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致「」敬禮」用作信文最後祝頌問安
是我們寫作書信時的常用語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該是怎麼寫
90%的朋友可能會寫錯
一般情況下,此致敬禮有兩種寫法
且聽小編為各位看官一一道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說第一種,最常用的寫法
格式一
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此致」
「敬禮」寫在「此致」的下一行,頂格書寫。
要注意的是,
「此致」後邊不加任何標點,
因為這句話未完。
「敬禮」後加驚嘆號,
以表示祝頌的誠意和強度。
此處「敬禮」的頂格,
呼應於起首對收信人的稱呼,
是古代書信「抬頭」傳統的延續。
古人書信為豎寫,
行文涉及收信人姓名或稱呼,
都要把對方的姓名或稱呼
提到下一行的頂頭書寫,以示尊重。
它的基本做法,為現代書信所吸收。
再說第二種格式
格式二
正文後緊接著寫「此致」
其後不加標點,
另起行頂格寫「敬禮」,
其後加感嘆號。
然而,很多朋友都會寫錯
就出現了下面種種啼笑皆非的情形
錯誤格式一
錯誤格式二
錯誤格式三
以下高冷,可以忽略哈
「此致敬禮」是書信常用語。因有多種用法及「變體」,易發生誤讀,故有此淺說。
作為信末祝頌問安語,其主要用法是:
其一,最基本的是動賓結構的「此致敬禮」。意思非常明白:在此給您敬禮。寫法上分兩行,「此致」靠後,「敬禮」另起一行頂格。從領袖到平民,從作家到學生,公函私札,使用相當普遍。
其二,舊時書信,有將稱謂語寫在次行、信中或信末的。稱謂語在信末則必須在「此致」的次行頂格書寫。「致」字是其本意「給予」的意思。如周恩來致廣東省興寧縣羅縣長的信(1925年4月15日)、魯迅致開明書店(1933年3月11日,「此致」寫作「此請」)。其實,當代在會議通知、請柬中,此用法尚未絕跡。
其三,有「此致」無「敬禮」。其實,前一種用法已無「敬禮」了,但這裡的「此」是對全信的一種概指,「致」的意思是「盡」、「結束」。「此」、「致」連用,表示「要說(寫)的已經說(寫)完」,作用在於煞尾。煞尾語後,另寫祝頌問安語。常見的如「此致,即請道安。」「此致,並頌時綏。」「此致,即頌近好。」此種用法,在魯迅先生信中經常出現。
其四,只用「敬禮」。這裡雖無「此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敬禮」即在此致敬之意。毛澤東、周恩來的書信中,此種用法甚多。人們習慣上將這裡的「敬禮」另起一行頂格寫,毛澤東則多是在次行空兩格。前者相當於提行,後者則無異另起一段,都表示尊重。而毛澤東將「此致」與「敬禮」連用時「敬禮」則必頂格寫。
王山陽整理,部分內容來自於網際網路,未見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王山陽(微信號:olderbull)
歡迎關注鴻雁來
發現書信冷知識
長按二維碼,關注鴻雁來
歡迎留言,敬請投稿
分享最美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