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蘇俄文學真相
在蘇聯時,藍英年整天跟俄國人在一起,到過遠東很多地方。他身邊總帶著個本子,聽到不懂的,無論俗話還是俚語,都請人寫下來。他跟著俄國朋友去庫頁島、勘察加看馬哈魚洄遊,在海邊住了3天,渾身沾滿腥味。馬哈魚洄遊時,一棍子向魚群打下去就能打著一條馬哈魚。
他到蘇聯時政局已經開始動蕩,各個加盟共和國都要求脫離蘇聯。但他很快就對形勢失去興趣,轉向文學,看雜誌、做讀書札記。他和遠東大學老教授謝爾蓋成為朋友,經常上他家談文學。他通常帶一瓶伏特加往桌上一放,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藍英年不怎么喝酒,光顧著聽老先生講述,記下他所不知的作家的軼事以及蘇聯的真實情況:農業集體化時多少人死亡,多少人逃離故土等等。老教授在送給藍英年的一本書上寫道:「您是最了解蘇俄文學的中國人。」
「我在中國時聽說過法捷耶夫是自殺的。」1957年春天,蘇聯老師悄悄把這個消息告訴藍英年。為證實老師的話,他開始尋找有關法捷耶夫之死的文章,最後找到《蘇共中央通報》上他的遺書手稿影印件,才確定法捷耶夫是自殺的。為能夠進入圖書館書庫查資料,他給圖書管理員買糖果鮮花,跟她們搞好關係,就能自己上書架翻書或把刊物帶回宿舍看。
藍英年還到離海參崴三個多小時車程的法捷耶夫故居參觀,在那裡住了一夜。法捷耶夫紀念館館長熱情地接待他,他是參觀這個紀念館的第一位中國客人。館長大談法捷耶夫,將其說成完美無缺的人物,卻隻字不提他自殺的原因和任作協總書記時對作家的打擊、迫害。藍英年聽得不耐煩,得出結論:名人故居講解員或館長的話不可輕信。
後來,藍英年根據掌握的文獻史料試圖揭開法捷耶夫自殺之謎:法捷耶夫同史達林的關係,用愛倫堡的話來說,是士兵和元帥的關係。元帥的每句話對士兵都是命令。法捷耶夫說他一生最怕母親和史達林,但也最愛他們兩人。法捷耶夫不同於史達林周圍的黨棍,是有頭腦有抱負的人,再加上文學品味與史達林往往不同,違心執行史達林意志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只得借酒消愁,成為酒鬼。
1991年,藍英年在離開俄國前夕,決定再次去海參崴二道河子憑弔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弄清關押詩人的勞改營的位置。回國後,他在一篇有關曼德爾施塔姆的隨筆裡表達了對詩人命運的無限惋惜:這樣完全不通世故的人,在布爾什維克為鞏固政權同白軍拼死廝殺、國內生產瀕於癱瘓、百姓難以果腹、知識分子活動受到鉗制的1920年代,命運就已經註定;曼德爾施塔姆竟然寫了嘲諷史達林的詩,沒有第二個詩人敢寫這樣的詩。人們生活在現實中,都已學會保護自己,只有曼德爾施塔姆沒學會。
藍英年在勞改營舊址附近的街心花園裡默默坐了很久,他坐的椅子上曾放過葉甫圖申科憑弔曼德爾施塔姆的花籃。「我從曼德爾施塔姆聯想到他們那代作家悲慘的命運,不必說茨維塔耶娃和葉賽寧了,勃洛克的命運同樣悲慘,咽氣前才批准他出國治療。他們都是不諳政治、手無寸鐵、潛心創作的人,就不能對他們寬容點?然而,史達林沒有寬容他們。於是出現了俄羅斯文化的斷裂,文化接力隊中缺少了一批傳遞接力棒的高手,其後果人們至今仍未完全認識到。」
那時最不能容忍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
人物周刊:您提過一個觀點,十月革命之前,俄國作家和詩人也分成幾個派別,有支持布爾什維克,有不支持。我看了下,白銀時代的詩人好像都不支持。
藍英年:沒有一個,都是仇恨。有一個苔菲,幽默諷刺小說寫得極好,是果戈裡的嫡派真傳。苔菲就說,我熱愛俄羅斯,但我仇恨布爾什維克,但她是在巴黎說的,安然無恙。這些人在蘇聯被稱為白俄,沒一個是擁護布爾什維克的,說他們殘忍、殺人,把局面變成這樣,特別是後來列寧下令槍斃尼古拉二世一家。
人物周刊:您怎麼看法捷耶夫這個人和他的命運?
