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一首詞,句句經典,深情繾綣意境悽婉哀怨,次次讀皆黯然銷魂
他十歲能文,十三歲能詩,十七歲能詞。
他俊眼顧盼,風姿綽約,風流倜儻,舉止言談彬彬有禮,對女性一直很尊重。
他年少時寫的「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驚豔了文壇。相傳過了100多年後,金主完顏亮讀到,簡直不敢相信世上會有如此美的地方,於是率領六十萬大軍揮鞭南下。
蘇杭揚三地,豐饒富庶,商賈雲集,青樓酒肆林立,是聞名天下的銷金窟。他因詞填得好,則成為曲坊青樓歌妓競相結交的對象。而他的詞作,也因美人們爭著傳唱,紅遍了大街小巷。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寫「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他就是宋代的柳永。
柳永長期跟這些歌伎來往,有了豐富的底層生活,所以他的婉約詞寫得相當細膩,絲絲入扣,直抵人心。
今天要分享的是他一首經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全詞如下: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有了歌伎們的幫助,柳永能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大量的慢詞,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唐時舊曲翻作的。
說起《雨霖鈴》這個詞牌,還有一個感人泣下的故事。
當年,發生安史之亂,李隆基皇上一行人馬逃難途經馬嵬坡時,被將士們團團圍住要求殺死楊玉環,無奈只好保江山賜死美人。
事後回京途中,一路大雨如注,雨滴打在唐玄宗所乘坐的金鑾前懸掛的鈴鐺上,一路悽風苦雨,加之失去美人之痛,一時百感交集,萬般滋味湧上心頭,於是作了一首《雨霖鈴曲》,表達哀思。從中可知,這個詞牌所要表達的就是兩個人離別的痛苦。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開篇便點明了時間、地點、景物。傍晚時分,大雨剛剛停了下來,知了發出悽切的鳴叫。長亭送別,本來就無限傷感,再聽這悽叫聲,更增加內心的悲涼,叫人情何以堪?
這裡用蟬的叫聲渲染了氣氛。起句便營造了一種悽清的氛圍,為這首詞定了情感基調。
在古典詩詞中,經常用這種手法來烘託和渲染氣氛,如:唐代趙嘏的「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都門帳飲」,化用江淹的《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
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然而面對佳餚美味,詞人卻胃口,一心一意注視著眼前的戀人。分別在即,千言萬語訴不盡呀,總想時間慢一些再慢一些。
兩個人正在難分難捨時,船夫卻不合時宜地催促上船,真掃興。一邊是依依不捨,一邊是船夫猛催,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善於捕捉細節,這是詞人的長處。
這讓我想起了林逋的《相思令》:「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以及劉克莊的《長相思》:「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撓,舟人頻報潮」,有異曲同工之妙。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竟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這裡刻畫形象逼真。
古代交通落後,車慢,書信慢,有時與君一別,再見已是十多年之久;有時候一別竟是永別了。所以,怎不叫人留戀呢?
「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裡是設想別後從此山遙水闊,知他宮何處?
寬闊的江面,沉沉的暮靄瀰漫著,煙波渺渺襯託出遊子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更加重了離別愁緒。
自古以來,情感豐富的人每每分別都是痛苦不堪。如今恰巧又遇到是冷落的清秋時節。月圓人不圓,真是諷刺啊!環境、時令都烘託出了分別時的悽涼與無奈。正如江淹所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三句是設想。詞人想,今晚自己酒醒來之後,不曉得位於哪裡?大概只能看看岸邊的楊柳樹,望一望殘月來稍去他的思念了。
之前設想過分別時的場景,應是風和日麗,環境幽雅,可是再美的風景都不如你美,再迷人的風光,因沒了你在身邊,都顯失去顏色。縱使有旖旎的風光又如何?沒你分享,了無意義。
最後兩句,畫龍點睛,讓整首詞韻味無窮!
自古以來,描寫男女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不少,唯獨柳永的這首《雨霖鈴》經久不衰,傳誦至今。主要是層次分明,鋪敘景物,傾吐心情,善於用烘託手法,反覆渲染,達到了效果。
這首詞選入中學教材,可見其藝術價值。這首詞溫柔了我們的歲月,美了流年。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次分別,希望每次都能夠珍重。因為,有一種眼淚叫難以割捨,有一種凝眸叫不能忘懷。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刪掉,衷心感謝!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轉發(只限於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徵求我同意,並署我名字以及註明出處,否則以侵權起訴。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後狂醉三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