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愛是所有人的權利,不能夠剝奪,順其自然互相尊重

2021-01-07 今宵似酒解離愁

王家衛的電影都帶著他的個人風格,這些風格在他後來的作品中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我們看到他的這幾部電影不管在想法,還是選材上,一直都保持著滿滿的王家衛式的電影風格,他最優秀的還是比較擅長愛情題材類型的拍攝,所以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

《阿飛正傳》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個性以及他們對愛情的態度,及各自都有自我的認識與執著的一面。這部電影裡面對旭仔這個男主角的分析是淋漓盡致的,他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人,他對這個世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不願意做一個懦弱的人。他在這種思想鬥爭中苦苦掙扎。旭仔從來就是一個對愛情不負責任的人,他對一些事情根本就不在乎。他這種灑脫的性格,也讓他能夠面對這個世界更加有信心。他的這種裝作很堅強的樣子就像是自欺欺人。

電影中有兩個女人對旭仔有著愛的執著,一個是悲慘結局—分手了,但她依舊不放棄,還是每天在樓下等她,另一個卻是死也不放手,一直都深愛著旭仔,儘管旭仔對他沒有感情,但她覺得只要能夠待在旭仔身邊就是最幸福,最滿足的。她們兩人都深愛著旭仔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她們都愛得一樣刻骨銘心。

《阿飛正傳》裡的每一段愛情,很多都是不對等的。總是一方愛得多一些或者一方愛得少一些。這樣不平衡的愛,時間久了便會出現問題。

王家衛拍攝的愛情電影裡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時間。在《阿飛正傳》這部電影裡,旭仔用「一分鐘的朋友」讓在他身邊待過的每一個女人都把他很好地記住了。可能是因為旭仔心裏面還是有著這種補償的心態,當年他被親生母親拋棄,這種孤獨寂寞無助感一直深深影響著旭仔。

《阿飛正傳》裡最有特色的就是影片當中出現大量的時鐘,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像是在提醒人們人的生命在一點一滴消失了。愛情是美好又短暫的。如果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愛情的深淺,彼此之間越愛分開之後就會越恨,彼此在心中的記憶就會越深,留給彼此的時間就會越長。

王家衛鏡頭下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很有特點的,最令人驚訝的就是扮演他的養母潘迪華,以喝醉酒出場,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她曾經也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但也存在著很多的遺憾。她的過往還是很令人好奇的,她與旭仔的關係讓人捉摸不透,有點像愛情、也有點像親情同時也像一種自私,他們之間都渴望得到理解,並且坦誠以待。可是事與願違,最後兩人卻總是矛盾很多、最後還是分開了。

她了解旭仔的性格特點,因此遲遲不肯透露自己就是旭仔的親生母親。她擔心跟旭仔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感情,不想就這麼白白浪費了。她更加希望自己能夠永遠陪在旭仔的身邊,關心他,照顧他。只想跟他有著更多的交流和溝通,以此來彌補自己作為母親的一種失職。

《阿飛正傳》中的人物的形象體現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通過這些事情的發展,可以感到到每一個人的心理變化。電影中有一段情節是旭仔請求養母告訴他親生母親的下落。

在這段對話中,不僅可以看出旭仔和養母的關係,也感受到兩人之間複雜的情緒。旭仔為了養母暴打第三者,其實心裏面想的是為了維護這個家的完整,而他嘴上卻說是為了報復養母才這樣做的。

養母也一直都沒有告訴旭仔他的親生母親的下落,為的就是不讓旭仔傷心難過。於是她寧願做一個壞女人,也要把這個秘密隱藏起來。旭仔和養母都是表面上看起來瀟灑隨意,但內心卻是充滿著飽滿的深情。

旭仔雖然不要蘇麗珍,但他從未違背「一分鐘朋友」的約定。他就是那隻無角的鳥,有情卻不得已離開,歷盡艱辛,最後才承認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每個年齡階段,看完王家衛的電影都會有不同的心靈體會。回憶是很美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故事人物之間的情情愛愛,愛而不得,這些都是人們內心裏面最真實情感的表達。愛情是處處都存在著,只是有時候彼此之間愛的分量有多有少。誰愛誰多一點,誰就恨得多一些。

