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的訓練一直備受大家關注,甚至有人對手臂的重視程度超過了背部以及腿部,不過,大部分人對手臂肌群的認知都是片面地,認為只需要訓練肱二頭肌以及肱三頭肌就足夠了,但實際上,要想手臂足夠粗壯並且勻稱,就離不開發達的前臂肌群,而在這其中,肱橈肌尤為重要。
為什麼要訓練肱橈肌?
1.粗壯的手臂撐滿衣袖一定會給人帶來極強的視覺衝擊,這也是很多健身愛好者所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讓整體外形足夠美觀好看,就必須均衡發展,否則粗壯的大臂配上細瘦的小臂,就會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而肱橈肌的體積佔據了整個前臂肌群的很大一部分,其重要性就相當於肱三頭肌對於大臂,所以,訓練肱橈肌可以讓手臂均衡發展。
2.有人說在很多訓練動作中,前臂肌群會起到輔助作用,所以,不需要對其進行單獨訓練,但這是遠遠不足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雙手需要用力握住器械,這時前臂雖然處於緊繃狀態,但只是提升了抓握力,並且相對於前臂來說,這種訓練方式屬於靜態訓練,如果是針對類似於手指屈肌的這種小肌肉,訓練強度足夠;但對於像肱橈肌這種較大肌肉來說,訓練強度是不足的。所以,要對肱橈肌進行單獨訓練。
3.如第2點所說,在訓練肱橈肌的同時,負責手指屈伸的肌肉也會得到一定的刺激,從而增強抓握力,這對於提升硬拉水平和增加引體向上個數有很重要的作用。
肱橈肌的位置與功能
肱橈肌起於肱骨,穿過肘關節,一直向下延伸到小臂的中部位置,其肌腱則繼續向下,直到橈骨末端,如果想直觀的感受肱橈肌,可以用力握緊拳頭,此時前臂會緊繃膨大,而突起的肌肉就是肱橈肌。
從功能上來講,肱橈肌主要控制小臂的內旋與外旋,也可以與大臂肌群配合完成手臂的屈伸,通過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們可以通過彎舉來達到訓練肱橈肌的目的。
三種握法的彎舉
反手握法:
這是最常見的彎舉方式,雖然也能夠訓練到肱橈肌,但由於反握時,肱二頭肌處於便於發力的狀態,這無疑會讓壓力集中到肱二頭肌上,所以,反手握法並不適合於針對肱橈肌的訓練。
中立握法:
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彎舉方式,也就是所謂的錘式彎舉,它採用掌心相對的握法,當手臂彎曲成90度左右時,在啞鈴重力的作用下,肱骨的前端,也就是手腕位置會有向下的趨勢,而肱骨的末端,也就是手肘位置處會有向上翹起的趨勢,所以,肱橈肌會主動收縮以保持肱骨的平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錘式彎舉可以有效訓練肱橈肌,但這還不是最佳動作。
正手握法:
這是比較罕見的彎舉方式,幾乎很少有人採用,但它卻是訓練肱橈肌的最佳動作。因為採用正手握持槓鈴時,手臂處於內旋狀態,這也是肱橈肌的主要功能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啞鈴的作用,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訓練肱橈肌。
正手彎舉
動作步驟:
1. 挺胸抬頭,肩胛骨後收,避免含胸駝背。
2. 選擇合適重量的槓鈴,雙手握距與肩同寬,不建議採用大重量訓練。
3. 通過手臂的彎曲使槓鈴向上運動,此時肱二頭肌也會有明顯的發力感,這是正常的,無需刻意改變。在彎舉的後半程,肱橈肌會有明顯的突起,並且有強烈的收縮感。
4. 離心階段緩緩使槓鈴下落,避免因重力產生慣性而影響下一次動作。
注意事項:
1.當採用槓鈴彎舉時,由於直杆的限制作用,雙手手腕必須平行,這時,肩膀的內旋程度較大,並不適合兩側同時彎舉,並且會讓腕關節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因此,建議採用曲杆槓鈴做正手彎舉。
2.實際上,在彎舉的啟動階段,肱二頭肌是主要發力對象,但正握的方式並不利於肱二頭肌發力,因此會產生一系列的代償動作,例如身體晃動、軀幹前傾等;而當手臂彎曲成135度左右時,肱橈肌才會真正地發揮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採用佐特曼彎舉。
佐特曼彎舉的動作步驟:
1. 選擇合適重量的啞鈴,採用反握的握法,為了便於後續動作的進行,啞鈴可以稍向內傾斜。
2. 以手心向上的方式開始彎舉,在接近最高點時,向內翻轉手腕,使手背向上,此時肱橈肌是主要發力對象。
3. 離心階段緩緩使啞鈴下落,並且一直保持手背向上,直到手臂接近伸直時再調整為反握的姿態。
想要練出均衡的好身材,就少不了系統化的全身訓練,如果僅憑某一種肌肉外觀好看、力量大,就對其進行著重訓練,短時間內可能會有所收貨,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收益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弱小的肌群必定會阻礙整體運動水平的提高,所以,像肱橈肌這種看似不重要的肌肉也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