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系崛起:中國「八大菜系」之說是怎麼來的?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大象公會」(微信ID:idxgh2013)授權轉載,有刪節。

提起中國飲食的歷史悠久、豐富多樣,最著名也是最常見的一個概念,就是所謂「八大菜系」。


今天所稱的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魯菜、粵菜、閩菜、淮揚菜、浙菜、湘菜、徽菜。


在山東,本地人稱魯菜為八大菜系之首;在四川,本地人聲稱川菜是八大菜系之首

事實上,「八大菜系」一說的歷史,並不久遠。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無疑有著悠久的飲食歷史——畢竟古人總要吃東西。


在一些人看來,這些遙遠的歷史無疑是論證中國飲食「自古以來」的最好材料。翻開各地編寫的飲食文化書籍,不難發現以下套路:


談魯菜,要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齊魯兩國;談川菜,動輒扯到秦漢時期四川盆地經濟發達;談粵菜,則要從南越王墓裡的殘渣說起。


隨處可見的中國地方飲食歷史介紹


可惜,這些菜系歷史絕大多數都是站不住腳的。


例如,中國人自先秦到唐宋,吃魚主要是生吃(魚膾),明清後才逐漸改為熟吃


具體到各菜系,在清代之前的歷史文獻中,我們也找不到任何能證明古代飲食與今天的地方流派有所傳承的證據。


在中國古代文獻裡,人們記錄下的地方飲食差異,絕大多數僅僅是物產、食材的不同。


例如,成書戰國至秦漢的《黃帝內經》說,東部濱海的人吃魚和鹽,西部人民吃肉和脂肪,北方人吃奶製品,南方人吃酸的發酵食品。


晉代的《博物志》記載,東南方的人吃水產,西北方的人吃陸畜。《晉書》裡倒是記錄了一則比較江東和關中飲食的軼事,結論是除了鹽味輕重之外無甚差異。


較普遍的意識到地方風味的不同,並開始在大城市開店售賣,是經濟繁榮的宋代才有的現象。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的開封出現了「川食店」與「南食店」,「南食店」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此類飲食店主要面向的並非當地市民:「向者汴京開南食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夫,謂其不便北食故耳」——性質更類似後來的某地會館和駐京辦餐廳。


天津廣東會館


而當時的口味分布,更是與今天完全相反: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遠非今天「南甜北鹹」的格局。


事實上,與現代中國飲食流派大致對應的文獻記載,要遲至晚清。


出版於 1916 年的清代筆記彙編《清稗類鈔》,對晚清各地居民飲食偏好的不同作了如下說明:


北人嗜蔥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粵人嗜淡食,蘇人嗜糖。即以浙江言之,寧波嗜腥味,皆海鮮。紹興嗜有惡臭之物,必俟其黴爛發酵而後食也。


這則記載中的飲食風味分布,已與今天頗為相近。但這種格局的形成,最多也只能上推到清代中期。


這是因為,無論是人口流動上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還是關鍵調味劑辣椒和蔗糖的大規模生產應用,都要到清代中期才完全確立。


來自美洲的辣椒,到清代中期才流行起來;而蔗糖在古代中國造價高昂,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在明末清初才取得了較大突破


哪怕到了晚清,《清稗類鈔》也完全沒有「菜系」或類似的概念,採用的只是「某地人之飲食」的提法,只有特點,而無流派。


那麼,「菜系」之說,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中國飲食史上,最先出現的類似於「菜系」的概念,是民國時期出現的「幫口」。


直至今天,用某幫指稱特定地域的風味,如「本幫菜」「杭幫菜」「揚幫菜」「川幫菜」,在長三角地區仍很流行。


民國時期的一份上海美食指南,便是採用「各幫」的提法


幫口的原義,和飲食業並不相干。最初,它是指清代各行業中按地域結起的幫派或集團,用於在同鄉、親戚之間相互通氣,相互照應,以增強對外的競爭力。


例如,晚清民國時的錢莊業,就有紹興幫、寧波幫、蘇州幫、廣東幫、上海幫等。


這些以幫口劃分勢力的行業,有一個共同特點,雖然從業者都是外地人,但面向的都是本地消費者,因此存在互相競爭的關係,要找老鄉抱團應對。


以幫口劃分的飲食業同樣如此:隨著近代城市發展,人員流動加劇,來自各地的廚師在大城市同場競技。在市場競爭中,老鄉們拉幫結夥,這才有某幫菜之說。


對於很多地方的飲食,近代城市的市場競爭極大推動了它們的互相學習和創新,由此才逐漸發展為後世較完備的流派。


最典型的例子是廣東早茶。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廣州的茶樓在1920年代推出「星期美點」,即每周更換一次餐點品種,推出一系列新點心。


