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和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但他不普通的地方你們算是小看了他。當年的他可是北京城裡的人尖子,人家那文學能力有多強?給他一個諾貝爾獎都不為過。——馬未都
對於王朔,或許八十年代喜歡文學的人沒人不知道他,那些俗到極點但是又深入人心的觀點一下子就闖入每個人的心中,也瞬間讓他紅遍大江南北。
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市井氣與諷刺的意味,不同於其他文學家那樣,他直接用直白的話語對當時陳舊的文學風氣進行了批判,並開創了中國新時代文學的先河。
王朔和女兒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這是王朔在寫給女兒的《致女兒書》這本書裡的一句話,就這短短的幾句話,就道出了現在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
王朔生活在一個軍人之家,父親是一個軍人,他一直堅信的原則就是「棍棒教育」,棍棒下的王朔的確是成材了,但是兩人之間的親情也打斷了,也給王朔的童年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但是王朔的灰色童年的大部分責任卻是母親帶給他的,他的母親是冷漠地,給他的愛是沒有溫度的,不容許一個孩子犯錯,無疑就是剝奪他的大多數快樂。
就是這樣的母親,甚至是影響到了王朔的女兒王咪。她覺得自己的奶奶冷漠得像個「死人」,讓人愛不起來,也不知道怎麼去愛。
而且他的性格也導致了女兒對他的梳理,在女兒婚禮的時候,這個看起來「不負責任」的父親甚至沒有出席,一個人躲在家裡餵貓,只是讓陳丹青和馮小剛去到了現場。
就像陳丹青說的:他沒有勇氣站在女兒的婚禮上,因為他用自己的痞氣和野心毀掉了自己和前妻的家庭,仿佛像女兒婚禮這樣的圓滿場面本身就與他這個人的氣質不符,他便選擇缺席了這個重要的時刻。
也正是這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王朔的作品如"痞子"一般,直來直往的刻畫下了栩栩如生的社會現狀。
很多人最初開始喜歡上王朔,主要是他作品的語言特色,而且仿佛是天生的,沒人學的來,聽著俗氣十足,但又那麼真實深刻。就是這種語言風格,讓王朔成為痞子文學的代表,讓小眾的痞子文化帶動了當年的大眾文化。
真正的作品來自民間,「俗氣」的話語中透露著一絲率真
有人說過由王朔的《動物兇猛》改編成姜文、寧靜、和夏雨主演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大概是近三十多年來最有文學味的電影。
而且米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迴》以及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這四部電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編,王朔達到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年,被中國影視界稱為「王朔電影年」
而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對女兒的愛也全部寫在了《致女兒書》和《我是你爸爸》中,這幾本書都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王朔文字最大的特點是口語,不作,敢說!讓我們一起從王朔的作品中體會最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