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信仰的人看到瘋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贖。——鄉愁

2021-01-10 米一推薦

俄國詩人安德烈(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飾)在美麗的女翻譯尤金伲亞(多美茲亞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飾)的陪同下,一同前往義大利尋訪一位十八世紀俄國作曲家的生活。他們一起走訪充滿宗教意象的鄉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溫泉的古老小鎮停留。 此時他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瘋人多米尼克(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村民因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

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瘋狂下的深意,並被他所吸引。同時他拒絕了性感的尤金伲亞的示愛。此時的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家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的鄉愁。充滿儀式感的長鏡頭,陰鬱、肅穆、沉重。沒有信仰的人看到瘋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贖。

老塔化身詩人,將靈魂交予瘋子。被自我封閉的詩人、被世界隔離的瘋子,兩個相似的人在鏡中重合:瘋子選擇自焚來追隨自己的信仰;詩人則拿著燭火行走在乾涸的溫泉中,最終倒在燭火旁。 其實牆上的「1+1=1」(萬物本一體)早已喻示了導演、詩人、音樂家三人的統一,即每個人都有的、解不開的鄉愁。

很奇怪,大半夜的竟然被我看完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不敢說懂了多少,與想像有差距。我對世界的認識與電影的瘋子相同,他採取的是極端悲觀的方式,而我一直把持樂觀的態度。鄉愁一詞還有對被遺忘或擱置的文明的懷念與關懷。世影史:攝於1983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本片是一首冥思人生涵義的動人詩篇,充滿宗教意象,攝影優美雅致,如同油畫般流暢,而用詩化電影語言來表達作者的不同鄉愁涵義,則更顯得格調非凡。影片最後的七分鐘內容是詩人舉起蠟燭走過溫泉的經典畫面,這個長鏡頭的穿透力、表現力一直被人讚譽。

影片裡布滿了小動作和暗示。視覺在一種安寧的情境中被無意地打亂了。零星的語言,交談著早餐空氣和別人的生活,它們在身體之外響著,永遠無法進入一個人寂寞的世界;色彩在它最為鮮豔和濃重的時候,被不經意的稀釋成灰白,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提醒你不要靠太近,那會很危險;因為被孤立起來而陷入黑暗中沉默的個體和一個繁複有聲的世界,哪個更重要哪個更執著哪個更接近自己的憂慮?

"他那麼憂鬱,他在戀愛嗎" "不,他在想別的事" 俄羅斯人永遠有種故園情結,那是根深蒂固不可救藥的憂鬱,故鄉故鄉,已經逝去的家園,只有在黑暗夢境裡悄然醒來。他們的節奏是緩慢的,而我們已經遺失了緩慢,也遺失了鄉愁---那本是最深沉最美好的情感。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快節奏的、物化的、異化的世界,心靈被蒙蔽,「心靈的路徑被陰影覆蓋」,「腦子裡充滿著長長的汙水管道」。 戈恰科夫要的是更深沉的情感,肉慾對他來說是置身事外的熱鬧。

第一次看《鄉愁》是零五年,它也是我喜歡上電影的緣由,我問自己,原來還有這樣的電影。當時吸引我的是電影畫面,如同柯羅油畫中靜謐的鄉村和荒野,但是和那些隱居於鄉村的出世畫家們不同,塔科夫斯基的構圖卻帶著一絲冰冷的既迎又拒——貧瘠的土地上突兀兩三棵枯樹或者一幢低矮的農舍,密密麻麻的穹頂下陳舊而布滿青苔的牆面,空蕩蕩的旅店只有中央一張簡陋的床。在20世紀末的義大利羅馬,我們竟然看不見現代城市的親切繁華,而是猶如中世紀遺址的破敗孤寂。

全文觀點為個人觀點,如有雷同,不勝榮幸,同時感謝您百忙之中閱讀此文,希望您喜歡並訂閱收藏,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觀點,每日持續更新哦!

