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本源更出名的和風可樂餅

2021-02-16 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

原創作品,歡迎分享,分享無需授權申請。轉載後臺聯繫作者申請授權。

初始版本:191025

初版標題:《和風可樂餅≠可樂餅》

目錄

引言

在日劇或日漫中,我們常能見到一種叫作「コロッケ」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和風洋食,多數字幕組通常直接翻譯為「可樂餅」(也有翻譯成「炸薯餅」的)。其實作者之前也是這麼認為的,但經過一番調研之後,作者會在此後會在「可樂餅」之前加上「和風」或「日式」的前輟。因為它只是可樂餅的一種。日本是個擅於活學活用的國家,且文化融合、文化輸出能力非常強。比如,天婦羅是原本是葡萄牙傳教士無心帶到日本的一種不起眼的家常油炸料理,結果被日本精進優化到,作為代表性的日本美食天下皆知。再比如,咖喱料理起源於印度,後來被英國殖民時期,由英國傳入日本,而到日本之後,經過了幾番同化改良,自成一派日式咖喱聞名於天下。無獨有偶,可樂餅亦是如此,雖然起源於法國料理。但經過日本本土化改良後的和風可樂餅傳向了包括中國臺灣在內的其它亞洲地區,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本源的日本料理,而不知起源於歐洲。

熱氣騰騰的和風可樂餅

什麼是可樂餅

可樂餅的概念

首先要明確一點,可樂餅裡不含可樂。可樂餅起源於法國料理,其原文名稱「croquette」(法語發音為「krɔkɛt」),是從動詞「croquer」變化而來,意思是形容咬下酥脆的食物時,齒間所發出的聲音。這個詞貼切的符合可樂餅外皮炸至酥脆的口感。法國的炸肉餅是魚肉、雞肉的絞肉等混合的油炸物。雖然可樂餅起源於法國,而可樂餅是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因此也從日語的「コロッケ」(koroke)音譯成為了「可樂餅」。

可樂餅的起源

關於可樂餅的起源,可真是眾說紛雲。作者查的資料越多就越懵圈,不同的資料之間先後相差了竟達200多年。我們先來看一下各資料是怎麼描述的吧。

17世紀法國的宮廷料理

可樂餅最早的記載是1661年法皇路易十四御廚所手寫的食譜,內餡以以松露、牛羊內臟及奶油芝士搗碎混合製作,再以麵包糠及馬鈴薯包起炸成。隨著波旁王朝於法國大革命倒臺,可樂餅與其他所有法式宮廷菜品進入平民餐桌。(資料:《維基百科》(中文),可樂餅詞條)

18世紀的法國或英國

提到可樂餅,一般認為起源於法國。但是法國對可樂餅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出於1740年的《法國大事典》。然而英語文獻中可樂餅最早登場是1706年。也就是說據已知文獻來看,英國比法國早了34年。那麼可樂餅到底起源於英國還是法國就成了謎題。(資料:《維基百科》(日文),クロケット詞條)

19世紀末

這份資料的誕生時間最晚,說是1872年可樂餅才在文獻中登場。(資料:「日本コロッケ協會」官方網站)
分析:各方面的資料對可樂餅的起源口徑並不統一,特別是《維基百科》中文和日文的說法都不一致。但都是通過文獻記載來判斷最早的發源的。其中以維基百科中文版的出現時間最早,資料依據是1661年法皇路易十四的御廚手寫食譜。但這個資料是否可靠,作者也無從判斷。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可樂餅起源於17~19世紀這200年間。

可樂餅的分類(日本)

廣義概念的可樂餅分類很雜,不同國家都有可以稱為可樂餅的料理,比如中國的南瓜餅,也是可樂餅的一種。而在日本,可樂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正宗洋食的「奶油可樂餅」,嚴格按照正宗法式可樂餅的標準與細節製作,是一道純洋食料理(西餐)。另一種是經過本土文化同化,口味改良的「和風可樂餅」,風格取向上更偏向日本人的口味習慣,成為了一款和風洋食。

