶香的老茶館已很少了。白郎/攝

這是又一個在水質上做文章的茶館,老闆姓銀,資中人,討了個媳婦,是成都安順橋袍哥大爺姚新黨的千金。他父親和叔父是在資中開茶館的,憑藉丈人家的勢力,便來到成都開了一家。他的茶館有兩大特色,一是水質清,二是茶具精。他用的水自然是錦江中的江心水,但是經過了四口沙缸的層層過濾,使之純之又純,淨之又淨。他的沙缸放在天井裡,上下四層,缸子中放入半缸鵝卵石,鵝卵石上鋪河沙,河沙面上再鋪一層棕樹皮,江水從缸口倒下去,缸下有個小孔,插了根竹管,水從竹管流入石階下的第二個水缸。第二個水缸的底部放了七個拳頭大小的七稜八竅、周身都是洞洞眼眼的麻子「鵝卵石」,然後又放三十來個核桃大小的「小麻子石」,麻石上面鋪以河沙、棕樹皮,水流入第三口沙缸。第三口沙缸的底部放的是厚約一尺的「小麻子」鵝卵石,石頭上放一層用青木岡樹燒制而成的木岡炭,木岡炭上又放一層炭精。炭精是資中特有的一種礦物質,可以用來雕佛像、佛珠,製作菸斗,菸斗不生煙油,有「清火」的「藥性」,頗為名貴。然後,又在炭精上面鋪河沙和棕樹皮,水流入第四口水缸。他的河沙也是有講究的,用的是沱江離資中城十餘裡的洞子口、烏龜灘一帶的又白又粗的白眼沙,據說別處的河沙都不行。就這樣,他用的水從第一口缸經過初步過濾之後流入第二口缸,又由第二口再次過濾到第三口,最後通過棕樹皮、河沙、木岡炭、炭精和大大小小鵝卵石的層層過濾,像涓涓泉水一般注入下面的大石缸中,其清純程度可想而知。這種水在石缸裡哪怕放上三五個月都不會發臭,還會長青苔、養魚,是「活水」!

銀記茶館使用的茶具也很講究:它用的是紫銅炊壺,茶爐周圍絕對不能沾染油腥、汗水;茶碗也很陳舊,有的碗還有缺口或裂紋,很是難看,但內行就知道,這些茶碗大多是清代的瓷器,有的還是明代的。這些東西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歲月,火氣全消,用來盛茶,並且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水質衝泡出來的茶,自然別有一番只有老茶客才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絕佳美味。

【讀城】新旅遊,潮成都:輝煌之後的動力與出發 ——從天賦自然與地利的好基礎到全球價值與項目的硬支撐

【讀城】打通古今:天府文化的時代價值是「三個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讀城】天府綠道——重構公園城市全域價值的「毛細血管」

【讀城】旅遊就是見天地 ,見眾生 ,見自己

【讀城】讀懂「新時代、新成都、新經濟」的六大密碼,未來你的機遇在這裡

【讀城】綠道步遊——神奇的身心康養法

【讀城】600萬年人類狂追800萬年熊貓,最大跨界戀的奧秘——熊貓文化究竟是什麼?

