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助的劇情簡介······
上世紀60年代,在密西西比州,黑傭艾比裡恩(維奧拉•戴維斯 Viola Davis 飾)勤勤懇懇照顧女主人的女兒,後者因產後抑鬱症只顧與閨蜜貪歡。密西西比大學畢業生斯基特(艾瑪•斯通 Emma Stone 飾)在報社負責家庭主婦信箱,並由此開始黑傭的生存狀態。其中,希利(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飾)無疑是反面教材,她態度傲慢,對黑傭米妮(奧克塔維亞•斯賓瑟 Octavia Spencer 飾)抱有偏見,並力主黑傭不能與主人共用廁所。最終因不堪受辱,米妮憤然離去,並以牙還牙,假借道歉之機讓她蒙羞。斯基特開始採訪艾比裡恩和米妮,希望了解黑傭的生存狀態,並為自己的新書積累素材。與此同時,馬丁路德金領導的平權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而斯基特所在的密西西比州正是鬥爭的前沿,因為黑人遭射殺的血案,種族隔離開始,一場膚色之爭在所難免……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相助》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
影評一:
女主與女反角的關係:兩人中學時曾是最好的姐妹,但是Skeeter去外地上大學,Hilly嫁人生子,人生觀才漸行漸遠。所以一開始Skeeter在Hilly身邊的地位很高(在冷飲店吃東西時Elizabeth給女主讓座),而且Hilly也為她張羅相親什麼的很賣力。發現Skeeter看違禁書籍時私下警告她,很大原因是出於好意,類似於寶釵教導黛玉看了閒書不要帶出幌子來。
女主拉直頭髮後母親高興滴說你終於可以穿高跟鞋了:女主個子太高了,這也是她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一。電影中體現在Constantine離去前看著櫃門上過去逐年給Skeeter記下的身高,當然Emma本人沒那麼高。
Elizabeth為啥不喜歡自己的女兒:嫌女兒胖,認為女兒需要減肥。電影中倒是真的找了個胖呼呼的小丫頭來演。
Celia為啥與別的女人在生活方式上格格不入:不僅僅是因為跟Johnny未婚先孕的事兒,她是苦出身,來自deep south的所謂white trash,本身沒什麼教養,啥也不懂,所以打不進當地太太的圈子,在黑人女僕面前也缺乏優越感(《飄》裡面受過教育的黑人家奴對於所謂「下流白人」很不屑的)。電影裡也有所體現:她只會水煮土豆和玉米餅,親自動手殺雞毫無問題。
影評二:
《The Help》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南方的Mississipi州,雖然說的是黑人的Civil Rights Act 運動,雖說這一切都看似與我的個人經歷無關,但是這部溫暖的純女性電影依然深深地觸動了我內心的最深處,讓我從頭到尾都一把鼻涕一把淚,熱血沸騰,不禁感慨到:這個世界真正需要大批勇敢睿智、不循規蹈矩的女性,否則它將永不得已前進。
雖然正反面人物看似比較臉譜化,雖然電影煽情的敘事手法非常經典,甚至很像一部迪斯尼的童話,但是,怎樣勇敢地站出來反對社會不公正這一題材是永不過時的,尤其是在當今的中國。我在人物的身上找到了許多當代人的特徵(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更是在Skeeter與Minny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任何時代,庸俗自私的人往往會一時佔領主流。他們不願意接受新的道德觀與生活方式,他們選擇了隨波逐流,選擇了cynism和虛偽,選擇了對另類的排斥與侮辱。他們害怕社會思想的進步,是因為這也許會對他們安逸的現狀帶來威脅:片中的Hilly、Miss Leeforce、Skeeter的母親和Skeeter的男友Stuart正是這些群體的代表。可是——
1. 勇敢的姑娘,雖然他們在你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會對你百般阻撓、威逼利誘,請你不要忘了,他們其實是懦弱的投降者。他們沒有你的清醒頭腦來認清這個世界的誤區,更沒有你的勇氣來向不良風氣宣戰。他們的思想是最終會被淘汰的,而你,卻是建設更為美好未來的功臣。
2. 所以,請堅持自己的正義感與獨立思考能力,不要後悔選擇了勇敢、善良與尖銳,不要害怕被誤解,害怕有人說你古怪或傻氣,害怕社會排斥你。Skeeter和Minny雖然貌似是兩頭衝動不謹慎的初生牛犢,但她們不但幫助了弱勢群體獲取平等的眼光,更幫助了強勢群體看到了自己的荒誕可笑。你的堅持終將幫助那些主流社會意識到自己愚蠢,幫助他們變得更為開明。Please keep on, to help the world to change.
