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醫生》中文譯者藍英年:尋找蘇俄文學真相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尋找蘇俄文學真相

在蘇聯時,藍英年整天跟俄國人在一起,到過遠東很多地方。他身邊總帶著個本子,聽到不懂的,無論俗話還是俚語,都請人寫下來。他跟著俄國朋友去庫頁島、勘察加看馬哈魚洄遊,在海邊住了3天,渾身沾滿腥味。馬哈魚洄遊時,一棍子向魚群打下去就能打著一條馬哈魚。

他到蘇聯時政局已經開始動蕩,各個加盟共和國都要求脫離蘇聯。但他很快就對形勢失去興趣,轉向文學,看雜誌、做讀書札記。他和遠東大學老教授謝爾蓋成為朋友,經常上他家談文學。他通常帶一瓶伏特加往桌上一放,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藍英年不怎么喝酒,光顧著聽老先生講述,記下他所不知的作家的軼事以及蘇聯的真實情況:農業集體化時多少人死亡,多少人逃離故土等等。老教授在送給藍英年的一本書上寫道:「您是最了解蘇俄文學的中國人。」

「我在中國時聽說過法捷耶夫是自殺的。」1957年春天,蘇聯老師悄悄把這個消息告訴藍英年。為證實老師的話,他開始尋找有關法捷耶夫之死的文章,最後找到《蘇共中央通報》上他的遺書手稿影印件,才確定法捷耶夫是自殺的。為能夠進入圖書館書庫查資料,他給圖書管理員買糖果鮮花,跟她們搞好關係,就能自己上書架翻書或把刊物帶回宿舍看。

藍英年還到離海參崴三個多小時車程的法捷耶夫故居參觀,在那裡住了一夜。法捷耶夫紀念館館長熱情地接待他,他是參觀這個紀念館的第一位中國客人。館長大談法捷耶夫,將其說成完美無缺的人物,卻隻字不提他自殺的原因和任作協總書記時對作家的打擊、迫害。藍英年聽得不耐煩,得出結論:名人故居講解員或館長的話不可輕信。

後來,藍英年根據掌握的文獻史料試圖揭開法捷耶夫自殺之謎:法捷耶夫同史達林的關係,用愛倫堡的話來說,是士兵和元帥的關係。元帥的每句話對士兵都是命令。法捷耶夫說他一生最怕母親和史達林,但也最愛他們兩人。法捷耶夫不同於史達林周圍的黨棍,是有頭腦有抱負的人,再加上文學品味與史達林往往不同,違心執行史達林意志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只得借酒消愁,成為酒鬼。

1991年,藍英年在離開俄國前夕,決定再次去海參崴二道河子憑弔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弄清關押詩人的勞改營的位置。回國後,他在一篇有關曼德爾施塔姆的隨筆裡表達了對詩人命運的無限惋惜:這樣完全不通世故的人,在布爾什維克為鞏固政權同白軍拼死廝殺、國內生產瀕於癱瘓、百姓難以果腹、知識分子活動受到鉗制的1920年代,命運就已經註定;曼德爾施塔姆竟然寫了嘲諷史達林的詩,沒有第二個詩人敢寫這樣的詩。人們生活在現實中,都已學會保護自己,只有曼德爾施塔姆沒學會。

藍英年在勞改營舊址附近的街心花園裡默默坐了很久,他坐的椅子上曾放過葉甫圖申科憑弔曼德爾施塔姆的花籃。「我從曼德爾施塔姆聯想到他們那代作家悲慘的命運,不必說茨維塔耶娃和葉賽寧了,勃洛克的命運同樣悲慘,咽氣前才批准他出國治療。他們都是不諳政治、手無寸鐵、潛心創作的人,就不能對他們寬容點?然而,史達林沒有寬容他們。於是出現了俄羅斯文化的斷裂,文化接力隊中缺少了一批傳遞接力棒的高手,其後果人們至今仍未完全認識到。」

那時最不能容忍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

人物周刊:您提過一個觀點,十月革命之前,俄國作家和詩人也分成幾個派別,有支持布爾什維克,有不支持。我看了下,白銀時代的詩人好像都不支持。

藍英年:沒有一個,都是仇恨。有一個苔菲,幽默諷刺小說寫得極好,是果戈裡的嫡派真傳。苔菲就說,我熱愛俄羅斯,但我仇恨布爾什維克,但她是在巴黎說的,安然無恙。這些人在蘇聯被稱為白俄,沒一個是擁護布爾什維克的,說他們殘忍、殺人,把局面變成這樣,特別是後來列寧下令槍斃尼古拉二世一家。

人物周刊:您怎麼看法捷耶夫這個人和他的命運?