藍英年:這個人天生有正義感,文學品味跟史達林往往不一致,但他當時的身份是作家協會總書記,就是史達林的文學總管。史達林告訴他,身邊都是特務,巴甫洛夫是特務,愛倫堡是特務,怎麼不抓啊?他說好。但他心裡明白,這些人怎麼會是特務?他內心充滿矛盾,做過不少違心的事。
法捷耶夫是真正懂文學的人,但他的文學才能沒有發揮出來。《青年近衛軍》本來克拉斯諾頓市被德國人佔領後,中學生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德國人。史達林一看就火了,這哪兒有黨領導啊,重寫!法捷耶夫被迫重寫。他認為重寫的《青年近衛軍》已經不是他的作品了。
他本來準備寫一本書叫《最後一個烏兌格人》,是他真心想寫的,但始終沒有寫出來。烏兌格是一個少數民族,在蘇聯也不過兩三千人。他一直想不再擔任作協總書記,自己好好寫小說。他死前多次給當時的蘇共領導人寫信,要求接見,但他們忙於內鬥,沒有接見他。法捷耶夫徹底絕望,自殺了。
人物周刊:蘇聯時代的作家裡哪些有才華的沒有被正視?
藍英年:比如特裡豐諾夫,我翻譯過他一本小說叫《濱河街公寓》,去年我又重譯了。他是出色的作家,敢於反映蘇聯的真實情況。他的成名作《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品,1952年譯成中文,風靡一時,我們那代大學生都讀過,還開討論會。這位作家極有才華,小說結構好,人物刻畫得好,而且非常真實,敢於觸及現實問題。他在中國不甚知名,知道他的人不多,我們在「文革」時翻譯了他的《濱河街公寓》,這篇小說不僅轟動蘇聯,也轟動歐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內部出版發行,供批判用,譯者不署真名。
還有詩人布羅茨基,當局把他定為懶蟲,因為他沒有工作。他說我寫詩。人家說你寫詩算什麼?那時人們對他的評價非常低,他是到美國後才有名的,他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他沒有工作,就靠寫詩維生,他的詩不能發表,日子過得非常艱難。那時候有名的詩人是吉洪諾夫、伊薩科夫斯基,伊薩科夫斯基是《喀秋莎》的詞作者。1950年代,沒人知道布羅茨基,因為他只寫自己想寫的,不願歌頌政權,那時當局最不能容忍的是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什麼都要聽史達林的。
人物周刊:您怎麼評價高爾基這樣的無產階級作家?
藍英年: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真正關心知識分子,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他認為俄國是一個農民國家,非常需要知識,他熱烈歡迎二月革命,認為當時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科學文化,對十月革命抱有牴觸情緒。他未必喜歡無產階級專政,不喜歡布爾什維克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老為知識分子說話。他出國實際上是被列寧逼出去的。
他最好的作品是流浪漢文學,寫得生動感人。三部曲也讀得下去,最讀不下去的是《克裡姆 薩姆金的一生》和《母親》。《母親》是圖解列寧的一句口號:現在我們罷工不是為了經濟問題,而是要推翻體制,工人已經覺悟到要推翻沙皇制度了。列寧很敬重高爾基,始終保護他。沒有列寧,高爾基恐怕早被其他人消滅了。列寧對他的戰友們說,高爾基是個文人,他有什麼古怪的想法我們不管,但他是我們的朋友。
現在誰還讀高爾基的作品?《約翰 克裡斯朵夫》你可能還想重讀,高爾基你想重讀嗎?我今天心情不好我去看看契訶夫的小說,看完之後我馬上心情就舒暢許多,因為那是真正的文學作品。高爾基的某些作品政治含義太重,過了那個時期就讀不下去了。他的流浪漢文學沒有多少政治含義,《二十六個和一個》很優秀。但總的來說,他是個中等作家。
人物周刊:您心目中一流的俄國作家有哪些?
藍英年:當然是果戈理、萊蒙託夫、契訶夫。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流的,還有很多,比如苔菲。我介紹過苔菲,我認為她才是果戈裡的嫡派真傳,是果戈理之後第二個非常了不起的幽默諷刺作家。她有篇小說叫《毅力》,一個叫伊萬的人到醫院看病,發現心臟有點問題。醫生就說,別喝酒,我相信你能做到,因為你有毅力。他從醫院裡出來經過商店,看到有賣酒,他想買瓶酒不喝,考驗自己的毅力。吃飯時,把酒放在桌上,看著不喝,因為他有毅力。後來打開酒瓶不喝,因為他有毅力。他想喝一口就不喝,因為有毅力,最後爛醉在桌子底下。苔菲鞭笞的是俄羅斯的民族性,如不講信用、誇誇其談等等。
(參考書目:《被現實撞碎的生命之舟》;《那麼遠,那麼近》;《尋墓者說》)
南方人物周刊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