3. 媽媽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她一定為了你和家庭犧牲了很多,她嚴格甚至刻薄地要求你,是為了你更好地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上存活下去,她也在時時刻刻想方設法保護著你……你要對她心懷感恩,更要好好照顧她回報她。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以她為榜樣,選擇與她一樣的生活方式,你不一定必須要嫁給一個中規中矩的男人,以追求安逸無味的人生。你完全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可以活得比她更為精彩,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就像老女僕Constantine對Skeeter說的那樣,"Her life had chosen your mum, but you will choose your life. You can really do something really big."
就個人而言,《The Help》是一部充滿光明與希望的電影。當我再對前途感到迷茫、對世界失去信心的時候,一定要翻出來重看一遍,提醒自己,我們現在權益,是勇敢的前輩通過奮鬥獲得的。歷史證明,他們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影評三:
去年夏天的時候在網上看到這部片子的介紹,據說出人意料地佔據北美票房榜首多周,而且業界的評論也很好,屬於那種小成本製作,卻叫座又叫好的稀有電影。我對這類片子一般都比較有興趣,沒有大牌影星助陣,亦沒有大導演加持,雖然題材看上去是一個被講過多遍的老生常談,我卻仍然在心裡暗暗記下這部電影。11月在香港的時候看見當地影院還在稀疏地播放此片,我甚至曾經一度想要買票進場,後來終因跟行程衝突未能如願。所以在新年剛過之後發現DVD出了,趕緊拿下。
很多人看完這部片子之後會就事論事地把它理解為,這又是一個關於種族問題的影片,黑人女性在美國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生來為奴或是為僕,與白人僱主之間發生的各種摩擦與爭鬥,底層人民為自己的權利抗爭,打破種族歧視與分離,等等。不可否認該片的背景與故事梗概確實就是這樣,不過在我看來,它要講述的遠遠高於這個爛熟於心的背景套路,它事實上是講述了一個關於勇氣的故事。
影片裡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方,一個叫傑克遜的小鎮。這時的黑人民權運動已經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盛行。白人女主角思琪特是個外出念大學的女孩,她在觀念更加開放包容的大城市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當她回到自己的家鄉小鎮,突然間變得無法適應。她不能接受外面的世界已經風起雲湧之時,自己家鄉的人們,尤其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那群白人小姐玩伴,思想上還是一潭死水般保守庸俗甚至愚昧。由此她得到靈感,想借採訪黑人女傭的機會,從她們的角度來描述她們眼中的白人世界。整部電影由此展開。但是這種採訪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當時南方的分離制度,儘管南方黑人已經是自由人,也有自己的住宅、社區、教堂,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僱主,也可以去讀書考大學,看上去似乎一切都與白人所享有的權利無異,實際上二者的生活並沒有真正融合,黑人女傭不得使用白人僱主的廁所,黑人坐公交車只能坐最後一排,甚至女主角站在大街上跟黑人交談都會引起白人警惕的觀望。那時候還有各種暗殺,連甘迺迪總統和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都沒能倖免,因此要敢於接受這樣的採訪,說出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所面臨的不僅是失業的可能,還會遭來殺身之禍。首先加入敘述者陣營的是思琪特一位女伴家的女傭艾比琳。艾比琳之所以敢於打破沉默,一方面是因她自身的經歷,另一方面也是看到身邊其他女傭因為這種黑白分離制度帶來的悲慘遭遇。她早年喪子後一直孤身一人,這種痛苦反過來也讓艾比琳比其他為了養家餬口忍氣吞聲的黑人女傭更有了抗爭的勇氣和某種責任感。她與思琪特第一次在自己家中交談時,艾比琳非常緊張,她說「這是我家裡第一次有白人來做客。」而思琪特對此只是笑而不答,此處編劇實際是埋下了一個伏筆。因為思琪特自己也有一個關於黑人女傭的故事。不知其他的觀影者是否仔細推敲過,這樣一個心胸寬廣又富有同情心的白人女孩,在她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公平正義之氣,肯定不僅僅是因為她在外求學所受到的薰陶,幾乎可以肯定在她從小的成長環境中也有一個這樣的榜樣。這個榜樣其實就是她的母親。