正宗西式可樂餅與和風薯泥可樂餅的對比

奶油可樂餅

奶油可樂餅,日語稱為「クロケット」,即為正統的西式可樂餅。其特點是一定要用到白醬,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白醬。
喜歡西餐的朋友,對「白醬」這個詞一定不會陌生,白醬又稱「白汁」,日語為「ベシャメルソース」,又俗稱「ホワイトソース」。法語為「Sauce béchamel」,法語發音[be.ʃa'mɛl]。白醬或音譯作「貝夏媚醬」,是一種基本醬汁,由一種用黃油和麵粉煮成的黃油炒麵糊再放在牛奶中煮成的。白汁常用於製作其他醬汁,如「奶酪白汁」(Mornay sauce)等,是法國料理的五大母醬之一,也廣泛應用於義大利美食的許多食譜,如「千層面」。相傳這種醬是由法國的路易·德·貝夏媚所創。而這種添加了白醬的筒形可樂餅就是西式的奶油可樂餅。在西餐中,經常作為其它料理的配菜出現,偶爾也有作為獨立料理出現的時候。特點是一口咬下,會爆漿,白醬流出,口感香濃粘稠。

奶油可樂餅

和風可樂餅

和風可樂餅,日語為「コロッケ」。和風可樂餅的誕生一方面是為迎合日本人的味覺習慣而改變的配方,另一方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當可樂餅最初進入日本的時候,日本的乳製品加工技術尚未得到普及,用土豆泥作為主料也是權宜之計。這種以薯泥為主要原料,混合肉餡與蔬菜的可樂餅就是和風可樂餅,其特點是皮脆內餡料鬆軟香糯,食感清爽不膩。

和風可樂餅

可樂餅編年史

關於可樂餅在日本的發展史,作者找到了一份由「日本可樂餅協會」發布的編年史,並進行了漢化翻譯。我們下面來參考一下。

1872年以前

可樂餅尚未誕生於地球上(此說法存疑,有資料表示此時已經有可樂餅的文獻記錄)。

1872年

可樂餅初次在文獻中登場(此說法存疑,有資料表示更早出現)。

1887年

奶油可樂餅傳入日本(クロケット)。
 由於日本乳製品深加工技術尚未普及,發明了土豆泥可樂餅(コロッケ)

(註:因為有記錄表示1909年可樂餅才由法國傳入荷蘭,所以荷蘭說不予考慮。)

1887年

面向上流社會公開菜譜。

1895年

面向大眾公開了兩種可樂餅的區別,クロケット=クリームコロッケ(奶油可樂餅);コロッケ=ポテトコロッケ(薯泥可樂餅)。

1917年

《コロッケの唄》(可樂餅之歌)大流行。
 此時大正三大洋食的概念流行。(可樂餅、煎牛排、日式炸豬排)
 當時的售價,可樂餅:25銭;煎牛排:15銭;日式炸豬排:13銭

1953年

作為學校供餐的冷凍半成品可樂餅面世(第一次可樂餅產業革命)。

1970年代

和風糕點用的包餡機開始應用於可樂餅業界並普及開來。

1980年代

面向外帶或批發購買的大規模量產需求延伸。

1990年前期

由配飯菜的普及而發展了午餐文化(第2次可樂餅產業革命)。

90年代後期

技術革新,各公司開始探索更極致的可樂餅。

2000年代頭

各公司的可樂餅製造商的不當競爭導致價格崩壞。

2000年代中期

可樂餅產業不景氣,出現了企業破產。

2012年

可樂餅革命軍烽煙四起。

由日本可樂餅協會編纂

可樂餅在日本的的歷史大致如上表所示,但也有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比如可樂餅的誕生日,有其它資料顯示比這個要早很多。另外就是表中提及到的「大正三大洋食」,表中列舉的和風可樂餅(コロッケ)、日式炸豬排(豚カツ)和煎牛排(ステーキ),但作者查找了多份資料,包括辭典所示還是有一定偏差的,其中和風可樂餅和日式炸豬排都沒什麼爭議,而第三樣絕大多數資料都顯示為日式咖喱飯(カレーライス)而非煎牛排。

大正三大洋食

明治維新以後,是日本快速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並飛速發展的時期。大量正統的西餐傳入日本,同時由日本本土化改良的西餐也不斷誕生。正如中國料理和中華料理的概念一樣,前者為正統,後者為同化產物。而在大正時期,最為流行的三大和風洋食是和風可樂餅(コロッケ)、日式炸豬排(豚カツ)和日式咖喱飯(カレーライス)。

大正三大洋食

其實明治以後,日本掀起了一陣洋食(西餐)風。西餐大量使用亞洲飲食中不太常用的雞蛋、乳製品、黃油,而且帶來了風味迥異的香辛料,打了日本人味蕾新世界的大門。無論是嚴格復刻的正宗西餐,還是經由本土化改良的和風洋食,都在這一時期得到飛速發展。除了上述大正三大洋食,蛋包飯、西式炸物、紅燴牛肉飯、義大利麵、芝士焗飯(或意面)、漢堡排……等都逐一在日本生根發芽。

