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深圳市寶安區福海街道垃圾分類如火如荼開展,成為居民生活的新常態,社會文明的主基調。
9月28日,隨著寶安區福海街道美盛新村最後一戶居民的家庭分類情況登記入冊,福海街道正式完成轄區所有家庭分類檔案建立工作。此舉也標誌著:福海街道成為寶安區全區首個完成、全市率先建立家庭分類檔案的街道。
三步驟——優化入戶工作,全面摸排推進建檔100%
今年深圳垃圾分類將邁入「法治時代」,福海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為契機,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在寶安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技術團隊指導下,福海街道前期重點針對建檔入戶工作,即「工作準備、工作要點、注意事項」三步驟,對入戶工作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做出相應的工作規範。
福海採用「全面摸排、精準篩查、重點入戶」的工作方法,對轄區內每戶家庭垃圾分類容器情況、投放情況進行全面了解,保證家庭分類建檔率100%。
做好垃圾分類,有賴於每一個人樹立理念、落實行動。
為提升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意識,福海街道向轄區居民發放了分類標貼。「在有清晰分類標識貼的容器面前,比沒有標識的容器更能引導人們主動去分類。」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派發相應的分類標識貼給到居民,通過對家裡設施改造加貼標識能最大程度引導並改變居民的投放習慣,以全面提升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投放準確率。
兩率先——為後續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依據
毋容置疑,要使垃圾分類工作能長效推進,需發揮社區基層管理的重要作用,築好牢靠堡壘。
如何使垃圾分類工作結合福海自身實際做實做細?福海緊扣《寶安區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八條措施》要求,以「社區統籌、部門協同」模式推進家庭分類檔案建立工作。
為此,福海聚焦社區基層黨委核心統籌,協同城管辦、社區工作站、網格綜管中心多部門聯動,由城管辦印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致居民的一封信》、分類標識貼等資料,並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培訓;由社區工作站統籌調撥轄區內宣傳資料,組織、協助網格綜管站開展入戶建檔工作,並每日匯總、報送完成率,街道進行每日通報;由網格綜管中心組織轄區515名網格員深入511個基礎網格,逐格逐戶逐人發動參與,全方位、地毯式開展實際入戶工作,期間派發17萬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17萬份《致居民一封信》、17萬套垃圾分類不乾膠標籤等宣傳資料,並指導居民掃描填寫信息、查看居民家庭分類容器情況,確保建檔數據如實反映轄區住戶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情況。
努力換來成效,通過明確各部門任務分工,限定工作完成日期,量化社區每日工作任務等方式,福海有條不紊開展各項工作,促成街道在寶安區全區率先完成、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家庭垃圾分類信息檔案,為後續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依據。
常態化——奮力邁向垃圾分類典範街道
推進垃圾分類,相較於成熟小區,城中村存在更大挑戰。
福海新田舊村是新田社區僅有的三個城中村之一,總面積達5.2萬平方米;舊村片區現有物業樓宇167棟,居住有5500戶近1萬人。
城中村垃圾分類該怎麼管?福海還是在細微處下功夫,從「精細化」裡找答案。
因地制宜,貼著現實去設計,比著人心去執行,問題迎刃而解。
如今,走進新田舊村,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道路、整齊排放的車輛以及文明有序的八個垃圾投放點。
「昔日居民口中的『垃圾村』早已一去不復返。」新田社區黨委書記文笑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田舊村內有130多家餐飲門店,而每家店內都有一個綠色分類垃圾桶。為了推進垃圾分類,新田社區工作站聯合物業公司為舊村每戶餐飲門店發放了廚餘垃圾桶,每天經營者都會自覺將廚餘垃圾倒至桶內,並進行兩次清理,且絕不會「超範圍」放置垃圾桶。
小細節透視大文明,舉手投足、點滴之間最能看出綠色生活的水準、公民意識的高低和社會文明的成色。
新田社區制定「垃圾掏窩」等「十大舉措」,力促舊村蝶變,為美麗福海寫下生動註腳。
近日,福海在新田社區召開城中村物業管理現場會,推廣新田社區城中村管理模式,並制定了城中村物業管理提升「十大舉措」,包括:徹底解決思想問題;明確管理主體責任;嚴格執行考核機制;切實增加物管人員;全面落實物業收費;全面加強宣傳教育;推廣新田「垃圾掏窩」經驗做法等。
垃圾分類也必將是一場「持久戰」。
福海全面推行、依法治理垃圾分類,下足繡花功,持續用力,抓緊抓實,久久為功,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常態化、長效化、規範化。
據了解,下一步,福海街道將與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共同推進家庭分類檔案的「建檔、分檔、升檔、降檔」工作,即在建立轄區所有家庭分類檔案基礎上,結合家庭分類容器配置和分類投放情況將所有家庭劃分到A、B、C類檔案家庭(A類為達標、B類為預達標、C類為未達標),並實時動態跟進各家庭的分類情況,將逐步推進街道轄區所有責任主體的分類檔案信息的建立工作。在年底實現人均家庭廚餘0.1公斤/日,廚餘垃圾(家庭廚餘、餐廚垃圾、其他廚餘)0.25公斤/日目標的基礎上,為福海街道打造全市乃至全國垃圾分類典範街道做好準備。
【來源:晶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