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代那些詞人,我們會想到「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三變,會想到「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蘇東坡,會想到「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他們的詞,或風流或清新,或慷慨或悲涼,不過要是說到誰的詞風雅,大家可能會聽到一個不那麼熟悉的名字,周邦彥。
如果說蘇詞一派追求創新自由,在意真情流露,那麼周邦彥的詞恰恰是與他們相反的。周邦彥的詞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
周邦彥(1057年-1121年)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邦彥追求「下字運意,皆有法度」,非常在意用字與音律、詞調是否和諧統一,放現在來說就像是個古板又克制的老學究。
不過,現在我們心中「端」和「雅」的周邦彥,也年少輕狂過。宋史記載,周邦彥年少時雖然博宇群書,卻「疏雋少檢」,按現在來說就是這個人行為不檢點。怎麼不檢點我們無從得知,但當時口碑是很重要的,他的作風被大家非議,「不為州裡推薦」,就不能參加當地鄉試。
不過元豐年間,發生了一件大事。慶曆年間,雖然範仲淹等人的改革失敗了,但是這群先行者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火種。在元豐年間,我們的老熟人王安石來了,他批判了當時僵化的科舉制度,「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進行了一系列科舉和教學上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太學的改革擴招。
周邦彥在這段時間告別了家裡,去開封遊歷,並順利地考進了太學。此時的太學考試制度用的是王安石創立的「三舍法」,學習的是偏實用性的《三經新義》,重律令和策論,而且每月每季都有品德和學業的考試。
而周邦彥本身就有天賦。元豐六年,他向神宗獻上長達七千字的《汴都賦》。這是一篇摹仿漢代《兩都賦》《二京賦》的大賦,辭藻華麗,氣勢宏大。
關於這篇賦還有個小故事,周邦彥寫這篇文用了很多瑰麗詞藻,直白點說,滿目生僻字。所以宋神宗就讓翰林學士李清臣在邇英閣朗誦,巧了麼,李清臣很多字也不識得,就靠著讀其偏旁大法把全文讀了下來。
賦中大規模的讚揚了汴都多麼厲害華美,對著當今天子大吹彩虹屁,更重要的是,對王安石的新政點了個大大的贊。因此,周邦彥一躍成為了太學正。在這段期間,周邦彥盡力於辭章。
然鵝好景不長,第二年宋神宗駕崩,宋哲宗登位了,這位小皇帝年僅十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他們啟用司馬光等人,恢復了舊法。這下可好,先前站隊王安石新法的周邦彥直接被掃地出京,遠赴廬州上任,又先後輾轉荊州、溧水等地,開啟了十年的仕途飄零。
周邦彥前期的詞,敏感細膩是一大特色,但也有種少年天真。「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一句被王國維評為「得荷之神理者」,角度獨特,寫出了荷葉的玲瓏可愛。初陽曬乾了荷葉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微風吹過,好像舉著荷葉跳舞。
不過經過這番打擊磨礪後,他的詞風逐漸抑鬱深沉,充滿滄桑,用字上也愈發追求精進。在溧水上任期間,自號清真居士,更是寄託於道教尋求精神上的自由解脫。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在宦海中飄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雖想撇開身外種種煩惱事,向酒宴中暫尋歡樂,但是酒宴上的絲竹之樂更容易勾起傷心往事啊,還是先安置好枕席,一會醉了可以直接安眠。
這十年對於他來說,是失意是打擊。但也是這十年,完成了周邦彥的藝術沉澱。在這期間,周邦彥創作了大量傳誦千古的羈旅思鄉名篇,基本奠定了他「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高太后病故,宋哲宗親政後,周邦彥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京城,在宋哲宗準備重啟新法之後,又寫了一篇《重進汴都賦表》來幫新法造勢。之後深受宋哲宗賞識,一直擔任京官。
但是當時的北宋政壇並不太平,周邦彥那時也一直在頻繁地升官遷官,他對官場並不是激動興奮,相反是一種厭倦和麻木。於是更把全身心投入到辭章創作上去,到徽宗趙佶時代,更是一度成為大晟樂府(相當於當時國家最高音樂學院)提舉官。而這段時間,周邦彥也不再寫那些歌功頌德的文章,而是專心搞創作,與万俟詠、田為等屬官「討論古音、審定詞樂」,精雕細琢,研音鍊字,搜集和審定了前代與當時流行的八十多種詞調,確定了各詞調中每個字的四聲,更是自己度曲,創造了《六醜》等新詞牌,開了格律詞派的先河,為詞樂的增廣與規範作出了很大貢獻。
後世的詩評詞話中,周邦彥都是「集詞學之大成者」、「精妍和雅,最為詞家之正宗」,不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稱:「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遊,雖作豔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說他作詞確實一流,但是不能和歐陽修、秦觀等人一同並論,是因為他不能像前者一樣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上去看待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寫女性角度情感的時候,有「淑女和倡伎」的區別,說白了,就是後者比起前者來,少點哲思內涵。
但是在後來出書的《清真先生遺事》中,王國維又對周邦彥詞的美學作了極大的肯定,「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讀先生之詞,於文字之外,須更味其音律。今其聲雖亡,讀其詞者,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曼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轆轤交往,兩宋之間,一人而已。」但是在格律和鍊字上,周邦彥又可稱作「詞中老杜」,極其講究章法,注重每個字的讀音和曲調的配合。現在我們已經聽不到宋樂,但是周邦彥的詞獨有的韻調,本身就可以看成一首歌。
因此,在音樂性和詞的美學上來講,周邦彥開創了一個時代。
文案:李 瓊 | 編輯:陳 婧
原創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繫:
螺老師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啦~
感謝耐心閱讀,喜歡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鐘,語文百科小達人
「星標」置頂不僅準時還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