愛是虛無縹緲的,有是有上一分鐘還愛著,下一分鐘就不愛了。愛是所有人的權利,我們不能夠剝奪,只能順其自然,兩人互相尊重。

相關焦點

  • 阿飛正傳,劉嘉玲張國榮,一世情仇!
    在我第一次聽說《阿飛正傳》這部片子是在劉嘉玲的一個訪談節目中,那一次我聽到她描述這個片子非常的著迷,臉上都是笑容。《阿飛正傳》是由知名導演王家衛導演,以1960年代初期的香港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孤傲、叛逆青年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糾葛,真實再現了香港普通青年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狀況。這部片子一上映就獲得了很多好評,也獲得了當時很多有名的獎項,比如1991年,該影片在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獎項,而張國榮也憑藉《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阿飛正傳》在張國榮面前,所有的大牌都黯然失色!
    在古希臘神話故事裡,上帝將四手四腳的人劈成兩半,令其終生尋找另一半,於是愛情由此誕生。奇怪的是人們總是會找到不對稱的另一半。在一段愛情故事裡發覺兩人並不相稱,再去換另一段,如此反覆。於是在不斷重複的愛情故事裡愛情變成了這樣一種東西:它變成了消磨人生庸常無聊的另一種方式,變成了彌補永遠遺憾和缺失的生命的一個替代品。
  • 【張看電影】《阿飛正傳》:永遠的阿飛,最初的王家衛
    只因其飛得高,人們見其飛來飛去,卻不知道它何處棲足,故而有無腳之說。這樣的人總是能量大,他不管不顧,煙視媚行。就像一個黑洞的漩渦,把所有他身邊的人都要卷進去。《阿飛正傳》同時探討了愛是什麼東西,情感是多麼奇怪的存在。 養母本來是為了錢而養育他,可是我們發現,最後她對他是真的有母愛,這樣的母愛,甚至帶著一種「情人般的怨氣」,如《雷雨》中的繁漪對周萍,簡直稍一失控,就能把自己也摧毀。她的命運和生活根本就是和旭仔拴在一起的。
  • 《阿飛正傳》我們是走散了還是從來沒見過
    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我是受到《阿Q正傳》這部漫畫的影響,抱著好奇的心態點進去看了,結果,電影裡的阿飛和那個漫畫裡的阿Q完完全全兩個人。《阿飛正傳》裡也完全沒有《阿Q正傳》的搞笑,溫暖。張國榮都去世這麼久,還有人懷念他是有道理的。一條大褲衩,一件白背心,就在鏡子前跳舞。你看著他,你便覺得他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種風格。
  • 《阿飛正傳》:到菲律賓,尋找張國榮
    這部電影叫《阿飛正傳》。那個「阿飛」頹廢麻木、浪蕩不羈的形象,被哥哥刻畫得入木三分。1991年,哥哥憑著這部電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香港金像獎影帝。看過的人,都覺得劇中的「阿飛」,有太多哥哥的影子了。連當時香港的影評人也說,「鏡頭下的『阿飛』,已經完全『張國榮化』了。」這部電影,其實對哥哥影響至深。
  • 《阿飛正傳》——最好的年華
    好像提起張國榮,大陸的影迷首先會想起《霸王別姬》,而香港的影迷則會想到《阿飛正傳》。2018年6月25日,由王家衛執導,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張學友、劉德華、梁朝偉主演的《阿飛正傳》在內地重映,當時也是在榮迷中引起了激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無論你是誰,只要你看了阿飛,我們就是朋友了。」
  • 《阿飛正傳》裡我最愛的女人還是劉嘉玲飾演的咪咪
    《阿飛正傳》太過有名的片子了,在大陸上映之前,幾乎聽過了所有的噱頭,關於無腳鳥的故事,關於四月十六日的下午三點前的那一分鐘,關於片尾梁朝偉的長鏡頭。多年之前,大概是為了自己有些炫耀的資本吧,也是看過《阿飛正傳》的。畢竟年紀輕一些的,說實話真的是沒看懂。只記得看完之後,心裡一直沉沉的。