【讀城】綠道鄉宿,木臺帳篷酒店——公園商業的主力場景

主編/晨曦     編輯/雲胡    設計/雲胡  

相關焦點

  • 昔日的「錦城一絕」,「甲天下」的成都茶館,現在依然很常見
    在中國自古有句老話:「北京衙門多,上海洋行多,廣州店鋪多,成都茶館多」。這句話可是一點都沒錯。儘管現在已經是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那些昔日的「舊稱謂」大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某些地方卻依舊盛行。比如說成都的茶館,這個昔日的「錦城一絕」,現在還是很常見。
  • 品讀電影《茶館》,看時代更迭,讀人生百態。
    茶館是老舍先生留給我們的一部不朽的名著,這樣的茶館在現在已經沒有了,在舊北京卻布滿了整個四城,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通過一個茶館的興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舊時代的畫面,戊戌年間滿清王朝日趨衰落帝國主義勢力步步深入,以
  • 這是成都最老的茶館
    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 俗語說「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 1938年《新民講座》的主編肖軍 曾驚嘆成都茶館之多: 「江南十步楊柳,成都十步茶館」
  • 街頭、茶館、袍哥、麻將……學者王笛為你講述「顯微鏡下的成都」
    本著精選精編的原則,《顯微鏡下的成都》經作者五次校訂,歷時三載才最終編選成書。編選初衷與世紀文景致力於發掘出版物的公共性、倡導大眾學術的出版理念有關,希望以普通大眾角度書寫的歷史,能夠被更多普通大眾看到。成都退休大媽在茶館裡打麻將 資料來源:王笛2003 年5 月攝於成都一家茶館。
  • 昔日的「錦城一絕」,「甲天下」的成都茶館,看看你去過幾個
    我們知道,在茶風盛行的中國,茶館文化可謂是由來已久,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茶館林立的天府之國,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茶館就起源於四川。常言道「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自然,成都茶館作為巴蜀文化長期影響下的一個地域特點十分鮮明的產物,時至今日,依舊是老成都人最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茶香瀰漫的茶館,到處充滿了成都悠閒愜意的市井風韻,不管是當地人還是外地遊客,在成都茶館都能真真切切體會成都「慢」生活的含義。接著推薦幾個韻味十足的成都茶館,看看你有沒有去過。
  • 成都北大街話春秋
    在清光緒五年的成都地圖上,北大街只是從青果街至草市街的一段,而到北門大橋還有一段天星橋街。1981年成都地名普查時將三街合一,統稱北大街,此街即南起草市街北止北門橋。北大街原為成都古城的入城幹道,1921年曾進行擴建。
  • 成都:邁向舞臺劇第四城
    成都:邁向舞臺劇第四城 ① ②①②川話版話劇《茶館》劇照。  儘管目前仍面臨諸多制約,成都依然緊隨北上廣,努力以自己的節奏邁向舞臺劇「第四城」。1藉助成熟IP「半原創」劇作成「爆款」  突破原創優秀劇本難覓的瓶頸,藉助成熟IP和外來專業力量,成都戲劇人正在開闢一種不同以往的戲劇生產模式。  「今年以來看到的最完整、最優質、最長的半原創劇。」
  • 大聲武氣×《成都大眼睛》丨第06期:(川話版)茶館能做的比星巴克更多
    大聲武氣 x《成都大眼睛》第06期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四川文藝出版社大聲武氣和成都市雙眼井社區 聯合打造的成都地域文化分享節目《成都大眼睛》——用大眼睛看天府文化,品讀一座城市的故事。本月的《成都大眼睛》和之前的節目有些不同,之前我們集中和大家分享了雙眼井的「寶藏」——巴金先生的點點滴滴,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成都大眼睛》想要帶給您更多的成都文化分享。這一期,我們的主播跑跑將會用四川話來講成都故事。成都是個文化人之地,除了巴金,還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家。李劼人就是其中之一。
  • 巷子裡的新茶館 泡出成都「潮」滋味
    本報記者 吳夢琳 攝 本報記者 吳夢琳 成都人愛喝茶,早在百年前的清代,成都茶館就十分興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大小小的茶館遍布成都街頭,人們一邊泡茶館、一邊擺龍門陣,好不愜意,這也成為蓉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有民諺曰:「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
  • 成都市資訊|打卡成都百年老茶館,感受川西茶文化,體驗悠閒舒適的...