可樂餅的製作

可樂餅雖然分為兩類,一為正宗的法式料理——奶油可樂餅。二為日本改良的和風可樂餅,但作為日料主題的公眾號,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後者。

和風可樂餅的構成

マッシュポテト

土豆泥是可樂餅的主體,馬玲薯經蒸煮後去皮再搗成泥,根據需要可加入黃油、奶油、牛奶、鹽、胡椒粉等調整風味。正規的可樂餅一般只使用馬鈴薯泥,但一些個性化的可樂餅可能會使用山藥泥(熟)、南瓜泥來代替。

土豆泥是和風可樂餅的主體元素

具(ぐ)

「具」(ぐ)在日語中表示餡料的意思,雖然日語中也有「餡」(あん)這個詞,但是日語中的「餡」指的是甜點中的紅豆餡,比如「餡パン」就是豆沙麵包。而要提到包子餡、餃子餡,乃至披薩的餡料一般都用「具」來表示。標準和風可樂餅的餡料為煸炒的絞肉與洋蔥粒,絞肉可用牛肉,亦可用豬肉,依個人喜好選擇,調味基本為鹽和胡椒。除了洋蔥之外,也可以摻入其它蔬菜,比如胡蘿蔔、甜玉米粒等。1、以紅豆、綠豆、粟子、蕃薯、南瓜、棗等與砂糖煮成的泥狀餡料其中第1和第3層含義經常用到,第2層很少使用,絕大多數情況下,第2層所指的餡料都用「具」來表示。

炒好的餡料需與土豆泥混合

衣(ころも)

「衣」是指可樂餅的外皮,擴展來說是所有油炸品的外皮,比如日式炸排、西式炸物、唐揚……等,外皮都稱為衣。一般洋食經常會用到麵包粉的雙層衣,而傳統一點的和風料理的衣往往只有一層面衣。和風可樂餅用到的就是麵粉+麵包粉的雙層衣。

西餐中油炸食品通常是麵包粉外衣

ソース

街邊販售的可樂餅通常是直接吃的,無需任何其它調味。而食堂、家庭版的可樂餅,往往會在製作的時候少放一些鹽,以醬汁來調味。而且醬汁並不固定,依個人口味用得很隨意。典型的可樂餅調味有:醬油、橘醋、美乃茲、番茄沙司、伍斯達醬、日式炸排醬、漢堡排醬……等。作者個人比較偏好於橘醋或天汁等清淡的醬汁。

可樂餅在依據個人口味隨意搭配醬汁

和風可樂餅的製作流程

可樂餅是一品難度適中的料理,對於從來沒進過廚房的料理新人來說,可能相對麻煩一點,但實際難度並不是很大。

食材準備

餡料部分:絞肉(牛肉或豬肉)、洋蔥。胡蘿蔔、甜玉米粒(可選)調味料部分:沙拉油(或橄欖油、黃油)、鹽、胡椒。味精、豆蔻(可選)炸油:植物油,推薦冷榨白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棉籽油、改良菜籽油、山茶油。不推薦花生油、大豆油、荏油。

製作流程

一、將馬玲薯洗淨,放入鍋中煮(或蒸,作者個人喜歡用蒸的)軟,在這個時間內可以處理其它食材。二、將洋蔥、胡蘿蔔切成顆粒狀,用沙拉油(或橄欖油、黃油,作者個人喜歡用黃油)翻炒。三、加入絞肉,放入調味的鹽、胡椒等一起翻炒均勻,晾涼備用。四、蒸煮好的馬玲薯趁熱剝皮,用工具搗碎成土豆泥(可加入少量牛奶),並和入剛才炒好的餡料充分攪拌,直至分布均勻。五、將混合餡料的土豆泥均等分成若干分,每一份團成橢圓形的扁餅狀備用。七、用土豆餅蘸取一層麵粉,拍掉多餘麵粉使表面乾燥均勻,再蘸取蛋液,然後裹上麵包粉準備油炸。八、油溫恆定在170℃左右,炸3~5分鐘後出鍋瀝油,即完成。

