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三月,日本政府發布了《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這項政策的內容非常直白,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政府的手段對土地金融進行控制,簡而言之就是扼制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
但是,僅僅因為這一條政策,
日本經濟在短短幾個月內迅速下跌
,隨著房價一同滑坡的,還有原本已高歌猛進近十年的股市大盤。
短短兩年內,日本進入了經濟的冰封期,被日本國民稱作"失去的二十年",就此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
廣場協議:泡沫經濟造就的繁華假象
戰後,日本經濟經歷了幾起幾落。由於戰敗國的身份,日本面臨著巨額賠償,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
就在此時,美國出於制衡蘇聯和中國的目的,
對日本經濟伸出了援手
。由於美國強大的投資注入,日本經濟得以起死回生。
日本國民利用戰前的工業基礎優勢,迅速轉型升級,從1955年起,日本的GDP走上了一條騰飛之路。
在之後的近二十年時間裡,
日本經濟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每年都能達到8%以上
,這種發展速度可以說創造了某種經濟奇蹟。
以三菱為代表的老牌工業,和以索尼、松下等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產業,借著日本經濟發展的東風迎頭趕上,並在短短十餘年時間裡遠銷海外,確立了其國際品牌的強大地位。
與此同時,日本國民的消費熱情與國民信心也被迅速調動起來了。1968年,
日本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
對日本國民來說,這是他們記憶中最為輝煌的時代;但正因日本經濟上的成就如此耀眼,終於還是招致了以美國為首的諸多歐美國家的提防。20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的財政赤字日益加劇。
由於美國的進口量過大,為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1985年9月22日
,美國與日本、德國、法國及英國籤訂協議,一致促進美元有秩序地貶值。
通過美元貶值,美國的貿易逆差將得到緩解,同時其他國家的貨幣價格自然將隨之升值。
懷著各自的利益目的,
五國達成一致
,由於這份協議是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籤署的,因此被稱作"廣場協議"。
這份協議的籤訂,讓日元的價值迅速升高。而美國經過幾次幹預,不斷調整與日元的匯率,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美元與日元的匯率從1:250迅速變成了1:120。
美元貶值了整整一半,而這也就相對意味著,
日元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升值了一倍
。這對於正處於經濟蓬勃期的日本來說,無異於天賜良機。
日本的貧富差距非常小,日元的升值,相當於讓大部分國民的錢包都鼓了起來,日本的中產階級立刻成為主流人群。
他們的消費能力又反向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日本有個俗語名叫"一億總中流",
指的是當時有大約九成的國民都自認為是中產階級。
在終生僱傭制幾乎成為默認工作模式的日本,那時的絕大多數人都相信,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自己會過上相當富裕的下半生。
對那個時代的日本而言,
消費是一種美德
,隨之而來的就是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的瘋狂投機。
日本由於其狹長多山的地形,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多年來的房屋交易市場一直不夠景氣,房產主要是滿足了基本的生產需要,極少用於投資。
但自廣場協議以來,
房地產迅速成為了交易的井噴地區
,大量資本湧入了房地產市場。彼時的日本,瀰漫著所謂的"土地神話"與"股票神話"。
人們認為土地和股票是不會貶值的。無數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很多人並非買來居住,
而是跟風"炒房",
日本的房價在沒有任何制衡的情況下一路飆升。
許多人寧願背負一生無法償還的債務也要儘快買房,原本最有消費活力的青壯年一代隨著結婚紛紛成為了"房奴",這種現象其實和21世紀初的我國頗為類似。
到1989年底,
日本的土地資產總額約為2000萬億日元
,而當時的美國土地資產總額僅為500萬億日元。然而當時的日本政府仍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甚至一度誇下豪言:日本可以買下四個美國!