  • 《阿飛正傳》從此愛上了梁朝偉
    最配角《阿飛正傳》 :梁朝偉在《阿飛正傳》裡只出現了一個鏡頭,但這個鏡頭,成為他演員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影片最後一幕梁朝偉以在《2046》中梳頭的賭徒形象出場而結束全片,在當年曾引起極大爭論,王家衛說當時只是覺得有意思才將這個鏡頭放進去,感覺有點像心血來潮。
  • 《阿飛正傳》什麼樣的才是真正的高品質經典電影
    有的人會因為某個別人改變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有的人會因為某件事而使他不再愛這個世界,更有的人會因為沒能見到某位從未謀面的親人,尋找和盤旋到死的那一天。我們要說的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們要說的是一個從未被愛過,更不願去愛別人的可憐又不可愛的孩子。
  • 尋覓中,不知何去何從——電影《阿飛正傳》影評
    1 何去何從 《阿飛正傳》的主角不叫阿飛,而是旭仔,「阿飛」這個詞在香港俚語中是對遊手好閒,舉止輕狂年輕人的稱呼。對旭仔而言,對無條件的愛的追逐就是對於自我認同的答案。 電影的價值在於它帶給我們的覺察,在每一個因找不到存在價值的虛無者心中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一陣漣漪,隨著漣漪蕩開,人們的心中也有一些部分感受到了波動。讓我們嘗試思考是否我們終其一生也都在尋找。尋找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與意義,尋找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佐證,尋找一個無條件愛著自己的母親,也在尋找一個值得為之心甘情願付出所有的歸宿。
  • 《阿飛正傳》:「無腳鳥」的愛,註定得不到回報!
    《阿飛正傳》中講述了在1960年的時代下許多香港人的平凡生活,不論是主角旭仔,還是為情所困的蘇麗珍和粱鳳英都沒有擁有一個令人歡欣的結局。他們的故事無疑充滿了悲劇色彩,他們的人生是那個代之下,市井人物的真實寫照。困頓於身世的騙局《阿飛正傳》圍繞男主角旭仔的故事展開,旭仔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個悲劇。
  • 《阿飛正傳》:「無腳鳥」的愛,註定得不到回報
    因此旭仔飄零的身世使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著愛和歸屬。《阿飛正傳》整個故事的悲劇性絕不僅僅在旭仔一個人身上體現,和旭仔有情感糾葛的蘇麗珍和粱鳳英也同樣是電影中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唐鳳英的自信驕傲被愛情磨滅殆盡,或許這是很多人年輕時都會經歷的。這兩位女性的愛而不得正顯現出了在一段感情中,更深情的那個人註定要遭受更大的傷害。
  • 【每天一部好電影】阿飛正傳
    露露其人,雖然俗豔,但卻充滿風情,一舉一動全是誘惑,顯然也是個佔慣上風的主兒,看她後來將旭仔的朋友擺弄得服服貼貼就知道她的本事,但是在旭仔面前,什麼手段都派不上用場。  許多人感覺黎耀輝就是一個男版蘇麗珍,相信這也與王家衛的本意相去不遠。王導演看起來很喜歡描繪一個浮浪不羈,只為享受被愛的感覺而到處傷害別人的人;也很喜歡描繪一個沉默的執著的,被傷害之後將自己包裹起來,獨自舔舐傷口的人,後者的最大幸運是遇到一個耳朵,安全地將一切傷害釋放,於是黎耀輝有小張,蘇麗珍有警察。
  • 阿飛正傳:蘇麗珍倔強又卑微的愛
    《阿飛正傳》很早有聽說,一直被這個名字迷惑,像是一個小人物悲慘曲折的故事,或者香港武打電影?引起興趣是不知從哪裡刷到了哥哥扭動身姿跳舞那段,導演赫然出現王家衛的名字時,決定要看看。雖然我對這位名導的了解僅限於看了東邪西毒後的一頭霧水。
