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現在講到這五陰魔上,文當五陰魔,五陰是什麼呢?是色、受、想、行、識。色有十種魔,受有十種魔,想有十種魔,行有十種魔,識有十種魔,合起來就是五十種陰魔。修道的人必須對這五十種陰魔認識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不清楚這五十種陰魔,很容易就做了魔王的眷屬。等做了魔王的眷屬時,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做了魔王的眷屬呢!還不得其要領,還不知道。所以這要特別注意的。
『阿難,當在此中』:當在什麼中呢?就在這個色陰將盡的時候。在這個人十方洞開、無復幽黯的時候。『精研妙明』:因為這時候有一種光明,在精研這個妙明。『四大不織』:四大互相都不起作用了。
『少選之間,身能出礙』:在這個十方洞開、無復幽黯的時候,就等了少選,就是沒有好久的一個時間,在很短的一個時間之內,這個身已經沒有障礙了,好像等於虛空一樣。這時候叫什麼?叫意生身。這個身能出礙,就是離開這個肉體,另外還有一個身。就像前面講的我那個徒弟,他到了天上去,這叫法身,又叫意生身。這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意,是由意生出來的這個身,這叫出礙了。
『此名精明』:這個名字叫精明。『流溢前境』:這個精明,流溢前邊的這種境界。【注四】
『斯但功用』:這一種的境界,只不過是一種功用而已。不能常,它是偶爾的。如果你隨時可以自由出入,我願意到什麼地方去就到什麼地方去,我願意回來就回來,操縱自由。『放之則彌六合』,放開了滿三千大千世界,『卷之則退藏於密』,收回來呢,隨時可以收回來。你若不能這樣子,不能隨你自意,這叫什麼呢?這是暫時的一種功用,你用功用到這個地步了,就有這麼一個境界。『暫得如是』:暫時間得這麼一個境界,不是永遠的,不是常常都能這個樣子,不是常常能身出礙。『非為聖證』,這不是一種的證果,聖人證果不是這個樣子的。
『不作聖心』:你若不作證果這樣的解法:『你看,我這修行真有了功夫囉,我簡直地又能怎麼樣出玄入牝!』你若這樣一自滿,怎麼樣啊?那就完了。不作聖心,『名善境界』:你若不作證聖、證果,這還算可以,這種境界還算沒有大的妨礙,沒有大的過錯。
『若作聖解』:假使你若說:『哦!我現在的功夫不得了了,我真了不起了,我現在就是出世的聖人,我就是阿羅漢了!』你若一這樣子,認為自己是阿羅漢,證了聖果,『即受群邪』:這時候一切的魔就都會來了。魔既然來了,那將來是墮地獄的。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是五陰裡色陰的第二種魔的境界。這種魔境為什麼來的?就因為你修行,你用功它才有的。如果你不用功,你想找這種魔的境界也找不著,他不理你的。因為什麼呢?因為你是個窮人,他到這兒來,也沒有什麼好處。現在你修行修到有寶貝了,你有了寶貝,所以他就來了,想要把你的寶貝給搶去。
那麼來的時候,你要怎麼樣子呢?你還要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不要著相,不要生一種的執著心,也不要想:『啊!這種境界真好啊!再來一次吧!』不要去歡迎它,也不要不歡迎它,就像沒有那回事似的,非為聖證,這不是一種證果的境界。不作聖心,你要是不作證果這樣想,名善境界,這個還不錯的。
你若一作聖解說:『啊!我現在真是了不起了,連在我身裡的蟲,我都能把它拿出來。』這種認為自己得了神通自在,這就錯啦!你只要有這一念的貢高心,魔就來了,隨著你的貢高心,就鑽到你心裡來。鑽到你的心裡怎麼樣啊?就把你擺布得搖搖蕩蕩,得不著定力了。
所以修道你一定要真正地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墮坑落塹,不至於走錯路。你若不明白佛法,好容易就走錯路的。你沒有功夫,那不成問題;有功夫的時候,那個魔王時時刻刻都看著你的,看著你一有機會可趁,他就來惱亂你了。