資本大量囤積在房地產業和股票業為日本經濟埋下了隱患。雖然當時的日本汽車和半導體等科技型產業同樣制霸全球。
但日本的國家經濟中,出口所佔的比例始終很低,
經濟的主要拉動力都是國內消費。
然而,市場投機看似能夠自動配置資源,卻無法像製造業那樣產生增量。
實際上不產生任何財富,反而在無形中加大了貧富差距。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熱炒,日本的經濟陷入了一種虛假的繁榮:
資金在金融系統中空轉,絕大多數消費人群都在還房貸而無力進行消費,製造業萎靡,實際上的國民生產力已經岌岌可危。日本的經濟在一片泡沫中搖搖欲墜,只差一口氣輕輕一吹,一切便將隨風消散。
政府壯士斷腕:主動刺破泡沫後的經濟滑坡
事情終於來到開頭的那一幕。1989年末,日本政府終於意識到了泡沫經濟的嚴重性,主動出擊,平抑房價。
但刺破泡沫的代價之慘烈,大概也是日本政府事先沒有預料到的。
房價一落千丈
,很多將一輩子都壓在房貸上的人徹底絕望,不少人選擇了自殺。
當年,日本著名的"自殺森林"中,
一年竟發現了2000名自殺者
。這些死者留下了無數來不及償還的債務,死帳壞帳讓銀行很快就隨之被拖垮。
同時,股市的崩盤加速了這一進程,金融業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銀行紛紛倒閉。太多的人將一生的積蓄變成了房產,導致日本國內的消費水平一蹶不振。
人們都無力進行消費
,拉動內需只能是紙上談兵
。街上隨處可見空置的樓房和爛尾樓,這些剛剛建成或者僅僅蓋了一半的樓盤由於投資方的緊急撤資而難以為繼,如同殘骸一般佇立在城市裡。
但是,已經變為固定資產的資本不可能再次變現,由於房價大跳水,很多原本有購房意願的民眾也因此舉棋不定起來。
他們都認為現在的房價還未降到最低點
,絕大多數人都採取了觀望的態度。這樣一來,僅有的那部分腰包裡還有錢的國民也不願再出錢了。
資金鍊斷裂,原先的房地產投資者們無法收回成本,同樣債臺高築,於是只能走上自殺的覆轍,銀行的悲劇繼續上演。
這是無法挽回的惡性循環,政府刺破的泡沫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舉滌蕩了泡沫之上的繁榮假象,但金融水面之下的惡臭令人難以承受。
1993年前後,
日本經濟進入了徹底停滯的冰封期
。人民的生活遭受重創,摧毀的是一代人的家庭。
許多離異或喪偶的家庭婦女,為了支持家庭,只好投身賺錢比較快的色情行業,這讓九十年代初的日本色情行業一度非常猖獗,後來演變到連年輕的女郎也都不得不通過這種手段貼補家用。
同時,由於家庭的經濟壓力過大,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不婚不育的生活,
這讓生育率本就呈下降趨勢的日本在新生兒數量上連年創下新低。
國內勞動力不足只是一項隱患,但更嚴峻的問題是,日本的老齡化日益嚴重。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根據201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
日本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佔到了全國人口的28.1%,
一些中小型城市甚至已經出現了沒有年輕人的現象。
為了促進生產和消費,日本政府不得不開放了終生工作的政策,只要有意願,日本國民可以永不退休。
事實上,雖然日本的老年人退休年齡確實越來越晚,但這些老人能為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所做出的貢獻卻少得可憐。
2017年,
日本的老年就業人數已經達到了全國總就業人口的12.4%,
而且這個數據已經連續十四年呈現上漲態勢了,日後大概仍會繼續上漲。
而在這種低迷的經濟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青一代,就業熱情則越來越低,他們不再願意買房、結婚、生育,對薪資和生活質量都缺乏追求,甚至情願啃老。
這種生活模式讓日本曾經的
"一億總中流"
大幅縮小,雖然貧富差異依然沒有明顯加劇,但社會整體無可挽回地滑向了貧窮的一側,演變出了"人人均貧"的尷尬局面。
"消失的三十年":回暖的希望與反思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日本的經濟似乎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有所好轉。這其中固然有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日本的經濟始終沒有再次崛起也同樣是個不爭的事實。
人們口中
"消失的二十年",
逐漸變為了
"消失的三十年"。
當然,日本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並非沒有作為,只是相對而言,如今的反彈無法令日本恢復到往日的輝煌罷了。