為了應付巨大的創新壓力,廣東廚師大量借鑑蘇派點心和西餐的元素和技法,才有了今天花樣百出、且仍在不斷創新的粵菜點心。


豐富的粵菜點心


對於消費者來說,只有在催生飲食幫口的近代工商業城市,品嘗並認識到不同的地域風味才成為可能。


人們眼裡的中國飲食,也只有到這時才能「博大精深」起來,並很快形成被魯迅譏諷的口號:「中國菜世界第一」。


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


新中國成立後,各大城市的各幫菜館很快就在公私合營運動中敗下陣來。幫口等民間自發形成的行會,也被視為封建組織予以取締。

在這一背景下,「以幫分菜」的傳統分類法很快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菜系」。據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者介紹,它最早是五六十年代任商業部長的姚依林向外賓介紹中國地方風味時發明的新詞。


若以文獻為據,「菜系」一說在1970年代前的出版物尚無蹤影;到1970年代中期,才日漸增多。


1975年開始出版的《中國菜譜》叢書便堅持菜名改革,同時也是最先採用「菜系」一詞的書籍之一


那麼,「八大菜系」的說法,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小常識」欄目刊登了由汪紹銓撰寫的《我國的八大菜系》,是現有文獻中的最早記錄。


該文將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算成八大菜系。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八大菜系」就此成為定說。


事實上,中國菜系之爭至此才剛剛開始。在這場為期二十餘年,甚至至今還未結束的爭議中,今天的「八大菜系」,不過是眾多觀點之一。


中國菜系之爭,始於改革開放後飲食消費業的恢復發展時期。


號稱「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的悅賓飯館於1980年開業


當時,「菜系」一詞才剛成為飲食業術語不久,但這並不能阻擋人們很快發明出「四大」「五大」「八大」「十大」等一大堆菜系。


例如持「四大菜系」說者認為,只有歷史悠久、影響力大的流派,如魯菜(華北)、粵菜(華南)、川菜(雲貴湘鄂)、淮揚菜(華東)四家才算菜系。拒絕被排斥在外者則認為,凡有地方特色,便是菜系。


除了菜系的數量,其內部排序爭議更大。


90年代初的研究者整理的中國菜系爭議觀點|來源:陳光新,《菜系的認定》,《四川烹飪》1992年第1期


當時的人們對此投入如此熱情,原因並不難理解。


在市場經濟發展之初,「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類朗朗上口、易於傳播的概念,是相關地方飲食業最好的廣告。


客觀而言,在1980年代爭議之初,「四大菜系」明顯更佔優。


據說,當姚依林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對外賓創造出「菜系」一詞時,他介紹的就是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這「四大菜系」。



改革開放之後,官方舉辦的1983年中國第一屆烹飪技術比賽、1987年中國烹飪協會成立大會,乃至1987年副總理田紀雲的講話,也都採用了「四大菜系」之說。


不過,其反對者也為數眾多。在1987年烹協成立大會時,甚至江蘇代表們內部就起了分歧,不少人反對用淮揚菜代指江蘇菜系,認為淮揚只能與南京、蘇錫、徐海平齊。


到了1990年代,「八大菜系」逐漸反超。


1992年3月中國商業出版社發行的《中國烹飪詞典》將「四大菜系」列為條目,引起湖南、福建、浙江、安徽等地烹飪協會紛紛鳴不平,最後擴充為「八大菜系」,此後漸為定局。


當然,未能列入其中的地方風味,仍不斷試圖成為「第九大菜系」。直至2003年,陝西、雲南、貴州、河北、東三省都做過如此努力。


最近的一次嘗試,發生在2017年4月6日,北京烹飪協會正式發布「京菜」菜系,宣稱要打造「九大菜系」。


不過時至今日,隨著餐飲業的高度發達和市場細分,「八大菜系」之類的捆綁營銷早已不能滿足飲食業的宣傳需要,顧客也不再會為了此類名頭決定今晚吃什麼。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相關焦點