很多人可能會忽略思琪特母親這樣一個角色,她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現出來的是如同思琪特那幫小鎮女伴相似的市儈,一個勁催促女兒相親成家,對黑人女傭抱有偏見,直到最後觀眾才知道她當時緣何會辭退自家僱傭了20年的女傭。原來這個母親在本質上是與思琪特同樣的豁達寬容(其實這點在影片中很多前輩人身上都有體現),她也早把女傭當做是自己的親人,對待她的子女視如己出,在她的觀念裡早已沒有什麼黑白之分,但是她缺少的是勇氣。正如她在片中對思琪特所說的那樣「勇氣跳過了一代人」,他們這一輩人,在私下裡已經完全認同了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平等與相互尊重,但是在社會的公共層面,他們卻沒法不顧及黑白分離觀念帶來的影響,尤其是當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社會地位和階層認同感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地就對這強大的壓迫力作出了妥協——儘管違心和愧疚。而她的女兒思琪特卻沒有妥協,這是新一代人身上閃耀的品質,他們繼承了前代人的善良與寬容,也有新時代賦予他們自身的無畏與勇敢,所以像思琪特這樣的白人女孩會在這個敏感的時間站出來做出自己的抗爭,似乎也是必然的。
這部影片的好在於它雖然述說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卻並沒有讓這種沉重壓得人喘不過氣;它雖然看上去說了一個白人女孩對黑人女傭的關注與幫助,實際上它同樣也道出了這種幫助是相互的。
女主角思琪特通過幫助黑人女傭述說自己的故事,修復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緊張關係,從而也幫助其母親從愧疚與懊悔中走了出來。思琪特通過寫書,也改變了小鎮的氛圍,使人們敢於站出來與各種不公不義抗爭。
片中另外還有兩位配角,都得到了今年奧斯卡獎的最佳女配角提名,女傭米妮和她後來的白人僱主西莉婭。這兩人的故事就相對活潑有趣一些。西莉婭雖是白人,卻因從小生長在鄉下農場,社會關係很簡單,相對思想上比較質樸開朗,因此對黑人沒有任何偏見。而女傭米妮更是性格潑辣直率,因為對前僱主海麗小姐犯下了不可饒恕之罪被掃地出門,變成了傑克遜鎮上無人問津的女傭。這一白一黑,前者因為來自毫無社會背景的鄉村,舉手投足間透出一絲傻氣,遭到小鎮上流社會白人太太們的鄙視和疏離,後者則因得罪了白人太太而被孤立。這兩個人都游離在小鎮社會邊緣,在同樣不被大眾所接納的情況下走到了一起,能幹的女傭米妮教笨拙的西莉婭做各種美食點心,安慰她不要理會那群白人太太的勢利刻薄;獨立的西莉婭教米妮不要屈服於自己的命運,要敢於對家庭暴力說不。這與其說是一種和諧的主僕關係,不如說是正面積極的人際關係,褪去各自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異,她們最終都還原為人,而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彼此溫暖和幫助的,也只有在這樣正面的情感引導下,人才會真正獲得勇氣。
在片尾,正是這種勇氣讓女主角思琪特的母親敢於對抗代表了世俗力量的白人小姐海麗;正是這種勇氣讓米妮帶著孩子離開了家暴的丈夫;正是這種勇氣讓女傭艾比琳終於當面戳破了海麗小姐的偽善與虛弱;正是這種勇氣讓白人女孩思琪特決定離開家鄉繼續去更加廣闊的天地闖蕩;也正是因為這種勇氣,才促使美國社會發生了巨變。勇氣因幫助而生,幫助因勇氣而升華。所以千萬不要把這部電影簡單地歸為種族題材,因為在任何被黑暗所裹挾的地方,勇氣始終是驅逐恐懼的根源,在這個冷漠的世界上,惟有每個人放下因種族、性別、宗教以及各種意識形態所產生的不同,用人類本初的愛與寬容彼此幫助,才會給世界帶來真正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