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生命的故事,花謝花開又一年!

2021-01-08 沒品段子

春、夏、秋、冬,又逢春。彩漆的門,空氣意念化作空氣的空牆,銅綠古佛鏽跡斑斑,面前,花葉金魚。這是一座浮島,一座生命階段的漂浮板。影片結構層次分明,春夏秋冬,又一春,生命的輪迴,罪與贖罪,殺生與自殺,生命的羅盤在時間磁鐵前轉了一圈又一圈,一切在回到最初。

春,影片開頭,重複的定機位和上搖鏡頭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不同尋常的寺廟。大雄殿只有一間,室內滿是彩繪,大堂中間,是一尊青銅古佛,左右各有兩隻神態不一的銅鹿跪拜侍奉。小和尚睡眼惺忪,從空立的一扇門裡打開門,跪在菩薩面前。這裡的兩扇門,空門,自然將大殿分成三份,無牆立門,門比喻著空與實的臨界 小和尚,老師父一定要跨越這樣的臨界,靈魂和肉身才得以同步。同樣,在古剎山門前,古樹旁,一座空門也是如此。這座空門內外浮雕不一,從裡往外是慈悲菩薩,從外往裡是兇惡門神。這道門與之前不同,這是山門,門外的世界代表俗世,門裡是清修。俗世之惡,要用門神把守。春 一章中,俗世之門被小和尚打開,他和師父一道採藥。畫面皆為全景,小和尚轉身畫面切換到師父,在此暗暗鋪墊下師徒輪迴關係。

這章臺詞極少,每句臺詞都為劇情做鋪墊,「帶白線的草有毒,雖然長的一樣,可是吃下去會要人命的!」簡短的一段對話,卻包涵哲學意味,色相相似,善惡不同,一者醫人,一者害人。簡單臺詞道出佛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影片最大的伏筆既出現在小和尚上山捉魚開始。這段情節,多運用特寫、全景、剪輯,完全展現小和尚的天真童趣,經典的是配樂,本是調皮搗蛋的惡作劇,配樂渲染了一種詭異又殘忍的感覺,仿佛視角轉換到魚身上,刻畫出小和尚殘忍和罪惡。電影到這一下就有了疼痛感。一而再再而三,魚、青蛙、蛇皆被幫上了一根線繫著石頭。在師父的教說下,小和尚背著自己的石頭,去給為自己贖罪。贖罪何嘗容易呢?人背負的原罪,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去理解和救贖。

夏,轉眼到夏,萬木蔥翠,林間迴蕩千蟬鳴叫。青春期的煩躁,與不安,被兩條交織的蛇點燃。山裡進來了新住客,一個母親帶著生病的女兒來廟裡養病。在通過俗世之門時,影片構圖,鏡頭設置特地為小和尚扶母女上船留出畫面,小和尚的對於女性手的觸碰,一種陌生又火辣的感覺。夏季,小和尚的荷爾蒙火焰被點燃,性意識受到本能的啟蒙。

夏中,刻畫了小和尚和女孩的禁忌之戀,從一開始對女孩胸部不平整的好奇,到幻想,到纏綿,到嬉戲打鬧,最後赤裸在小舟上。影片對於女孩的睡姿的特寫鏡頭,展現了一個青春期少女的曼妙姿態,少女的睡姿,對佛的打光也在變化,忽明忽暗,暗示著純潔信仰走向墮落,戒律清規在淫慾面前好像微不足道。小和尚與女孩進入山間捉魚,導演處理的細膩滑稽,攀爬在石頭上的小和尚跌入水裡,同時刻畫愛慕和情慾,第二次在山中,導演巧妙的規避了性愛的赤裸,拍攝四足纏綿,和性愛過後的悠適。同樣的性愛情節,運用歡叫和起伏的棉被代替。這樣既克制又平衡。小和尚在大殿內,破了空門,破了戒,無視了空門的存在,無視了所謂信仰。最後,師父發現二人赤裸飄在船上,二人的分別,小和尚的離去一同帶走了視為信仰的銅佛和一隻公雞。師父提及「淫慾引來殺孽。」繼續為劇情鋪墊。