  • 中國八大菜繫到底是哪八大?八大菜系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自古民以食為天,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飲食歷史。飲食的不斷發展造就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烹飪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地方習俗和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從時代、民族、地域、民俗、食品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展示出不同的文化。
  • 八大菜系和十大菜系
    "菜系」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最早州現,80年代逐漸流行的。通常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說。菜系是指因地理、氣候、習俗、特產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地方風味。每一菜系的形成,都有它產生的不同生態背景、人文背景和區域背景。
  • 中國六大菜系 之​ 地方菜 八大菜系
    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飲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飲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
  • 中國八大菜系圖譜
    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中國餐飲文化歷史悠久,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即蘇菜、閩菜、川菜、魯菜、粵菜、湘菜、浙菜、徽菜。
  • 中國八大菜系是指哪些菜系 中國菜系的特點和代表菜有哪些
    你知道中國菜系有哪些嗎?本文整理了中國八大菜系,包括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等,下面小編為大家具體介紹這些中國菜系的特點和代表菜,一起來了解下吧。一、魯菜魯菜,由齊魯、膠東、孔府、藥膳四種風味組成,其發源地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以清香、鮮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 中國"八大菜系"的派系之爭,菜系之間的正統與山寨.
    媒體報導說,「該菜系被挑剔的上海食客及媒體譽為中國第九大菜系」。 2004年,新疆貿易行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宣布,新疆醞釀將清真菜系推向全國,使之成為第九大菜系。隨後雲南、陝西、內蒙古有關方面相繼表態,要將當地菜系推上「九大」。 有趣的是,重慶菜要脫離川菜,自立門戶,以渝菜系的名目出現在「九大」。
  • 中國八大菜系
    中國八大菜系分別是: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  川菜作為中國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漢族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
  • 舌尖上的中國:八大菜系圖譜
    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中國餐飲文化歷史悠久,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即蘇菜、閩菜、川菜、魯菜、粵菜、湘菜、浙菜、徽菜。
  • 八大菜系你了解嗎?佛跳牆是什麼菜系?辣子雞是湘菜還是川菜?
    一提到中國菜我們常說「八大菜系「,就知道我們國家的菜餚是多麼豐富多彩、歷史悠久了。
  • 八大菜系過時了?「34地域菜系」了解一下
    澎湃新聞記者 陳卓 實習生 萬笑天對於中國菜系的劃分,國人熟知的是「八大菜系」,即「川魯粵淮揚,
  • 中國八大菜系,每個菜系一道菜,究竟誰才是中國菜「第一把交椅」
    由於我國的美食實在太多,若是分為派系,那恐怕太難講解,於是在一眾美食家和文化學者的帶領下,中國的美食先是被分為四大菜系,然後擴充為八大菜系。雖然八大菜系遠遠不能概括中國的美食,但要說傳播廣泛、歷史悠久、影響深遠,還是要回到這八大菜繫上。
  • 中國八大菜系裡,為什麼只有一個北方菜?
    最後公認最有代表性和影響的菜系便是:魯、川、粵、蘇、閩、浙、湘、徽這赫赫有名的「八大菜系」。如果我們將「八大菜系」結合各地的文化特點,用擬人化的手法來描繪,各個菜系的特點可是非常形象了。我們來看看魯菜的代表菜品——糖醋鯉魚。糖醋鯉魚是山東濟南的傳統名菜,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酸甜可口,尤其這「鯉魚躍龍門」的造型有著金榜題名等美好寓意。儘管其用料並不如之前的菜系來的豐富,但顯然魯菜的烹飪技法難度是非常高的。魯菜作為八大菜系之首,同時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一個北方菜。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八大菜系中大多都是南方菜呢?
  • 八大菜系:究竟誰是第一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民族人口眾多,南北縱貫線長,地域文化深厚,不同的地區孕育著差異較大的食材,造就了各地口味偏好,也因此產生出眾多的地方菜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赫赫有名的八大菜系。因地形人口分布因素,八大菜系中七個菜系都分布在南方,北方僅有一個魯菜。
  • 八大菜系最強檔案,各個菜系名菜你知多少?
    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漢族飲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NO:2 八大菜系之粵菜
  • 【美食季】八大菜系之魯菜
    今天我們來一睹魯菜的風採魯菜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山東菜系由齊魯、膠東、孔府、藥膳四種風味組成。是中國影響最大的宮廷菜系,中國四大菜系之首,以孔府風味為龍頭。山東民風樸實,待客豪爽,在飲食上大盤大碗豐盛實惠,注重質量,受孔子禮食思想的影響,講究排場和飲食禮節。正規筵席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魚翅席」、「翅鮑席」、「海參席」、「燕翅席」等,都能體現出魯菜典雅大氣的一面。
  • 中國八大菜系教程之魯菜烹飪教學視頻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
  • 八大菜系,你知多少?
    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是八大菜系之首。一般認為魯菜內部分為兩大派系,分別以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有時也分為三大派系,為以上兩種加上孔府菜。
  • 八大菜系是哪八大?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
  • 華夏八大菜系
    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 ,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魯菜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商朝末年是魯菜的雛形時期,也是藥與膳相結合的起源,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太公望別名:姜太公所創製,在《姜太公傳略》有相關記載,代表作品:太公望紅燜雞,源由營丘之戰,起源並傳承於當前日照市。
  • 【八大菜系】(五)《徽菜》皖北金絲羊
    >徽菜起源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在清朝中、末期達到了鼎盛,徽菜是徽州六縣的地方特色,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徽菜獨有的味道,由於明清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至長江中下遊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明清時期一度居於八大菜系之首。代表菜品:徽州毛豆腐、紅燒臭鱖魚、火腿燉甲魚、醃鮮鱖魚、黃山燉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