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院線最火的電影莫過於《八佰》了,我也趁著休假的時候去看了這部電影,不得不說,作為華誼兄弟的救命稻草,《八佰》不負眾望,無論是電影的完成度還是拍攝手法,都超過了國內戰爭片的平均水平,也收穫了良好的口碑。
《八佰》採用了依時間線敘事的手法,其中第二天和第三天都有著激烈的戰鬥場景,管虎和製作團隊對這段戰鬥的還原度非常高,服化道都屬於國內戰爭片的頂尖水平,鏡頭調度和節奏也恰到好處,和同檔期的戰爭片《1917》相比,戰鬥場面有過之而無不及。想必所有看過電影的人都會產生很強的臨場感、沉浸感,甚至會被緊張的戰爭場景包圍而有一種窒息感。IMAX攝影機帶來的極致畫面不負震撼的期待。因此,光是衝著精美的戰爭場景,就已經值回了票價。
《八佰》描寫的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論戰役規模,遠不是抗日戰場上最大最重要的一役。但是論對抗日士氣和國際輿論的影響,恐怕無出其右。「八百壯士」以巨大的敵我懸殊兵力,誓死守衛上海最後一道防線的故事,本身就自帶傳奇色彩和英雄主義光環,《八佰》中不時散發出來的那種慷慨凜然、捨身取義的英雄氣節,是《八佰》始終強調的一點。其實八百壯士的故事最早於1938年就被搬上過大銀幕,用以鼓舞全國抗戰士氣。相當於四行倉庫事件之後,就被搬上銀幕,國黨在臺灣省也曾翻拍過,由此可見,《八佰》的民族氣節無關於其他因素,而是中華民族傳承,血肉流動的傳承,喚醒的傳承,如電影片尾那伸出手的無形力量,感受最真切的情感,回歸影像本身,這便足矣。
電影的抱負很明顯,用一個小的固定的空間為切口,既深繪,也廣括戰爭的全景和動勢。像這樣的嘗試在之前的作品中也有,像《拯救大兵瑞恩》就依託約翰·米勒上尉來表現殘酷的戰場,《1917》則更是利用一鏡到底和男主角將觀眾直接帶回了一戰戰場。但導演管虎獨到的一點是,他沒有想當然地把主人公設定為青史留名的謝晉元團長,而是用一個足夠長的篇幅描摹524團的戰士群像。謝晉元只是這個群像當中的一員,甚至都不是著墨最多的那個人。
頗為令人意外的是,管虎著墨最多的,是一群雜兵,一批在四行保衛戰之前臨時被收編進團的散兵遊勇,其中大多是逃兵。這些人當中,包括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姜武飾演的只會吹牛的老鐵,王千源飾演的神槍手羊拐,以及歐豪飾演的逃兵端午和他年幼的堂弟「小湖北」。這些人在戰鬥開打之後,大多數心裡想的,都是千方百計的逃跑和求存。在他們身上絲毫沒有屬於這個故事的英雄氣概,而是老鼠般的倉皇逃竄。
為什麼是他們?為什麼選擇這樣一群有損於「八百壯士」英雄形象的雜兵,來擔當這樣一部電影的主人公?是想要通過他們的反襯,來凸顯正規編制下的524團的戰士們的英勇神武嗎?其實不然,之所以選擇他們,是因為這群雜兵是最接近於普通人的軍人和戰士,只有通過他們,我們這樣未曾經歷過戰爭的普通人,才可能見識什麼是真正的戰爭,才可能跟隨他們,真正的深入戰爭並領略戰爭的殘酷。
這些一心只想逃跑的散兵遊勇,大多因為各種原因,從來沒有拿過槍,更別提扣動扳機殺人。他們不是被臨時徵召入伍的農民,就是隨軍進行文職工作的書生,或者索性就是只圖騙一份軍餉的老兵油子。他們雖然成為了軍人,但是他們從來不懂什麼是戰爭,不懂如何殺敵,甚至不懂如何逃跑。在他們心底,惦記的始終是如何在可怕的戰場上,保住自己的性命。
大量的戰爭電影傾向於描寫戰場上英勇的戰士們,去歌頌那些偉大的將領和統帥們的深謀遠略,然後很容易讓未曾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想當然地把戰爭視為英雄改變歷史、扭轉乾坤的舞臺。但真實的戰爭,可能遠沒有那麼多光環籠罩的瞬間,真實的戰場,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地獄,大多數人可能根本還沒有意識到敵人在哪裡,就已經被子彈打穿。恐懼,才是戰場上的人最直接最本能的反應。
我們像那些雜兵一樣,從一個對戰爭一無所知的普通人,一點點進入這場沒有退路的戰鬥。而那些此前只想逃跑的雜兵,也由此開始一點點被感染,繼而改變,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早已是這場戰爭的一部分,他們只能像一個真正的戰士那樣去戰鬥。到最後,他們也真的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八百壯士」的一員。
整部電影,其實就是帶領觀眾一點點接近和深入戰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見證了整個524團是如何在絕境之下,憑藉不可思議的頑強和犧牲,守住了這道防線。我們事無巨細地目睹了作戰的各個環節和慘狀,然後像片中的軍人一樣,開始真正的思考這場戰鬥的價值與意義。
當我們要拍一部名為《八佰》的電影時,我們想紀念的只是這幾百個人嗎?這幾百人真的全是英雄嗎?中國只有這幾百人是英雄嗎?不,當年參戰的無數人裡,有勇士,也有懦夫,有好漢,也有惡棍,而更多的只是普通人,他們會害怕,會有欲望,想回家種地,想有歲月靜好的生活,但他們無路可退,身後就是上海,再往後就是南京,再往後,就是整個中國。
《八佰》在表達和紀念的,是所有為了保衛國家而犧牲的人。幾百人,能映出百萬人,千萬人,億萬人。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置身於那時的上海,又是否能比他們更勇敢?所以,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不在於演員,而在於觀眾,管虎並不滿足於像前輩一樣,用幾個人物向觀眾傳遞某些理念和思想,而是將這個問題交給觀眾們,並讓觀眾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我想,這就是《八佰》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