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少年時代,偉大感情並不像標有刻度的咳嗽糖漿瓶子那樣易於掌握流量,常常對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應過分,要麼無動於衷,要麼摧肝裂膽,其縫隙間不容髮。這也類同於猛獸,只有關在籠子裡是安全的可供觀賞,一旦放出,頃刻便對一切生命產生威脅。」
這是著名作家王朔在作品《動物兇猛》中的文字,字裡行間,都有壓抑和暴躁的情感溢出。一個少年的情感面貌,一般都被父母的言行所牽動。而王朔這些關於少年時代的壓抑情感,也同樣來源於壓抑的親情。
一 被剝奪色彩的童年
王朔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在遼寧。1987年開始創作的他,開始發表中長篇小說,包括《玩的就是心跳》、《無知者無畏》等。後來進軍影視界的他也大獲成功,2007年,他便以500萬元的版稅收入成為「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六名。這位無論從什麼角度講,都十分成功的作家、編劇,卻在擁有著一個貧瘠而缺愛的童年。
沒有愛的家庭是畸形的,而畸形家庭下的孩子,童年也幾乎充滿陰霾。在《南方都市報的採訪》中,王朔曾告訴記者:「我父親打我的時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動。」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形象威嚴的父親若是拿起棍棒,那便無異於惡魔。
而身為軍人的王朔父親,則是將這恐怖形象演繹到了極致。打罵在很多家長心中,都是最為高效的教育方法。但他們只知道棍棒可以讓孩子閉嘴,卻不知道這會對孩子的童年造成怎樣無法挽回的傷害。
王朔在《致女兒書》中這樣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童年的裂痕延申到了未來,這條沒有鮮血,卻照樣駭人,可以看出,長大成人後,這條本應結痂的傷痕依舊折磨著王朔家庭裡的每一個人。然而,王朔的灰色童年,遠不止來自於父親的「家庭暴力」,扼殺他童年美好的人,同樣包含了一個沒有溫度的母親。
不單是母愛,就算是「愛「,王朔也認為她的母親是不曾擁有的:「那是我媽理解範圍之外的事,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不容許一個孩子犯錯,無疑就是剝奪他的大多數快樂。母親這樣冷漠的形象甚至影響到了王朔的女兒,他的女兒王咪,同樣也覺得自己的奶奶冷漠地像個「死人」,讓人愛不起來,也不知道怎麼去愛。
二 弄不懂「親情」的痞子
心理學中有這麼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王朔一直在作家和編劇界都被稱為痞子,然而,他那固執、偏激、事事都橫衝直撞的性格都來源於他那不幸的童年。他也曾希望在他成年懂事之後,能夠從母親那裡得到親情的彌補。
然而,在一次訪談中,王朔曾問他的母親,如果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母親還會愛他嗎,他的母親卻說,會舉報他。這不是一個笑話,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涼薄,仿佛母親的愛,只是來源於她理性的施捨,根本無關親情。王朔對於親情的缺失,終究是不能獲得他人的救贖,所以他選擇了自救。
很多人曾講,在看完《致女兒書》後,他們知道那個情感翻湧、充滿衝突的痞子王朔,已經遠遠離去了。而磨去他一身的尖銳的人,正是他的女兒,王咪。也許是因為從小對於親情的缺失,王朔其實也不明白如何去愛他的家庭。這個痞子也曾那個不願負起家庭的責任,與妻子離異,同樣,他的偏執也曾傷害他的女兒。
知道有一天,王咪無疑地對王朔說:「做你的女兒真倒黴。」王朔才幡然醒悟,十三歲便跟隨母親去美國的王咪,同樣也缺失著親情的滋養。這讓內心世界本就十分衝突和矛盾的王朔十分不安,他不懂如何表達。
但他的心的的確確一直是被自己的女兒牽著走,「我說我愛你,其實最基本的都沒有做到——和你生活在一起。一個女兒對好父親的要求其實很低對嗎,只要他能和自己住在一起,這一條沒有,再說什麼也只能稱為虛偽了。」
的確,王朔對女兒賦予了無數的包容與關心,卻唯獨忘記了陪伴。這個「不負責任」而且十分彆扭的父親,甚至缺席了女兒的婚禮,一個人躲在家裡餵貓。天不怕地不怕的痞子,卻在愛的人面前慫到不敢露面,只是讓陳丹青和馮小剛去到了現場。
就像陳丹青說的,他沒有勇氣站在女兒的婚禮上,因為他用自己的痞氣和野心毀掉了自己和前妻的家庭,仿佛像女兒婚禮這樣的圓滿場面本身就與他這個人的氣質不符,他便選擇缺席了這個重要的時刻。
三 沒有救贖的缺席
親情究竟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就算是單純的孩子也能感受出它的色彩?我想,親情應該是一種需要感悟的本能加上有意識的責任,父母和孩子都應該有愛的本能,而責任,其實是愛的傳遞,從父母,向孩子傳承。本能和責任一旦缺失一環,就會讓親情的關聯破裂。王朔的父母錯了,最初的王朔也錯了。
但錯了終究是錯了,特性被定為痞子的王朔無法挽回,但他永遠在盡力彌補對女兒的愛。但王朔並沒有女兒那麼幸運,自始自終王朔都沒有獲得過父母的理解。當他的母親躺在病床上,死死地盯著他害怕自己被拋棄時,王朔的內心卻只能感受到無數的悽涼:「我需要愛的時候,你在哪裡?」親情,缺席了就是缺席了,就像時光從不會因為人的不甘而倒退,愛也無法反向流回一個人的童年吧。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