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在鏡中》:以「窗」的意象解讀人與上帝的關係,揭示信仰困境

2020-08-27 情緒取景框

《猶在鏡中》作為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是系列的開篇,也是伯格曼逐漸背離上帝的開端,探討對上帝存在的懷疑論

電影講述了遺傳了母親精神疾病的凱倫與丈夫馬丁、父親大衛、弟弟米納斯以及上帝之間的關係。伯格曼電影的主題始終離不開人的孤獨與痛苦,人與人不能交流。患有精神疾病的凱倫在電影中便承擔了這一主題,她無法與身邊的人獲得交流,只有乞求與上帝對話

電影選景依舊是法羅島,父親大衛將凱倫帶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島隔離治療,物理上將凱倫與塵世隔離開來,這種情況下,她更加渴求證明上帝的存在。伯格曼自己極其喜歡這個小島,「不知道為什麼,我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座小島。我感到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景色。」法羅島承載了伯格曼的思想,這裡甚至成為了他後來的常住地。可以說,影片中呈現的哲思和信仰困境,都是伯格曼日常思考和信仰危機的投射。

影片的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室內,以室內戲為主,在黑暗狹窄的環境中,由一天之內發生的家庭倫理表象上升到人與上帝關係的追問。封閉短暫的時空之中,「窗」本身沒有宗教隱喻,但伯格曼為窗增加了含義「窗」成為信仰概念的矛盾體,是人和上帝溝通的窗口,同時也是隔斷連接的屏障。&34;作為不可或缺的意象符號,在畫面構圖的鏡頭語言敘事和主題揭示中都承載著不可或缺的關鍵意義。

「窗」位於畫面構圖的中心位置,是畫面結構的中心,也是鏡頭語言的敘事主旨,窗口作為人試圖與上帝取得聯繫的通道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著和「窗」建立的聯繫。父親大衛主動打開窗,時常面對窗外沉思;凱倫和馬丁在窗前倚靠著,進行著貌合神離的對話;凱倫背對著窗跪著,渴望與上帝取得聯繫;米納斯正對著窗跪著,試圖向上帝尋求答案;米納斯和大衛站在窗前,交流著愛與上帝的關聯。這幾幕鏡頭作為影片敘事的關鍵,「窗」也成為鏡頭敘事的主旨揭示。

伯格曼在畫面構圖光影布景上都做足了功夫。「窗」位於畫面中心,隱喻室內人的內心和室外上帝溝通的窗口。但光影的設置,光被阻擋在窗外,偶爾有微弱的光投入室內,多數時候室內都處於黑暗之中。

透過窗人們能夠看到光,於是對著窗呼救。父親大衛希望自己逃避家庭的過去以及將女兒患病經歷作為寫作素材的行為能夠免受內心譴責,馬丁渴望拯救被病魔纏身的凱倫和無愛的婚姻,凱倫希望能夠從絕望疏離的現實中解脫,米納斯渴望父親的愛以及渴望獲得愛之真理的答案。可他們只是希望通過懺悔和救贖以求靈魂上的安寧,但行動上的不作為和冷漠疏離,讓現實一步步分崩離析。

「窗」的景框作用,將框化為囚牢,影片中的四個人受困於黑暗之中,對上帝的信仰逐漸模糊成現實的負累。

「窗」亦承載著主題的揭示作用,作為觀察人與上帝關係的窗口,逐步暴露出人們內心的信仰困境

伯格曼曾談論《猶在鏡中》,他談到自己電影創作開始發生的變化:「我對上帝的想法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變化從這裡開始……我把上帝看做是破壞性的,非常危險的,對人類有害的。上帝把人類陰暗的破壞力量釋放了出來,而不是相反。」

這時的上帝對於伯格曼,已經不再是諸如《第七封印》、《處女泉》中的「偶像」般的存在,而是逐漸成為其懷疑甚至譴責的對象。

影片中的四人透過窗看到了光,窗外是永恆不墜的白晝,寓示著人們內心上帝不過是白日夢境。人們對著光呼救,光是人們內心對上帝存在的幻想,企盼著上帝的救贖。可光僅僅停在框內,隱喻上帝拒絕賜予,拒絕普照眾生萬物,暗含對上帝吝嗇的譴責。

