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萬眾期待的電影《奪冠》上映啦,只是看看這個陣容,就知道這部影片不會爛,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主演,其中還有中國女子排球隊本色出演。只是陣容強大怎麼夠,還有這三點,是你必須去看它的理由。
亮點一:影片細節深度還原
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是深度還原了從1980年到2016年的幾場經典賽事,從解說到人物的訓練場地、服裝、觀眾,絕對能讓你身臨其境,回到過去。
其中影片前半段還原了1981年中國隊迎戰日本隊,打敗了「東方魔女」日本隊,獲得了世界冠軍的場景,當中國女排獲得勝利,觀眾們、聽眾們紛紛從家裡跑了出來,他們點燃了掃把,在街上奔跑揮舞,慶祝勝利。
後來郎平成為教練之後,決心改革低迷已久的中國女排,提出大國家隊計劃,將整個國家隊隊員擴充,靠大數據布置戰略戰術,讓我們看到了和過去的女排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戰鬥方式。
這些深度還原,都讓平時對女排不太了解的觀眾們對中國的體育歷史有了更深更生動的了解。
亮點二:全員演技在線
這些非專業運動員的演員,比如彭昱暢,硬是演出了專業運動員的水準,他是女排的陪練教練,在場上和女排們一起打球毫無違和感。
我們的陳萍萍吳剛老師,在其中飾演郎平的教練,在場上指導女排們極為嚴苛,幾次戳中淚點。
不得不提一下鞏俐老師,真神演技,在影片中,她就是郎平,完全沒有鞏俐的影子。在場上指導女排們極有專業教練的樣子,一度我以為她就是教練,而非演員。
提起郎平,飾演青年郎平的,是郎平的女兒白浪,她主要演繹郎平年輕時艱苦訓練的過程,當她嘶吼著扛起100公斤的啞鈴時,足以震撼人心。
這部影片有些人不喜歡,說是太平淡了,但其實恰恰不是,而是因為淚點太多了,全程高能就等於沒有高能。
但陳可辛導演如此安排,我想他是有自己的考慮,假如只是展示曾經的輝煌,還是太單一了,假如只是展示如今的先進,可能又顯得枯燥,他可能更多抱著一種拍攝紀錄片的模式去拍攝這部電影,用理性的角度去描繪理性中的溫情。
淚點一:郎平舉起100公斤槓鈴
教練嫌郎平力量不夠,讓她練習舉槓鈴,舉不起100公斤就不準摸球,於是前半段的郎平一直在舉槓鈴。
有一天訓練已經很晚,她和陪練陳忠和在訓練場裡,她拼盡全力舉起了槓鈴,陳忠和嚇得大喊:「你腰不要啦!」
郎平只是笑笑,說我明天可以打球了。
淚點二:再不拼就沒機會了
從老一代的中國女排身上,你只能看到兩個字,那就是「拼命」,訓練時練哭了,繼續,大年初一別人都在全家團聚,女排繼續訓練,在場上就快被日本隊打趴下,她們手疊在一起喊道,再不拼就沒機會了,然後繼續。
奇蹟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拼命。有多麼輝煌,背後就有多麼非人的苦楚。
郎平看似健康,卻有殘疾人證書,多年的訓練讓她的身體早就已經壞掉了,和她一起隊員們個個都是英雄,隊長孫晉芳上場後腰傷發作,還依然上場扛,為郎平贏得了寶貴的幾分鐘休息時間。
還有接應陳招娣,骨折了依然帶著繃帶上場拼完五局,有「獨臂將軍」的美譽。
在他們身上,榮耀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他們所付出的一切,遠比榮耀多太多。
淚點三:一件拼接的毛衣
陪練陳忠和,由彭昱暢飾演,他一個人做全體女排的陪練,每天陪著女排們打球,但他卻不能上場,也不能去奧運會。
但姑娘們為了安慰他,合起來為他織了一件毛衣,針口縫合不太整齊,兩個袖口不一樣大,但是陳忠和還是很驕傲地把這件毛衣穿在了身上。
淚點四:他們有科技,我們能拼命
有個搞計算機的專家(李現飾演)告訴郎平的教練袁偉民,美國已經開始用計算機計算數據,分析每個隊員的打球方法,人家打球現在靠科技了。
得知中國沒有那個技術之後,袁偉民選擇把網向上加高15釐米。
別人有技術,我們只能拼命,那就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精神。
沒想到吧,這麼一個勵志、感人的電影還有笑點。
是有的,只是必須仔細去體會,才能體會到苦中作樂的那種滋味。
笑點一:張常寧轉球
好了好了,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張常寧這個毛病了。
張常寧以前是打沙灘排球的,被郎平選入中國女排,可是她依然保持著轉球的習慣,因為以前打沙灘排球時,會轉球把沙子轉掉。
隊友曾經很生氣地讓她別轉了,可是這個毛病就是改不掉。
電影中還原了她因為轉球被判超時的鏡頭,正轉的起勁的張常寧突然聽到被判發球超時呆在原地,那一刻萌呆了。
後來訓練時郎平略顯無奈地對張常寧說,我限你五秒內把它轉完。
笑點二:一不小心就打臉了
這是郎平和陳忠和的事情了,當時他們去和江蘇男排打,陳忠和為了激勵郎平說,你要是今天能打贏我,我一輩子陪你打,結果郎平一個扣球過去,陳忠和這輩子搭上了……
亮點、笑點、淚點,當然不止我說的這些,更多的精彩,就必須要你自己去電影院探索了。也歡迎已經看過的小夥伴在下方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