和風可樂餅製作教程視頻演示

可樂餅的評定標準

日本可樂餅協會

日本各行業、領域都有專門的協會。比如漁業的漁協,除了提供天氣與漁訊情報外,還負責品牌確立、產地劃分,以及評定、分組系統的制定。其實各行業的協會最初都是民間自發,向政府申請,核准資格後建立起來的組織。可樂餅也有這樣的組織,被稱為「日本コロッケ協會」(日本可樂餅協會)。協會成立於2012年09月,以「コロッケから世界の食卓を笑顔にする幸せ革命」(發起用可樂餅向世界的餐桌傳播笑臉的幸福的革命)為理念。協會會員以「コロッケ革命家」(可樂餅革命者)自居,深入傳播可樂餅文化。

日本可樂餅協會Logo

就是這樣的可樂餅協會,不定期地更新了與可樂餅相關的新聞。制定了可樂餅的評定標準。甚至在官方網頁上設有可樂餅資格認證的考試。每年還評選全國可樂餅名店的排名。往年可樂餅名店排行榜(為了節省篇幅,作者只留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複製網址並以瀏覽器打開查詢):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3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4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5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6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7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8PS: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個排行榜除了和風的薯泥可樂餅和正宗的奶油可樂餅之外,還設有「ミンチカツ」部門的排名。「ミンチ」是絞肉餡,「カツ」是日式炸排。從名稱上看,就是日式炸肉餡餅。而肉餅部分其實就是「ハンバーグ」(漢堡排)。而外衣部分日式炸排與可樂餅沒什麼區別,都是裹麵粉,蘸蛋液再裹麵包粉。所以「ミンチカツ」(炸肉餡餅),你可以看作是日式炸排,肉排部分換成漢堡排,也可以看作可樂餅,把薯餅換成漢堡排。所以可樂餅協會裡也設有炸肉餡餅的部門。

評定標準

那麼協會是以什麼標準來評定可樂餅的優劣呢?是由協會制定的「味、衣、色、具、香、全」這6個標準來綜合評定的。

可樂餅6要素

味:口感由清淡~濃重分為6個檔次,分別為サリ、サリサリ、パリサリ、コク、コクコク、パリコク
衣:外衣的口感由綿~脆分為6個檔次,分別為フワ、フワフワ、パリフワ、サク、サクサク、パリサク
色:因油種、油溫、油炸時長呈現不同的顏色,主要為4種。Y(淺黃)、G(金黃)、BR(棕色)、BL(深色)具:餡料的尺寸,由小~大分為1~5個檔次。數字越小尺寸越小,反之亦然。
香:因油種、食材的不同散發出的香味也不同,由淡雅~香濃分為A、B、C三種,A最為清淡,C最為濃厚。
全:全是綜合指標,比如土豆泥的綿軟程度、奶油的平衡性等,表現力分為大、中、小3個檔次。評定可樂餅的優劣準則基本是以上6個標準,而日常描述一個可樂餅,只要色、具、香、全,4個詞綴即可。

用色具香全就能概括一個可樂餅的基本特徵

比如:外衣金黃亮澤,餡料大,香味濃,質感綿軟的可樂餅,就用「G5a大」來表示。那麼外衣棕褐,餡料適中,香氣寡淡,質感一般的可樂餅就是「BR3b中」。非協會成員還真看不懂呢。
作者發現了西式奶油可樂餅的演示視頻,放在文末。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一下。

奶油可樂餅的製作演示

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獲取最專業最全面的日料相關知識

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長按二維碼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

複製並用瀏覽器打開以下連結可查看本平臺幾乎全部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AwOTc5MDYxOA==&hid=1&sn=d85fb87f39ae2b5dd0b3cd53ad846b5e&scene=18&uin=&key=&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21b&lang=zh_CN&ascene=7&winzoom=1