隨著國內經濟泡沫被刺破,日本國內的消費水平一落千丈,而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也導致國家的出口極為困難。
在此情況下,日本企業家另闢蹊徑,
開始在國外進行大規模的"走出去"戰略
,政府也對此大力扶持,日本迅速在全球創立了眾多領先世界的跨國企業。
在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裡,日本以40家企業數量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
另外,
為了應對日益凸顯的老齡化問題
,日本政府在近三十年來建立了高度完善的符合老齡化社會的社保制度。
如今日本的房地產泡沫餘波已基本消磨殆盡,在社會制度逐漸趕上之後,日本的實體經濟和製造業似乎重新煥發了生機。
利用跨國企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日本如今的貿易出口總量已有所回升,這似乎為日本經濟的回暖帶來了一線生機。
作為與我國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日本經濟的發展走勢,對我國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首先,日本經濟產生虛高泡沫,
根本原因在於國內經濟的根基出現了問題
。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第一、第二產業都應作為國民經濟穩固的柱石,唯有以發展實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經濟體系,才能夠有穩步繁榮的可能性。
日本作為一個戰後經濟嚴重受創、需要依靠美國扶植來發展壯大自身的國家,始終未能發揮出本國製造業的優勢,
而國民經濟的增長長期過度依賴於第三產業
,尤其是金融業的發展。
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必然導致根基不牢,後期極易造成整座經濟大廈的垮塌。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國必須夯實工業基礎,打牢經濟地基。
在製造業領域不斷推陳出新,發揮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正如近年來所做的
"三去一降一補"
一樣,將國家基礎經濟體系的結構不斷升級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第三產業的經濟泡沫不會傷及根本。
其次,日本忽視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
,面對一路走高的房市與股市,日本政府長期保持著盲目樂觀的心態,竟然真的認為這虛假的繁榮是可控的,從而喪失了抑制泡沫的最佳機會。
等到政府終於痛下決心決定刺破泡沫時,這背後裹挾的巨大經濟損失已經令日本幾乎無法承受了。
事實上,
雖然美國一直在推波助瀾是不爭的事實
,但如果從反思的角度來看,日本並非沒有機會穩定住局勢。
對我國來說,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一直是防止市場動蕩,或資本過度匯聚於某一行業最有效的手段。
只有用政府這隻
"看得見的手"
牢牢握住市場這隻
"看不見的手"
,才能讓國民經濟穩定向好發展,而不至於在洶湧的世界經濟浪潮中迷失了方向。
最後,房地產和金融業的泡沫危險,是給我國最直接的警告。如今的中國房市到底有沒有泡沫?相信每個人都對此有自己的答案。
由於
城市人口大量聚集於東南沿海的一線城市,
導致我國房地產價格呈現出極不均衡的態勢;而二三線城市的平均空置率逐年攀升,似乎也是一個隱憂。
目前,我國年輕人對於房子的態度已經由曾經的"結婚就要買房"逐漸向"暫時不結婚,租房也不錯"的方向轉變。
與其說這是時代思想的演變,倒不如說是由於巨大的購房壓力帶來的被迫思路。對此,我國政府實際上也幾經呼籲,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同時也通過各方渠道,阻遏房價的進一步上漲。雖然近幾年的房價始終沒有回落的明顯趨勢,但漲幅確實得到了有效抑制。
李嘉誠曾經說過,任何事物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日本的泡沫經濟破裂已經過去了三十年,
但此次經濟巨變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發人深思
。
中國正處於經濟穩定攀升的關鍵節點,如何能夠規避可預見的風險,保證我國經濟的巨輪繼續平穩航行,是如今經濟學家們都在思索的首要問題。或許從日本九十年代的危機中,我們可以尋得些許答案。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