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歡迎分享,分享無需授權申請。轉載後臺聯繫作者申請授權。
初始版本:191025
初版標題:《和風可樂餅≠可樂餅》
目錄
引言
在日劇或日漫中,我們常能見到一種叫作「コロッケ」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和風洋食,多數字幕組通常直接翻譯為「可樂餅」(也有翻譯成「炸薯餅」的)。其實作者之前也是這麼認為的,但經過一番調研之後,作者會在此後會在「可樂餅」之前加上「和風」或「日式」的前輟。因為它只是可樂餅的一種。日本是個擅於活學活用的國家,且文化融合、文化輸出能力非常強。比如,天婦羅是原本是葡萄牙傳教士無心帶到日本的一種不起眼的家常油炸料理,結果被日本精進優化到,作為代表性的日本美食天下皆知。再比如,咖喱料理起源於印度,後來被英國殖民時期,由英國傳入日本,而到日本之後,經過了幾番同化改良,自成一派日式咖喱聞名於天下。無獨有偶,可樂餅亦是如此,雖然起源於法國料理。但經過日本本土化改良後的和風可樂餅傳向了包括中國臺灣在內的其它亞洲地區,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本源的日本料理,而不知起源於歐洲。熱氣騰騰的和風可樂餅
什麼是可樂餅
可樂餅的概念
首先要明確一點,可樂餅裡不含可樂。可樂餅起源於法國料理,其原文名稱「croquette」(法語發音為「krɔkɛt」),是從動詞「croquer」變化而來,意思是形容咬下酥脆的食物時,齒間所發出的聲音。這個詞貼切的符合可樂餅外皮炸至酥脆的口感。法國的炸肉餅是魚肉、雞肉的絞肉等混合的油炸物。雖然可樂餅起源於法國,而可樂餅是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因此也從日語的「コロッケ」(koroke)音譯成為了「可樂餅」。可樂餅的起源
17世紀法國的宮廷料理
18世紀的法國或英國
19世紀末
可樂餅的分類(日本)
正宗西式可樂餅與和風薯泥可樂餅的對比
奶油可樂餅
奶油可樂餅
和風可樂餅
和風可樂餅
可樂餅編年史
1872年以前
可樂餅尚未誕生於地球上(此說法存疑,有資料表示此時已經有可樂餅的文獻記錄)。
1872年
可樂餅初次在文獻中登場(此說法存疑,有資料表示更早出現)。
1887年
奶油可樂餅傳入日本(クロケット)。
由於日本乳製品深加工技術尚未普及,發明了土豆泥可樂餅(コロッケ)
(註:因為有記錄表示1909年可樂餅才由法國傳入荷蘭,所以荷蘭說不予考慮。)
1887年
面向上流社會公開菜譜。
1895年
面向大眾公開了兩種可樂餅的區別,クロケット=クリームコロッケ(奶油可樂餅);コロッケ=ポテトコロッケ(薯泥可樂餅)。
1917年
《コロッケの唄》(可樂餅之歌)大流行。
此時大正三大洋食的概念流行。(可樂餅、煎牛排、日式炸豬排)
當時的售價,可樂餅:25銭;煎牛排:15銭;日式炸豬排:13銭
1953年
作為學校供餐的冷凍半成品可樂餅面世(第一次可樂餅產業革命)。
1970年代
和風糕點用的包餡機開始應用於可樂餅業界並普及開來。
1980年代
面向外帶或批發購買的大規模量產需求延伸。
1990年前期
由配飯菜的普及而發展了午餐文化(第2次可樂餅產業革命)。
90年代後期
技術革新,各公司開始探索更極致的可樂餅。
2000年代頭
各公司的可樂餅製造商的不當競爭導致價格崩壞。
2000年代中期
可樂餅產業不景氣,出現了企業破產。
2012年
可樂餅革命軍烽煙四起。
由日本可樂餅協會編纂
大正三大洋食
大正三大洋食
可樂餅的製作
可樂餅雖然分為兩類,一為正宗的法式料理——奶油可樂餅。二為日本改良的和風可樂餅,但作為日料主題的公眾號,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後者。和風可樂餅的構成
マッシュポテト
土豆泥是可樂餅的主體,馬玲薯經蒸煮後去皮再搗成泥,根據需要可加入黃油、奶油、牛奶、鹽、胡椒粉等調整風味。正規的可樂餅一般只使用馬鈴薯泥,但一些個性化的可樂餅可能會使用山藥泥(熟)、南瓜泥來代替。土豆泥是和風可樂餅的主體元素
具(ぐ)
炒好的餡料需與土豆泥混合
衣(ころも)
西餐中油炸食品通常是麵包粉外衣
ソース
可樂餅在依據個人口味隨意搭配醬汁
和風可樂餅的製作流程
可樂餅是一品難度適中的料理,對於從來沒進過廚房的料理新人來說,可能相對麻煩一點,但實際難度並不是很大。食材準備
餡料部分:絞肉(牛肉或豬肉)、洋蔥。胡蘿蔔、甜玉米粒(可選)調味料部分:沙拉油(或橄欖油、黃油)、鹽、胡椒。味精、豆蔻(可選)炸油:植物油,推薦冷榨白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棉籽油、改良菜籽油、山茶油。不推薦花生油、大豆油、荏油。製作流程
