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太平天國,在如今的史學界只是哈哈一笑,但太平天國也有創舉啊,他是中國農民起義的最高峰,相比與古代的農民起義,他還有一些近代化的特點。
比如太平天國是用宗教團結農民進行起義,洪秀全用的是拜上帝教。拜上帝教很好理解,其實就是中國版的基督教,洪秀全在基督教的基礎上,添加了跳大神的元素,使之成為拜上帝教。
同時洪秀全又神化自己,對外宣稱自己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弟弟,上帝派他來創立太平天國,統治萬物。
用宗教起義的玩法在中國的歷史上屢見不鮮,比如東漢末年的黃巾軍,還有元末的小明王,還有清代的白蓮教等等,但洪秀全用的是西方的宗教,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太平天國運動創立之初還是被很多人認可的,很快發展成為百萬之眾,在三年內席捲各省,拿下南京這樣的繁華都市,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當時的清廷四面楚歌,到處割地賠款,民族矛盾加深,同時清廷賠款的錢只能從農民身上搜刮,所以清朝內部的階級矛盾也很突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迅速崛起。
用現在的話說,洪秀全趕上了清末時代的紅利期。
起初,太平天國運動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朝的統治,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所以天平天國運動被大家認為是一場愛國運動。
明末大思想家顧炎武曾說:仁義充塞以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仁和義,已經到了易子而食,折骨為炊的地步,天下將要滅亡,那麼百姓要怎麼做呢?
顧炎武又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後來,梁啓超將這句話改成八個大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在清末時期,已經到了亡天下的境地,外戰皆敗,割地賠款。內部魚肉百姓,民不聊生。
所以這時候,應該有人站出來,帶領大家參與到救國救民的宏圖大業中,洪秀全便是他們的帶頭人,所以,洪秀全所帶領的太平天國在大家眼裡是積極又向上的。
太平天國運動的初衷很好,雖然他最終沒有推翻清朝,但給人們精神上帶來了很大的鼓舞,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提倡和學習,所以很多人對太平天國運動是讚揚的。
但是我認為,太平天國運動除了這種精神,其他沒有什麼可以讚揚的了。為什麼呢?聽我娓娓道來。
在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開展之時,清廷有一位官員在家中守孝。在古代,父母去世,子女要為老人守三年孝,他的守孝時間還未到三年,朝廷下旨,將其召回。為何這麼急?因為他要以國家為重,小家為輕,先守住大家,才能顧及小家。
這位在家守孝的人是曾國藩,曾國藩的前半生是個理學家,前半輩子都在研究傳統文化、國學等等。因為曾國藩18歲便考上公務員,所以便不用看那些科舉考試的書籍,自己有大把的時間去研究學問。
曾國藩在當官時,曾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都做過副部長,在官場上,他有很多的實踐經驗。
曾國藩回朝後,清廷命他去剿滅太平天國。同時,清廷還說了,要兵沒有,要錢沒有,要政策,可以給一點。聽到這樣的消息,很多人會想,我不幹了,什麼都沒有讓我怎麼幹。而曾國藩僅僅靠著自己的個人魅力,硬生生地組建起了一支湘軍。
他是如何組建的呢?曾國藩自封大帥,然後找來了自己的老鄉、同學、朋友、親戚,讓他們做師長,然後各個師長再找自己的老鄉、同學、朋友、親戚做旅長,各旅長再找自己的老鄉、同學、朋友、親戚做團長,以此類推,湘軍便組建成型。
這支湘軍戰鬥力異常強悍,為什麼呢?假如在戰鬥中,團長被包圍了,可能下面的兵見大勢已去,撒腿就跑了。如果團長是你的親爸呢?你一定捨命相救,團長有很多,親爸只有一個。
曾國藩是如何打敗太平天國的呢?我們從兩個原因進行分析:
1、曾國藩巧妙地使用了明教的乾坤大挪移,他將這場階級鬥爭,轉化成一場文化衝突。曾國藩代表著官僚階級的利益,而太平天國代表著廣大群眾的利益,本質是一場階級鬥爭,如果曾國藩打著鎮壓叛民的旗號,百姓和清廷不親,百姓與百姓親,大家都不會去幫著曾國藩。
所以曾國藩要跟洪秀全打一場文化戰,他說洪秀全到處去砸孔廟,不許百姓拜孔子。
是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呼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事實上,你會發現洪秀全帳下什麼樣的人都有,就是沒有高級知識分子。