『阿難,復以此心』:再用這個心,『精研妙明』:精研這種微妙而光明的情形。『其身內徹』:內裡通徹光明了。這個人修行修行,啊!自己身體裡邊,什麼東西都看見了。要是常常能看得見,那就可以;要是不是常常看得見,只是偶爾看見,這就是一種境界,這是五陰中色陰的一種境界。
『是人忽然』:這個人忽然間,『於其身內』:在他的身內,『拾出蟯蛔』:他可以在肚皮裡面自己拿出蟲子來。這蟲子有長的、有短的、有大的、有小的,他都可以伸手就拿出來。拿出的蟲子,是清清楚楚、真實不虛的,但是肚皮也沒有壞,你說他怎麼拿出來的?你若伸手到肚皮裡頭拿這蟲子,肚皮應該壞了,可是肚皮也沒有破裂。『身相宛然,亦無傷毀』:這個身相宛然,這個地方就有兩個解法:可以說這蟲子身相宛然,一點都沒有壞,是整個的,是完整的,是活的,是生動的,這是一個講法。又可以說,你自己的這個肚皮,也宛然沒有損壞,這也是一個解法。
『此名精明』:這叫什麼呢?這就叫精明。精到極處,也明到極點了,所以就其身內徹,『流溢形體』:這不是你用手到肚子裡面去拿出來的,是從你身子裡邊流溢出來的。
所以,『斯但精行』:這個就是你用功用得精微,得到一種奧妙,發生一種妙行。『暫得如是』:暫時間這個樣子,不是常常這個樣子,你若是常常這個樣子,那又另當別論了。『非為聖證』:這不是證果聖人的境界。
『不作聖心』:你若不是作證果聖人的想法,『名善境界』:這還可以,過得去,沒什麼大問題,沒有大的麻煩。
『若作聖解』:你要是說:『我現在證了聖果囉,我肚裡邊的東西,我隨便可以拿得出來,你說這有多妙!這個境界,你是沒有的。』你若一有這種貢高我慢心,一有這種的執著心,『即受群邪』:就會被魔王拖去了。拖去,就變了魔王眷屬了。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那麼又以精研妙明這種的心。『內外精研』:精益求精,深造不已。『其時魂魄』:其時自己的魂魄——魂有三個,魄有七個。
以前我不是講在人身上有十兄弟嗎?有的就單單有耳朵;有的就單單有眼睛,沒其他的五根;有的就單單有個鼻子,沒有嘴,也沒有眼睛,也沒有耳朵。這三魂七魄,各有一根,沒有其餘的五根,所以,它單獨的就不能成立,必須要大家來共同合作。你有耳朵的,幫忙我沒有耳朵的;你有眼睛的,幫忙我沒有眼晴的,這真是互相利用,互相幫助,他們很合作的。【注五】
那麼在你的身上,和這個『意志精神』:意,就是意志。這個意,同你的志氣,和你的精神這種種的。『除執受身』:你除了這個身體,『餘皆涉入』:這個魂、魄、意、志、精、神,互相涉入,你到我這兒,我到你那兒,互相幫助,互相涉入。『互為賓主』:有的時候你做主人,我做客人;有的時候又他做主人,你做客人,這六種互相為賓主。
『忽於空中』:忽然在虛空裡頭,『聞說法聲』:虛空裡頭講經呢!說法呢!誰講的?只聞其聲未見其人,就聽見說法聲,但是看不見誰說的,其實就是你自己的魂魄、意志、精神互為主賓去講的。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或者啊,聽到十方虛空裡頭都講經說法呢!這是什麼道理?這個就是因為你在因地——所謂因地就是前生,前生你聽過經、聞過法,在你這魂魄、意志、精神裡頭沒有忘了。所以今生你用功逼拶到極點,就把這個東西都拱出來了,都跑出來了,就聽到好像講經說法的聲音。
『此名精魄』:這個名字就是精魄。『遞相離合』:或者我和你合作了,或者你和我合作了,互相離合,互相結成一黨,做了一個團體。『成就善種』:或者說法,令你在不明白的時候,又提醒你,令你種善根的種子。
『暫得如是』:這也是暫時間的,不是永遠的。『非為聖證』:這不是證果,你不要以為這個境界:『喔!又不得了了,你看我現在不用去聽經,隨時隨地我聽見虛空中都在說法呢!』你聽見說法,那是說法,也不是你自己證聖果了。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你不生貢高心,不生自滿心,不生自己了不起的心,不生這種騙人的心,『啊!你看,我用功用得沒有人講經,我都聽到說法,你有沒有這樣子啊?』故意地去向人家講自己的這種境界,好叫人家相信自己。『你有沒有這個時候啊?』『沒有啊!』『哦!我是得過啊!』就這麼炫示自己的長處,這怎麼樣啊?『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你這麼一自滿,一執著,一貢高,一我慢,一認為你自己不得了,一定著魔的,著魔幹什麼去呢?一定墮落的。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以這個心,『澄露皎徹』:澄清而顯露出來,皎潔而明徹。『內光發明』:內裡邊就發出一種光明來,發出光明怎麼樣子呢?『十方遍作,閻浮檀色』:十方的世界,都像閻浮檀金這樣的顏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所有胎卵溼化,無論什麼種類,都變成如來了。
