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過時的交通工具,如何飛躍成為時尚運動的標配?
2035年,美國芝加哥的居民騎著捷安特Revive自行車悠然自得地在街道上前行,旁邊跟著一些機器人管家——這當然是科幻電影才會出現的場景,是美國大片《機械公敵》的一個片段。
2014年5月,中國臺灣,大甲。在風光如畫的環島公路上,一群裝備專業,騎著捷安特自行車的車手正一起出發,開始了為期12天的環臺灣島騎行會。再仔細一看,居然大部分都是頭髮花白的老年人——這次可不是什麼勵志電影,領隊的是已臻80高齡的捷安特自行車創始人劉金標。
這是一支車手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堪稱最多自行車制銷業CEO參與的車隊——為何明明是競爭對手,眾多老企業家還心甘情願地跟著劉金標這般折騰?
這並非一場簡單的騎行活動,劉金標於眾人也非單純的競爭對手。早在13年前,中國臺灣自行車業遭遇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瀕臨崩潰。劉金標挺身而出,聯合對手和上下遊抱團取暖,成立了A-Team聯盟力挽狂瀾。
而在新時代下,城市建設、汽車等機動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自行車逐漸過時、邊緣化。劉金標從「讓車手先騎」,再到「讓行家先騎」,將自行車營銷從專業競賽普及到大眾消費,最終實現「全民騎行」。
如此層層推進的體驗營銷,正是捷安特讓自行車飛的文化攻略。
漂亮的最後一名
「幹得漂亮!」儘管最後衝刺盡了全力,一名騎著捷安特TCR自行車的中國選手還是以倒數第一的成績經過了終點線。然而,身在中國臺灣巨大機械集團總部的劉金標卻欣喜若狂,鼓起掌來。
最後一名也值得慶祝?這是2014年7月的「自行車世界盃」環法自行車賽,在劉金標的助推下,來自哈爾濱的選手計成作為參賽的第一個中國人加入。即使同一時間正是巴西世界盃足球賽全球熱播,但本次環法賽的收視率也在中國大大提升。
而劉金標慶祝的是,計成作為優秀的「控場車手」,攔截對手,「犧牲」自己幫助所在的捷安特禧瑪諾車隊贏得了冠軍!同時,巨大集團研發的捷安特TCR自行車也再次證明了其作為專業競賽車的上佳資質——「誰說中國臺灣的自行車企業只會做代工?誰說中國選手只會拼體力?」
時光迴轉到上世紀80年代,劉金標剛剛創立了捷安特品牌,他的巨大機械集團從代工轉向自營品牌。他計劃「讓車手先騎」,從競賽出發,將自己的品牌推向世界。
然而,自行車運動在臺灣屬冷門項目,關注的人少,車隊實力單薄,幾乎沒在任何大型比賽中取得過好名次,自行車協會更是個無人問津的不毛之地。
劉金標主動扛下了自行車協會理事長的職務,從改造運動環境做起。一邊是發起外銷自行車「一車一元」計劃,令每出口一輛自行車,便捐贈一元給協會,用作推廣自行車運動的基金,這受到業內不少企業的支持。這個基金後來成為組織自行車環臺賽的重要力量。另一邊,劉金標也自掏腰包,不但出資成立了巨大自行車隊,還捐資組建了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用於建設自行車道,形成路網,以便於運動的展開。
同時,遠在歐洲舉行的環法賽,劉金標也成了常客。他花重金贊助西班牙Once車隊、德國T-Mobile車隊等技術和技巧並重的自由車隊。不同於其他運動營銷只在比賽期間贊助經費,劉金標選擇全年持續贊助。廣告不是主要目的,劉金標不但為臺灣運動員「取經」,更能拉攏一些頂尖車手不時到捷安特研發團隊「參觀」,讓捷安特的工程師與之配合,設計符合選手需要的車款。
TCR競賽車正是如此出爐:這款車型的前側橫杆向上傾斜的角度,有助於選手在比賽中發揮更佳水準,而其碳纖維結構令自行車更加輕量化,更易控制,極其適合「控場車手」使用。2002年,捷安特贊助的Once車隊在環法賽中榮獲團體總冠軍,TCR功不可沒。後來其更成為Once車隊欽點的車型。
由於表現太過突出,TCR甚至一度被國際自行車聯盟「禁賽」。但原因竟是價格高達數千美元,「容易出現不公平競爭」。劉金標哭笑不得,發動各方力量極力爭取,最終國際自行車聯盟在增加了條件限制下,判定TCR是合理設計。
在Once車隊獲得環法賽總冠軍的12年後,巨大集團已成為營收近500億元新臺幣的自行車巨頭,而捷安特也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自行車品牌,更是環法賽各車隊的強勢贊助商。然而劉金標再出手,不但成為了中國選手首登場的幕後推手,再加上世界級的競賽車工藝、所贊助車隊榮獲冠軍……這場比賽簡直成了捷安特專場。
然而,運動代表著專業,高價的競賽車只是讓捷安特「叫好不叫座」,要如何攻進真正令捷安特盈利「造血」的大眾市場呢?