  • 《阿飛正傳》重映,張國榮領銜風華絕代
    小殺弟弟在大學期間,拍攝的作品也都在不斷地模仿王家衛,但是也自覺只得其型,不得其神。由於過於年輕,我在電影院看過的王家衛的作品,也就《一代宗師》這一部。直到聽說《阿飛正傳》要重映了。1990年12月15日,《阿飛正傳》首映。票房慘澹,上映十二天就被迫下線。又慢又追求完美的王家衛廢了三到四倍的膠片,花了4000萬,回來了900萬。製片人鄧光榮被氣得住了院,甚至退出了製片界,《阿飛正傳2》也胎死腹中。後來,《阿飛正傳》得到了不少獎項,也得到了很多觀眾的承認。
  • 《阿飛正傳》:每個人都是一隻只能落第一次的飛鳥
    這部電影就是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一部在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選出「100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電影」第三名的電影。文藝獎項上的成功讓王家衛堅定了走自己文藝風格路線電影的決定,同時票房上的慘敗也註定了讓王家衛在這條文藝的道路上越走越孤單。
  • 阿飛正傳張國榮從前我是不羈的風不愛生根
    臨沂相遇無腳鳥阿飛正傳是我從影以來最佳的一部電影——張國榮張國榮:「我跟王家衛的談話中,感覺他十分有理想,我認為他是現今最promising(有前途)的導演。」王家衛:」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60年代正是我的童年,《阿飛正傳》所說的就是60年代。」電影講述的是1960年的香港,影片裡的阿飛,是位孤傲,叛逆、困惑的青年。他的身世,讓他內心深處充滿矛盾,放蕩不羈的行為下與他人間的情感糾葛。電影的主題反映了那個時代香港年輕人的心態,人與人之間,疏離與親近,拒絕與接納,追求與失落,忘卻與銘記,逃離故土與尋找自由。」
  • 29年後重溫《阿飛正傳》這些故事你也許不知
    直到今天,其經典地位早已無可撼動。但除此之外,《阿飛正傳》這28年來又給觀眾留下過哪些謎團,或是給主創留下哪些「刻骨銘心」的回憶,在此不妨逐一道來:「看不懂」從何來?如今,《阿飛正傳》是公認的華語電影經典,但在當年,卻是一部讓整個影圈一度陷入緊張的「神秘」之作,且看王家衛「宿敵」王晶怎麼說——大家都非常緊張,不斷「收風」想知道《阿飛正傳》拍成怎麼樣,可是每一個人回來說的版本都不一樣,連最後去菲律賓的攝影組也說不出來他(王家衛)拍了什麼,真是神秘莫測,只知它超支超得極為可怕...聽說,在第一個午夜場之前,連老闆鄧光榮都沒看過整部電影,我的老闆向華勝嘢沒去看自己的午夜場
  • 大愛不言,「順其自然」也不必找
    「深藏功與名」「做善事不留名,大愛不言」「捐資助學,菩薩心腸,點亮貧困學生的希望和夢想」……寒冬時節,這樣的暖聞令人備感溫馨,感動不已的網友們紛紛向這位無名的大善之人致敬。   捐款是善舉,長期隱名捐款更是一種無言的大愛。這樣的「順其自然」,溫暖人心,令人敬佩。   愛是一股有生命的暖流,通過心靈之間的交融碰撞而傳遞擴散。
  • 《阿飛正傳》:有一種鳥沒有腳,有一種人沒有心……
    1990年《阿飛正傳》正式上映,獲香港金像獎五項大獎,也令王家衛躋身香港一流導演行列。《阿飛正傳》仿佛是王家衛所有電影中最易看懂、也具有明確的敘事情節的一部電影。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語言文藝而充滿隱喻,正如《阿飛正傳》中阿旭說「我聽人家說,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飛呀飛,飛得累了便在風中睡覺,這種鳥兒一輩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而這段話,也正是劇中人物旭仔命運的象徵……是啊,有一種鳥沒有腳,所以不能停;有一種人沒有心,所以不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