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說起小時候讀過的《烏鴉喝水》,幾乎每個人都能背出幾句,順便心存質疑地稱讚一下烏鴉的聰明。
其實,烏鴉的確會用填塞小石子的方法,使得容器的水位升高,進而喝到水。
網友拍攝的現實版「烏鴉喝水」的故事,雖然主角是一隻喜鵲▲
最近,浦睿文化聯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簡體版《烏鴉簡史》,呈現出一部由科學研究、神話傳說、故事、圖像編織而成的烏鴉生活史。
《烏鴉簡史》點擊購買
[加]坎達絲·薩維奇 著
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烏鴉簡史》中,收錄了世界頂尖大學關於烏鴉的前沿科學發現,於此同時,作者坎達絲·薩維奇還用詩一般的語言,講述古今世界各地以烏鴉為主題的神話、傳說、寓言……展現古今全球的烏鴉文化。
那麼,烏鴉及其近親——渡鴉、寒鴉和禿鼻烏鴉究竟有多聰明?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劍橋大學鳥類研究所的實驗證明,禿鼻烏鴉與伊索寓言裡的烏鴉一樣,會使用小石子提升水位獲得食物。
在英國劍橋大學的鳥類研究所裡,「烏鴉喝水」的故事,真實發生了。
2009年夏天,生物學家克里斯多福·伯德和內森·埃莫裡想看看他們研究所裡的禿鼻烏鴉是不是與伊索的烏鴉一樣聰明。為了探求這個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選了4隻成年禿鼻烏鴉作為實驗對象,分別給它們取名為庫克、弗呂、康奈利和夢露,並依次給它們看漂浮在窄口瓶裡的美味的蟲子。要得到這些獎品,鳥兒們得想辦法將水面升高,這樣蟲子才能漂到它們能夠到的高度。它們可以使用的工具,也是一堆小石子。
結果,禿鼻烏鴉真的做到了。它們的視頻還登上了社交媒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
對於整個烏鴉家族而言,聰明不是個性,而是一種共性。
比如,美洲烏鴉會從圍欄上撕下一小片木頭,把木頭放在爪子上,啄食其尾端,最終使其成為錐狀。然後它將這個工具插進狹窄的縫隙裡,捕捉藏起來的蜘蛛。
日本仙臺有一種烏鴉,竟然知道如何把汽車當成胡桃夾子。它們停在十字路口附近,當汽車因紅燈停下時,就會俯衝下來,把外殼堅硬的堅果放在馬路上。一旦汽車駛過,它們便飛下來享用堅果果仁。如果堅果依然完好,它們會重新放置,再次嘗試。
新喀鴉在工具製造上更勝一籌,它們能製造多種不同的工具(而非一種)。除了能用樹枝做出帶鉤或者不帶鉤的工具,它們還會用露兜樹的樹葉精心製作「階梯狀」工具。這樣它們就可以使用這些工具,輕而易舉地將隱藏在洞穴中的昆蟲勾出來。
為什麼烏鴉能夠創造出這麼複雜的工具呢?雖然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坎達絲·薩維奇記錄下了研究人員的發現,與他們所傾向的猜測——
就體型而言,烏鴉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之一,不僅是相對於其他鳥類(可能要把鸚鵡除外),也是相對於大多數的哺乳動物。事實上,一隻普通烏鴉的大腦與身體的比例,跟黑猩猩以及人類相差並不大。正如我們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因為擁有大前額葉而處於高智力層級,烏鴉的大前額葉,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難道進化的挑戰在促使我們的祖先積累起這些灰色小細胞的同時,也讓烏鴉的祖先獲得了聰穎的大腦?