一起回到「鐵馬」前
臺灣臺中縣有一個觀光旅遊項目叫做「兩馬文化」,其中之一「駿馬」,指的是臺灣著名景點后里馬場。而另一個「鐵馬」,是寶島居民對自行車的慣常稱呼,但指的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公司巨大集團,和其建設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自行車道。
——打造「鐵馬」景點,靠的是「讓行家先騎」引領風潮。2003年,劉金標住在臺中市附近,接連幾個月的周末、假日,他都騎著一款奇怪的自行車在家附近轉悠。這款「鐵馬」最大的不同是有靠背,還能自由調節高矮,頭髮花白的劉金標靠在靠背上蹬車,看起來輕鬆無比;同時輪胎較小,車身很低,兩腳易於著地,很安全。
劉金標一路騎行,吸引了無數目光,不少汽車還特意在他面前停下來,車主問:在哪裡買得到這「帶鞍的鐵馬」?
這是捷安特主打「交通功能」的舒適車Revive,是巨大第一款從研發、設計、生產到營銷全主導的車種。寶島居民都知道劉金標懂自行車,他用親身體驗告訴聞風前來的當地媒體:騎這種車是「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一口氣騎一個鐘頭不費勁」。自然比花錢做廣告更有說服力。
獨特的外觀和功能,以及比普通車更高的定價(約合人民幣4000元),還吸引來了歐美的媒體爭相報導。其後來甚至被科幻電影《機械公敵》選去作為一個道具,以增加電影的未來感。「行家都說好」的影響力讓舒適車一面市,便在歐美、日本和中國臺灣熱銷,第一年就賣了2萬輛。
然而,劉金標的目標遠遠不是一款車型的熱賣。讓行家先騎勾起了大眾的好奇心,接下來就得讓大眾也騎,培養習慣,從而打開更大的市場。
要培養習慣,就得先讓人們嘗到舒適車的好處。2008年,劉金標與臺北市政府合作「微笑單車」項目。準備在信義區推動公共自行車租憑系統,設立11個租車站點,免費為市民提供500部租賃自行車。捷安特通過經營會員,收取租金運轉。
免費提供500部?那捷安特還做什麼生意?全公司董事集體反對。但劉金標一意孤行,還親自為「微笑單車」設計舒適的專用車款、採用高檔零配件,一輛「微笑單車」的造價高達近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000元)。
由於微笑單車屬於公共服務,前30分鐘可以免費騎。免費騎好車的事人們當然不願錯過,代步也好、好奇也罷,臺北市民逐漸開始放棄開車或擠公交車,轉而騎自行車。
同時,劉金標通過各種手段鼓動「騎風」: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不但大力在各地推動自行車道的建設,還積極推進「國際無車日」一類的公益活動;巨大集團在臺中縣每年都會舉辦捷安特杯自由車賽,帶動大眾參賽,也成為當地一景,深得政府歡心。
正如劉金標的一場公開演講所說:「走路太慢、開車太快,只有自行車才能留住人生旅途的風景……多騎乘自行車,減少都市環境的負荷。」在這個物質富足導致健康失衡的年代,劉金標半是誘惑半是鼓勵,成功引領都市居民選擇回到「鐵馬」前。
一騎不可收拾。截至去年,微笑單車的會員人數已經超過24萬人,捷安特提供的1900輛自行車,總體累計使用次數突破了148萬次。因為微笑單車的發達,臺北倒了兩成的自行車店,專賣店老闆們還聯合向政府陳情。