『於時忽見』:在這時候,忽然間就見著了,見著誰呢?『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就是遍一切處,這是佛的名字。他無在無不在,任何地方都有他的身體。忽見毗盧遮那遍一切處這一位佛。『踞天光臺』:他坐在天光臺上,現千丈毗盧遮那身,『千佛圍繞』:有一千位佛周圍圍繞著毗盧遮那佛。『百億國土』:國土也非常多。『及與蓮華』:和所有的青黃赤白的蓮華都有。『俱時出現』:同時都現出來了,佛就坐在蓮華上,蓮華就在佛的足下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這個你不要認為是真的,這是你的心和你的魂靈悟,互相這麼一種靈感的覺悟所染,這並不是真的。『心光研明』:你這個心光在研明了,在明白。『照諸世界』:這時候這個心光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這不是永遠這樣子,是暫時的。『非為聖證』:這不是證聖果。
『不作聖心』:你不要作證聖果的想。『名善境界』:就是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你若說:『哦!這又是個不得了的境界,這毗盧遮那佛我都看見了,你看見了嗎?你沒有我這麼功大深,我真夠功夫了!』你若這樣一想啊,魔王又來了,拖你到地獄裡去了。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抑,就是把它壓抑著;按,是按住;降伏,來降伏它。『制止超越』:制止這種的心,不讓它有所偏激。
『於時忽然』:在這個時候,忽然間,『十方虛空』:所有的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成七寶的顏色,『或百寶色』:或百寶這種顏色,『同時遍滿』:在這一個時候遍滿虛空,『不相留礙』:互相誰也不妨礙誰,互不留礙。『青黃赤白』:青黃赤白各種顏色,『各各純現』:自己現自己的顏色。
『此名抑按』:這個也就是抑按著,修到你這個心抑按了,不叫它打妄想,不叫它想其他的東西。它抑按久了,『功力逾分』:功力,就是你用功修行的這種功力。逾分,就是超過平時應有的分了。
『暫得如是』:暫時間看到這七寶的顏色,『非為聖證』:這不是證聖果的一種表現。
『不作聖心』:你若不作證聖果的這種想法,『名善境界』:這還可以的,這個境界也不是不好。
『若作聖解』:你若是以為證了聖果,『即受群邪』:就受到群邪的包圍,就會墮落了。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睹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以這個定的心,『研究澄徹』:研究清徹。『精光不亂』:這種澄徹的精光不亂,有一種定力。『忽於夜半』:忽然間在夜半,『在暗室內』:在那麼一個沒有光的房子裡邊,『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看見種種的東西,不但房子裡的東西看得見,而且房子外邊的東西,也看得見。不但房子外邊的東西,可以看得見;這個房子裡邊本來有的東西,也可以看得見。不但本來有的東西,可以看得見,而且從這個房子外邊所來的東西,也看得清清楚楚。
『 此名心細』:這個叫什麼名字呢?這個就是你心細到極點了,『密澄其見』:把你這個見也清淨到極點了,『所視洞幽』:因為你的見清淨了,所以就是幽暗的地方,也一樣看得見的。
『暫得如是』:可是這是暫時間得這個境界,『非為聖證』:這不算證聖果的一種境界,不要以為這就是證聖果了,這不是證聖果!