凱倫作為影片中對上帝最虔誠的信徒,又借她揭示上帝的冷漠和缺位。當她背對著窗,徹底釋放,乞求救贖,黑暗滋生出現實的疏離,電亮燈,微弱的光照出裂縫,她發瘋似地在縫隙中尋找出口。這時門打開,卻不是上帝之門,出現的不是上帝,而是蜘蛛。燈光熄滅,屋內又是一片黑暗。蜘蛛即是凱倫內心的投射,這裡揭示人與上帝的關係,人信仰上帝,但無法驅趕自己內心的惡魔,恐懼扭曲了信仰。最後窗外出現模糊的影像,也並非上帝降臨,而是接走她治病的直升飛機。在世人眼中,她始終是有病的。

蜘蛛的出現,符合榮格對上帝形象的詮釋。他認為基督教中上帝的形象存在不完整的問題,上帝應該具有善和惡的兩元性,既造就了這個美麗多姿的世界,又是一切災難和邪惡之源。他提到上帝既樂於喚起人類的光明積極的一面,也樂於喚起人類陰暗和邪惡的一面。

於是伯格曼也藉由窗口向那個沉默的上帝發問,上帝是否真正存在?上帝能否救贖人心的冷漠和疏離?上帝能否拯救人們脫離精神的痛苦?上帝是否真正愛人?這是伯格曼所投射的自我信仰困境,他開始質疑對上帝的信仰,質疑人類是否真正擁有與上帝的連接。

神究竟是愛世人,還是拋棄世人?關於這個問題,那扇禁錮住所有光亮的「窗」已經給出了答案。

父子在窗前的對白,對上帝殘留的信心:人的內心即是信仰,愛即是上帝

關於影片結尾突兀而來的希望,伯格曼解釋自己的創作意向:「在結尾多少帶點希望的信息與影片其他部分的悲觀色彩之間對我來說並沒有架設一座感情的橋梁。」這是伯格曼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矛盾,也是他面對現實和理想的矛盾。他因上帝的冷漠對其失去信心,對現實中愛的渴求,又讓他不得不殘留一絲對上帝的信心,上帝成為了他寄託愛的表意符號

在窗前,父子第一次敞開心扉地對話。伯格曼電影中經常出現冷漠的父親形象,這也是受到其童年現實中嚴厲的牧師父親的影響,宗教家庭的出身壓抑經歷也是他多次探討人和上帝關係的根源:他既懷疑上帝,又無法完全對上帝存在進行否認。

「窗」作為上帝殘留的信心證明,是打開內心的窗口,有將人心重新連接的能力。父親大衛告訴米納斯:「我只能描繪我的希望,這個世界上,愛確實存在。不是特殊之愛,而是所有的愛。最高級的,最低級的,最荒誕的和最崇高的,各種各樣的愛。對愛的渴望與拒絕,信任與懷疑。」

伯格曼借大衛之口說出自己對上帝的想法,這種想法在空虛和絕望的時候拯救了他。他無法篤定上帝和愛是一體的,但他需要這個想法作為自己的信仰支撐,作為信仰困境裡的一絲得以喘息的機會

「我不知道是愛證明了上帝的存在,還是愛本身就是上帝。」

榮格談愛,他認為愛「化生萬物」並「忍受萬物」 「這句話說明了可以說明的一切,再多添一字都是多餘。從最深層的意義來說,我們都是來自宇宙之&34;的犧牲品和工具。我把愛這個字放在引號裡是要表示,我並不是按欲望、喜歡、寵愛、希望及類似的種種情感的含義來看待它,而是把它當作某種高於個人的東西,即一種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只是其中一部分,無法把握這個整體,而完全受它擺布。人可以同意它或反抗它,但總是被它所掌握和包圍。」

愛是人不可缺失的信仰,就像影片中冷漠如大衛那樣的人,在其空虛的內心之外仍舊有些他始終無法觸及或解釋清楚的愛。人的內心所見即信仰所在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十二節:「我們如今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伯格曼最後在窗前留下思索,「窗」隱喻內心的信仰之鏡,他也不知道在另一邊存在著的到底是什麼,他對上帝存在最後殘留的信心,也是基於心中對愛的渴求與其說愛即是上帝,不如說是人心中的愛創造了上帝,而最終,能解救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困境的,也只有愛。