2、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拿下南京後,洪秀全頒布了一套《天朝田畝制度》,翻譯過來就是太平天國的土地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留足口糧剩餘產品交聖庫。
舉個例子,張三家今年種了十畝地,趕上好年頭,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共收穫3000斤糧食,按照《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張三家留足自己一年吃的八百斤糧食,剩餘2200斤糧食全部要上交聖庫。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最黑的老地主周扒皮還和農民三七開呢,洪天王比周扒皮還黑。洪天王說,聖庫中的金銀財寶並不是給我的,我是在替我爹上帝保管。
洪秀全在南京城中的天王府中生活了11年,這些錢全部為他的奢華生活買了單,據說,其天王府的豪華程度令古今中外人士瞠目結舌。在天王府中,他從不過問朝中事務,只在後宮貪圖享樂。後宮中的妃子多達數千人,他記不清這些妃子的名字,只能將她們編號,方便其召喚和寵幸。
在南京城,洪秀全完全忘記了自己最初的使命,只顧貪圖享樂。這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很多人會想,洪秀全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難道他忘記了太平天國的初衷嗎?其實不單單是洪秀全,他手下所有的王都在這時選擇了安逸,享受著從前夢裡都不會有的奢華生活。
這就是農民起義的本質 ,農民的最高追求推翻原有的地主,自己來當地主。農民起義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推翻原有地主,建立更加專制的封建地主制度。二是被原地主鎮壓。所以農民起義沒有不變質的。
洪秀全成功了一半,推翻了部分的大地主,自己也當了幾年大地主。後來又被原有的清朝大地主鎮壓。
那麼天平天國運動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呢?咋們從兩個角度分析,一從政治上洪秀全想推翻清朝,建立更加封建專制的統治。從經濟上,依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請問,太平天國運動有任何的進步意義嗎?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太平天國受後人詬病的原因。
曾國藩擊敗太平天國後,為大清立下了赫赫戰功,也可以說曾國藩功高蓋主,手下的湘軍兵精將強,如果他不想跟清廷混了,那麼這天下可能就改姓曾了。
曾國藩為何不直接反了呢?
第一,曾國藩是理學大師,一生飽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人生追求是做一個中舉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並非做一個奸佞之臣。在他看來,名聲遠比皇位重要。
他組建湘軍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利益,官僚思想已在他的內心深處紮根,換言之他就是一個忠臣命。唯一的愛好就是飽讀詩,他重視禮教,清心寡欲,對帝王並不感興趣。他是理學大師,壓根沒那麼大野心,也不是做皇帝的料。
第二,曾國藩起兵的目的,也是有忠君保國之意,一旦反清,可能淪為不忠不義之輩,成為眾矢之的。
況且,當時朝中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楚軍,這兩個人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一旦冒然行動,隨時可能身敗名裂。最重要的是,曾國藩更不想看到在大清內部重燃戰火,百姓遭殃,生靈塗炭。
單單一個太平天國運動,便使數千萬人死於戰火之中,人數為歷朝歷代之最。這是曾國藩最不想看到的。
平定太平天國後,他便解散了湘軍,成就了自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美譽。
左宗棠曾給予他這樣的評價: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在近幾百年來,能把學問在官場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明朝的大儒王陽明。另一個則是「聖人」曾國藩。兩人都做到了「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