『不作聖心』:你若不拿它作證聖果嘛,你不這樣想,『名善境界』:這還可以算一個善的境界。
『若作聖解』:假設你自己生出貢高的心,自滿的心,驕傲的心,認為自己這功夫不得了了,『即受群邪』:這就會招魔障的。
有的修道人,在這個淨極光通達,他清淨到極點了,啊!忽然間他就見一切物。見一切物,是什麼所見的呢?就是他開了佛眼所看見的。那麼這個佛眼,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開的,也不是你開了,就永遠開了,這種境界是暫時開的佛眼。所以在暗室裡邊,他也看到光明,也看到房子裡邊一切的物質,一切的東西。可是,方才我說從外邊來的東西也可以看得見,從外邊來的什麼東西呢?好像在這一個房裡頭是黑暗的,你可以看到從外邊來個神,或者是來個鬼,或者來個菩薩,或者來個佛,這都沒有一定的。
以上所講的這種境界也不是一定的,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有的,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沒有的,這也不一定是必經之路,這不過是修道有時會有這種境界。所以你不要以為,個個修道人都是一樣的境界,不是的。
談到這個佛眼,有的人開佛眼就可以永遠都開了,這叫報得通。什麼叫報得通呢?就是他前生修行用功,修千手千眼這個法,所以感得生生世世都可以開佛眼。有的開的是臨時的,暫時這麼一開,他不是永遠的,為什麼不是永遠的呢?就是因為你心哪,不是時時那麼清淨,如果你心時時清淨,你在前生修過大悲法,那就可以永遠開了,所以這有種種情形,是不同的。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圓滿而又虛融,你說它有,也不是有;你說它沒有,它又有。
『四肢忽然』:這兩隻胳膊、兩條腿,忽然間『同於草木』:像草木似的,沒有知覺了。『火燒刀斫』:用火燒它,用刀來砍它,『曾無所覺』:也是沒有知覺。用刀砍就砍,用火燒就燒,也不痛、也不癢了,沒有感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用火燒它也燒不熱。『縱割其肉』:你就把胳膊、腿上的肉割下來,『猶如削木』:像什麼似的呢?就像削木頭似的,也不知道痛癢,這叫什麼呢?
『此名塵並』:這是所有的塵相都合併起來了。『排四大性』:排地、水、火、風四大的性,『一向入純』:都合而為一,都合成一個了。
『暫得如是』:可是這是暫時間的,不是永遠這樣子,是偶爾的,或者一陣間的。『非為聖證』:不要以為這就是證聖果了。
『不作聖心』:你不作證聖果的想,這個就是『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你若是以為是證果了,生一種大我慢,生了一種驕傲心、自滿的心,『即受群邪』:就要受群邪來交攻你,群邪就來包圍你了。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曰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又以這個修道、修三昧的心,『成就清淨』:他所成就的非常清淨,『淨心功極』:清淨的這個心,功夫到了極點。
『忽見大地』:忽然間就看見所有的大地。『十方山河』:所有十方一切的山河大地,『皆成佛國』:都變成佛國了。『具足七寶』:每一個地方都有金、銀、琉璃、硨磲、赤珠、瑪瑙、珊瑚這七種的寶貝。『光明遍滿』:這個七寶也放光,光明照徹十方。
『又見恆沙,諸佛如來』:又看見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遍滿空界』:遍滿在虛空裡頭,『樓殿華麗』:樓閣和寶殿都非常華美的。『下見地獄』:往下一看,怎麼樣呢?就看見所有的一切地獄。『上觀天宮』:往上邊一看,天宮的境界也都看見了。『得無障礙』:他沒有一點的障礙,任何地方都看見了。