相關焦點

  • 願聖潔之光照耀你 與耶穌和信仰有關的十部電影
    從古至今,信仰總是與痛苦相伴隨,但它也可以帶來巨大的力量。正如最近熱映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就讓很多人見識了信仰的威力。信仰究竟是什麼?或許我們不必糾結於此,就像伯格曼在《猶在鏡中》借父親之口說的——信仰就是「愛」,「愛」即是上帝的證明。1.《基督最後的誘惑》
  • 《冬日之光》:伯格曼內心獨白的背後,是愛與信仰的本質
    文|嘮嘮豆在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中,《冬日之光》被他成為是自己最得意的電影作品之一,也是電影人必須去學習和解讀的一部史詩級作品。這部影片中的空間造型雖然僅僅只有教堂和小鎮,但伯格曼卻能使人物關係網在如此封閉的空間內細緻入微的連接在一起,隨著人物關係的變化,影片也逐漸上升到了精神層面:「信仰」「愛」等主題也如流水般細膩的流露出來。
  • 高全喜:上帝信仰是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的最大公約數
    一個是上帝信仰與儒家的關係,一個是上帝信仰與中國基督教的關係,第三個便是上帝信仰與中國現代啟蒙思想的關係。我認為,這三個當今中國知識界中的主要思想流派,從某種意義上呈現著或反映出中國人心靈生活的某種本質性圖景,而上帝信仰與這三個思想流派的關係,恰恰表明這個問題遠沒有解決,甚至還隨著中國面臨現代性的挑戰,日益深刻地處於心靈糾結的精神困境之中。
  • 萬瑪才旦新作《氣球》發布生死輪迴版海報 多元意象解讀引熱議
    海報中充滿了具備豐富解讀空間的電影意象,如白色氣球般的月亮高掛天空,母親的側臉化為大地山巒,孩子們手中的紅氣球飛遠,代表著生命的遠離,與遠處極具西藏特色的「煨桑」(煙火祭祀)交相輝映,觀眾隨著孩子們的視線抬眸遠望,仿佛看到了生與死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輪迴的距離,遠近之間,無聲地訴說著對生與死的無奈與無解。
  • 評·話劇·《星圖》 | 信仰危機下的「飛蛾困境」
    所以,偶像和信仰的因果關係其實應該倒過來,也就是,個體首先意識到一個生命必須有所信仰,然後才決定信仰什麼。對於陳嫣來說,她的信仰便是追求擁有自由意志的權利。當星星墜落,信仰坍塌,個體的生存空間被社會傳統規則所蠶食,舞臺後方那個透明的長方體玻璃房就象徵著現代人封閉的內心。陳嫣被一分為二,劇中分別由兩個演員來飾演;意外發生五年後的陳嫣和永遠停留在五年前的陳小嫣。心理學中有個說法,大致說的是人要是在成長過程中內心受到傷害,其中一個人格就會停留在那個年齡階段,無法長大。
  • 極具意象的《第七封印》
    (1918-2007)此次展映的他的影片有《第七封印》、《處女泉》、《秋日鳴奏曲》、《猶在鏡中》、《不良少女莫妮卡》、《野草莓》等。其中《第七封印》的名字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於是和大師作品的第一次接觸就從它開始了。
  • 猶在鏡中 | 「Is it just me,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他有一個卑微的夢想,他希望自己能被人看見,他希望把笑聲帶給所有人。他也曾有過無數的遐想,他幻想自己參加偶像Murray默裡的節目,他大膽的發言獲得了偶像的賞識,也收穫了滿堂喝彩;他幻想自己與隔壁的女鄰居有一場甜蜜而溫馨的愛情,他的觀點能被愛人認同和支持。在幻想裡的他幽默又自信,幻想中的他才是亞瑟真正想成為的自己。
  • 《第七封印》:我們都是和死神下棋的人,但沒有可以贏的人!
    在這真空般的寂靜裡,在上帝的冷眼旁觀裡,人間經歷著痛苦和死亡,個人經歷著信仰的狂熱和坍塌,懷疑和困惑,最後,當主人公終於經歷了自我和解,想明白死的問題,也理解生的意義之後,在平靜的載歌載舞中,死神帶走了他們。活下來的人,揭示了伯格曼給予的答案:我們都是和死神下棋的人,註定沒有人可以贏,但有些人,用自己的方式,輸的不那麼慘!
  • 梅亞蘇:幽靈困境
    這就是說:一個死去的人,對他來說,哀悼的行為,時間的流逝,證明不足以在他們和活著的人之間建立一種平靜的紐帶。一個死去的人,其死亡的驚駭不僅使其最親近的人感到沉重,而且使所有走過其歷史道路的人感到沉重。本質幽靈(essential spectres)是那些可怕的死亡:過早的死亡,可憎的死亡,孩童的死亡,知道其孩童註定會有同樣之結局的父母的死亡——還有其他死亡。
  • 《妒焰飛灰》:批判猩紅時代的凡人悲劇,解讀信仰的虔誠與悖論
    如此般被人銘記於心的歷史,往往影射著現實的不安與悽楚,在米勒創作的43年後,導演尼古拉斯·希特納改編了米勒的著作而後將其拍攝成電影《妒焰飛灰》(又名《激情年代》),二者同樣的文學行為在黑暗的現實池子中泛起漣漪,由此帶領著受創的一代平凡人於不流血的療傷中,解讀迷茫且愚昧的信仰是如何利用悖論玩弄上帝,看沉默的苦難又是如何摧毀人的潔白,於是電影、文學的力量成為解構苦難的第一理性敘述者,使得我們再度看見他日文明成為可能
