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揭竿而起、行軍打仗都講究師出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
太平天國起事之前,為了號召人心,公布了一份《義軍奉天討清檄文》,它開宗明義指出「予唯天下者中國之天下,非胡虜之天下也;衣食者中國之衣食,非胡虜之衣食也;子女民人者中國之子女民人,非胡虜之子女民人也。」站在太平天國的立場上,將清朝列為外族,當作以十數萬之眾奴役中國的罪魁禍首,這樣才能屹立在道義之上。
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太平天國還刨根問底,從制度、文化、風俗,甚至身世來源上,徹底否定滿清祖先,檄文中寫道「予細查滿韃子之始末,其祖宗乃一白狐一赤狗交媾成精,遂產妖人」。
這篇充滿火藥味的討伐檄文,很直白地指出了討伐的對象,但卻存在一個致命的漏洞,那就是推翻滿清之後,該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是尊孔還是反孔?我們都知道,自西漢獨尊儒術以來,孔孟之道已經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血液,幾千年來,皇帝可以輪流做,但是烙印一樣深刻的孔孟思想從來沒有換過。可在太平天國看來,尊孔不足取,上帝才是主宰。「公等苦滿洲之禍久矣,至今而猶不知變計,同心戮力,掃蕩胡塵,其何以對上帝於高天乎」,其實,對中國人來說與其對上帝「負責」,不如對皇天后土、列祖列宗「負責」。
與之一樣,曾國藩起兵時,也布告了一份《討粵匪檄》,它很精準地利用了太平軍檄文中反孔孟、拜上帝的「異樣」,提出「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簡單說就是,尊奉上帝,會動了中國社會根基。
但洪秀全等人不以為然。在太平天國前期,孔孟儒學成了攻擊對象,清算很徹底,凡是太平軍所過之處,孔廟、學宮、孔子神牌以及一些孔孟典籍全部被搗毀,禁絕,為的就是打倒孔子,把「拜上帝教」扶上馬,變成立國之本。但是這種極端的做法,不但沒有收到良效,反而給太平天國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當時之社會,精英層都是熟讀四書五經的知識分子,反孔孟無疑就是排斥這些人,打天下需要勇猛,但是治理天下光有匹夫之勇遠遠不夠,歸根到底要依靠社會精英。
相傳,湖南名士左宗棠就曾想要投靠太平天國,他面見洪秀全時,竭力勸說洪秀全不要提倡上帝教,不要毀禁儒、釋,以此來聚攏知識分子,但洪秀全、楊秀清完全聽不進去,他們認為拜上帝教是起事的源頭根基,不能自毀。如此一來,左宗棠只得棄之而去,最後成了曾國藩帳下的中堅力量,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所以,從這兩份檄文來看,太平天國偏離了當時中國的大方向,雖然天下皆兄弟,人人平等的思想很超前,但畢竟難以適應大環境,很難吸引真正的人才為之效力,從這一點來說,太平天國自然是鬥不過清朝和曾國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