『此名欣厭』:為什麼看得見這些個東西呢?就因為平常你有歡喜和厭惡,歡喜或者上天,或者佛國,你厭惡地獄。那麼『凝想日深』:凝結你這麼想,就好像雞抱雞仔似的,又好像貓在那兒等著老鼠那麼樣子,又好像龍養它的珠子那麼樣地注意。凝想,就是不想旁的東西了,專心致志,一心就想這個佛國怎麼樣好,地獄是怎麼樣痛苦。他的心就歡喜快樂的地方,厭惡苦惱的地方——特別苦的地方,心念專一,想得專一了,『想久化成』:想得久而久之,就化成這種境界了。
『非為聖證』:你不要以為這就是證了聖果,有了功夫了,不可以的。『不作聖心』:你若不作證聖果的想法,『名善境界』:這個境界還不壞的。
『若作聖解』:假設你若說是:『啊!這個境界可妙了,我現在和佛住在一起了,我甚至於也就是佛了。』若這樣一想,『即受群邪』:那一些個天魔外道就都陪著你來了,你說你和佛住在一起嗎?這會兒他們先親近親近你,和你做一做朋友再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看見遠方一切的情形,遠方什麼情形呢?看見賣東西的街市上,又看見井,就是取水的地方;街,就是大街;巷,就是小街道;『親族眷屬』:或者你的親戚,或者你的朋友、眷屬;『或聞其語』:或者聽到他們說話。
『此名迫心』:那麼這就是你修道修得逼拶這個心,逼迫到極點了。『逼極飛出』:你把你這個心壓制它,總不讓它打妄想,逼到極點了,這個心就飛出這種境界來。『故多隔見』:所以隔著多遠,他都看見了,因為你總也不想見東西,這回呀!它可一下子跑出去了,就什麼都看見了。
『非為聖證』:你不要以為這個境界,就是個好境界。『不作聖心』:你若不作證聖的這種想法,『名善境界』:這個境界還可以的。
『若作聖解』:假設你說自己得了聖果,啊!未證言證,沒有證果,你說證果了;未得謂得,你沒有得道,就說得道了。這樣的話,『即受群邪』:就要受一切的魔來包圍你了。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是色陰第十種的陰魔,叫妄見妄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研究到極點了。『見善知識』:他這時候看見那個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呢?就是他過去跟著學法的這個善知識,怎麼樣呢?『形體變移』:看見這個善知識,咦!等一等又變成了一個老年人,等一等又變成一個中年人,等一等又變成一個少年的人。又看這個善知識,好像本來是個男人,又變成個女人。『唉!這個善知識,原來前生大約是個女人。』就生這一種邪知邪見。其實他所見的這個見,不是真正的見,這種改變,是由他的妄想變成的。
『少選無端,種種遷改』:少選就是時間不長,啊!什麼都變了,什麼都和平時不同樣了,這就和現在一般人所吃的那個LSD(迷幻藥)差不多。吃了——哦!花花綠綠的,眼晴看什麼東西也看得不清楚了,看得紅紅綠綠。畫出來那個畫,也畫得古靈精怪的,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就那麼亂畫。畫出來,這兒說:『啊!畫得真好。』有人還讚嘆。你看!就是這種樣子。那麼說:『這個人是不是吃那個東西了呢?』這個不是,這是一種魔王的作用。你就吃LSD,那也是魔王的作用。你一吃那個藥,那魔王就幫你忙來了,叫你改變。【注六】
不過這個色陰的境界,有的時候會改變好的,有的時候會改變壞的。這個人善根充足,有善根的,他就變到好的那一邊去;那善根不夠的人就往下流,變得不好了。所以說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這個名字就叫邪心,心裡不正當。『今受魑魅』:他心裡有鬼。『或遭天魔』:或者是天上的魔王,『入其心腹』:入到他心竅裡頭去了。『無端說法』:你說怎麼樣啊?就像某某人說他也會講經了,某某人他又會說法了,某某人他又開了悟了,某某人又成了長老了。所以他無端說法,自己也不知道是說的什麼。
『通達妙義』:這個通達妙義,不是真正通達妙義;這個說法也不是真正說法。他就拿這個不對的,認為對了,他說他說的法最妙了,就這麼自贊毀他,說他是最第一,是個長老了。