一、將馬玲薯洗淨,放入鍋中煮(或蒸,作者個人喜歡用蒸的)軟,在這個時間內可以處理其它食材。二、將洋蔥、胡蘿蔔切成顆粒狀,用沙拉油(或橄欖油、黃油,作者個人喜歡用黃油)翻炒。三、加入絞肉,放入調味的鹽、胡椒等一起翻炒均勻,晾涼備用。四、蒸煮好的馬玲薯趁熱剝皮,用工具搗碎成土豆泥(可加入少量牛奶),並和入剛才炒好的餡料充分攪拌,直至分布均勻。五、將混合餡料的土豆泥均等分成若干分,每一份團成橢圓形的扁餅狀備用。七、用土豆餅蘸取一層麵粉,拍掉多餘麵粉使表面乾燥均勻,再蘸取蛋液,然後裹上麵包粉準備油炸。八、油溫恆定在170℃左右,炸3~5分鐘後出鍋瀝油,即完成。和風可樂餅製作教程視頻演示
可樂餅的評定標準
日本可樂餅協會
日本各行業、領域都有專門的協會。比如漁業的漁協,除了提供天氣與漁訊情報外,還負責品牌確立、產地劃分,以及評定、分組系統的制定。其實各行業的協會最初都是民間自發,向政府申請,核准資格後建立起來的組織。可樂餅也有這樣的組織,被稱為「日本コロッケ協會」(日本可樂餅協會)。協會成立於2012年09月,以「コロッケから世界の食卓を笑顔にする幸せ革命」(發起用可樂餅向世界的餐桌傳播笑臉的幸福的革命)為理念。協會會員以「コロッケ革命家」(可樂餅革命者)自居,深入傳播可樂餅文化。日本可樂餅協會Logo
就是這樣的可樂餅協會,不定期地更新了與可樂餅相關的新聞。制定了可樂餅的評定標準。甚至在官方網頁上設有可樂餅資格認證的考試。每年還評選全國可樂餅名店的排名。往年可樂餅名店排行榜(為了節省篇幅,作者只留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複製網址並以瀏覽器打開查詢):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3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4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5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6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7http://www.croquette.jp/project/gp/gp2018PS: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個排行榜除了和風的薯泥可樂餅和正宗的奶油可樂餅之外,還設有「ミンチカツ」部門的排名。「ミンチ」是絞肉餡,「カツ」是日式炸排。從名稱上看,就是日式炸肉餡餅。而肉餅部分其實就是「ハンバーグ」(漢堡排)。而外衣部分日式炸排與可樂餅沒什麼區別,都是裹麵粉,蘸蛋液再裹麵包粉。所以「ミンチカツ」(炸肉餡餅),你可以看作是日式炸排,肉排部分換成漢堡排,也可以看作可樂餅,把薯餅換成漢堡排。所以可樂餅協會裡也設有炸肉餡餅的部門。評定標準
那麼協會是以什麼標準來評定可樂餅的優劣呢?是由協會制定的「味、衣、色、具、香、全」這6個標準來綜合評定的。可樂餅6要素
味:口感由清淡~濃重分為6個檔次,分別為サリ、サリサリ、パリサリ、コク、コクコク、パリコク用色具香全就能概括一個可樂餅的基本特徵
比如:外衣金黃亮澤,餡料大,香味濃,質感綿軟的可樂餅,就用「G5a大」來表示。那麼外衣棕褐,餡料適中,香氣寡淡,質感一般的可樂餅就是「BR3b中」。非協會成員還真看不懂呢。奶油可樂餅的製作演示
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獲取最專業最全面的日料相關知識
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長按二維碼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所
複製並用瀏覽器打開以下連結可查看本平臺幾乎全部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AwOTc5MDYxOA==&hid=1&sn=d85fb87f39ae2b5dd0b3cd53ad846b5e&scene=18&uin=&key=&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21b&lang=zh_CN&ascene=7&winzoom=1
ご褒美、かたじけな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