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時,其實所能拍攝的題材是最多最豐富的,包括風光、人像、人文、動物等等,能不能拍到滿意的照片,不僅僅考驗攝影師的綜合拍攝能力,也要看攝影師是否帶了合適的器材。
隨著適馬這支70-200mm的發布,適馬新一代的大三元鏡頭終於集結完成。
前陣子我去了一趟雲南麗江,這次我帶了適馬新一代的三支大三元鏡頭。只有最高檔次的恆定光圈鏡頭,才能被冠以「大三元」之名。他們兼顧光圈、畫質和便捷性。
適馬大三元鏡頭覆蓋了從14mm到200mm的焦距,並且在所有焦段下都擁有F2.8的大光圈,廣泛適用於風光、人像、人文、景物、花卉、活動等多種拍攝題材,還讓我們在旅行中可以儘可能地去拍攝到不同的題材的照片,正是因為這些優點,大三元鏡頭也成為大多數職業攝影師、攝影愛好者最先購買的鏡頭。
——徐嘉靖
這支鏡頭是適馬在Art系列的14mm超廣角焦段上,開發的一支超廣角變焦鏡頭。
包含三片FLD螢石級鏡片、三片SLD特殊低色散鏡片和三片非球面鏡片,其中更採用了一片大口徑的非球面鏡片,能在最大程度控制鏡頭畸變的同時,在整個變焦範圍內都能提供高素質的成像效果。
相比傳統的16-35mm鏡頭它具有更廣的焦段,特別當你拍攝大場景風光照片的時候,恨不得鏡頭再廣一些,來將整個美景都納入到畫面中去。
而且別小看了這多了2mm的焦段,越是廣的焦段,每1mm帶來的視角改變越大。
F2.8的最大光圈,讓它能夠在你旅行中遇到星空題材時,雖然光圈沒有14mmF1.8這麼大,但也能夠將它作為一支傳統的廣角大光圈鏡頭14mm F2.8鏡頭來使用。
除了拍攝風光,其實用超廣角來拍攝人像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不僅能夠交代更多的環境元素、超廣角帶來的誇張透視形變,還能夠起到大長腿的效果。
如果說旅行中你只想帶一支鏡頭、又什麼都想拍點,那麼帶上24-70mm準沒錯,因為這支鏡頭的焦段涵蓋了廣角、中焦、中長焦,這些焦段在日常拍攝中使用頻率最高的。
並且這支鏡頭還搭載了高效的OS光學防抖功能,提供了約4檔快門速度的強大防抖效果,這提升了我們日常手持拍攝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其實這次旅行幾乎全程我都在用這支鏡頭作為掛機鏡頭來拍攝人文照片,28mm、35mm、50mm這些人文黃金焦段,都可以在這一支鏡頭上找到。
我可以在不需要換鏡頭的情況下,通過旋轉變焦環獲得想要的焦段,就連馬格南攝影師也會使用這個焦段來作為掛機頭進行人文街頭題材照片的拍攝。
就風光來說,它也能成為14-24mm的一個不錯的補充,當你的風光場景並不需要那麼廣的焦段時,24-70mm就可以登場了。
它也能夠勝任人像題材的照片拍攝,F2.8的大光圈讓它在中長焦端也有一定的虛化能力,一般24-70mm的70mm端還會有不錯的微距能力,加上F2.8的大光圈還可以拍攝一些靜物或者花花草草的照片。
有人說為什麼70-200mm 不是Art系列而是Sports系列,70-200其實更加主打運動題材拍攝,更重視操縱性能以及堅固的做工。
雖然不是Art系列,但是加入了9片FLD螢石級鏡片、和1片SLD特殊低色散鏡片,讓這支鏡頭從中心到邊緣也都有極高的解析度,具有不錯的畫質表現。
這支70-200mm還集成了帶有加速度傳感器的智能OS光學防抖,和能夠全方位進行追隨拍攝的最新算法,這次行程中沒有合適的場景,期待下次有機會可以好好試一試。
這次我想說說70-200mm的風光用途,不少人可能會有個誤區,就是拍攝風光一定得是超廣角鏡頭,其實不然,有些目的地的風光拍攝就是需要70-200mm這一類的鏡頭。
通常來說,我在旅行出發拍攝之前都會提前做好功課,看看這次是否除了超廣角鏡頭之外,還需要帶上70-200mm鏡頭來拍攝特寫。比如這次拍攝麗江的玉龍雪山,這類雪山日照金山的特寫鏡頭,都需要70-200鏡頭去拍攝。
像之前拍攝過的緬甸蒲甘的日出日落就只能用70-200mm去拍攝,超廣角鏡頭根本都沒有用武之地。
對於人像題材的照片拍攝,不同於廣角鏡頭拍攝人像時對環境的更多交代,70-200mm較長的焦距、以及F2.8的大光圈這兩者相結合,能夠儘可能地摒除背景的幹擾。
我們有時候也需要用到長焦鏡頭壓縮背景的作用拉近人物和背景之間的距離,讓遠處的雪山有了近在咫尺的感覺。
如果為了旅行中攜帶器材的從簡、或者還沒有那麼多預算入手中長焦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頭,那麼70-200mm就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適馬黑科技的名聲赫赫,副廠鏡頭相對於原廠鏡頭一直是性價比的代名詞,但是適馬最近幾年的不俗表現,讓我不得不覺得這一觀念即將被打破。
媲美甚至超越原廠鏡頭畫質的黑科技表現,比原廠更加便宜的價格,讓適馬成為原廠鏡頭搭配副廠機身的夢也不再遙不可及。
他山之石 | 和1000+攝影愛好者一起突破攝影瓶頸
.
近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