『非為聖證』:這種境界不是一種好境界,『不作聖心』:你若不作證聖果的這種心來想,『魔事消歇』:這個魔事就沒有了,就消了。『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你要是認為你自己證果了,那就快囉!快到什麼地方去了?就快到地獄去了,你證了地獄的果了。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像以上所說這十種的禪那,這種靜慮所現的境界,『皆是色陰』:這都是屬於色陰。『用心交互』:因為用心互相這麼研究它,到了極點,『故現斯事』:所以就有時會現出這樣的事情來,這樣的境界來。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眾生頑迷』:眾生頑固不化,愚迷不醒,『不自忖量』:也不自己忖量忖量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逢此因緣』:遇著這種的境界,這種的因緣,『迷不自識』:愚痴而不認識這種魔的境界,『謂言登聖』:自己就說,我現在已經成了佛,開了悟,證了果了。啊!你說怎麼樣啊?這『大妄語成』:這真是打大妄語,這就是打最大的妄語。打這種妄語,說自己就是成佛了,這決定下地獄的,『墮無間獄』:墮落到無間地獄裡去。【注七】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汝等當依』:阿難,你們現在應該依照我所說的這個法去做。『如來滅後』:佛滅度之後,『於末法中』:在將來末法的時候,『宣示斯義』:一定要宣傳這種的道理。『無令天魔』:你不要令天魔,『得其方便』:令他得方便。『保持覆護』:你要保持覆護這真正的佛法,『成無上道』:得成無上的道果。
【注四】上人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日補述
弟子:『此名精明,流溢前境』這句話怎麼說?
上人:這就因為他太精、太明啦,就好像假聰明——世間智慧,那也就是太精明了嘛!
弟子:前境是指什麼?
上人:前邊所說的那個境界。
弟子:還是他在用功當前的境界?
上人:就是他所得到的境界,以前所得到的。
注五】上人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日補述
上人:三魂七魄,像小孩子的樣子,但是它單有一根,沒有多根。它在人身上,所以人能言行動作,都是這個支使的。魂魄聚到一起,然後修成了,在佛教就是『佛』,在道教他們修就是『仙』。有的單單有眼睛,有的單單有耳朵,互相幫助的。能聽的小孩子,就幫助能看的小孩子,互相可以通的。所以你修成了,就可以六根互用,耳朵也可以吃飯,也可以說話,這個很多你想不到的境界。
弟子:上人,您以前提到您有一個小徒弟到天上去玩,被魔王圈著,然後他就對您說:『怎麼辦?我不能回來!』這是不是他的魂魄有一些到那裡去了?
上人:那是三魂七魄中,或者去一個,或者去兩個,或者去三個、四個,都不一定。出去的,它又聚到一起了,不是還七個魄,或者三個魂,出去就合成一個。這個就是這麼妙的,它是一股靈氣嘛!
弟子:這個是不是修行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可以出去少,有的可以出去多?
上人:不出去好一點。盡出去遊玩的也有危險,有時遇到魔,就給抓去了。把魂魄抓去了,這個人就傻了。白痴,人像個vegetable(植物),都是沒有魂魄的,魂魄被魔抓去了。魂就是鬼,修成了,屬陽就是屬神;再修好了就是仙;再修好了就是佛,都是這一個成的。
弟子:譬如一個植物人,或者有一個人,他的三魂七魄去了一些,雖然他的身體還在,那麼這齣去的魂魄,是不是又變成另外一個?
上人:不是變成另外一個,就是跟著魔走了。所以這個人有時候就明白一點,有的時候就很糊塗的。
弟子:一個修行人,他的三魂七魄去了一些,如果遇到佛菩薩.
上人:你若真修行,默默中都有護法。我遇到奇奇怪怪的人太多了,好像能出玄入牝的人,我遇到很多。你們沒有遇到這種境界,都不認識,不知道。好像臺灣那個跳童的,都是『五十種陰魔』的作用嘛!