  • 牧師:神將揭示2020美國總統大選真相
    他說:「這個世界似乎陷入了困境,不管它是風暴,還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政治問題。這個世界的唯一希望是神。」 他說:「政客們無法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只有神能夠。我已請求人們在這個周末為我們的國家祈禱,如果選舉中存在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就會顯露出來,並讓那些犯有欺詐行為的人曝光。如果沒有欺詐行為,那將會被揭示出來,這樣我們的國家就可以繼續前行。」
  • 沒有信仰的人看到瘋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贖。——鄉愁
    他們一起走訪充滿宗教意象的鄉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溫泉的古老小鎮停留。 此時他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瘋人多米尼克(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村民因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瘋狂下的深意,並被他所吸引。同時他拒絕了性感的尤金伲亞的示愛。此時的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
  • 原創:說說我為什麼支持身邊的人信仰上帝
    我是一個崇尚科學的人,但我卻支持身邊的人信仰上帝。這看起來很矛盾,其實道理也很簡單。一今天,主流社會都倡導「自由、平等、博愛、法治、民主、科學」,這是天下大勢。這也就是說,我們或者我們的某一代子孫註定會是信徒,只有信奉上帝還是信奉真主的問題。憲法說我們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我支持身邊的人信仰上帝,僅僅因為我對基督教的了解略多一些。至於伊斯蘭教,不了解,也不評論。其他宗教,通通略過。二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就會發現:基督教覆蓋的地域大多數是文明、法治、富裕、自由的國家。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 10 部讓你質疑宗教與信仰的電影
    人們厭惡這種無意義而均一的命運,因而發明了自己的信仰,以此重新書寫屬於人的命運。當眾人共同相信一種不由自己控制的信仰,認知就此得以改造現實,一種新的遮蔽從而誕生,人們繼續滑入不確定與懷疑的深淵之中。埃裡克森牧師在瑞典一小鎮宣揚基督的愛,認為愛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但圍繞在他身邊發生的事卻瀰漫著世界末日的氣息,因為他與人全無溝通。
  • 為什麼信仰灼人,還有那麼多人飛蛾撲火?
    老子把那個讓宇宙開始的力量稱為道,當然也有人把它稱為「上帝」、「佛陀」、「真主」,如果你把上帝和真主理解成一個具像的人,那我們就不能在同一個緯度上在愉快的交流了。不過作為中國人我更喜歡用道來代表這種力量。
  • 首次剖析向日葵自畫像星空裡的秘聞, 解讀梵谷信仰與瘋狂
    首次剖析向日葵自畫像星空裡的秘聞, 解讀梵谷信仰與瘋狂 2020-08-21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王永莉:《金瓶梅》貓狗意象解讀
    [②]在《金瓶梅》中,貓狗意象成為了人情慾衝動的一個象徵,恪盡職守的為全書的藝術技巧,藝術形式來服務。只要牢記這一潛在的意思,人們就不難在逐次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不斷發現這類富有隱喻作用的「貓狗」這一主題的無數例子。
  • 《鐵皮鼓》電影觀後感之意象解讀
    意象四:往祖母裙子下躲藏,不僅僅是奧斯卡一人,還有她的母親。祖母的裙子下,更是容納過縱火的外祖父。祖母在市場上賣鵝,天寒地凍,更有熱氣騰騰的火磚放在裙下。這褲子之下,包容著一切,至少給人的感覺是人的本能、性、溫暖與安全。意象五:奧斯卡在學校,不服從老師,驚聲尖叫震破老師的眼鏡,在醫院,尖叫聲震碎用福馬林培養的胎兒標本。
  • 電影《驚情四百年》中德古拉精神信仰的解讀
    電影《驚情四百年》中主人公德古拉的人物形象就是通過精神信仰的轉變歷程來進行塑造和展現的,本文將在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內容指導下對電影主人公德古拉的形象進行解讀,從而看德古拉在對上帝產生質疑以後,最終在人性善良和信仰的號召下走上反省和皈依的道路歷程,從而加深對這部電影主題思想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