相關焦點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現代都市的資源分配和價值判定方式和過去不同了,之前人判定一個人的最高價值是手中有多少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及控制和支配的權利,之後,是知識付費和無形資產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內容為王的時代來臨了,因為沒有人在意你擁有多少房地產、而在於你能創造多大的價值,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個人價值和綜合利用價值。
  • 《我們的幸福時光》信仰與救贖
    不僅僅只是感動,還有太多的感觸:罪惡,信仰,救贖,包容,寬恕,愛情,希望,靈魂...... 貧窮與富有,低層與上層,悲慘與幸福,低賤與高貴,不相交的世界中兩人的心靈相互感化、彼此救贖,有信仰有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持,一直嚮往死亡的人從此積極樂觀開朗向上的生活,即使在無法抗拒的死亡來臨時,心中也是充滿著美好與希望離開。
  • 《法蒂瑪》信仰無悔的救贖選擇
    影片自我感覺最有特色的是配樂,古典的風韻蘊含其中,表面平淡寧靜,實則隱忍壓抑,一直隨著劇情到高潮部分,才經由安德烈波切利畫龍點睛的澎湃歌聲才將感情完全宣洩出來,酣暢淋漓在戰爭年代,信仰有時候變得極其艱難
  • 白巖松談信仰: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無信仰一定不幸福
    向來在尋找信仰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9月初發布新作《幸福了嗎》。相比10年前銷量67萬冊但略顯青澀的《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加入了更多思考,顯得更為成熟和睿智。對於書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詞,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 《天國王朝》從救贖到信仰,從人間到天國
    但是時隔兩年二刷,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對中世紀耶路撒冷那一段歷史有了些許清晰認知,還是因為這次刷了加成版的原因,二刷的天國,給我看到了更多。耶路撒冷,這個電影最關鍵的地方,也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糾葛千年的地方,一次次的十字軍東徵,一次次的入侵和反擊,這個地方既是神聖的耶穌聖地,也是血腥與罪惡之城,加長版裡,巴利安最初帶著妻子的十字架趕赴耶路撒冷,是因為對妻子的愛和殺人的自我救贖,一心以為耶路撒冷的神聖光輝將會導引妻子前往天堂安息,然而在撒城耶穌受難和復活之地,埋下妻子十字架後他的內心並沒有感到救贖,空空落落,看著悽冷昏暗的耶路撒冷的迷離光影
  • 《犧牲》,亞歷山大自我獻祭式的「犧牲」詮釋生命意義和宗教信仰
    塔可夫斯基的前六部作品風格、主題各不相同,儘管從《潛行者》開始,《鄉愁》和《犧牲》延續了一定的寓言性,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仍然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宗教的信仰,即使在最後時刻,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精神,並將其充分體現在影片之中。
  • 信仰耶穌的人是因為看到了奇蹟異事,才去相信的嗎
    看到了這一切,有的門徒相信了耶穌的復活,而有的則半信半疑,尤其是一個名叫多默的門徒。他說:「我除非看見祂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絕不信」。據《聖經》記載:耶穌復活後的第八天,門徒屋的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做無信的人,但要做個有信德的人」。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
  • 懷著信仰,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_網易財經
    當年蘇俄觀眾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自然也有相若的兩種反應,只不過呈現出來的結果令人驚異,從塔可夫斯基引述的影迷來信看,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學歷越高,似乎越看不懂塔氏的電影。塔氏引述了幾封有代表性的職業為工程師的影迷的來信,皆怒氣衝衝指責他的電影不知所云,無法觸動人。塔可夫斯基的反擊是引述普通觀眾的來信,以此證明他的電影其實一點也不晦澀,很容易懂。
  • 《風聲》:讓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
  • 《猶在鏡中》:以「窗」的意象解讀人與上帝的關係,揭示信仰困境
    封閉短暫的時空之中,「窗」本身沒有宗教隱喻,但伯格曼為窗增加了含義。「窗」成為信仰概念的矛盾體,是人和上帝溝通的窗口,同時也是隔斷連接的屏障。&34;作為不可或缺的意象符號,在畫面構圖的鏡頭語言敘事和主題揭示中都承載著不可或缺的關鍵意義。