ご褒美、かたじけない

相關焦點

  • 軟糯可樂餅,沒有可樂只有餅,一吃忘不了
    第一次聽說可樂餅這種美食時,覺得這個食物頗為神奇。喜歡看日劇的應該覺得很熟悉,男女主角經常吃,基本上日劇裡都會出現。每次看都覺得可樂餅的色澤金黃,入口應該也是極其好吃的,畢竟男女主角都很享受,後來就一直想嘗嘗用快樂肥宅水做出來的餅會是什麼味道,多麼不可思議,難道可樂是會裝進餅裡嗎,就去了一家料理店,結果發現可樂餅裡根本沒有可樂,就像老婆餅裡沒老婆。帶著好奇心就去網上搜了一下,原來,在十六世紀可樂餅隨著西餐傳入日本,因為日文的發音是koroke,於是直譯過來就是可樂餅。
  • 烤箱版可樂餅
    朋友圈裡很多人問我什麼是可樂餅,可樂餅的名字取自法語中的croquette,是在16世紀西餐開始傳入日本時,逐漸開始被日本人民接受,然後改良後成為備受鍾愛的美食
  • 日本小吃——土豆可樂餅
    可樂餅味道很不錯,外焦內糯,吃時蘸番茄沙司更好吃。 做法:1、土豆放入鍋中蒸熟,蒸的時候可以切片,這樣更省火省時哦;2、蒸好的土豆壓成泥備用;3、洋蔥切丁,鍋中放入適量油,加入洋蔥碎炒香;4、放入肉餡炒至完全變白,放入鹽和黑胡椒粉調味即成肉餡;5、將肉餡放入土豆泥中攪拌均勻;
  • 沒有可樂的可樂餅,金黃酥香好吃極了~
    大家好,我是貝叔~今天貝叔要教大家的是表皮酥脆、內餡豐富的——【可樂餅】
  • 沒有可樂的可樂餅!外皮金黃,酥脆可口!
    周末小悅在家看日劇時,發現了一道美食——可樂餅,據說可樂餅是日本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在路邊攤、便利店和快餐店都能買到,所以小悅抱著對可樂餅的好奇,周末就在家嘗試了一下。剛出爐的可樂餅外表金黃,表皮酥脆,內裡綿軟,口感豐富,搭配番茄醬或糖醋醬吃都很美味。做法也不難,不用和面、不用發麵,十幾分鐘就能搞定,解饞又頂飽,接下來跟著小悅學習一下吧!
  • 日本國民級食物「可樂餅」和可樂究竟有什麼關係?
    父親於心不忍,拿著可樂餅問小女孩百合是否要吃,百合在一口氣吃了四個可樂餅之後,成為了「小偷家族」的一員。我從可樂餅中見到了「貧窮時仍然不忘記對他人施捨、憐憫和負責任」的精神。而物語君第一次見到可樂餅,那還是在2014年大火的日劇《對不起,青春》中的三島可樂餅,講述的是青春的那些發生在校園中的事情,卻泛起了濃濃的校園純愛風,由此讓我對「可樂餅」不能忘懷
  • 在日本美食裡面,為什麼沒有人能夠抵擋可樂餅的誘惑?
    在日本美食裡面,為什麼沒有人能夠抵擋可樂餅的誘惑?其實,每次一提到日本街邊的小吃美食,可樂餅,一定是榜上有名。它,簡單好做,美味好吃,而且重要的一點是,價格也不貴。其實,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在日本美食裡面,幾乎沒有人能夠抵擋得住可樂餅的誘惑,儘管它是油炸食品。不信?關於這一點從日劇當中就能夠「窺見一斑」。且看,風靡一時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裡面,就有一個比較經典的場景,就是買可樂餅。
  • 【鹹蛋奶酪可樂餅】日常小確幸
    在冷風中瑟瑟發抖~上次有留言要求做可樂餅,有.求.必.應的我應邀擼了這次的菜譜(歡迎多多找我點菜!)。是可以在寒冷的天氣帶來幸福感的可樂餅哦,耳朵與嘴巴的雙重滿足~材料(約3個):土豆(巴掌大)2個玉米粒(生的&罐頭都可以)..適量鹹蛋黃.3個芝士片3片火腿&香腸適量黑胡椒粉...適量鹽.適量澱粉適量
  • 日式可樂餅達人秘傳:美味可樂餅的做法
    說到可樂餅,一定想到脆脆的外皮和鬆軟熱乎的土豆。
  • 這家高逼格的可樂餅店,大家到這光顧著拍照忘了吃餅!
    牆上還有可愛的可樂餅畫,是不是看起來超可愛,適合拍照打卡哦~切開裡面的蛋黃就流出來啦,飄香四溢的牛肉味,吃在嘴裡外皮的酥脆幹外加蛋香的濃鬱,香菇特有的口感讓簡單的可樂餅吃起來更有層次。將各種春天元素的食材製成可樂餅,吃起來就超級有春天的味道呢,因為蔬菜畢竟多所以屬於比較健康的一種。紫芋點心可樂餅
  • 美味的霓虹土豆泥 & 可樂餅,以及猶太薯餅latkes的做法 -【土豆一家親】(下)