秋, 畫面亮起,師父的身影有些佝僂,背了一隻貓,划著船會大殿。通過偶然性來鋪述劇情,原來的小和尚殺妻逃亡了。小和尚的登場,長頭髮,雜亂的鬍渣,來自貪嗔痴的煩惱讓他心境煩躁,師父的靜和小和尚的躁形成對比,強烈刻畫了俗世的惡對一個人的影響。同樣秋,一個又鬧轉靜,萬物悲涼的季節,劇情也達到悲劇層次,小和尚的修行全無歸還了古佛,拿出了一把帶血的刀,影片中最強烈的心理戲,小和尚的贖罪。封住眼睛嘴巴的「閉」,小和尚漲的滿臉通紅。鏡頭對於臉部的特寫,對師父的仰拍,小和尚被吊起來,師父用貓尾寫字,展現人物內心的糾纏,鬥爭。秋一章,道具運用成為敘事主要方法,導演藝術的表達人物心理過程,師父渴望超度徒弟的罪孽,小和尚內心又無比複雜心情。用帶血的刀刻滿地灑落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晝夜的短暫救贖,警察的態度,師父的態度,搖晃不停的風鈴,小和尚最後心一片寧靜。俗世闖入的人,神秘的浮島寺,影片在這又借用外來人的特殊角色,渲染了神話色彩,來去自如的小船,隔空關閉的山門。貓被帶走了,師父自焚了。七孔都貼上了閉,不聽,不語,不看,不聞。淚水沾溼了宣紙,留下兩行淚痕。一條水蛇化作靈魂回到寺中靜靜守候。

冬,大雪紛飛,冰封了湖面,小船沒了影子,寺廟破舊了,打開山門,回來一個中年人,小和尚老了。冬的拍攝,非常克制的意象表達,半裸的小和尚在冰天雪地裡用冰湖水洗臉,練功,用雕刻冰雕佛像為師父做葬禮,大全景的拍攝,寒氣咄咄逼人,簡單客觀,深入人心。屋角的風鈴靜了,劇情起伏靜了。

冬代表了人到暮年,明知天命的一種安詳寧靜,命運又一春,裹著臉的夫人送孩子來到寺廟。導演故意讓夫人裹著臉,影片中,夜晚婦人入睡,小和尚還想偷摸她的臉,另一隻手被婦人輕輕握住。我想導演當然不會讓我們看見婦人的真面目,這裡撫摸的片段呼應夏天,小和尚和女孩的劇情,故意的遮臉,讓觀眾陷入回憶,是對開始和結束的平行觸碰。稚嫩與成熟,都歸於平靜而生命重量不一。婦人失足去世了,小和尚打開面紗,畫面缺失一個石佛墊著面紗,導演強烈個人意識的處理,對宿命論的態度,一切鍛成迷局。

救贖,冬的救贖是全片最深刻的。年老的小和尚,上手高舉信仰,靈魂赤裸背負原罪的沉重。一步一邁,登上高山,電影對此一刻不省略,腳後跟的血,一次一次摔倒,冰天雪地,半冰凍的小泉瀑布。配樂使用佛經一類,將贖罪神聖化,莊重化,儀式化,每一步都屏住呼吸。同時運用蒙太奇,將原罪與現實對比,一切伏筆悄然運用。登頂後的小和尚,與佛一起打坐,俯瞰凡間,一個大全景,高山日出,鏡頭推進,小湖中央的小廟,原來世界這麼小,是導演對於救贖後達到超然解脫的表達。

又一春,片中小和尚老了,小小和尚又和片頭的小和尚一樣大了。小小和尚進入山中,原罪的救贖,新的一輪故事開始了,就像寺廟新染的漆。影片沒有很大世界格局,四個章節同時表現人的四個生命階段,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影片中一開始的鋪墊,純意象的表達,象徵人物心理、故事發展節奏的掛角銅魚風鈴,每一件物件都有自己特殊的意義,電影沒有運用大量的臺詞講述佛理,借力畫面打造了一個神奇、簡單、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運用視聽敘事,用畫面和表演來傳達佛理哲學,劇情也從人的性惡、嗔痴,再到寧靜、救贖。小罪小救贖,拜佛像,大罪大救贖,拜心相。導演的瘋狂,促成電影純藝術的濃度。濃度越高,電影越明了,敘事越簡單,人性越深刻。