藍英年:這個人天生有正義感,文學品味跟史達林往往不一致,但他當時的身份是作家協會總書記,就是史達林的文學總管。史達林告訴他,身邊都是特務,巴甫洛夫是特務,愛倫堡是特務,怎麼不抓啊?他說好。但他心裡明白,這些人怎麼會是特務?他內心充滿矛盾,做過不少違心的事。

法捷耶夫是真正懂文學的人,但他的文學才能沒有發揮出來。《青年近衛軍》本來克拉斯諾頓市被德國人佔領後,中學生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德國人。史達林一看就火了,這哪兒有黨領導啊,重寫!法捷耶夫被迫重寫。他認為重寫的《青年近衛軍》已經不是他的作品了。

他本來準備寫一本書叫《最後一個烏兌格人》,是他真心想寫的,但始終沒有寫出來。烏兌格是一個少數民族,在蘇聯也不過兩三千人。他一直想不再擔任作協總書記,自己好好寫小說。他死前多次給當時的蘇共領導人寫信,要求接見,但他們忙於內鬥,沒有接見他。法捷耶夫徹底絕望,自殺了。

人物周刊:蘇聯時代的作家裡哪些有才華的沒有被正視?

藍英年:比如特裡豐諾夫,我翻譯過他一本小說叫《濱河街公寓》,去年我又重譯了。他是出色的作家,敢於反映蘇聯的真實情況。他的成名作《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品,1952年譯成中文,風靡一時,我們那代大學生都讀過,還開討論會。這位作家極有才華,小說結構好,人物刻畫得好,而且非常真實,敢於觸及現實問題。他在中國不甚知名,知道他的人不多,我們在「文革」時翻譯了他的《濱河街公寓》,這篇小說不僅轟動蘇聯,也轟動歐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內部出版發行,供批判用,譯者不署真名。

還有詩人布羅茨基,當局把他定為懶蟲,因為他沒有工作。他說我寫詩。人家說你寫詩算什麼?那時人們對他的評價非常低,他是到美國後才有名的,他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他沒有工作,就靠寫詩維生,他的詩不能發表,日子過得非常艱難。那時候有名的詩人是吉洪諾夫、伊薩科夫斯基,伊薩科夫斯基是《喀秋莎》的詞作者。1950年代,沒人知道布羅茨基,因為他只寫自己想寫的,不願歌頌政權,那時當局最不能容忍的是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什麼都要聽史達林的。

人物周刊:您怎麼評價高爾基這樣的無產階級作家?

藍英年: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真正關心知識分子,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他認為俄國是一個農民國家,非常需要知識,他熱烈歡迎二月革命,認為當時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科學文化,對十月革命抱有牴觸情緒。他未必喜歡無產階級專政,不喜歡布爾什維克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老為知識分子說話。他出國實際上是被列寧逼出去的。

他最好的作品是流浪漢文學,寫得生動感人。三部曲也讀得下去,最讀不下去的是《克裡姆 薩姆金的一生》和《母親》。《母親》是圖解列寧的一句口號:現在我們罷工不是為了經濟問題,而是要推翻體制,工人已經覺悟到要推翻沙皇制度了。列寧很敬重高爾基,始終保護他。沒有列寧,高爾基恐怕早被其他人消滅了。列寧對他的戰友們說,高爾基是個文人,他有什麼古怪的想法我們不管,但他是我們的朋友。

現在誰還讀高爾基的作品?《約翰 克裡斯朵夫》你可能還想重讀,高爾基你想重讀嗎?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去看看契訶夫的小說,看完之後我馬上心情就舒暢許多,因為那是真正的文學作品。高爾基的某些作品政治含義太重,過了那個時期就讀不下去了。他的流浪漢文學沒有多少政治含義,《二十六個和一個》很優秀。但總的來說,他是個中等作家。

人物周刊:您心目中一流的俄國作家有哪些?