但捷安特在臺北市的門店,業績卻反而增加了兩成!「騎慣了捷安特的好車,誰還會去買那些坐上去就不舒服的自行車呢?」無論從舒適、健康、環保,還是享受生活的角度,捷安特已經為自己培養出了無數的忠實客戶。
騎車去上海
雖然在臺灣可以充分引領都市居民回歸「鐵馬」,但遙望對岸龐大的大陸市場,劉金標面對的幾乎是「另一個世界」。空氣品質差、城市內沒有完整的自行車道、地理環境差別極大……這都使得大陸城市居民要麼是不騎車,要麼是放棄騎車,隨著城鎮化建設,城市自行車人口以每年近10%的比率下降。
怎麼辦?劉金標貫徹了他「讓行家先騎」的思路,但最終目的是「全民騎行」——這次,劉金標把專業的、不專業的人全部發動起來。
2002年,正值巨大創業30周年,劉金標不辦酒會,反而邀請「協助捷安特成長、成功的人」,一起參加「兩岸萬人單車行」。A-Team聯盟的企業家們,來自大陸的經銷商,長途騎行愛好者……在同一天,中國大陸和臺灣的60多個城市,逾6萬人參加了這次聲勢浩大的騎行活動。
這次活動所代表的健康環保、兩岸交流等積極意義,不但塑造了捷安特的騎行文化標籤,還給捷安特帶來了可觀的內銷增長量。到2003年,其內銷量已從兩年前的98萬輛,增長到了112萬輛。
大陸「騎風」初開,「後勤」也迅速跟上:先後在崑山、成都和天津建立生產基地,針對大陸開發適合當地騎乘的輕快車,而對那些不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如山城重慶,也以電動自行車來敲開市場。
捷安特在大陸採用多品牌運作方式,陸續推出第二品牌新耐迪、第三品牌巨鳳,通過不同渠道銷售來區隔。這兩個中低端品牌不但可以對抗跟風者,而以其較之第一品牌捷安特低得不算很多的價格,還能鼓勵消費者「咬咬牙」買更好的。
到2009年,捷安特在大陸已有了超過2000個營銷點。就如同在中國臺灣打造鐵馬文化,劉金標對大陸的目標也是打造騎行運動的文化,由此形成良性的消費生態圈。於是,75歲的劉金標又計劃了一場「騎車去上海」的公益活動。
以他和另一位63歲的企業家為首,共28名來自臺灣的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從北京鳥巢出發,途經三省三市一河一江,包括了13座歷史古城,歷時17天,最終到達上海。劉金標堅持騎完了全程。僅勵志一說,也能鼓動兩岸的自行車騎行愛好者挑戰「老人家」的紀錄。騎行去西藏一類的旅遊方式開始為人們所接受。
而在臺灣,劉金標組織並親自參與的兩次環島騎行,把A-Team聯盟的合作夥伴變成了運動健將。嘗到騎行在健身和推動自行車消費上的好處,臺灣自行車業前所未有地團結,共建騎行的軟硬體設施:他們一起推動了臺灣當局設立每年5月的第一個周末為「自行車日」,還規劃了總長2000公裡的山、海兩條騎車路線,準備讓臺灣成為自行車島……
在競技運動和交通工具之外,全民騎行賦予了自行車休閒運動的時尚標籤。如今,年輕的臺灣畢業生把環島騎行當作了畢業儀式,「因為騎行運動很流行」。
節選自《商界》2014年9月刊非常之道「讓自行車飛一會」,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