弟子:他們是修到那個程度了嗎?
上人:他們也往前修,也在立功嘛!也就像人似的,有的學好,有的不學好——不學好就做魔王的眷屬。
【注六】上人於一九八三年一月補述
上人:研究這五十種陰魔,誰都可以發揮意見,用大家的智慧來研究道理。因為末法時代,人人都貪快、貪捷徑,以為這樣子就會有什麼僥倖的收穫,就好像賭錢似的,一賭就贏錢了。所以有的就各處鑽、各頭跑,又有研究密宗的,又有研究這個、那個的。聽這個地方有,就往這兒跑;聽那兒又有什麼了,就往那兒跑。跑來跑去的,把時間空過在這路程上了,結果什麼也沒有懂。我們現在大家都要認識這種境界,你不認識這種境界,就很容易誤入歧途了。
弟子:好像吃毒藥,在西方社會,這是個很厲害的問題。你也可以說,這些迷幻藥就是魔的另外一種化身,他們化做另外一種藥品來迷著人。大家都上癮了,就算不需要吃藥,他自自然然就會化那個魔氣;有那個習氣,就迷著了。所以現在有很多惡知識,他催眠人也不需要給人家吃毒藥,那個人就看光啊,看什麼的,這都是因為有毒藥在肚子裡作怪。
【注七】上人於一九八三年一月補述
我們這一切一切都要很謹慎、很小心,所謂『差之絲毫,謬之千裡』。學佛學來學去,學得墮地獄了,為什麼?就因為沒能依教奉行,沒能真正不打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殺生。連五戒還都持不住,你總想要成佛,豈有這個道理!
你首先一定要戒殺。戒殺不是說我吃吃齋,這就算戒殺了。不是說我親手沒有殺過生,這不算沒有犯殺戒,必須要你心裡對人不生嗔恨。可是這是不容易的,我今天沒有說嗎?啊!你看我這殺心也是很重的。我說我要戒殺,要放生,我不殺生。假如我若殺生的話,我每一根毫毛都能變成飛箭,都能變成利刀,都能變成矛、槍去刺——把人都刺死,我的毫毛就會那麼厲害。這殺性就那麼厲害,可是我不殺。為什麼不殺呢?就因為知道殺一切眾生,就等於殺菩薩、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一樣的,所以就不殺。
不偷盜。不合理的東西不告而取,這都是盜。人家不知道,我把這東西拿走了,這都算盜。這個盜有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在《梵網經》上也都說得很清楚。殺生也有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也都說得很清楚。
不邪淫也是這樣,在心裡頭、在自性上,都不生淫慾的念頭,這才算。打妄語戒,在什麼情形之下,也不要打妄語。飲酒戒,也不要飲酒。這個酒,你喝了它,它有一股刺激性,令你失去一種常性,失去一種智慧性。你失去智慧性,就會做愚痴的事情。
所以這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打妄語、不飲酒。佛教徒對於這五種的戒律,一定要特別特別注意,要守著它,絲毫不可毀犯,這樣才是夠得上一個佛教徒。你隨便生一種殺心,隨便起一種盜心,隨便起一種淫慾心,隨便起一個打妄語、欺騙人的心,隨便飲酒。無論什麼東西,你有一種貪心,貪吃也等於飲酒一樣的。不要說你沒有喝酒,你就貪吃東西,吃得肥肥的,也是和飲酒都有連帶的關係。
所以這一點,我們各位想學佛的人,處處都要很檢點,一絲一毫也不可以錯的,一時一刻也不可以馬虎的,要很注意很注意的!不過,也不要很死板,我們還要活動起來,把戒律都活動起來。不是說,那我可以方便一點,還可以殺生、偷盜、邪淫、打妄語、飲酒?不是那種活動。但也不是用五戒把自己綁得緊緊的,都沒有地方轉身了。受持五戒,並不是被五戒綁住了,這一點,我們各位一定要深深地研究。好像加拿大有個人,他藉著我的名義來騙自己的徒弟,說我給他印證,這都是打大妄語,這一類的人將來都會墮拔舌地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