在中國,烏鴉是一種不太討喜的鳥類。
放眼世界,在《烏鴉簡史》中,我們可以讀到:在古希臘,烏鴉被奉為治癒之神、預言之神、太陽神阿波羅的聖鳥;在北歐神話中,烏鴉是好戰的眾神之王奧丁的耳目。關於烏鴉的文化傳說,充斥著戰爭、死亡。
烏鴉是食腐動物,坎達絲·薩維奇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一種說法,那就是它們與兵刃相見的大屠殺不無關係。是不是可以說,一定程度上,烏鴉也是歷史腥風血雨的見證者。
既然有人不喜歡烏鴉,自然就有人對它們持欣賞的態度。坎達絲·薩維奇說,寫這本書的樂趣之一,就是結識了許多烏鴉愛好者。
要不然我怎麼知道還有一個將世界各地喜愛烏鴉的人聚集起來的在線社區?愛好者們每日裡孜孜不倦地將自己挖掘到的故事上傳、分享。你聽說過烏鴉把一個皺巴巴的包扔給一個手裡拿著薯條的小孩嗎?還有一隻烏鴉,對日復一日將午餐分給它食用的工人施以鞠躬,並發出咯咯的叫聲……
而讀一讀《烏鴉簡史》除了了解我們之前對這種生物的未曾了解之處,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人類和黑猩猩之外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之一,重新思考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
【讀一點】
在英國牛津大學,以動物學家亞歷克斯·卡切爾尼克為首的一群科學家開始就這些令人興奮的問題展開研究。研究人員首先在實驗室裡建了一個新喀鴉棲息地,圈養它們,並設計多個實驗,來測試鳥兒們對基礎物理的理解。迄今為止,這個項目的明星叫貝蒂——一隻年輕雌性烏鴉,2000年3月在新喀裡多尼亞的格朗特爾島的森林中被捕獲。它和一隻從新喀裡多尼亞動物園引入的未知年齡的雄性烏鴉共享新住所——一個附帶戶外大鳥籠的房間。貝蒂住進去之後,很快向世人展示出它的本領。
例如,在其中一組實驗中,它面臨的挑戰是,用棍子捅一根管子上的小孔,以獲得它最喜歡的食物豬心。竅門是把棍子插進孔裡,用棍子將食物杯沿著管道推到向下彎曲的直角處,然後杯子就會掉到桌子上,它就可以吃到食物了。科學家們會給它提供幾種尺寸不同的工具,包括一些對於那個孔來說太大的工具,但貝蒂總能從中選擇最小最合適的。即便是討厭的飼養員為了看好戲,將它最喜歡的工具綁在另外一捆棍子上,它也依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它一次都沒有選過比那些孔大很多的工具。給它一根過大的樹枝讓它給自己製造工具時,它做出了非常適合的探測器。如果那個孔需要粗棍子,它便會造出一根粗的,而如果孔很小,它又會將樹枝削得很細。
在另一個實驗中,貝蒂和亞伯都展示了它們對於長度的理解能力。如果給它們長短不同的工具,其中有些太短,不能夠到杯子,它們通常會挑選出那根長度合適的棍子。在20次試驗中,貝蒂僅僅錯了5次,而亞伯的成績也讓人印象深刻,正確率高達95%。但是最讓人興奮的實驗是烏鴉們自己設計的。在這個實驗中,食物被放置在透明管子底部的一隻小桶裡,只有用帶彎鉤的工具勾住桶的把手,才能將桶取出來。科學家們給鳥兒們提供了兩種金屬絲,一種很直(可假定為無用),一種帶鉤(非常有用),然後他們便站到一旁,等著看鳥兒們會做出何種反應。在最初的幾次實驗中,一切都如願以償,烏鴉對形勢做出了判斷,並想出了解決辦法。但是在第五輪實驗中,亞伯帶著房間裡唯一一個帶鉤的工具飛走了,只留給貝蒂一根筆直的金屬絲,實驗發生了出乎科學家們意料的變化。
儘管科學家們經常讓貝蒂接觸金屬絲工具,但是它從來沒有自己做過,也沒機會看到金屬絲是如何彎曲的。儘管如此,它還是飛到管道旁,從各個角度查看食物。然後,在快到幾乎無法形容的時間內,它撿起那根筆直的金屬絲,將一端固定在裝置下邊的膠帶上,用身體和喙往回拉另一端,將其折成一個彎鉤,然後把金屬絲順著管道放下去,勾住食物桶的把手。哇!它順利取到了晚餐。研究人員從驚詫中回過神之後,立即設計了一系列讓貝蒂一次次重複它成就的實驗。它不是每次都能做出完美的圓鉤,但每次都能成功地將金屬絲折彎並取到食物。烏鴉先知都不一定能比它做得更好。而其他動物,哪怕是黑猩猩,都從未能自發解決類似的問題。這個事實足以使烏鴉躋身工具製造者的行列。
從英國向東至伊索的老家色雷斯,直至日本,橫跨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都可以見到禿鼻烏鴉,一種黑黝黝的烏鴉。它有別於烏鴉家族其他成員的顯著標誌有兩個:分外長又尖的喙的底部有一圈裸露的皮膚,是嘰嘰喳喳的交際家。禿鼻烏鴉的巢穴又大又嘈雜,或者可稱其為「群棲地」。數百隻禿鼻烏鴉在樹頂洪亮地鳴叫、搖擺。
古話裡有個可愛的詞,用來描述一群烏鴉——講故事(Storytelling)。有一個關於禿鼻烏鴉的故事,特別值得一講。故事發生在英國劍橋大學的鳥類研究所裡。2009年夏天,生物學家克里斯多福·伯德(Christopher Bird)和內森·埃莫裡(Nathan Emery)想看看他們研究所裡的禿鼻烏鴉是不是與伊索的烏鴉一樣聰明。為了探求這個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選了4隻成年禿鼻烏鴉作為實驗對象,分別給它們取名為庫克、弗呂、康奈利和夢露,並依次給它們看漂浮在窄口瓶裡的美味的蟲子。要得到這些獎品,鳥兒們得想辦法將水面升高,這樣蟲子才能漂到它們能夠到的高度。它們可以使用的工具,也是一堆小石子。
禿鼻烏鴉解決了這個難題嗎?答案是肯定的。它們的視頻一登上「油管」(YouTube),便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在另一個實驗中,這些劍橋禿鼻烏鴉還證明了它們也是製造並使用彎鉤工具的好手,正如它們的表親新喀鴉一樣。天然食物富足的野生禿鼻烏鴉,從未在捕食上遇到過挑戰,所以人類一直沒有發現它們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才能。
摘選自《烏鴉簡史》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