相關焦點

  • 欲望是一扇無法關閉的門,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時,是一個人的輪迴
    如果問我這個問題的話,那麼,我一定會把票投給我們今天要說的的這一部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為什麼呢?其實,從電影的故事的角度去理解,電影似乎在講述一個老和尚對於自己的弟子的教誨,但是,其實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在講人的一生和天命輪迴。
  •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夏秋冬又一春》由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擔任編劇、導演,本片共獲獎7次,提名2次。
  • 花謝花開花滿天大結局劇透 花無謝的結局是什麼
    近日,電視劇花開花謝花滿天即將迎來大結局,該劇講述了花滿天不慎受傷失憶,歷經萬難之後找到千尋,並救其於水深火熱之中,兩人萌生情愫的故事。大結局花滿天終於找到了千尋,那麼花無謝的結局是什麼?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
    該片於2003年9月19日在韓國上映。電影將故事的情節定格在不同的季節裡。春夏秋冬不僅代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也代表了罪孽與救贖、欲望與放縱、愛與恨、哲思與修行。故事發生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終於帶著一佛像、一公雞離開了水上孤寺。而後在世俗中與女子結婚,但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好了不再劇透了,總之小編認為《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最好的影片。適合在假期,選個舒適的姿勢,慢慢地欣賞。
  • 月圓月缺月依舊,花謝花開花非花
    讀到了一段話:「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屬未知。這是一。開謝盈虧,花月依舊,幾度離合,人卻老了。這是二。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就因為離別最使人感受到人生無常。」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如下:月圓月缺月依舊,花謝花開花非花。不論月亮是盈還是虧,月亮仍舊是那個月亮。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但此花已非彼花了吧?而花如人,人如花!皆因人前之花乃是生命,月下之人亦為生命。
  • 影視點評:《春夏秋冬又一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春夏秋冬又一春》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實只有佛學的表象,其本質依舊是人生與命運的思考。「欲望」、「輪迴」與「救贖」的主題本來便是老金的專用。我不知道因果報應和宿命是否對等,但[春夏秋冬又一春]顯然是宿命大過因果,否則,後來那孩子何以將石子塞進魚和青蛙的嘴裡,他不如再用細繩密密捆了,不顯得這個輪迴更為徹底?每一段戀情,既是緣,又是孽,我們一邊祈禱,一邊負罪,而人生如同春夏秋冬不斷更替,有了春的萌發,必有秋的悲涼,而春夏秋冬過去,當然又是另一春。
  •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夏秋冬四季往返,人生的宿命也在一幕幕上演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基德執導,金英民、吳英秀、金基德主演,一部講述輪迴的韓國電影。影片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裡,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欲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裡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
  • 《海棠春睡》 等花開,我等了一年
    《海棠春睡》拍攝於2019年4月視頻為手機拍攝  無拾音器曲:老黃2018年10-16詞:北宋  蘇東坡等待花開
  • 《春夏秋冬又一春》:「情慾大師」最經典的一部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英民、吳英秀、金基德主演的一部韓國電影。影片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裡,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欲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裡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故事在一個名叫「人生庵」的寺廟裡展開,一座「大雄殿」浮於湖面上,人們需要乘坐木船往來。男主角是一個小和尚,他和廟裡年邁的師傅相依為命。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94部《春夏秋冬又一春》