    成都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打卡成都百年老茶館,感受川西茶文化,體驗悠閒舒適的市井生活天府之國成都,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悠閒、舒適、慵懶。坊間曾傳過一句話「少不入蜀,老不出川」,說來過成都的人一定不捨得離開這座慢節奏的城市。確實,單是這座城市自由的市井風情和清新的茶香味,便讓遊客魂牽夢縈,流連忘返。接下來,大家就跟著窮鬼去百年老茶館鶴鳴茶社去尋找老成都的味道吧。而茶社裡面的茶大多都是川茶,名氣大一點的有「蒙頂黃芽」、「竹葉青」、「碧潭飄雪」、「毛峰」等等,展現川西茶文化的百態。
  • 成都的茶館、網吧、健身房開了!需要戴口罩嗎?
    本文為四川交通廣播FM101.7綜合發布 來源:成都商報 編輯:浩然 轉載請註明出處 受疫情影響,成都市的茶館、網咖、健身房已停業2個多月。
  • 以鬥腕運動為主題 電影《飛越巔峰》主創見面會在金沙灘啤酒城舉行
    文/半島記者 肖玲玲 王貝貝 圖/半島記者 孟達8月1日,中國第一部以鬥腕運動為主題,以卡車司機為主角的體育公路電影《飛越巔峰》發布儀式落地金沙灘啤酒城,該片由北京樂觀文泰影業和超力嗨體育聯合投資拍攝,東風柳汽集團、卡車之家聯合出品,計劃於2020年11月開機,影片導演殷樂和主演魏思澄在發布會上亮相。
  • 1982版電影《茶館》,記錄晚清民國之際京城風雲變幻
    一個茶館看似平常,實則五味雜陳,激蕩風雲——1982版電影《茶館》影評原創:薛小強一個茶館,看似信息的集散地、各階級階層的生活區,實則生活的五味罐,人生的名利場,國家的風雲地。《茶館》沒有從風雲激蕩的鴉片戰爭開始,而是選擇從戊戌變法時的晚清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王爺,差爺,旗人老爺,太監,走卒,人販子,警察,特務,舊宮女,維新的,改良的,保皇的,崇洋媚外的,救亡圖存的,實業救國的,算卦的,說書的,賣兒賣女的,各色人等,在這個小小的茶館粉墨登場,熙熙而來,攘攘而去。
  • 方言說唱歌曲《茶館》告訴你:成都的生活巴適得板!
    《茶館》MV截圖李曉輝和他的音樂工作室  這些天,一首成都味兒十足的說唱作品《茶館》在媒體及網絡上風靡起來。這首成都方言的說唱把我們帶回到了記憶中的老成都:「轉手糖餅兒,再去逮根丁丁貓兒,院壩頭的娃兒晚上一起耍藏藏貓兒;街邊邊兒,有撥小娃兒,都在等到吃那個,『嘭』的一聲爆米花兒……」這首作品的創作者@拓山流_Jason,真名李曉輝,在成都長大。日前,本報「Go Chengdu」網站記者採訪了李曉輝。
  • 成都百年人民公園:舊的故事與新的邂逅
    ——加繆人民公園,位於成都市區祠堂街少城路。在她還叫少城公園的時候,這裡是滿族正藍旗的居住地。直到1949年,才正式更名為人民公園。從清末官家的園林,到而今的人民公園,百多年光陰於成都這座城經過。一杯蓋碗茶,一張媒人紙,連同好些硝煙燃成的一捧塵埃,靜落於平原。
  • 追憶清末民國瀘州那些老茶館,每一個都有一段老瀘州的歷史
    當年瀘州清末民國時期,老茶館如何呢?有哪些比較有名氣,請給我看官讓沽酒客慢慢為你道來:當時,瀘州城內街道,開設茶館很多,可以說是服務行業中較發達的行業。但其中場面較大,規模宏敞,又有突出特點,較有名氣的茶館只有幾家,而且各有各的作用特點。第一種是談革命的茶館。
  • 讀一本書,愛一座城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讀到了某一本書而渴望去某一個地方走走、看看,有人因為讀到《帶一本書去西安》而想去西安,有人因為讀到《南京傳》而想去南京……書裡敘述得那樣精彩,讓人的內心對那座城市不免充滿嚮往,甚至還沒走進去就覺得自己會愛上那個地方。
  • 【達城茶館】達城國立劇團的興衰與重生
    關於達城,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認知,一致的是,她是我們共同熱愛的家鄉;我們達城人愛時尚,我們達城人愛懷舊,我們達城人更愛聊天。把你的龍門陣擺給大家聽!這裡,便是「達城茶館」。打開手機,清茶一杯,或回憶、或暢想,或打賞、或吐槽,談天說地,說古論今,在我們自己的「達城茶館」。
  • 成都到處是網紅老茶館,倒茶成為絕活,喝茶拍照只要10元錢
    說到成都,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那首火遍大江南北的《成都》?還是數不盡的美食?亦或者是休閒的生活的呢?這些都是成都這座城市留給人們的印象,它們都是成都的一面,但卻不是全部。作為一位在成都生活了五年的人,對成都的印象是這樣的,憨厚蠢萌的滾滾、白雪皚皚的西嶺雪山、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避暑勝地青城山,以及街頭掏耳朵的師傅和遊人、嬉笑怒罵的麻將館、一坐就不想起的老茶館,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那一座座老茶館了。
  • 成都的茶館、網吧、健身房都開了,客流量如何?需要戴口罩嗎?
    受疫情影響,成都市的茶館、網咖、健身房已停業2個多月。3月25日,紅星新聞記者走訪了成都草堂北路、清江東路的多家茶館、網吧、健身房,一探熟悉的「成都味兒」。網吧:最多同時開機電腦不超三分之一▲包膜的鍵盤3月25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位於清江東路附近的風暴精靈網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