藍英年:當然是果戈理、萊蒙託夫、契訶夫。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流的,還有很多,比如苔菲。我介紹過苔菲,我認為她才是果戈裡的嫡派真傳,是果戈理之後第二個非常了不起的幽默諷刺作家。她有篇小說叫《毅力》,一個叫伊萬的人到醫院看病,發現心臟有點問題。醫生就說,別喝酒,我相信你能做到,因為你有毅力。他從醫院裡出來經過商店,看到有賣酒,他想買瓶酒不喝,考驗自己的毅力。吃飯時,把酒放在桌上,看著不喝,因為他有毅力。後來打開酒瓶不喝,因為他有毅力。他想喝一口就不喝,因為有毅力,最後爛醉在桌子底下。苔菲鞭笞的是俄羅斯的民族性,如不講信用、誇誇其談等等。

(參考書目:《被現實撞碎的生命之舟》;《那麼遠,那麼近》;《尋墓者說》)

南方人物周刊版權所有

相關焦點

  • "日瓦戈醫生"完成60周年 譯者藍英年結緣青島
      今年是小說《日瓦戈醫生》完成60周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國內首個中文譯本30年全新修訂本。《日瓦戈醫生》是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捷爾納克的巔峰傑作,他說,「通過這部小說,讚頌那時的俄羅斯美好和敏感的東西。」
  • 《日瓦戈醫生》是中情局「攻擊」蘇聯的「武器」嗎
    三十多年前,翻譯家藍英年、張秉衡合作完成了《日瓦戈醫生》中文譯本,今年五月,此書新譯本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這個譯本是藍英年重譯的,統一了文字風格,了結了他多年的心願。
  • 話劇《日瓦戈醫生》首次來華演出
    《日瓦戈醫生》:俄羅斯文學中的不朽史詩話劇《日瓦戈醫生》根據世界上最著名的俄羅斯小說之一——《日瓦戈醫生》編排而成。西方的蘇俄文學專家們把這部小說稱為「一部不朽的史詩」 「開啟俄國文化寶庫和知識分子心扉的專門鑰匙」。1958年,前蘇聯偉大的詩人、散文作家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憑藉該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瓦戈醫生》的文學價值,不僅在於它波瀾壯闊的故事背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刻畫感情時真摯細膩的筆觸,更在於它對於時代洪流中個人命運的展現與探討。
  • 新譯《日瓦戈醫生》出版
    本報訊 (見習記者 許光耀)日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羅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代表作《日瓦戈醫生》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繼《阿佩萊斯線條》《抒情詩的呼吸》後,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三部帕斯捷爾納克作品。
  • 中情局秘密推銷《日瓦戈醫生》(附照片)
    《當圖書成為武器——「日瓦戈事件」始末》[美]彼得·芬恩 [荷]比特拉·庫維著 賈令儀 賈文淵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58年1月初,《日瓦戈醫生》俄文書稿以兩個微縮膠捲的形式送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華盛頓總部
  • 李大興:永遠的日瓦戈醫生
    同為「白銀時代」人的帕斯捷爾納克能善終其實是偶然與相對幸運的,他先得到布哈林賞識,後來可能因為翻譯過喬治亞的文學作品,得以逃過史達林的大清洗,活到了解凍時期,否則就連《日瓦戈醫生》也沒有了。雖然晚年因《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受批判,但畢竟赫魯雪夫時代不會把他投進監獄,頂多調動些年青人在他家門口鼓譟示威,讓敏感的詩人整日不得安寧。
  • 美國中情局曾秘密印刷《日瓦戈醫生》 偷運進蘇聯
    1958年1月初,《日瓦戈醫生》俄文書稿以兩個微縮膠捲的形式送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華盛頓總部。英國情報部門提供了這個偷拍的小說拷貝,卻沒有向美國同行透露是如何搞到手的。這部小說在中央情報局內部激起興奮的波瀾。弗蘭克·威斯納是中央情報局的秘密活動主管,為他準備的一份備忘錄中,描述《日瓦戈醫生》是「史達林死後出自蘇聯作者之手的最為異端的文學作品」。
  • 赫魯雪夫時代,小說《日瓦戈醫生》海外出版的坎坷故事
    幾乎所有的專制社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限制國民的言論自由權利,中國古代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而文學作品恰是最高水準的」民之口「。如果要問世界上哪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最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鳴,那一定非俄羅斯莫屬,俄羅斯文學有人類文學的巔峰之稱,前蘇聯時代也不例外。
  • 穿越現實裡的種種「不可能」|評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