    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寧靜而形象地述說了生活的流逝,詩情,禪機,全在一個和尚的人生歲月。四季的流轉,暗示著自然生命的輪迴。電影借用四季表達人生是非常妙的選擇。將夏季與秋季作為人最動蕩的時期,感情和暴力的因素全部注入在這兩個集結。經歷了世間普遍的愛恨情仇,在冬季冰封,孕育了下一個春季的重生。
  •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心下一震:下雪了?並不稀奇,連日陰沉。三月還下桃花雪呢。可朋友說,不是。是花瓣。細看果如是。桃花、梨花、杏花、李花。說不上來。白白的,又微微透一點粉。花事就又謝了。殘花滿地,如同殘雪。隨風飛舞,看著這路邊飛零的雪花。心中卻湧起了許多感觸。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自古及今,花開總讓人歡喜,花謝又讓人傷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可是,哪裡知道,花開謝只是自然現象,花謝了還會再開。
  • 一、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賞析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的又一部經典之作,這部影片他既是編劇又是導演而且還參與了部分演出,可謂親力親為
  • 經典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我看完就覺得不是藝術片,節奏和故事適合普通人,精彩之外更有意義。反差極強的是影片中的禪意,春的萌發、夏的重欲、秋的糾纏、冬的悔悟。看著像在說人不應該作惡,可又一春就是說如此的惡行還會再次發生,春夏秋冬就是一場完整的人生修行,這大概就是禪意。
  • 過目不忘的電影審美,始於《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導演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改變了很多人關於電影的審美認知。
  • 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開
    這裡正上演一出漂移式多維體驗劇。借船借景借江水,《知音號》將行動、人情、面貌都勾連起來,講述屬於一個城市的故事。那天晚上,記得有個演員說了一句臺詞:願那些未曾預料的傷痛和別離永遠不會讓你白白受苦。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願今年武漢櫻花爛漫時,像往年那樣,千千萬萬人在樹下看櫻花,櫻花在樹上看遍千千萬萬的人。
  • 看完《春夏秋冬又一春》覺得金基德簡直就是「韓國國寶」的存在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過的最有禪意的電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韓國電影都是以其獨特的人文觀察視角、異於他者的敘事手法、刁鑽取巧的敘事題材獨立於世界電影中,在這些知名導演的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一個或失序、或詭譎、或思辨、或蠻荒的人類世界。
  • 在花開花謝花滿天的詩情畫意裡,陪你看風輕雲淡!
    桃花如詩,夜色闌珊,你在春色裡打撈愛情,就像編織五彩的夢,而我只想做一朵桃花,悄悄地盛開在你的眉眼裡,桃花淚,一縷香魂風抖擻,欲把春心付流水;一闋桃花詩,一懷柔情如初,欲把相思染成塵。你貌美如花,唱一曲霓裳如春,領悟是一朝一夕的懂得,需要用真心詮釋,慢慢品讀,我們讀懂的不只是一往情深,還有桃花依舊一起繾綣的美好時光,那曼妙比花還香,那深情比詩還美!
  •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部關於輪迴的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影,本片有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執導,獲得了不少獎項,在各個電影網站評分都很高。本片講述的故事按季節分為五個章節,分別講述春天裡的罪惡,夏天裡的欲望,秋天裡的愛恨,冬天裡的反思和醒悟,再又是春天,人生輪迴,生生不息。
  •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眼中的因果輪迴
    一座深山,一池湖水,一間小廟,小廟漂在湖中央,與世隔絕。在這紅塵之外,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春夏秋冬四季往返,小廟裡的宿命、人生的宿命在一幕幕上演。《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天,貪玩的童僧拿著石頭,綁在魚、青蛙和蛇身上,捉弄著小小生靈。老僧發現後,用同樣的手法懲罰他,告誡他不可胡來。夏天,十七歲的少僧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悶不已。
  • 一年又一春
    春被年的這陣勢著實嚇了一跳,慌忙起身仔仔細細地把這年的陣勢從頭到尾端詳了一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悄悄地藏到了陽臺上。  年根本沒有在意春的感受,自顧自地享受著十二個月才一次的王者榮耀,完全陶醉到了粉絲們讚不絕口的崇拜之中,仿佛宇宙之中所有好玩的遊戲都是她的,仿佛人世間全部的快樂都屬於她所有,根本就沒有把她來之前碰到的雪放在眼裡,雖然風也曾經想陪她一起玩,統統被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