  • 《血族 第四季》信仰與自我犧牲
    再見了,你們所有人的信仰都將被人類所繼承。最後爆炸的時候,我並沒有看到扎克的猶豫。他應該是看到血祖撕開了偽善面紗,讓所有的返魂屍都侵蝕了城市;他也看到了父親對他的深情,以及父親的離去。他相當於完成了自己的救贖,從第二季的出走,到第三季帶給人類末世的摁下按鈕,到最終解決了血祖。他,算是最終奉獻了自己。
  • 原創影評:渴望救贖之十分不容易的信仰
    二,渴望救贖:十分不容易的信仰1,與世界相連——上帝國與罪惡世界之間的巨大鴻溝路之所以窄的,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罪惡,與理想的世界不同,人走在其上充滿艱辛,如果還要堅持真理,則要付上很大的代價。面對升職的威脅,警察之二也曾經有想退縮的時候,警察一號面對內地警察方毅的被殺,在旅館裡他也會害怕得不知所措。女記者面對利港集團所給的支票,也曾有過猶豫,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收進自己的背包。馬牧師面對家人可能受到的危險,也試圖勸說家人去加拿大避難,自己也曾打電話給汪民漢,有點想退出主持。
  • 老農信仰大同社會,善惡有報遭人嘲笑
    大伯相信將來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一定會實現大同社會,他也相信現世來生,相信善惡終有報。閒扯之時總愛給我們講各種鬼故事 ,教人不要做壞事,多做好事。有人和大伯說,咱們不知道還能看到那一天不 ,想那麼多幹嘛。
  • 人的智慧與信仰有關係嗎?
    人的智慧與信仰有關係嗎?關於這些,網友們眾說紛紜。智慧的含義在頭條提問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書面的解釋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說得深一點就是:腦子對外界信息的處理能力。而這種處理能力是有明確目的性的,即最終指向讓生命體更好的遺傳自身的基因。
  • 《驅魔人》:信仰、惡魔與工具理性
    ,以無比真實的鏡頭呈現了一場人與魔的較量,而在這慘烈的較量背後,則引起了人們對於宗教信仰和現代理性的思考。甚至即使親眼看到超出常識的詭異一幕,仍然對醫生堅信不疑。《驅魔人前傳》是講述墨林神父與遺蹟中的惡魔做鬥爭的故事,靠著對信仰的堅定,墨林神父戰勝了惡魔,經歷了洗禮後的墨林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三位主人公對於信仰有著不同的態度,可上帝究竟在哪?這是影片裡值得探討的問題。
  • 竹林七賢:沒有信仰的人生有多可怕?
    首先你去拿個小鏡子練習一下,要使勁兒翻,一點黑眼珠都不要看到。哦忘了,這樣是看不到鏡子的,那就拿個手機自拍一下——真是超級難做的表情啊!可是阮籍運用自如,看到不喜歡的人就翻白眼,看到喜歡的人就用他的大黑眼珠子滿懷深情地望著你,這就是成語「青眼相加」的來歷。第二個表情是哭。
  • 《殘次品》人們生於信仰,毀於信仰,又在信仰的灰燼裡重生
    《殘次品》也許不是P大所有文裡最完美的,但卻讓人很有探討的欲望——主題、劇情、感情線、人物塑造、理念碰撞,亮點太多數不過來,隨便一章都是驚喜滿滿。兩次失去父母,身邊總是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他把人生中所有的不幸都歸罪於己;背負兩重家仇,依然堅守著軍人的天職和底線,依然願意「逆人潮而上,做第一個被洪水淹沒的人」。
  • 老成都最後的信仰:平安橋天主教堂
    忽然想起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它們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耶穌聖心堂(小教堂)的內部構造在這裡,你隨時可以看到拿著手機拍照的人,因為這裡的世界與外界有一種自動的隔絕功能,你可以看到之前不曾看見的風景,甚至能找到內心深處的某種共鳴。
  • 學攝影,就看充滿儀式感電影——《鄉愁》
    他的作品,1983,《鄉愁》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國際影評人獎;1986,《犧牲》同年獲坎城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最佳藝術貢獻獎、國際影評人獎和教會評審團獎。《鄉愁》《鄉愁》描寫一個俄國詩人到義大利尋找一位俄國音樂家的蹤跡。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跟周遭幾乎無法溝通。但他後來遇見了一名當地隱士,大家都把他當成瘋子,但詩人卻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心燈》| 一個有信仰、有精神支柱的人,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一個有信仰、有精神支柱的人才會有承受力,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世間上任何負面能量都不會落在他心上,因為他的心都落在正能量上,也就是落在信仰上、道上,信仰佔領了他的心。信仰的力量師:大家說說,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渴望是什麼?應該如何與子女交流?GR:有兩句人盡皆知的話,「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