    在經歷過幾部未完成的半成品之後,他在1946-1955年間,創作完成了後來獲得諾獎的《日瓦戈醫生》。鮑·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作家,詩人,翻譯家。生於畫家家庭。著有多種詩集及翻譯作品。代表作《日瓦戈醫生》獲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1.「奇蹟」是《日瓦戈醫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講故事」的熱愛,在帕斯捷爾納克的幼年便顯現出來。
  •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在莫斯科郊外的作家村,找尋《日瓦戈醫生》的痕跡
    他在這裡寫下小說《日瓦戈醫生》,翻譯莎士比亞和《浮士德》,寫詩。也是在這裡,他聽到朋友捎來的消息,得知自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聚會上,他舉杯向在場的親友道謝。  現在,那支空酒杯還在桌上放著。陽光充足,桌子和窗框全都閃著光,幾十扇窗玻璃上貼滿了帕斯捷爾納克寫過的詩句,如《日瓦戈醫生》的附詩《風》:  死去的是我活著的是你,  風兒如泣如訴,  撼動了叢林和房屋。  它搖蕩的不是棵棵松樹,  卻是成片林木,  在無盡的遠方遍布;  就仿佛是帆格槳櫓無數,  港灣水上沉浮。
  • 日瓦戈醫生事件
    在「日瓦戈事件」中起了關鍵作用的費爾特裡內利,雖然是意共黨員,行事卻十分獨立,一旦認識到《日瓦戈醫生》的文學價值——他請來的翻譯對他說「不出版此書將是對文化的犯罪」,他堅決拒絕了蘇聯當局停止出版的要求。1957年11月,《日瓦戈醫生》義大利語版面世了,立刻成為暢銷書。
  • 《日瓦戈醫生》手稿被偷帶出境,中情局又把俄文版運回了蘇聯
    他離開時帶走了帕斯捷爾納克首部小說的書稿,以及作者託付的一句話:「這是《日瓦戈醫生》,願這本書流傳全世界。」       《日瓦戈醫生》的多種譯本在世界流傳的同時,帕斯捷爾納克在蘇聯國內遭到了疾風驟雨般的輿論抨擊,而美國中央情報局則秘密印刷了一批俄文版《日瓦戈醫生》,偷偷運進蘇聯。《日瓦戈醫生》被捲入冷戰雙方意識形態鬥爭的漩渦。
  • 美報:《日瓦戈醫生》曾被美用作反蘇工具
    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4月8日報導稱,一本名為《日瓦戈醫生事件:克裡姆林宮、中情局與圍繞一本禁書的鬥爭》新書說,中情局曾把《日瓦戈醫生》作為對俄宣傳工具。報導稱,中情局是蘇聯時期的經典名著《日瓦戈醫生》眾多狂熱擁護者中的一員,旨在引起蘇聯內部意見分歧的秘密印刷,讓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與這部小說大獲成功。根據《華盛頓郵報》摘錄的一本新書內容,「投下書籍,而不是炸彈」似乎是美國在冷戰期間採取的手段之一,這本書描述了一本最受賞識的俄羅斯文學名著的背後故事。
  • 顧劍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郭松民 | 也談批判《日瓦戈醫生》的教訓
    考慮到《日瓦戈醫生》曾經被西方用來作為與蘇聯冷戰的重要武器,這一事實本來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與警惕才對,孰料有人竟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解讀。按照他們的說法,當《日瓦戈醫生》在西方出版並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蘇聯國內對《日瓦戈醫生》的批判,反而「讓自己在盟友和世界上可能同情蘇聯的國家和人士中聲名狼藉」,蘇聯「多年苦心經營的國際形象」,也「付諸東流」。
  •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金色的秋風送走炎炎夏日,斷斷續續大半年之久,《日瓦戈醫生》終於要看完了。電影還沒有看,不過,據網上評論,有個老先生說,「1992年春節前,朋友給了我電影《日瓦戈醫生》的錄像帶。我和妻子在大年夜的深晚觀看錄像帶。
  • 【經典】關於電影《日瓦戈醫生》
  • 美國中情局曾利用《日瓦戈醫生》顛覆蘇聯
    為達此目的,特務們選中了蘇聯作家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在本國不獲出版的小說《日瓦戈醫生》(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用做宣傳武器和破壞的工具。在行動期間,中情局不僅是幕後的策劃者,還親自上陣,做了(盜版)出版商、(便攜版)印刷商、(二渠道)發行商,甚至(局裡的)文學評論家。不過他們宣傳的至少是一本好書。
  • 《日瓦戈醫生》完整劇情介紹,及創作背景等
    《日瓦戈醫生》也一度被禁止出版。直到作者去世20年後,蘇聯才逐步為其恢復名譽,並且肯定《日瓦戈醫生》的文學價值。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版《帕斯捷爾納克傳》小說故事發生於沙俄時代後期,經歷一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俄國內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二戰……橫跨45年,寫盡俄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繼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之後,惟一一部能夠在精神上具有如此廣闊和深刻氣質的不朽史詩,並在1965年被大衛·裡恩拍成電影《日瓦戈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