    日本的「可樂餅」,音譯於法國料理「Croquette」。原是將肉碎、魚蝦或蔬菜碎,加少許麵粉和牛奶,揉成團,裹上麵包屑,油炸而成的一種小食,類似「crab cakes」之類。非常相似的,還有猶太人的薯餅latkes。Latkes是光明節的食物,也就是猶太版的薯餅。
  • 食譜 | 地瓜可樂餅:其貌不揚、價格親民,味道卻令人沒齒難忘
    ◐用  愛  和  美  味  開  啟  純  素  生  活只為把素食DO的更有意思
  • 改良版可樂餅,滋味不要太美~
    可樂餅,大家可不要被名字騙了哦,其實這是一種用土豆為原料製作的小吃。
  • 厲害了word可樂,難道你還能做餅?(孔瑤原創食譜)
    可樂餅是可樂做的嗎?當然不是!可樂餅跟可樂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其實可樂餅是在16世紀隨西餐傳入日本的,後來逐漸成為備受鍾愛的美食,因日文發音koroke,所以我們就稱其為可樂餅啦。日劇愛好者們對可樂餅就更不陌生了,男女主角經常吃得一臉滿足的風味小吃,到底是什麼味道的呢,今天就自己動手做來嘗嘗吧~——《孔老師教做菜 · 可樂餅》- 食材 -【主材】豬瘦肉.150克土豆.2個【配料】雞蛋.1個鹽
  • 原汁原味的可樂餅,金黃誘人,酥脆綿軟,香噴噴,一咬就掉渣
    其實可樂餅裡面沒有可樂,就像魚香肉絲裡面沒有魚一樣。可樂餅是音譯過來的,因為日本中的發音和中國的「可樂」比較相似,經常被翻譯成可樂餅,並且被大家所熟知。剛出爐哦的可樂餅外表金黃酥脆,內裡綿軟,吃起來口感豐富。不管是搭配番茄醬還是糖醋醬,吃起來都是非常美味的。解饞又頂飽,下面就是可樂餅的做法,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有一種美食,叫「和風洋食」,盤點多倫多那些你沒吃過的日式洋食屋!
    幾年前,小編曾經看過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日劇,叫做《多謝款待》,裡面幾乎沒隔幾集就會出現一道日本料理,簡直分分鐘看餓的節奏……女主的爸爸開的是一家西餐廳,所以劇中不少食物是改良而成的「日式和風洋食」。「和風洋食」指日本本土改良後的西洋食物,代表性品種包括咖喱飯、炸豬排、可樂餅、蛋包飯、牛肉燴飯、奶油燉菜、拿波裡義大利麵等等,是日本飲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 南瓜做的低脂可樂餅,這個秋天咱們不貼膘
    可樂餅是日本的國民小吃,第一次聽見這個名字的時候,心想,嗯.可樂餅,難道是可樂做的嗎?
  • 看完「小偷家族」後的我滿腦子都是可樂餅
    「一家人」一起去海邊,奶奶在沙灘上對著他們的背影,無聲的」謝謝你們「(此處淚目)是枝裕和很擅長拍夏天的潮溼悶熱以及日本家庭料理的美味。每次看他的電影,總是一種很奇妙的心情,抿著嘴,情很深卻又欲言又止;表面上風平浪靜,內心卻深深被震撼,就和電影本身一樣。
  • 可樂餅真的是用可樂做的嗎?
    最經典的一個結合就是,日本人把自己喜愛的白米飯與西餐搭配,創造了咖喱飯、牛肉飯等等,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樂餅誕生了。可樂餅最開始起源於法國料理中一道叫做「クロケット」的前菜。也有說法認為是大阪的肉鋪先賣起可樂餅,還有人認為最開始是銀座的資生堂飲茶室提供了可樂餅這樣的料理。而且,コロッケ(可樂餅)的語源就是從上面講到的「クロケット」(法語croquette)演化而來。中文翻譯成「可樂餅」是因日語發音「コロッケ」與漢語「可樂」的發音相近而被多個日劇字幕組戲稱「可樂餅」,從而流傳開來。
  • 日本街頭超人氣小吃可樂餅,土豆控不可錯過
    是枝裕和的電影後勁太大去年看的《小偷家族》直到現在也沒徹底回過味來人和人的相聚是因為羈絆而羈絆不限於親情當時看的時候就很饞這貧窮的一家人視若珍寶的可樂餅妹妹尤裡也是因為這一個可樂餅而成為了小偷家族的一員如果食物有性格那可樂餅一定是溫柔的土豆、洋蔥和肉末衝撞出的多層口感被金黃的酥脆外衣掩藏它從不直言悲傷卻是柔軟到能夠治癒一切細密傷口的良藥如果996太累就配著泡麵吃塊熱乎乎的可樂餅吧~「視頻 | 沒有可樂的可樂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