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蝙蝠俠,大多數人都會說什麼,人氣最高的超級英雄啊,DC的當家花旦啊,好萊塢頂級的IP啊,等等。
事實上的確如此,如今的蝙蝠俠IP價值高達280億美元,在所有超級英雄裡面僅次於蜘蛛俠,也可以看出這位英雄的影響力有多大。
不過,蝙蝠俠也有一段時間在好萊塢裡讓人「聞風喪膽」,被大多數資本認為是災難性的禍害,直到他遇到了諾蘭這名導演,才正式翻身做主人。
讓我們先把時間線拉回1997年。
這一年,由於《蝙蝠俠與羅賓》的慘敗,使得超級英雄的電影市場直接變成地獄。
有童鞋可能不理解,就一部電影撲街了,有這麼大影響?
當然有,因為這是蝙蝠俠的電影,連美漫第二大英雄(當時人氣第一的是超人)都撲街了,當時的資本不禁都對旗下準備要拍攝的超英電影感到恐懼,包括《X戰警》《蜘蛛俠》等項目,片方都削減了它們的預算。
事實上,漫威跟這幾家影業籤合同的時候規定,旗下的英雄必須在X年內拍攝真人影視作品,否則版權自動返回漫威手中,而如果沒有這個條約,估計這幾家看到《蝙蝠俠與羅賓》撲街後會直接斬掉項目都不奇怪。
所幸的是,最後這幾部漫威電影獲得了成功,超英的電影市場算是救回來了,但蝙蝠俠這三個字依然是當時的危區。
而當時握有蝙蝠俠這個IP的華納兄弟,經過一番考量後,還是決定要拍他的電影。
為什麼呢?
第一,由於2002年的《蜘蛛俠》大爆,超英市場開始重新注入活力,儘管蝙蝠俠依然是高危區域,但問題在於你要是再拖下去,超英市場的蛋糕都被人家吃完了,那個時候你再拍就晚了。
而你如果要重啟蝙蝠俠電影,那始終都要面對《蝙蝠俠與羅賓》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無法避免的,除非你真的打算把當時美漫人氣NO.2的蝙蝠俠雪藏個十幾二十年。
第二,當時華納兄弟手下的扛把子是《哈利波特》系列,有這個大哥在撐著,蝙蝠俠的位置並不像90年代那麼重要,所以即使是最壞的打算,電影再次撲街了,也不至於像當初那麼傷筋動骨。
綜合考慮,華納兄弟正式重啟了項目。
在2003年1月,華納在物色導演的時候,請來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為《蝙蝠俠》項目拍攝一部小型短片。
而結果是華納的高層非常滿意,並迅速跟諾蘭籤下了合同,讓他全權負責蝙蝠俠項目。
不得不說,世紀初的華納還是很有眼光的,選中諾蘭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而同時他們對諾蘭也沒有過多的制約,只有一個要求:
不要把電影拍成R級片。
由於蝙蝠俠本身的黑暗性質,的確很容易會拍成限制級的電影,但華納兄弟明顯不希望蝙蝠俠只能是小眾影片。
而諾蘭的回應也很有意思,他表示這點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一部好電影不應該拿一些黑深殘來當賣點,把一堆負面東西搬上檯面就自以為很有深度。
要玩深度?玩內涵?拍成普通的PG-13級電影一樣能做到。
於是,《蝙蝠俠:俠影之謎》項目正式開始。
而諾蘭在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裡,也展現出他強大的導演功力。
首先,他將電影風格定位真實風,這個系列電影只存在蝙蝠俠,不存在其他任何DC英雄。
諾蘭認為,他打算塑造的蝙蝠俠,是基於一些現實中存在的理由而出現的,倘若這個世界裡存在其他DC英雄,那布魯斯穿上蝙蝠戰衣的理由就要做出改變,這樣的話會直接攪亂了整部電影的思路。
其次,諾蘭參考了1978年在全球引起轟動的《超人》,他採取了《超人》電影裡一個元素:將劇本的核心擺在主角身上,特效、動作場面等都要為角色服務。
實際上,作為一部商業電影,依靠特效跟場面來吸引觀眾在製作上難度低多了,要以角色來吸引人,那對劇本跟主角人設的要求都非常高。
但對於諾蘭來說,他認為這一切都值得,因為蝙蝠俠,或者說布魯斯·韋恩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挖的人物。
此外,對於導演來說,拍攝改編電影時,有一項特別重要的技能,就是「資源與元素的整合」。
說白了,就是如何將現有的一些資源進行取捨,哪些可以放到電影裡去,哪些需要刪掉,哪些需要做出更改。
然後,一些漫畫元素,或者是當時市面上商業電影的元素可以添加進去?哪些因為跟角色、故事格格不入所以要改動或刪掉?
說起來容易,但放眼整個好萊塢,能把這點做得好的導演並不多。
但諾蘭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諾蘭的《蝙蝠俠》系列總是被一些人調侃為「披著超英外皮的警匪片」,但事實上他在立項之初就參考了至少《蝙蝠俠:元年》《蝙蝠俠:漫長的萬聖節》以及《蝙蝠俠:黑暗勝利》等三部漫畫。
而諾蘭在通過跟漫畫主筆以及電影編劇的商討,確定從三部漫畫裡提取哪些元素,比如電影裡哥譚市的設定、哥譚警局局長戈登的人設等等。
同時,諾蘭還否決了一些他認為不合適的東西,比如編劇原本打算在第一部就引入雙面人哈維,但諾蘭認為第一部作為起源之作,最重要是踏實打好地基,而不是就想著各種噱頭,為了故事的完整性,他拒絕了這個提議。
後來哈維在第二部才正式登場。
除了在劇本、人設方面花費功夫,諾蘭在道具的製作上也沒有馬虎。
比如,老版蝙蝠俠電影的戰衣都是非常「生硬」的,比如頭部都就不能隨意扭動,要扭頭必須連身子都一塊轉過去,而且也做不了複雜的動作。
為此,諾蘭跟服裝設計師進行溝通,採用了氯丁橡膠與乳膠作為材料,再加上各種泡沫混合物,並且根據演員貝爾所鍛鍊的體型而進行貼合設計。
而最後出來的蝙蝠戰衣不但具有科技感,在靈活性上也非老版可比,唯一的缺陷就是穿著非常麻煩。
《蝙蝠俠:俠影之謎》於2005年上映,雖然電影為了還《蝙蝠俠與羅賓》的債,導致首日票房以及開畫票房偏低,但後續表現出色,在北美地區斬獲了2億美元,而全球票房是3.7億美元左右。
在口碑方面,這部影片卻獲得了影評人、觀眾的一致認可,當年大部分觀眾都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蝙蝠俠》電影,而影評人們則將它評選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500部電影之一。
諾蘭真的成功地將一個「市場毒瘤」,重新拉回到好萊塢一線電影的行列,不得不說一句,好導演真的可以一手爛牌也能打活。
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因為諾蘭真正的王炸還沒出手,而這個王炸,就是後來被譽為超級英雄天花板的《黑暗騎士》,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